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董家莒 Tung, Chia Chu |
---|---|
論文名稱: |
「問題解決」為基礎之電腦輔助教學成效 |
指導教授: | 張俊彥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球科學系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
論文出版年: | 2000 |
畢業學年度: | 8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2 |
中文關鍵詞: | 問題解決 、電腦輔助教學 、學習成效 、實驗組 |
英文關鍵詞: | problem solving, CAI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97 下載:2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目的在研發以「問題解決」為基礎之電腦輔助教學軟體,並探究此教學軟體的成效。
本研究以「呈現問題、計畫解決途徑、資料與資訊的蒐集儲存整理、執行計畫」四個問題解決步驟來發展一教學軟體,並以中部某國立高中正接受地球科學課程的高一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共155名學生。研究工具包括土石流單元教學軟體、土石流單元成就測驗(rKR-21=.77~.81)、對地球科學態度問卷(Cronbach'sα=.90)以及電腦教學軟體使用意見調查表(Cronbach'sα=.86)。研究設計採用實驗研究法之等組前後測設計,亦即將學生分為接受「問題解決」為基礎之電腦輔助教學組(實驗A組)與接受「無問題解決」為基礎之電腦輔助教學組(實驗B組),施以前測後即進行兩節課的電腦輔助教學,並於教學結束後實施後測與八週後的延宕測驗,而在資料分析方面則採用變異數分析法(ANOVA)及共變數分析法(ANCOVA)。
研究結果可分為兩方面:一、在實驗A、B組的學習成效差異及學習軟體的狀況方面,實驗A組在後測知識層次及後測總分上顯著地優於實驗B組。另外,實驗A組在八週後延宕測驗的表現上,更由後測時的知識層次提升至理解層次達到顯著地優於實驗B組;實驗A組在「野外考察」學習區所花費的時間與「折返學習」的次數顯著地高於實驗B組;但在對地球科學態度及電腦教學軟體使用意見調查的分析上,兩組之間並無顯著差異;二、在針對全體學生使用課程軟體的學習狀況與效能方面,整體而言學生在「電視機」及「電腦」學習區平均所花費的時間較長;另外,學生長時間的學習「教學軟體」內容,或花費較多時間在軟體的「野外考察」學習區中,均可能有助於學生在後測學習成就的表現;而於前測成績表現較低之學生,若能長時間的學習「電腦」學習區將較有利於後測理解層次與後測總分上的學習成就;同時,學生若經歷「折返學習」或「驗證」的過程亦有助於其後測學習成就的提升。因此,本研究所研發之「問題解決」為基礎的電腦輔助教學軟體,除了有助於學生學習成就的表現與認知層次的提升外,動態影片、「折返學習」過程與「驗證」階段的設計方式,亦可提供未來研發類似高中地球科學電腦輔助教材的參考。
毛松霖(1995):國中生地球科學觀測資料之「解釋能力」與「概念形成」之教學策略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5-2511-S003-017。
朱延平(1999):多媒體在教育上的應用。資訊與教育雜誌,72,15-25。
朱湘吉(1992):教學科技發展的新紀元---新教學科技期。教學科技與媒體,5,29-39。
何榮桂(1996):CAI教學軟體編製技術參考手冊(I)。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8505,32-40。
李吟(1991):改進國中低成就學生學習策略的電腦輔助教學設計。國民中學教學策略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資料與記錄。
李美瑜(1994):情境學習環境與去情境學習環境對國二學生物理壓力概念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8-91
林生傳(1994):教育心裡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政宏和毛松霖(1994):科學教育指標之研究:科學學習進展指標—地球科學學習進展測驗甲卷(國中)。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印行。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灣東華書局。
吳鐵雄(1992):電腦輔助教學在我國的實施與展望。教育資料集刊,17,289-302。
邱貴發(1990):電腦整合教學的概念與方法。台灣教育月刊,479,1-8。
邱貴發(1992):電腦輔助教學成效探討。視聽教育雙月刊,33(4),11-18。
邱貴發(1994):電腦輔助學習的理念與發展方向。教學科技與媒體,13,15-22。
施志宜(1998):高低後設認知能力國三學生閱讀地球科學說明文之差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若和(1989):淺析電腦輔助教學。國教之聲,22(3),39-49。
洪榮昭(1992):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計惠卿(1994):互動式課程之人機介面的新研究:使用者的思維模式。教學科技與媒體,14,40-48。
郭生玉(1995):心理學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書局。
許桂敏(1994):電腦輔助教學與傳統教學在微積分學習效果上之比較研究。國科會研究報告,NSC82-0111-S011-011A。
許瀚濃(1997):國中生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1995):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電子計算中心(1995)電腦輔助教學(二)。台中:資訊與教育雜誌社。
陳明溥(1991):CAI之發展趨勢—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資訊教育叢書(五)電腦輔助教學(二),117-127。
陳明溥(1992):CAI之發展趨勢—智慧型電腦輔助教學。資訊與教育,31,28-33。
陳昭雄(1988):電腦輔助教學概論。台北:松崗電腦圖書資料有限公司。
陳昭雄(1989):職業科目教學方法之理論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陳惠美(1994):電腦教學軟體畫面設計之探討。視聽教育雙月刊,35(6),12-23。
張俊彥(1998):問題解決為基礎之電腦輔助教材發展研究-中等學校地球科學(一)。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7-2511-S-003-048。
張俊彥(1999):問題解決為基礎之電腦輔助教材發展研究-中等學校地球科學(二)。國科會研究報告,NSC 88-2520-S-003-004。
張春興(1991):現代心裡學。台北:東華書局。
溫嘉榮(1990):電腦輔助教學理論與程式設計實務。台北:松崗電腦圖書資料有限公司。
董家莒和張俊彥(1999):以「問題解決」為策略之電腦輔助教學學習成效:以土石流單元為例。中華民國第十五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手冊,133。
詹秀美(1989):問題解決能力的訓練與評量。資優教育季刊,32,13-16。
趙志揚(1989):電腦輔助訓練的學習心理基礎與教學軟體的編制原則。就業與訓練,7(8),80-84。
鄭湧涇和楊坤原(1995):對生物學的態度量表之發展與效化,科學教育學刊,7,189-212。
蔡東鐘(1997):多媒體在科技素養教育上之應用。教育科技與媒體,22,39-45。
劉君毅(1996):錨式情境教學法對國小學童數學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誌文(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效果之研究。師說,87,19-26。
戴文雄、胡俊宏、陳華昌、郭德盛(1997):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系統建構模式之研究。視聽教育雙月刊,38(6),1-6。
鍾聖校(1992):認知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羅秀芬(1985):電腦輔助教學。台北:五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