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律幃 Huang, Lu-Wei |
---|---|
論文名稱: |
以馬偕相關文化資產說淡水故事 Telling Tamsui Stories with Cultural Heritage in Relation to George Leslie Mackay during 1871-1901 |
指導教授: |
林欣宜
Lin, Hsin-Yi |
口試委員: |
陳志豪
Chen, Chih-Hao 陳冠妃 Chen, Kuan-Fei 林欣宜 Lin, Hsin-Yi |
口試日期: | 2023/06/13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4 |
中文關鍵詞: | 數位人文 、淡水 、宣教師馬偕 、文化資產之串聯 、社會網絡分析 |
英文關鍵詞: | Digital humanities, Tamsui, George Leslie Mackay, To Link Cultural Heritag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
研究方法: | 個案研究法 、 歷史研究法 、 敘事分析 、 社會網路分析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1415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0 下載:1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過去對於文化資產的保存多針對單一案件進行保存,不但以硬體維運為重,亦較少在活化文化資產之歷史文化價值著力,更遑論經常與周遭的文化資產各自獨立。近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政府提出「文化路徑」(Cultural Route),大規模以主題式整合多元的文化資源,以及文化資產保存趨向多元之理念,將相同主題的文化資產進行串聯。在上述趨勢啟發下,本論文採數位虛擬的方式進行文化資產串聯,以淡水為實驗場,藉由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師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 1844-1901)在淡水生活30年的經驗,再搭配《馬偕日記》之紀錄,提出一個新的文化資產活化保存之維運方式。
馬偕在淡水生活期間,淡水匯集許多群體,打造了許多別具特色的建築,有不少已是受政府保護的文化資產,其中也包含馬偕留下的4座建築。為了藉由馬偕視角認識淡水的文化資產,本論文先將淡水文化資產進行全面性盤點,接著馬偕在其日記中記錄了他在淡水的生活與交友情形,採數位人文工具對此日記進行「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呈現他在淡水與不同群體的友朋關係,再與淡水的文化資產結合。以淡水的文化資產和馬偕社會網絡等兩個重要因素,規劃一個虛擬的文化路徑,將淡水的文化資產進行故事性、系統性之串聯,讓來到淡水的遊客可以藉由馬偕的故事和文化資產認識淡水歷史。藉此利用數位工具將淡水文化資產大範圍的串聯,以提供一種以數位化認識淡水文化資產之方法。
Hitherto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Taiwan had been mostly focused on individual cases, being predominantly hardware-base quite independent from other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surrounding. In view of the international trend of multi-cultural inclusion and contextualizing cultural heritage of a region,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link cultural heritage in a digital and virtual way.
Taking Tamsui as an experimental field, and uses the experience of George Leslie Mackay (1844-1901), a Presbyterian missionary from Canada and had lived in Tamsui for 30 years. Having utilized the records of " The Diary of George Leslie Mackay, 1871-1901, " I try to contextualize his life in Tamsui with social network and associated architectural establishments, i.e., later cultural heritage in order to experiment a new maintenance method of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Since, Mackay’s diary recorded his life and associates in Tamsui,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amsu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ckay, this thesis adopts the digital humanities tools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o present his relationship with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in Tamsui and integrat the results with Tamsui’s cultural heritage. Finally, this thesis planned a virtual cultural route based on Mackay's social network and Tamsui's cultural heritage, connecting them systematically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story line for interested people to understand Tamsui’s history and culture. In such way, cultural heritage and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locality can therefore be contextualized and the value and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can thereby be better promoted and developed.
不著撰人,〈修正「文化資產保存法」第27條、第30條、第35條及第36條條文,公布之〉,《總統府公報》,第6155卷,1997年5月14日,頁2-3。
不著撰人,〈修正「文化資產保存法」〉,《總統府公報》,第6617卷,2005年2月5日,頁57-75
不著撰人,〈修正「文化資產保存法」〉,《總統府公報》,第7257卷,2016年7月27日,頁13-44。
不著撰人,〈增訂「文化資產保存法」第27條之1、第29條之1、第30條之1、第30條之2及第31條之2條文;並修正第3條、第5條、第3章章名、第27條、第28條、第30條及第31條之 1條文〉,《總統府公報》,第6323卷,2000年2月9日,頁15-17。
不著撰人,〈文化部令:修正「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並修正名稱為「古物分級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修正「公有古物複製及監製管理辦法」〉,《行政院公報》,23:119,2017年6月28日,頁31479-31481。
不著撰人,〈文化部令:修正「歷史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並修正名稱為「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修正「聚落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並修正名稱為「聚落建築群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行政院公報》,23:140,2017年7月27日,頁36944-36947。
不著撰人,〈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令:訂定「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法」〉,《行政院公報》,12:9,2006年1月12日,頁1800-1801。
不著撰人,〈第三屆第三期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86:10,1997年3月26日,頁193-338。
不著撰人,〈公告指定臺北縣轄內「前清淡水總稅務司官邸」為第三級古蹟〉,《內政部公報》,2:9,1997年3月16日,頁180。
不著撰人,〈公告指定「新竹火車站」、「槓子寮砲臺」、「新竹州廳」為省定古蹟〉,《臺灣省政府公報》民國87年秋字2期,1998年7月2日,頁42。
不著撰人,〈公告指定「臺南火車站」為省定古蹟〉,《臺灣省政府公報》,民國87年冬字67期,1998年12月31日,頁38。
不著撰人,〈臺灣省古蹟及解除列管古蹟名冊〉,《臺灣省政府公報》民國74年秋字第59期,1985年9月6,頁13。
不著撰人,〈臺灣省第一級古蹟位置表〉,《臺灣省政府公報》民國73年春字第8期,1984年1月12日,頁13。
不著撰人,〈檢送內政部公告指定臺灣省古蹟及解除列管古蹟名冊1份〉,《臺灣省政府公報》民國74年冬字67期,1985年 12月 24日,頁2-9。
不著撰人,〈轉發內政部公告指定「臺中火車站」為第二級古蹟「枋橋建學碑」為第三級古蹟〉,《臺灣省政府公報》民國84年夏字47期,1995年5月30日,頁4。
不著撰人,〈指定「永和網溪別墅」、「三重先嗇宮」「淡水外僑墓園」、「淡水禮拜堂」、「滬尾偕醫館」、「滬尾湖南勇古墓」為縣定古蹟〉,《臺北縣政府公報》,民88:秋:1,1999年7月6日,頁27-28。
文化部,《2018文化政策白皮書》,臺北,遠流文化,2011年。
林保堯計畫主持,《淡水地區無形文化資產普查計畫成果報告書》,臺北,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2009年。
馬偕著,林昌華等譯,《馬偕日記I:1871-1883》,臺北,玉山社,2012年。
馬偕著,林昌華等譯,《馬偕日記II:1884-1891》,臺北,玉山社,2012年。
馬偕著,林昌華等譯,《馬偕日記III:1892-1901》,臺北,玉山社,2012年。
馬偕著,林晚生譯,《福爾摩沙紀事:馬偕臺灣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2007年。
黃士娟計畫主持,《淡水地區文化資產(有形文化財)普查計畫成果報告(臺北:臺北縣淡水古蹟博物館,2008年。
Biedermann, Bernadette. “The Potentials of the Digital Cultural Heritage: A Best Practice Example of Presentation and Use. The Digit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Hans Gross Kriminalmuseum,” in Horst Kremers ed, 2020 Digital Cultural Heritage. Berlin: Springer, 2020, pp. 195-207.
Choy, Sarah C. C., Robert Fisher, Ngian Lek Choh, Susanne Nickel, Clément Oury, Katarzyna Ślaska , The UNESCO/PERSIST Guidelines for the Selection of Digital Heritage for Long-term Preservation. Paris: UNESCO/PERSIST Content Task Force, 2016, pp. 1-19.
近人專書
李其霖,《帆檣剪影:臺灣海域的海洋歷程》,臺北:崧燁文化,2023年。
周宗賢,《淡水:輝煌的歲月》,臺北:臺灣商務,2007年。
林會承,《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臺北:遠流文化,2011年。
柏麗梅主編,《一八八四滬尾:清法戰爭滬尾之役成果集》,新北: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2019年。
陳冠妃著,《赤崁如何變為府城?臺南的城市空間與社會》,臺北:南天書局,2023年。
陳凱雯,《日治時期基隆築港之政策、推行與開展(1895-1945)》,臺北,國史館,2018年。
盧泰康,《文化資產中的古物研究與鑑定—臺南瑰寶大揭密》,臺北,五南圖書,2017年。
閻亞寧編,《臺灣文化資產數位簡介》,臺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4年。
戴寶村,《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4年。
龔李孟哲(David Charles Oaklery)著,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編譯,《異鄉.家塚:打狗外國墓園的故事》,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23年。
期刊論文
李乾朗,〈淡水歷史聚落的保存-以淡水老街為例〉,《文化淡水》104,臺北,2008年6月,頁1。
林欣宜,〈十九世紀末淡水的外國人社群:由幾部描述清法戰爭封鎖期間的西文小說談起〉,《博物淡水》,第12期,新北,2020年12月,頁23-24。
張舜孔、林雅娟、王伯仁、林逸琇,〈3D數位建模技術應用於室外文物保存紀錄之研究—以鳳山縣舊城北門門神為例〉,《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第50期,臺中,2019年12月,頁31-57。
許允聖、涂鈺芳、陳麗娥,〈陣頭展演動作數位化技術─以新莊地藏庵頭前庄官將首為例〉,《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第51期,2020年 3月,頁27-49。
陳志豪,〈戰爭前夕的返鄉—晚清淡水李協勝家族與同安人的發展〉,《博物淡水》,第12期,新北,2020年12月,頁15-16。
陳國棟,〈淡水聚落的歷史發展〉,《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2期第1卷,臺北,1983年6月,頁5-20。
項潔,〈檔案與數位人文:數位人文視野下的檔案系統〉,《國史研究通訊》,第13期,臺北,2017年12月,頁152-162。
項潔、涂豐恩〈導論—什麼是數位人文〉,收錄於項潔編,《從保存到創造:開啟數位人文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頁9-28。
黃瑞茂,〈淡水文化風貌保存與都市設計〉,《文化淡水》第104期,頁5。
黃瑞茂,〈淡水街的形成與發展〉,《滬尾街》第6期,臺北,1992年9月,頁4-13。
榮芳杰,〈古蹟就是我們的教室—強調現地教學的文化資產教育〉,《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第50期,臺中,2021年12月,頁92-96。
鄭仰恩,〈臺灣的「黑鬚番」:馬偕其人其事〉,收入於馬偕著,林晚生譯,《福爾摩沙紀事:馬偕臺灣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2007年,頁329-357。
賴惠如、林信成、李其霖、陳美聖,〈滬里滬外:臺灣北海岸地區的石滬發展與變遷〉《淡江史學》(新北:2018. 09),頁153-195。
戴寶村,〈淡水、三芝地區的大道公信仰〉,收入於周宗賢主編,《淡水學學術研討會:過去.現在.未來論文集》,臺北,國史館,1999),頁367-388。
報紙資料
林昭彰,〈不捨拆除,千人站滿重建街合照;在淡水出生、長大攝影師程許忠號召群眾沈默抗議;縣府:徵地20年居民催促開工 不能不做〉,《聯合報》,2010年5月31日,版B1。
沈旭凱,〈重建街拓寬,社區憂心山城不再:向淡水鎮代會陳情,指老街風貌將受損,鎮所允諾向縣府反映〉,《聯合報》,2002年8月17日,版18。
Anonymous, “NORTH FORMOSA,” The North - 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 (1870-1941), Aug 11, 1882, ProQuest Historical Newspapers: Chinese Newspapers Collection, p. 147.
學位論文
葉乃齊,〈古蹟保存論述之形成:光復後臺灣古蹟保存運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網路資料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網址: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搜尋日期:2023年7月30日。
「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網址:https://rhs.boch.gov.tw/index.php?inter=project&id=1&did=25,搜尋日期:2022年4月30日。
「基淡雙城四百年VR展」,網址;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5%9F%BA%E6%B7%A1%E9%9B%99%E5%9F%8E%E5%9B%9B%E7%99%BE%E5%B9%B4VR%E5%B1%95,搜尋日期:2022年11月20日。
「淡水維基館VR園區數位策展計畫」,網址;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B7%A1%E6%B0%B4%E7%B6%AD%E5%9F%BA%E9%A4%A8VR%E5%9C%92%E5%8D%80,搜尋日期:2022年11月20日。
「新北市文化資產總覽」,網址:https://www.culture.ntpc.gov.tw/xmdoc/cont?xsmsid=0I057577571282064049,搜尋日期:2023年7月30日。
Anonymous,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in UNESCO, https://whc.unesco.org/en/conventiontext/, accessed Dec. 20, 2022.
Anonymous,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n UNESCO,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132540 Apr. 20,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