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學堂
Shyue-Tarng Huang
論文名稱: 不同學習風格對高職生數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
The Effect of e-Learning o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with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指導教授: 張晉昌
Chang, Jin-Ch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5
中文關鍵詞: 計算機概論學習風格數位學習學習成效
英文關鍵詞: basic computer concept, learning style, e-learning, learning achieveme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13下載:10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學習風格對高職生數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為達成研究目的,首先經由文獻探討之後,採準實驗研究法設計,並輔以訪談得知學生暨教師對數位學習平台的看法。以高職資料處理科一年級兩班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四週的教學實驗,一班為實驗組,進行數位學習教學;另一班為控制組,進行傳統教學。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含:「Kolb學習風格量表」、「電腦網路原理課程評量工具」。
    為驗證假設,採用二因子共變數分析統計方法處理,所獲結論如下:
    一、不同學習風格與接受不同教學方法二因子交互作用下,在計算機概論 「電腦網路原理」單元之學習成效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接受相同教學方法,其計算機概論「電腦網路原理」單元之學習成效以「調適型」學生最高、「發散型」學生最低。
    三、相同學習風格的學生接受不同教學方法,其計算機概論「電腦網路原理」單元之學習成效對學習風格為「調適型」及「聚斂型」的學生,數位平台教學成效優於一般傳統教學。
    四、從個別訪談的資料顯示,大多數學生都表示對於這次利用數位學習平台來上課的感覺是比以前活潑生動,學習更廣泛,尤其數位學習平台隱密特性,為害羞、內向學生開啟另一個討論的平台。教師也發現學生並非不願意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而是不敢或害怕同學嘲笑,因此需要依據不同學生的學習特性建置不同的教學環境。

    關鍵詞:計算機概論、學習風格、數位學習、學習成效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how e-learning affects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To achieve this purpose, quasi-experiment research method and personal interview was adopted to explore students’ achievement of e-learning. In addition, as a supporting material, interviews wi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were also made to understand their attitude toward the media of e-learning. Students of two classes in first grade in a vocational school were recruited as the samples of this study; and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for four weeks. Of these two classes, one was classified as experimental group which received e-learning program, and the other was classified as control group which received conventional teaching program. The instruments adopted in this study included “Kolb learning style measurement survey” and “The evaluation tool for the principle of computer Internet course”.

    To verify the hypothesis, the statistical method of Two-way ANCOVA analysis was adopted for dealing with this process. The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Under the interaction of different leaning styles and receiving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the principle of computer Internet” in basic computer concept theory.
    2.Among th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but receiving the same teaching method on “the principle of computer Internet” , those who belong to “accommodator style” achieved the best result and those who belong to “diverger style” achieved the worst learning result.

    3.Among the students having the same learning style but receiving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on “the principle of computer Internet” in basic computer concept theory, those who belong to “accommodator style” and “converger style” achieved better result by receiving e-learning program than conventional teaching program.

    4.Based on the result of individual interview, most students showed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his e-learning media because they became more active and enjoyed more extensive leaning than they used to be. Particularly, learning in a more private environment which e-learning media can provide is especially favorable to the students who are shy and introvert. Teachers also found that the reason why some students are hesitant to answer questions is not that they are reluctant to do so but they dare not do so, or they are afraid to be mocked by their classmat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different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according to each student’s learning trait.

    Key words: basic computer concept, learning style, e-learning, learning achievement

    目錄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目錄 IV 圖目錄 Ⅶ 表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待答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假設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7 第六節 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習風格的理論 11 第二節 數位學習教學相關理論 20 第三節 學習成效概念及相關研究 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4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5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8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8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樣本分析 91 第二節 學習風格與教學方法對學習成效二因子交互作用分析 94 第三節 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接受相同教學方法後對學習成效 之影響 97 第四節 相同學習風格的學生接受不同教學方法後對學習成效 之影響 102 第五節 師生對數位學習平台的看法訪談之結果分析 107 第六節 綜合討論 11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 論 121 第二節 建 議 125 參考文獻 127 附錄一 Kolb學習風格量表 134 附錄二 「電腦網路原理課程評量工具」預試試題 140 附錄三 「電腦網路原理課程評量工具」正式試題 149 附錄四 教師暨學生訪談大綱 155 附錄五 教案 157 附錄六 「Kolb學習風格量表」使用中文版同意書 178 附錄七 「計算機概論數位教材」同意書 180 附錄八 旗立數位教材庫 182 附錄九 專家審查基本資料 184 圖目錄 圖2-1-1 Kolb 經驗學習模式 14 圖3-1-1 研究架構圖 51 圖3-3-1 數位學習平台註冊畫面 69 圖3-3-2 數位學習平台登入畫面 69 圖3-3-3 線上簡報教材畫面 70 圖3-3-4 多媒體互動式教材畫面 72 圖3-3-5 多媒體互動式教材作答畫面 73 圖3-3-6 討論區畫面 74 圖3-3-7 討論區學生回覆區塊 75 圖3-3-8 熱門人氣主題區塊 76 圖3-3-9 最新消息區塊 77 圖3-3-10 最新消息學生回覆區塊 78 圖3-4-1 研究流程圖 86 圖3-5-1 資料分析流程 89 圖4-1-1 傳統教學學生學習風格分佈圖 92 圖4-1-2 數位學習學生學習風格分佈圖 92 圖4-3-1 不同學習風格前測平均數比較圖 101 圖4-3-2 不同學習風格後測平均數比較圖 101 圖4-4-1 傳統教學學習成效前後測平均數比較圖 104 圖4-4-2 數位學習學習成效前後測平均數比較圖 105 圖4-5-1 學生主動發問主題畫面 114 圖4-5-2 學生回覆由學生所主動發問問題的畫面 114 圖4-5-3 老師回覆由學生所主動發問的畫面 115 圖4-5-4 實驗組學習風格留言次數分佈圖 116 表目錄 表2-1-1 Kolb的學習風格類型 16 表2-2-1 網路學習優點 24 表2-2-2 網路學習之缺點 27 表3-1-1 不等組前測-後測設計 50 表3-1-2 實驗設計分組 50 表3-2-1 受試者人數分配表 53 表3-3-1 「Kolb學習風格量表」預試結果信度分析摘要表 56 表3-3-2 計算機概論「電腦網路原理」單元學習成效預試測驗之 雙向細目表 59 表3-3-3 學習成效量表之難易度、鑑別度分析表 62 表3-3-4 計算機概論「電腦網路原理」單元學習成效正式測驗之 雙向細目表 66 表3-3-5 計算機概論「電腦網路原理」單元課程內容 71 表3-4-1 計算機概論「電腦網路原理」單元之實驗教學時程表 83 表4-1-1 實驗樣本基本資料表 92 表4-2-1 學習風格與教學方法之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95 表4-2-2 學習風格與教學方法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96 表4-3-1 學習風格與教學方法二因子共變數單純主要效果分析 摘要表 98 表4-3-2 四種學習風格對學習成效的Scheffe多重比較 99 表4-3-3 學習風格與教學方法在計算機概論「電腦網路原理」 單元學習成效前後測平均數及標準差統計表 100 表4-4-1 學習風格與教學方法二因子共變數單純主要效果分析 摘要表 103 表4-4-2 四種學習風格對學習成效的Scheffe多重比較 103 表4-4-3 傳統教學與學習風格在計算機概論「電腦網路原理」 單元學習成效前後測平均數及標準差統計表 104 表4-4-4 數位學習與學習風格在計算機概論「電腦網路原理」 單元學習成效前後測平均數及標準差統計表 105 表4-5-1 討論區學生張貼次數統計表 113 表4-5-2 討論區依學習風格區分張貼次數統計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全世(民89)。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第86期,頁23-31。
    王思堯(民93)。學習教材與認知風格對於學習績效與教材評量的影響。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伍賢龍(民91)。國小兒童學習風格與多元智能及相關教學現況之研究。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朱則剛(民83)。建構主義知識論與情境認知的迷思-兼論其對認知心理學的意義。
    朱則剛(民89)。教育傳播與科技,頁191-270。台北:師大書苑。
    朱湘吉(民81)。〈新觀念、新挑戰-建構主義的教學系統〉。《教學科技與媒體》,2,15-20頁。
    朱敬先(民75)。學習心理學,國立編譯館,台北市。
    朱柔若(民89)。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揚志出版社。台北市。
    余民寧(民91):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二版)。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吳玉明(民86)。建構式教學策略中不同學習型態學生學習的探討,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百薰(民87)。「學習風格理論探究」。國教輔導,第37卷第五期,頁47-53。
    吳武典(民74)。青少年問題與對策。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公司。
    吳靜吉、程炳林(民81)。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修訂。測驗年刊,第39期,頁59-78頁。
    巫靜宜(民89)。比較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對學習效果之研究---以Word 2000之教學為例。淡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李世忠 (民81):從電腦教學到超(串連)媒體。教育資料集刊,17,頁303-322。
    李永吟(民89)。「新教學形態:網路學習」,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李永吟等(民90)。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建鋒、陳先慶、陳信諭、洪英議、楊智偉、陳宗禧(民90)。網路合作學習理論研究與系統實作。搜尋時間 95/10/29 網路位置:http://web.nutn.edu.tw/el/chents/papers/ECRP2001.pdf。
    李遠哲(民8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93年7月8日,取自http://www.3558882.com.tw/articles/2article5.htm。
    李德高(民77)。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邱貴發(民81)。電腦輔助教學成效探討。視聽教育,第33卷5期,頁11-18。
    周崇儒(民89)。談建構主義的教學。研習資訊,17(3),頁43。
    周斯畏、孫思源、朱四明(1999);網路科技對教育的影響-學習環境、學習型式、師生互動、與教學內容的探討,第八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ICCAI'99)。
    岳修平(民87)。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台北:遠流出版社。
    林世鴻(民 91)。21 世紀教育的衝擊:網路學習風潮。教研趨勢導報,第1期,頁16-20。
    林生傳(民88)。教育心理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立斌(民95)。國小電腦課程數位學習與學習風格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研究所。
    林岑(民93)。以數位學習系統施行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
    林奇賢、馬榮燦、林志能(民89)。”網路學習與網路學校的發展對教師專業表現的衝擊”。資訊與教育雜誌,79期,2-12頁。
    林奇贀、馬榮燦、林志能(民 89)。網路學習與網路學校的發展對教師專業路線的衝擊。資訊與教育,79,頁3-7。
    林建平(民86)。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林進財(民89)。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五南出版公司。
    林鈺婷 (民91)。網路輔助教學應用於國小自然科學習領域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寶山(民77)。教學原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施賀建(民91)。學習風格與方式對學習成效之影響 - 以互動式與否為基礎。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柯慧貞(民94)。大學校院學生網路使用型態及其對學習與身心之影響。教育部補助計畫成果報告書。
    洪寶蓮(民85)。內在動機與情意學習方案之發展及其團體輔導效能。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博士論文。
    夏惠汶(民84)。職業學校課程與教學初探。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第28期,頁32-34。
    徐新逸 (民84)。如何借重電腦科技來提昇問題解決能力?-談「錨式情境教學法」知理論基礎與實例應用(上)。教學科技與媒體,20期,25-41。
    張春興(民88)。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民78)。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添洲(民82)。「我國高級中等學校職業類科學生學習動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業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淑萍(民89)。談新世代教師如何利用網路學習社群進行e_learning。研習資訊,第17卷第6期,頁76-81。
    張靜嚳(民84):何謂建構主義?建構與教學,3期。彰化師大科學教育中心。
    張靜嚳(民85)。傳統教學有何不妥。建構與教學,第4期,頁1-2。
    教育部 (民86)。國家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書。
    許金山 (民95)。國中數學混合式數位學習歷程及成效之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
    陳育民(民91)。學習風格與學習模式對中學生電子化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陳芸慧(民95)。建構主義理論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53期。搜尋時間 95/10/29 網路位置: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3/53-13.htm。
    陳冠華。數位學習的定義。2006.05.25取自http://www.read.com.tw/web/hypage.cgi?HYPAGE=subject/sub_e_learning.asp
    陳淑珍 (民94)。不同學習風格的國小高年級學童使用數位學習系統進行水的三態教學之學習成效探討。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課程與教學碩士班。
    陳嘉彌 (民86)。網路互動式遠距教學策略知構想與其可行性。教學科技與媒體,34期,42-46
    彭映如(民89)。無障礙的網路學習環境。中等教育。第51期(1),頁72-76。
    黃印通(民92)。網路輔助教學對整體型、局部型思考風格之國小四年級學童學習成就之影響-以自然科認識顯微鏡下的生物單元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貝玲(民90)。「從線上學習的發展看企業線上訓練」。電子化企業:經理人報告,第19期,頁 12-23。
    黃明忠(民95)。數位學習模式於高職節約能源教育之應用。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碩士班。
    黃偉豪(民91)。網路教學之獎懲機制與認知風格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資訊館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景裕(民91)。生命教育融入社會科建構教學之研究。載於91 年度鼓勵中小學教師從事行動研究成果(論文集),彰化:國立彰化師大附工,頁269-278。
    黃雅鈴(民94)。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對不同學習風格的高職美工科學生「色彩感覺」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楊偲敏(民93)。 學習風格與神馳經驗對數位學習成效的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龍立(民86)。建構主義評析─在課程設計上的啟示。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28期,頁41-56。
    葉玉珠(民91)。高層次思考教學設計的要素分析。中山通識教育學報,9107,p75-101。
    葉和滿 (民91)。不同入學管道的高中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董媛卿(民83)。職業學校學生行為特質分析與建議。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第23期,頁29-31。
    廖肇弘(民90)。建置有效的線上學習系統。管理雜誌,第321期,頁112-115。
    劉信吾(民88)。教學媒體。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幸蓉 (民93)。數位學習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科學概念學習與電腦素養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
    蔡淑薇(民93)。高中職學生學習風格、自我調整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所碩士論文。
    蔡瓊華(民93)。高中學生知識信念、學習風格與學業成就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秋子(民94)。有效教學經營策略對國小學習不利學生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
    二、外文部份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a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 researcher, 18(1), 32-42.
    David H. J. & Hyug K. (2001). Communication Patterns in Computer Mediated Versus Face-to-Face Group Problem Solv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9(1), 35-51.
    Dismuke, C. (1995). Distance education [online]. Available:
    http://userwww.sfsu.edu/~Scarloyn/thesis.html.
    Driver, R., & Bell, B. (1986). Students thinking and the learning ofscience: A constructivist view. School Science Review, 67(6),
    443-456.
    Dunn, R., & Dunn, K. (1994). Teaching young children through their individual learning styles—practical approaches for grades K-2. Massachusetts: Simon & Schuster.
    Gagne', R.M., Briggs, L.J., Wager, W.W. (1992).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FL.: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 Publishers.
    Gardner, H.(1991). The unschooled mind: How children think and
    how schools should teach. NY: Harper Collins Pub.
    Hiltz, S. R.(1994) The Virtual Classroom : Learning Without Limits via Computer Networks. Norwood, NJ: Ablex.
    Jonassen, D.H., Peck, K. L., & Wilson, B.G.(1999).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A constructivism perspective.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Merrill.
    Keefe, J. W. (1988). Profiling and Utilizing Learning Style, Reston, Va.: NASSP.
    Keefe, J. W.(1979).Learning style: An overview. In Student learning
    styles: Diagnosing and prescribing programs. Reston VA: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Kolb, D.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Prentice-Hall.
    Kolb, D.A. (1985). Learning style inventory: Self-scoring inventory and interpretation booklet. Boston: Mcber and Company.
    Lern (Learning Resources Network), 1998. Online education :
    Growing presence and growing pains., Lifelong Learning Today, 6(1), 6-7.
    Lockyer L., Patterson J. & Harper B.(2001). ICT in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ng outcomes for health education.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7, 275-283.
    Nagel, N.G.(1996). Learning through real-world problem solving: The power of integrating teaching. CA: Corwin press, Inc.
    Rogoff, B. (1990). Apprenticeship in thinking: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social contex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mith, D., & Kolb, D. A. (1985). User guide for the learning-style inventory: A manual for teachers and trainers. Boston, MA:
    McBer and Company.
    Sternberg, R. J. (1997). Thinking styl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Yan, B., & Robert, J.(2001),“Investigating Distance Learning on the Internet,”(http://www.isoc.org/inet2000/cdproceedings/6a/6a_4.htm).
    Zhang, Y. (2005).An Experiment On Mathmetics Pedagogy:Traditional Method Versus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Reports-Evaluativ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