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翁慧珊
Weng Hui-Shan
論文名稱: 中央行政機關新聞聯絡人角色與運作之研究:以八部為例
Analysis on the Role of Media Liaison : Concentrating on the Eight Ministries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gency
指導教授: 劉立行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圖文傳播學系
Department of Graphic Arts and Communications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3
中文關鍵詞: 新聞聯絡人媒體互動角色與功能
英文關鍵詞: the media liaison, interaction of the media, rol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3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央行政機關新聞聯絡人之角色與實務運作情況,研究內容從四個面向探討,包括新聞聯絡人的組織定位、角色與功能、實務運作,以及與媒體互動的關係等。
    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法,研究對象是以八部(內政部、外交部、國防部、財政部、教育部、法務部、經濟部及交通部)的新聞聯絡人,及二家(自由時報、蘋果日報)媒體記者為訪談對象,以瞭解渠等在實務經驗上對新聞聯絡工作與媒體互動的認知與期許。
    研究結果發現,目前中央部會新聞聯絡部門大多為任務編組,並無編制人員與經費,因此,有必要增加新聞聯絡人人力配置,並給予新聞專業訓練及強化其哲學思維。再者,各部會在新聞處理模式上,大多依循新聞局規劃方式辦理,彼此間差異化不大,惟,面對新科技傳播時代來臨,運用新媒介來強化新聞處理,大部分部會已普遍使用簡訊、線上傳送等方式通報部內同仁知悉,並且掃瞄新聞輿情傳閱部內同仁,建立一個全員公關的概念與作法。另外,在科技傳播發達的時代,與媒體互動已進入一個點線面,横向溝通的處理模式,各部會不能再只是單向與媒體聯繫,而是要有跨部會概念,部會與部會間合作才能應變新聞事件的多元化,未來部會和部會之間如何聯繫,將是一個新課題。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role of media liaison officer and its on job practices in central government system. Four aspects were explored, which included 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media liaison officer, how media liaison interacts with media, and what are the major difficulties while executing their tasks.
    The research method is intensity interview. Interviewees are the media liaison officers from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Department of Defense, Ministry of Finance, Ministry of Education, Ministry of Justice,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and Ministry of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as well as the journalists from the Apple Daily and the Libertytimes. By using the interview program as the research tool, the researchers will b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interviewees’ consciousness and expectation on the operation of media liaison and interaction of the media.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indicated that the media liaison bureaus of central government are formed as the mission group which confronted with no regularly manpower and budget involved.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llocate the personnel of media liaison officer at a steady level as well as to provide them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ir philosophy thoughts.
    It is also founded in this research that most media liaison bureaus of central government have similar operating procedures on processing the news release due to the scheme has already been set by th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With the coming of the new technology era, most media liaison bureaus of central government have made use of mobile texts, online transmission and news scanned circulation to inform their colleagues and built up the concept and method of public-relations -for-entirety.
    Nowadays, the dissemination technology has brought the governmental media liaison bureaus and the media from the point-to–point interaction to the crosswise communication pattern. Instead of solo communication with the media, the media liaison bureaus of central government should need to cooperate to each other in order to encounter the diverse media events. Therefore, how to connect with each media liaison bureaus of central government will be the major issue in future.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 【圖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政府公共關係的角色 5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11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4 第一節 政府公共關係 14 第二節 行政機關新聞聯絡人 18 第三節 行政機關新聞聯絡人與媒體互動關係 27 第四節 小結 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3 第二節 深度訪談法 4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對象 4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7 第五節 研究實施與研究流程 4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1 第一節 新聞聯絡部門在組織中的定位 51 第二節 新聞聯絡人角色之形塑與扮演 57 第三節 新聞聯絡實務運作 68 第四節 新聞聯絡人與媒體互動關係 83 第五節 對新聞聯絡工作之期望 9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5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01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02 參考文獻 106 中文文獻 106 英文文獻 111 附錄 113 附錄一 政府機關新聞聯絡人與媒體互動關係之相關研究 113 附錄二 訪談邀請函與訪談大綱 117 附錄三 訪談資料整理和分析 119 附錄四 行政院所屬各機關新聞處理注意事項 122 附錄五 行政院所屬各機關強化新聞服務及施政傳播作業要點 123 【表目錄】 表1-1 公共關係人員的角色 6 表2-1 八部新聞聯絡部門組織編制情形表 17 表2-2 八部新聞聯絡部門主掌之業務 20 表2-3 媒體記者與消息來源兩者互動情況的研究 32 表2-4 影響新聞聯絡人與媒體記者互動的外因與內因 39 表3-1 本研究訪談對象之基本資料表 46 表3-2 訪談方向與主軸 47 表3-3 關鍵概念歸納與編碼表示例 119 表3-4 同概念關鍵字句歸納群組表示例 120 表3-5 初級編碼表示例 120 表3-6 中級編碼表示例 120 表3-7 初級編碼與中級編碼呼應研究問題示例 121 表4-1 八部會新聞輿情蒐整與發布模式 69 表4-2 各部會新聞處理流程SOP 71 【圖目錄】 圖2-1 消息來源與新聞記者對立模式 31 圖2-2 消息來源與新聞記者合作模式 31 圖2-3 消息來源與新聞記者同化模式 32 圖3-1 研究架構圖 43 圖3-2 研究流程圖 50

    中文文獻
    卜正珉(2003)。《公共關係-政府公共議題決策管理》。臺北:揚智。
    尤至綸(2007)。《大學院校新聞聯絡人實務運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蘭生(1997)。《公關的時代來臨》。臺北:探索文化。
    王文科、王智弘(2008)。《教育研究法: 研究與方法》。臺北:五南。
    王盈鶯(2008)。《教育行政機構消息來源與媒體互動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丘昌泰(1998)。〈市政府政策的宣導:行銷管理〉,《公訓報導》,第80期,頁33-40。
    田志剛(2001)。《新聞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之研究:以臺南市議會記者與議員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2010.01.04)。《98年全球化及管理效能研習營-新加坡政府公共服務學院班》。公務出國報告書。
    余穎(1998)。《地方政府消息來源與記者互動關係之研究:以三重市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文淵(2006)。《政府政策行銷與媒體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公共關係理論為觀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次郎(2003)。《公共關係理論與實務》。臺北:水牛。
    李美華等(譯)(200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著者:Earl Babbie)。臺北:湯姆生。(原著出版年:1998)
    李湘君(2005)。《當代公共關係: 策略、管理與挑戰》。臺北:亞太。
    李瞻(1992)。《政府公共關係》。臺北:理論與政策。
    呂慧玲(2009)。《臺北市幼稚園教師專業素養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國華(2005)。《媒體與政治》。臺北:秀威。
    吳宜蓁(1998)。《議題管理-企業公關的新興課題》。臺北:正中。
    吳宜蓁(2005)。《危機傳播:公共關係與語藝觀點的理論與實證》。臺北:五南。
    吳宜蓁、胡幼偉、蔡以倫(1995)。〈「公關管理者」或「公關技術人員」?-企業公關負責人專業角色類型初探〉。《廣告學研究》第6期,頁181-199。
    吳清山(2004)。〈學校行銷管理的理念與策略〉。《北縣教育》第47期,頁23-47。
    吳錫河(2003)。《政治人物的危機傳播研究-以高雄市長謝長廷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淑華(2008)。《公關專業的知識累積與傳承》。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論文。
    周明(1994)。《政府公共關係部門的結構與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新富(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周靜珩(1980)。《省政機構新聞發言人的角色認知與其處理新聞的關聯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宏宜(2002)。《政府公共關係人員與媒體記者互動之研究-以台北市警察、消防機關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明地(2002)。《學校與社區關係》。臺北:五南。
    林東泰(2002)。《大眾傳播理論(修訂二版)》。臺北:師大書苑。
    林萬億(2004)。〈校園危機管理與公共關係〉。《北縣教育》第47期,頁35-42。
    林慧瑛(1987)。《政府與新聞界溝通關係之研究─現階段政府機關發言人制度及其實務探討》。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靜伶、吳宜蓁、黃懿慧(1996)。《公共關係》。臺北:空大。
    洪嘉仁(2008)。《21世紀新公共關係》。臺北:洪嘉仁。
    洪奇昌(2006)。〈政府發言人的角色定位〉。《北縣教育》第52期,頁15-18。
    洪雅蕙(1998)。《台灣地區公共關係行業女性化現象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金儀(2004)。《政治與傳播:高雄市政府新聞處傳播功能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光夏(2001)。〈軍事發言人角色之研究-以國軍軍事發言人室為例〉。《軍事社會科學學刊研究專輯》,頁75-94。
    姚惠忠(2006)。《公共關係學:原理與實務》。臺北:五南。
    紀效正(1993)。《政府官員與記者互動關係之研究—以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建源(2005)。《警察機關公關人員核心能力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倪浩宸(2006)。《政府發言人形象與可信度研究-政治線記者之觀點》。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心宇(2002)。《報紙影劇新聞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研究-以「搖頭性派對」事件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永誠(2000)。《策略高手101》。臺北:遠流。
    張定瑜(2008)。《國軍媒體關係策略研究-以軍事發言人室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明文(1998)。《國民中小學公共關係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依依(2007)。《公共關係理論的發展與變遷》。臺北:五南。
    張孟起(1999)。《如何與記者打交道—媒體時代的形象塑造》。臺北:智庫文化。
    張建家(2008)。《網路時代的消息來源與記者的互動關係研究--以新竹縣政府為例》。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家洋(2002)。《行政法 (增訂三版)》。臺北:三民。
    張紋誠(2003)。《政府公共關係研究--經合會和農復會之個案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惠蓉(2000)。〈組織傳播與公共關係的共同參考架構—從組織跨界人觀點看公關人員的影響力、角色衝突及溝通模型〉。《廣告學研究》第15期,頁49-65。
    張慶勳(2007)。《學校公共關係 》。臺北:五南。
    梁哲賓(2005)。《警察公共關係部門之研究─以刑事警察局公關室與媒體關係為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克仁(2000)。《我國博物館與媒體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淑萍(1996)。《中央政府公關人員與新聞記者對政府公關角色認知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向明(2003)。《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美足(2004)。《教育部與媒體關係之研究—以2004年五個教育新聞議題分析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秀(2002)。《地方首長、公關人員與媒體關係之研究—以1998-2001南投縣政府為例》。大葉大學工業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
    喻靖媛(1994)。《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與新聞處理方式關聯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喻靖媛、臧國仁(1995)。〈記者及消息來源互動關係與新聞處理方式之關聯〉。載於臧國仁主編,《新聞學與術的對話—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頁201-236。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彭懷恩(2006)。《別怕媒體》。臺北:米羅文化。
    彭懷恩(2007)。《政治傳播:理論與實踐》。臺北:風雲論壇。
    湯濱、王彥、孫會良(譯)(1991)。《有效公共關係》(原著者:Scott M. Cutlip and Allen H. Center)。臺北:五南。(原著出版年:1962)
    黃光國(1988)。《中國人的權力遊戲》。臺北:巨流。
    黃如萍(1993)。《產業類別、企業文化與公關活動之關聯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浴沂(2006)。《公共關係與危機處理》。臺北:華興。
    黃惠雯、童婉芬、梁文蓁、林兆衛(譯)(2003)。《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原著者:Benjamin F. Crabtree, William L. Miller)。臺北:韋伯。(原著出版年:1999)
    黃振家(譯)(2003)。《大眾媒體研究-導論》(原著者:Roger D. Wimmer, Joseph R. Dominick)。臺北:學富。(原著出版年:2000)
    黃懿慧(2003)。〈台灣公共關係學門及研究:1960-2000年之回顧〉。《廣告學研究》第20期,頁17。
    詹中原、楊聖怡(2000)。〈企業公共關係組織管理初探〉。《人力發展月刊》第82期,頁67-72。
    廖立茹(2005)。《科技記者與公關服務業人員對線上媒體關係認知之差異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裴春秀(2001)。《公共關係與形象策劃》。北京:經濟科學。
    熊源偉(2002)。《實用公共關係》。臺北:天一。
    趙伯良(2001)。《閱聽人、媒體及發言人互動之研究-以軍事發言人為例》。大葉大學工業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榮輝(2007)。《桃園縣國民小學新聞公關人員角色認知與媒體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
    劉駿州(1995)。〈公關人員如何選擇記者—政府公關新聞管理策略之研究〉。載於臧國仁主編,《新聞學與術的對話—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頁157-169。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蔡松齡(1995)。〈公關人員如何選擇記者—評論與回應〉。載於臧國仁主編,《新聞學與術的對話—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頁170-172。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蔡進安(2001)。《企業公關人與記者的關係策略:以航空公司公關部門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國華(2002)。《地方新聞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探析:以新竹市府會新聞路線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東瀛(2005)。〈校園危機管理與媒體溝通〉。《教師天地》第136期,頁61-65。
    鄭國翔(2007)。《國軍危機新聞發言處理應變制度研究-以海軍發言人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闕淑茹(2000)。《我國大學校院公關負責人與媒介關係之研究》。臺北: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蕭維龍(2003)。《證券業公關與媒體互動模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書賢(2004)。《政府新聞單位在都市行銷之功能定位分析及探討》。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朱吟(2004)。《與平面媒體互動關係之公關策略研究:以高雄地區大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慈穎(2000)。《台北市政府推展市民公共關係之研究(1994-1998 年)》。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毓仁(譯)(2008)。《質性研究方法》(原著者:Jane Ritchie & Jane Lewis)。臺北:巨流。(原著出版年:2003)
    魏玉縣(2004)。《臺中市立國民中小學與媒體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秋云(2009)。《人格特質、工作特性與工作滿意度關聯性之研究—以國會聯絡人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文獻
    Altman, I., & Taylor, D. A. (1973). Social penetr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Atwater, T., & Fico, F. (1986). Source reliance and use in reporting state government: A study of print and broadcast pratices.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8(1), 53-62.
    Cropp, F., & J. David Pincus (2001). The mystery of public relations: Unravling its past, unmasking its future. In Robert L. Heath & Gabriel Vasquez (eds.), Handbook of Public Relations.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Inc.
    Gandy, O. H. (1982). Beyond agenda setting: Information subsidies and public policy. Norwood, NJ: Ablex.
    Gans, H. J. (1979). Deciding what's news: A study of CBS evening news, NBC nightly news, newsweek and tim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Gieber, W., & Johnson, W. (1961). The city hall beat: A study of reporter and source roles. Journalism Quarterly, 38(3), 289-297.
    Gillham, B. (2000), The research interview. 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
    Grunig, J. E., & Hunt, T. (1984). Managing public relations. New-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Fearn-Bank, K. (1996). Crisis communicitons: A casebook approach. NY: Lawran- ce Erlbaum Associate.
    Heath, R. L. (1997). Strategic issues management--Organizations and public policy challenges. CA: Sage.
    Hinde, R. A. (1981). The bases of a science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Steve Duck Robin Gilmour (e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 Studying Personal Relationships. London: Academic Press.
    Hulteng, J. L. (1979). The messenger’s motive-ethical problems of the news media.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Huston, R. L., & Burgess, T. L. (1979). Social exchange in developing relationship: An overview in Robert L. Burgess and Ted L. Huston(Ed.). Social exchange in developing relationship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Inc.
    Levinger, G. (1980). Toward analysis of clos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6, 511-544.
    Martin, S. R. (1988). Proximity of event as factor in selection of news sources. Journalism Qrarterly, 65(4), 986-989,1043.
    Minichiello V., Aroni R., Timewell E., & Alexander L. (1995). In-depth interviewing, Second Edition. South Melbourne: Longman.
    Newsom, Doug & Judy Vansiyke Turk., & Dean kruckeberg, This is PR: The realities of public relations. 1999 11
    Otis Baskin, Craig E. Aronoff, (1992). Public relations: the profession and the practice(3rd ed). Dubuque, Iowa : Wm. C. Brown Publishers.
    Ray, S. J. (1999). Strategic communiction in crisis management: Lessons from the airline industry. Westport, CT: Quorum Books.
    Sturges, D. L. (1994). Communicating through crisis: A strategy for organizational survival.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Ouarterly, 7(3), 297-316
    Williams, M. (1997). Social surveys: Design to analysis. In: T. May( Ed.) Social research issues, methods and process.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Wolfsfeld, G. (1991). Media protest and political violence: A transactional analysis. Journalism Monographs. 127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