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惠成
Wong, Wai-Shing
論文名稱: 香港地生活文化研究——黃惠成創作論述
The Daily Life in Hong Kong Day ── Artistic Creation by Wong Wai Shing
指導教授: 蔡芷芬
Tsai, Chih-F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0
中文關鍵詞: 香港地符碼透視文化霸權
英文關鍵詞: Hong Kong Day, Code, Fluroscopy, Hegemony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195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8下載:3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香港地生活文化研究」是筆者一系列對香港本土文化,尤其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體現,而衍生出直接並具現化的一種藝術創作行為表達,繼而生成《港式生活誌》中的各項藝術創作。其中可被分拆三個主體:香港地生活文化的生成、香港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展現出何種美學、透過藝術行為再現「香港地」意義。

    本研究的核心價值建構在近代香港社會大眾日常生活之習慣、行為、態度等方面。而本研究就像是一本日記簿,裡面記載一些為人熟悉,貌似虛偽而又真實的故事;背景地點是香港,主角是每一位香港人。然而筆者利用了數位影像和互動裝置作為手段,其目的在於發現市民大眾共嗚的共通因子,從中窺探出在文化霸權影響下之「香港地」的特色,嘗試歸納出香港市民日常生活中體現的其中一些有形的視覺面貌。

    而在研究的過程中,筆者對所觀察到的香港市民在日常生活文化中的特徵視之為「符碼」。「符碼」的生成,主要是透過筆者以「旅行者(第三人身)」角度,把觀察後的香港社會生活文化、市民日常行為習慣作為材料,透過紀錄、收集、分拆、重構,配以自身多年對生活環境周遭變化的自身體驗感受作為調味,所孕育出的藝術創作行為。其中所運用的對象物皆被視為客觀的符號,如何構成具有價值意義的象徵物或風景是筆者情感主觀的表達;希望借以藝術創作嘗試歸納出「香港地」一些美學表現,「透視」香港地本土生活特色與價值精神。同時也期望製做出一個觀看者自我深度探索的平台與機會,給予觀眾一個深思和反省「生活意義」的空間。

    " The Daily Life in Hong Kong Day" is a series of art behavior focus on Hong Kong local culture, especially on the embodiment of citizens' daily life to derivative a kind of direct and instantiated art behaviour expression then to generate several arts in “Hong Kong’s Way” (Tim Wong Solo Exhibition, 2015). It can be analyzed as three main parts: generation of Hong Kong local life culture, the aesthetics that is shown by Hong Kong citizens, reproducibility of Hong Kong Day through art behaviour.

    The core value of the study is built on Hong Kongers' daily life habits, behavior and attitude. This study is like a diary in which is record many stories that are familiar to Hong Kong citizens, also seems to be hypocritic yet real. The background is in Hong Kong, and the main character is every Hong Konger. However, the author finds out the common factors which are resonant with citizens and gets a glimpse of the "Hong Kong Day" style influenced by hegemony, and trying to reduce some physical appearances that are embodied in Hong Kongers' daily life by means of digital images and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

    In the study process, the author vie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izens’ daily life as “code”. The code is generated by the author through the “traveller (third person)” perspective to record, collect, split, and reconstruct the Hong Kong life culture and citizens’ daily behavior observed by the author and season with the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feeling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change over the years to gestate the art behavior. The objects in the study are regarded as the objective symbol; how to compose the valuable symbols or scenery is the author’s subjective expression. The author hopes to conclude the aesthetics performance of Hong Kong Day and “fluoroscope” Hong Kong Day local life style and value through the art. Meanwhile, creating a platform and opportunity for viewers' in-depth self-exploration to provide the viewers a space to ponder and reflect on "meaning of life".

    謝誌 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2 第三節 名詞解釋 3 【一】 香港地 4 【二】 符碼 4 【三】 透視 5 【四】 文化霸權 6 第二章 懷舊香港地 8 第一節 本土文化初現 8 【一】 移民.鄉情 9 【二】 落地.生根 10 第二節 香港地冒起 11 【一】 靈敏.變通 11 【二】 積極.務實 12 【三】 多元.包容 13 【四】 身份.認同 13 第三節 多元混合體 15 【一】 殖民影子 15 【二】 華夏魅影 16 第三章 脈絡與關聯 18 第一節 消費.價值認同 18 第二節 科技.媒體 19 第三節 數位.藝術 21 第四節 後現代.精神 22 第五節 探索.手段 23 第四章 解構符碼 26 第一節 壓縮的城市現象 27 【一】 向高延伸──無意識堆疊 29 【二】 空間再造──擠㩙擬像 33 第二節 擬仿重製生活面向 39 第三節 影像與真實之間 46 【一】 虛擬的再現 46 【二】 再現香港地 49 第五章 聚集與實踐 53 第一節 快靚正──數位影像 54 第二節 被壓縮的扁平──X光透視 56 第三節 舞台事件──打造場域 58 第六章 結論 65 第一節 魅力所在 65 第二節 啟示與挑戰 67 作品圖錄 70 圖錄 92 文獻書目 98 中文參考資料 98 英文參考資料 100

    中文參考資料
    1. 文潔華《香港嘅廣東文化》,香港:商務印書館,2014。
    2. 王國華主編《香港文化導論》,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14。
    3. 王國華主編《香港文化發展史》,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14。
    4. 巴里.謝爾頓(BARRIE SHELTON)、賈汀娜.卡華其(JUSTYNA KARAKIEWICZ)、托馬斯.奇雲(THOMAS KVAN)著,胡大平、吳靜譯《香港造城記:從垂直到立體之城》,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15。
    5. 古永信《我係香港人的101個理由》,澳門:四方媒體有限公司,2014。
    6. 朱耀偉《繾綣香港:大國崛起與香港文化》,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12。
    7. 朱立元主編《西方美學名著提要》,中國: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8. 吉莉恩.蘿絲(GILLIAN ROSE),王國強譯《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臺灣:群學,2006。
    9. 呂大樂、吳俊雄、馬傑偉合編《香港.生活.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1。
    10. 汪民安主編《文化研究關鍵詞》,臺灣:麥田,2013。
    11. 李歐梵《尋回香港文化(合集)》,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5。
    12. 沈玉儀主編《香港文化與社會》,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95。
    13. 貝淡寧(Daniel A.Bell)、艾維納.德夏里特(Avner de-Shalit)著,吳萬偉譯《城市的精神:為什麼城市特質在全球化時代這麼重要?》,臺灣:財信出版,2012。
    14. 法蘭克.韋爾許(Frank Welsh)著,王皖強、黃亞紅譯《香港史:從鴉片戰爭到殖民終結》,香港:商務印書館,2016。
    15. 周毅之《香港回歸叢書:香港的文化》,北京:新華出版社,1996。
    16. 波寇克(Robert Bocock)著,田心喻譯,沈起予主編《文化霸權》,臺灣:遠流,1991。
    17. 保羅.赫斯特(Paul Hirst)、格雷厄姆.湯普森(Grahame Thompson)著,朱道凱譯《全球化迷思》,臺灣:群學出版,2004。
    18. 洪清田主編《人文香港:香港發展經驗的全新總結》,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12。
    19. 思想編緝委員會《香港:解殖與回歸(思想19)》,香港:聯經出版公司,2011。
    20.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考察香港:文化歷史個案研究》,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5。
    21. 香港電台電視部《香港歷史系列:穿梭今昔重拾記憶》,香港:明報出版社,2010。
    22. 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劉惠媛譯《影像的閱讀》,臺灣:遠流,2002。
    23. 華特.班傑明(Walter Benjamin)著,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臺灣:台灣攝影,1998。
    24. 馬素.麥克魯漢(Herbert Marshall McLuhan)著,鄭明萱譯《認識媒體:人的延伸》,臺灣:貓頭鷹出版社,2006。
    25. 馬家輝、梁文道、王慧麟合編《本土論述2009:香港的市民抗爭與殖民地秩序》,香港:漫遊者文化,2010。
    26. 陳雲《農心匠意:香港城鄉風俗憶舊》,香港: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2008。
    27. 陳弦毅《一國兩制下香港的法治探索》,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14。
    28. 陳永賢「什麼是數位藝術?數位時代的藝術表徵」,《藝術家》(卷期397),臺灣:藝術家,2008。
    29. 許驥《我從香港看過去:香港文化人談中國社會熱點》,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12。
    30. 許芷盈《重見.重建》,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7。
    31. 郭恩慈《東亞城市空間生產:探索東京、上海、香港的城市文化》,臺灣: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
    32. 葉一知《香港集體回憶》,香港:嘉出版,2008。
    33. 張展鴻《漁翁移山》,香港:上書局,2009。
    34. 張中孚《百年企業的不老精神:長壽公司必備的精神》,臺灣:知青頻道,2010。
    35. 楊大春《解構理論》,臺灣:揚智文化,1996。
    36. 齊格蒙特.鮑曼(Zygmunt Bauman)著,張君玫譯《全球化:對人類的深遠影響》,臺灣:群學出版,2003。
    37. 飯澤耕太郎著,黃耀進譯《寫真的思考:攝影的存在意義》,臺灣:流行風,2013。
    38. 蔡思行《香港史100件大事(上)》,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12。
    39. 蔡思行《香港史100件大事(下)》,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13。
    40. 瑪莉塔.史特肯(MARITA STURKEN)、莉莎.卡萊特(LISA CARTWRIGHT)著,陳品秀、吳莉君譯《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臺灣:臉譜,2013。
    41. 潘國靈《城市學2——香港文化研究》,香港:Kubrick,2007。
    42. 歐崇敬《從結構主義到結構主義》,臺灣:揚智文化,1998。
    43. 蕭國健《簡明香港近代》,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13。
    44. 羅孚《香港文化漫遊》,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1993。
    45. 羅恩.斯加倫(Ron Scollon)、蘇絲.斯加倫(Suzie Wong Scollon)著,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言》,臺灣:韋伯文化國際,2005。
    46. 陳曉明主編《後現代主義》,中國: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
    47. 高宣揚《後現代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英文參考資料
    1. Ackbar Abbas. “Hong Kong: 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7.
    2. Eric Ma, Kit-Wai. “Culture, Politics and Television in Hong Kong”, London: Routledge, 1999.
    3. Chu, Yiu-Wai. “Lost in Transition: Hong Kong Culture in the Age of China”,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2014.
    4. Steve Tsang, Yui-Sang. “A Modern Histor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