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蔚良
Lin, Wei-Liang
論文名稱: 某縣公務人員自覺健康狀態、健康概念以及健康生活型態相關因素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Health Status, Health Concept and Healthy Life Style of Public Officials in a County
指導教授: 胡益進
Hu, Yih-Jin
廖邕
Liao, Y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8
中文關鍵詞: 自覺健康狀態健康概念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英文關鍵詞: self-perceived health status, health concept,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38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2下載:2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主要探討公務人員自覺健康狀態、健康概念以及健康生活型態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某縣縣府一級15個單位納入公保之公務人員為研究對象進行隨機抽樣,採橫斷式調查,利用自填式問卷,發放415份,回收問卷份數為279份,有效問卷為222份,有效填答率達79.6%;所得問卷資料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之自覺健康狀態介於中等以上程度;研究結果會因年齡、工作年資與職稱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現顯著正相關。
    二、研究對象之健康概念介於中等以上程度。得分最高的為調適性模式健康概念,其次為角色功能性健康概念,最低分為臨床模式健康概念,研究結果會因職稱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僅未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健康責任」呈現相關性。
    三、研究對象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介於中等程度,得分最高為壓力處理行為,其次依序為自我實現行為、社會支持性行為、健康責任行為、營養行為、運動行為。研究結果會因年齡與工作年資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且「工作年資」、「自覺健康狀態」、「健康概念」可以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並可以解釋其總變異量31.3%;其中「自覺健康狀態」為主要預測變項。
    四、本研究在社會人口學變項對自覺健康狀態、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差異性分析中大多與年齡、工作年資與職稱產生顯著相關;即研究對象年齡越大,工作年資越長,職稱為主管,健康促進生活形態越好。

    This paper was a study exploring the relevant factors of self-perceived health status, health concept, and health lifestyle in civil servants. The research subjects were chosen randomly from the civil servants who had civil servant insurance working in the 15 departments of level 1 authority of a certain county. The cross-sectional survey method with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was used in this study. A total of 415 copies of questionnaire were issued, 279 participants responded with 222 of them of valid responds (79.6%). The data collected were being analyzed using IBM SPSS Statistics 20 statistic software. The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The score of the research subjects in self-perceived health status was found to be in the above moderate status. Its score would b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age, work experience and job title difference. Also self-perceived health status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2.The score of the research subjects in health concept was found to be in the above moderate status. In this category, adaptive health conception had the highest score, followed by role performance functional health conception; and clinical health conception had the lowest score. Health concept would b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job title differences. However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health responsibility, a subcategory in 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could not be established.
    3.The score of the research subject in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category was in between the moderate status. Stress management had the highest score in this category, followed by self-actualization, interpersonal support, health responsibility, nutrition ; and exercise had the lowest score. The above results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age difference and work experience factors. It was noted also that work experience, self-perceived health status, and health concept can help predicting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result. Altogether they accounted for 31.3% of the total variance with the self-perceived health status being the main predicting variable.
    4.In this study, the age, experience in work and different job title were the demographic variable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self-perceived health status, health concept and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Our research subjects who were older, more experienced and whose job title were supervisor usually had better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目 錄 致 謝 i 摘 要 ii ABSTRACT iv 目 錄 vi 表目錄 ix 圖目錄 x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假設 6 第五節 名詞界定 7 第六節 研究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探討 11 第二節 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 22 第三節 自覺健康狀態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 29 第四節 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3 第一節 研究計畫與架構 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4 第四節 研究步驟 5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3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5 第一節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自覺健康狀態、健康概念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分布 55 第二節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自覺健康狀態、健康概念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係 82 第三節 研究對象自覺健康狀態、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係 108 第四節 研究對象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重要影響因素 111 第五節 討論 11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5 第一節 結論 125 第二節 建議 128 參考書目 132 中文部分 132 英文部分 143 附錄一 美國OptumInsight Life Sciences, Inc.授權,提供SF-12 v2 Traditional chinese-12v2_standard自覺健康狀態量表及成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 147 附錄二 專家效度考驗名單 149 附錄三 公務人員健康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問卷 150 表目錄 表2-1-1 國內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研究 21 表2-3-1 自覺健康狀態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研究 31 表2-4-1 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研究 40 表3-3-1 預試問卷各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 51 表3-4-1 預試與正式施測問卷各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 53 表4-1-1 研究對象之社會人口學特質分布 57 表4-1-2 研究對象自覺健康狀態總量表分布 59 表4-1-3 研究對象之自覺健康狀態分布 62 表4-1-4 健康概念總量表分布 64 表4-1-5 研究對象之健康概念分佈情形 68 表4-1-6 研究對象之健康生活型態總量表分布 70 表4-1-7 研究對象之健康生活型態填答情形 79 表4-2-1 社會人口學變項對自覺健康狀態總量表之差異分析 84 表4-2-2 社會人口學變項對自覺健康狀態量表目前健康狀況之差異分析 85 表4-2-3 社會人口學變項對自覺健康狀態量表健康影響工作程度之差異分析 86 表4-2-4 社會人口學變項對自覺健康狀態量表情緒影響工作程度之差異分析 88 表4-2-5 社會人口學變項對自覺健康狀態量表精神情緒平穩程度之差異分析 89 表4-2-6 社會人口學變項對自覺健康狀態量表身心健康影響社交活動程度之差異分析 90 表4-2-7 社會人口學變項對自覺健康狀態量表身體疼痛影響活動程度之差異分析 91 表4-2-8 社會人口學變項對健康概念總量表之差異分析 93 表4-2-9 社會人口學變項對健康概念量表-臨床模式-之差異分析 94 表4-2-10 社會人口學變項對健康概念量表-角色功能模式-之差異分析 95 表4-2-11 社會人口學變項對健康概念量表-調適性模式-之差異分析 96 表4-2-12 社會人口學變項對健康概念量表-安寧幸福模式-之差異分析 98 表4-2-13 社會人口學變項對健康生活型態總量表之差異分析 99 表4-2-14 社會人口學變項對健康生活型態量表-營養-之差異分析 101 表4-2-15 社會人口學變項對健康生活型態量表-健康責任-之差異分析 102 表4-2-16 社會人口學變項對健康生活型態量表-自我實現-之差異分析 103 表4-2-17 社會人口學變項對健康生活型態量表-社會支持-之差異分析 105 表4-2-18 社會人口學變項對健康生活型態量表-運動-之差異分析 106 表4-2-19 社會人口學變項對健康生活型態量表-壓力-之差異分析 107 表4-3-1 自覺健康狀態與健康生活型態之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 110 表4-3-2 健康概念與健康生活型態之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 111 表4-4-1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自覺健康狀態、健康概念之皮爾森積差相關 112 表4-4-2 多元迴歸分析共線性診斷 112 表4-4-3 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影響因素之多元迴歸分析 113 圖目錄 圖1 研究架構圖 43

    中文部分
    丁志音 (1988)。生活方式與健康-概念、倫理及政策的探討(上)。公共衛生,15(1),16-26。
    丁家羚(2011)。臨床護理人員健康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地區教學醫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王秀紅、邱啟潤、王瑞霞、李建廷(1992)。婦女健康促進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的討論以高雄市三民區及屏東縣高樹鄉居民為例。公共衛生,19(3),251-266。
    王瑞霞、許秀月(1997)。社區老年人健康促進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的探討-以高雄市三民區老人為例。護理研究,5(4) ,321-329。
    尹祚芊 (2000)。學校衛生護理。台灣醫學,4(2),215-222。
    內政部統計處(2016)。簡易生命表及平均餘命查詢。取自內政部,網址:http://www.moi.gov.tw/stat/life.aspx
    史璦溱 (2010)。國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臺北縣某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江東亮、余玉眉(1994)。健康促進:國民健康的新方向。中華衛誌,13(5),381-387。
    江東翰(2010) 。國小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自覺健康狀況相關之研究-以基隆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基隆市。
    吉慶萍、黃娟娟(2012)。國小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情緒管理與自覺疲勞感之相關研究-以臺中市為例。運動與健康研究,1(2),21-56 頁。
    何育敏(2011)。公務人員休閒活動參與現況與態度之研究。休閒觀光與運動健康學報,2(1),23-38。
    李 蘭(2012)。健康行為與健康教育。新北市:巨流。
    李 蘭、晏涵文(1997)。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公共衛生。台北:巨流。
    李 蘭(1991)。健康行為的概念與研究。中華衛誌,10(5),199-211。
    李仁佐、許智鈞(2011)。彰化縣公務人員自覺健康狀況之調查研究。運動與健康研究,1(11),51-68。
    李麗晶、劉潔心、季力康、卓俊伶(2008)。學生運動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性別差異及相關變項。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2,25-37。
    呂昀霖、李丞勛、陳靜誼、張家銘、許哲銘(2016)。以健康概念與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大學生健康管理APP使用行為,44,38-54。
    吳采蓉(2005)。白領階級員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因素之探討-以台北某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吳昇忠(2008) 。臺東縣警察人員自覺健康狀況、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系,台東縣。
    吳孟俊、徐永億(2014)。熟年世代國小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運動健康休閒學報,5,295-310。
    吳和堂、吳卿銣(2014)。學校護理人員的健康概念、工作滿意度與幸福感之關聯性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41,,47-81。
    林志仲(2007)。居民對社區健康營造政策的認知與健康行為之關係研究-以高雄市原生植物園社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林武雄(1991)。台北市國小學生健康生活型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敬銘、張家昌(2007)。探究台中市公務人員的生活型態與休閒運動參與程度之關係。運動休閒管理學報,4(1),91-108。
    林思嫻、陳政友(2006)。宜蘭縣高中(職)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之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6,33-53。
    林建得、陳德宗、丁春枝(2002)。師院生健康概念、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情緒穩定性與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以國立屏東師院生為例。屏東師院學報,16,435-474。
    林玉梅(2013)。東台灣治療成功之結核病患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觀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周羿似(2012)。桃園縣國中生健康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周曉勤(2016)。飯店消費者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對健康飲食餐廳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胡益進(2009) 。大學新生健康概念、自覺健康狀態、健康生活狀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學報,31,1-30。
    胡蘭文、何雅芳、林碧珠(2012)。臨床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8(4),257-268。
    姜逸群、黃雅文(1992)。衛生教育與健康促進。臺北市:文景。
    紀政安、陳漢瑛(2011)。花蓮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健康概念及健康行為之研究。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31,91-114。
    高淑芬、蔡秀敏、洪麗玲(1999)。員工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之初步探討討。元培學報,6,43-67。
    馬懿慈(2003)。社區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以嘉義縣民雄鄉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黃百如(2009)。台北市國中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個人因素、認知因素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黃芊葳、林耀豐(2014)。健康促進對生活型態影響之探討。屏東教大體育,17,177-182。
    黃松元(1993)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健康促進的概念及其在健康教學上的應用。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松元(1999)。衛生教育。載於邱清華(主編),公共衛生學。臺北市:偉華。
    黃松元(2000)。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淑貞(1991)。美國推展「健康促進」之現況及其成本效益評估。公共衛生,18(1),55-62。
    黃奕清、高毓秀(1996)。大一新生之動機、內外控人格特質與運動行為關係之探討。衛生教育論文集刊,9,77-185 。
    黃啟澤(2009)。臺北市基層員警健康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黃雅文、姜逸群(1991)。健康促進論—健康行為的探討。學校衛生,18,2-15。
    黃毓華、邱啟潤(1996)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信度效度之評估。高雄醫學科學雜誌,12(9),529-537。
    黃璉華(1999)。社區老人健康促進模式成效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8-2314-B002-091)。臺北市: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黃狄恩(2013)。高血脂症患者健康生活型態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市某醫學中心健檢族群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陳妮婉、張彩秀、張淑萍、宋琇鈺(2011) 。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之關係探討。澄清醫護管理雜誌,7 (2),27-37。
    陳政友(2001)。台灣地區高中(職)與大專學生健康生活型態與相關因素研究。學校衛生,38,1-30。
    陳美燕(2001)。社區健康營造的理論與社區護理實務的結合。醫護科技學刊,3(4),358-364。
    陳美燕、周傳姜、黃秀華、王明城、邱憲章、廖張京棣(1997)。健康促進的生活方式量表中文版之修訂與測試。長庚護理, 8(1), 14-24。
    陳美燕、廖張京棣(1995)。桃園地區護理學生與護理人員執行健康促進的生活方式之初步探討。護理研究, 3(1),6-15。
    陳昭伶、陳政友、羅惠丹(2009)。基隆地區高中職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形態及相關因素探討。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31,129-154頁。
    陳純珣(2006) 。影響醫院員工採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醫學大學護理研究所,臺北市
    陳素芬、 林美聲、 何忠鋒、胡雲雯、黃松元(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健康生活型態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小為例。學校衛生,60,101-122。
    陳麗玉、王宗進、盛世慧(2013)。國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報,7(2),20-36。
    陳怡穎(2016)。單身中年婦女網路健康資訊行為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陳芝嫻(2016)。糖尿病病人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因素探討-以新北市某區域教學醫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陳煥宇(2013)。教師之健康促進行為探討-以台南市國小為例。嘉南學報(人文類),39,284-293。
    許嘉甫(2010)。大專院校學生生活型態對幸福感之影響。運動休閒餐旅研究, 5(3),135-151。
    曾淑芬、郭芳瑜、李姿嫻、廖恩宜、劉雅欣、孫伶萱(2008)。大高雄地區國小學童不利健康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嘉南學報,34,567-581。
    葉淑萍、林雅雯(2013)。員工健康行為的多層次影響因素初探~團隊健康氣候與主管魅力領導。健康管理學刊,11(1),85-98。
    張彩秀、黃乾全(2002) 。中老年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自覺健康狀態之關係。衛生教育學報,17,15-30。
    董貞吟、陳美燕、丁淑萍(2010)。不同職業類別公教人員對過勞死的認知與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18(4),404-415。
    鄢如萍(2011)。探討成人健康檢查族群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市某醫學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蕭順蘭(2002)。台北縣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學研究所,臺北市。
    鄭淑芬(2004) 。桃園地區高中職學生個人因素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臺北市。
    鄭其嘉、林孟燕(2014)。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健康之相關性探討─以北部某綜合大學新生為例。輔仁醫學期刊,12 (4),227-237。
    蔡佳惠(2011)。環球科技大學新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探究。環球科技人文學刊,13,15-32。
    蔡玲珊(2004)。公共衛生人員工作壓力及身心健康之探討-以台南縣衛生局、所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研究所,高雄市。
    蔡淑美、游顯妹、陳倩芳、吳玉萍、徐明儀(2016)。某醫學中心員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員工特質及相關因素之探討。澄清醫護管理雜誌,13(1),27-36。
    劉淑華 、陳政友(2012)。台北市高職夜間部學生健康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學校衛生,60,1-30。
    劉美媛、呂昌明(2006)。大一學生健康行為現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北部某大學生為例。學校衛生,48,19-37。
    劉美蘭、康雅菁、陳俊瑜、張斯蘭(2011)。某高科技產業代謝症候群盛行率與員工健康概念、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研究。健康管理學刊,9(1),57-73。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6)。體重管理、飲食、運動。取自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網址:http://www.hpa.gov.tw/Bhpnet/Web/HealthTopic/TopicArticle.aspx?No=201111010004&parentid=201109290001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6)。104年度死因統計。取自衛生福利部,網址:http://www.mohw.gov.tw/cht/DOS/Statistic.aspx?f_list_no=312&fod_list_no=6201
    賴瓊儀(2001) 。中年人生活型態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臺北市。
    駱明絜、紀麗卿(2012)。台中市幼兒教師健康概念之研究。朝陽人文社會學刊,10(2),129-163。
    駱麗如(2012)。某社區大學學員健康促進活型態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鍾寶玲(2002)。老年糖尿病患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高雄市。
    鍾哲萍(2010)。苗栗公務人員健康生活型態與健康體適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臺中市。
    鍾淑珠、陳政友(2012)。台北市高職夜間部學生健康生活行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學校衛生,60,1-30。
    蘇怡親(2015)。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新北市某技術學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英文部分
    Becker,H., Stuifbergen. A.,Oh, H.S., & Hall, S.,(1993).Self-Rated Abilities for Health Practices: A health self-efficacy measure. Health Values,17(5),42-50.
    Belloc, NB.,& Breslon , L.(1971).Relationship of Physical Health Status And Health Practice. Prve Med,1,409.
    Brubaker, B. H. (1983). Health promotion: A linguistic analysis. Advanced Nursing Science,5, 1-14.
    Dever,E.D.A(1976).An epidemiological model for health policy analysis.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453-466.
    Duffy,M.E.(1993).Determinants of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in older persons. IMAGE: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25(1) ,23-28.
    Duffy,M.E.,Rossow, R.,& Hernandez, M.(1996).Correlates of Health-Promotion Activities In Employed Mexican American Women. Nursing Research,45(1),18-24.
    Engel,G.L.(1977).The need for a new medical:A challenge for biomedicine.science,196,129-136.
    Felton,G.M.,Parsons, M.A.,& Barttoces, M.G.(1997).Demographic factor: Interaction effects on health-promoting behavior and health related factors. public health nursing,14(6),361-367.
    Garcia,A.W.,Norton-Broda,M.A.,Freenn,M.,Coviak, C., Pender, N.J.,& Ronis, Ronis, D.L.(1995).Gender and developmental differences in exercise behavior.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65(6),213-219.
    Gillis,A.J.,(1993).Determinants of a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An integrative review.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18(3),345-353.
    Gould,S.J.(1990).Health consciousness and health behavior: The application of a new Health consciousness Scale.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6(4),228-237.
    Green L.W., Johnson K.W.(1983).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In Mechanic D.(Ed.)Handbook of Health, Health Care, And The Health Profess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744-765.
    Harris,D.,& Guten, S.(1979).Health protecteve behavior—adolescent healrh.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14,495-498.
    Johnson,J.L.,Rather,P.A.,Bottorff,J., & Hayduk,L.A.(1993).An exploration of Pender’s Health Promotion Model using LISREL. Nursing Resrarch,42(3),132-138.
    Krejcie, R. V. & Morgan, D. W. (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 607-610.
    Laffrey,S.C.(1985).Development of a health of conception scale. Research in Nursing & Health,9,107-113.
    Lee RL, Loke Aj. (2005).Health-promoting behaviors and psychosocial well-being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Hong Kong. Public Health Nurs.22,209-220.
    Linda, G.H., Rowaida, M.A.,& Mary, G.U.(1999).Health promotion behaviors among Jordanians. Internal Quarterly of Community Health Education,18(2),223-235.
    Larson, J. S. (1999).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health. Medical Care Research and Review, 56 (2), 123-136.
    Marry E. Duffy.(1993).Determinants of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In Older Persons. 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25(1),23-28.
    Mittelmark, M., Kickbusch, I., Rootman, I., Scriven, A. and Tones, K., (Eds.)(2008).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Public Health ,1( 6), London:Elsevier.
    O’Donnell,M.P.(1986).Determinants of health-promo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1(1)4-5.
    Palank,C.L.(1991).Determinants of health-promotive behavior-A review of current research.Nurs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6(4),815-832.
    Pender,N.J.(1987).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 (2nd.ed.).Norwalk,CT:Appleton & Lange.
    Pender,N.J.,Walker,S.N.,Sechrist, K.R., & Frank-Stromborg, M.(1990).Predicting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in the workplace. Nursing research,39(6),326-332.
    Pender, N.J.(1990).Expressing health through lifestyle patterns. Nursing Science Quarterly,3(3),115-122.
    Pender, N.J.(1996). 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 East Norwalk: Appleton & Lange.
    Pullen,C.,Walker,S.N.,& Fiandt,K.(2001).Determinants of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behaviors in rural older women. Family and Community Health,24(2),49-72.
    Ramon, M. R., (2012).Lifestyle Medicine: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All the Causes of Disease, Journal of Psychiatric and Mental Health, 5( 1), 48-52.
    Shamamsky, S. L., & Clausen, C. (1980). Levels of Prevention: examination of theconception. Nursing Outlook, 28, 104-108.
    Singer, J.E.(1982).The need to measure lifestyl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Psychology,31,303-315.
    Smith, J.A.(1981).The idea of health: A philosophical inquiry. 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3,43-50.
    Svedberg, P., Lichtenstein, P., & Pedersen, N.L.(2001).Age and sex differences in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for self-rated health: A twin study. Journal of Gerontology: Social Science,56(3),171-178.
    Smith, J. A. (1981). The idea of health: A philosophical inquiry. 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 3 (3),43-50.
    Travis, J.W.(1977).Wellness workbook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Mill Valley, CA, Wellness Resource Center.
    Walker, S.N., Sechrist, K.R.,& Pender, N.J.(1987).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Nursing Research,36(2),76-81.
    Walker, S.N., Volkan, k., Sechrist, K.R. & Pender, N.J.(1988).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of older adults: Comparisons with young and middle-aged adults, correlates, correlates and patterns. 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11(1).76-90.
    Wiley, J.A. & Camacho, T.C.(1980).Lifestyle and future health: Evidence from the Alameda County Study. Preventive Medicine,9,1-21.
    Whetstone, W. R., & Reid, J. C. (1991). Health promotion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barriers.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16, 134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