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鄭博文 Po Wen Cheng |
---|---|
論文名稱: |
台灣民主化過程中地方政治菁英的變動分析—以台灣省議員為例(1959 - 1998) |
指導教授: |
黃東益
Huang, Tong-Y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6 |
中文關鍵詞: | 台灣省議員 、政治菁英 、菁英流動理論 、民主化理論 、台灣民主化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552 下載:3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主要從民主化與政治菁英兩者間的互動關係作為出發點,檢視部分國外學者對於「菁英的變動率的提高是民主化的一個必要條件」、「公民的選舉權開放和候選人的公開競爭等因素帶來的民主化效應(democratizing effect),會使菁英結構產生變化」等相關論點,以台灣的地方政治菁英為個案,並選定台灣省議員為研究對象作驗證。主要探討的目的為:1.探討「台灣民主化發展的歷程」,並予以分期說明;2.探討台灣省議員的「總體結構分佈」與「歷屆議員的組成變化」;3.探討台灣「民主化過程中,台灣省議員的個人背景變動趨勢」,並檢視「民主化程度與地方政治菁英背景」兩者關聯性的強弱;4.探討「台灣民主化過程中,台灣省議員的總體變動率趨勢」,並予以解釋。
本文將台灣從一九四九年國共戰後遷台以來的民主化歷程分成四個階段:(1)民主萌芽期:從一九四九年政府遷台以來以致一九七七年中壢事件以前。(2)民主準備期:從一九七七年中壢事件之後至一九八六年民主進步黨成立以前。(3)民主轉型期:從一九八六年民主進步黨成立之後至一九九二年國會全面民選以前。(4)民主鞏固期:從一九九二年迄今。
筆者使用歷史研究法、內容分析法及次級資料統計分析等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針對總樣本共三百八十二名台灣省議員,進行驗證後分析得研究發現如下:
一、台灣省議員背景以「男性、本省籍、年齡四十~四十九歲、居住於都會區;大專院校學歷、法政教育景;國民黨籍、當選前有擔任民代經驗、當選前最高民代資歷為縣(市)議員;社會地位上層、職業為公共行政業」的省議員比例最高。
二、台灣民主化過程中台灣省議員的平均年齡下降,社會背景集中化。議員背景為「女性、大專院校以上學歷、未接受過體制外教育訓練、黨外或反對黨、最高民代資歷為省議員、個人及公共服務業、中產階級、居住於都市」者的比例逐漸上升;而背景為「男性、高中職以下學歷、曾接受過體制外教育訓練者、執政黨、最高民代資歷為縣市議員、農林漁牧礦業和製造及營造業、社會地位上層、居住於鄉村或城鎮者」比例逐漸減少;議員選前有無民代資歷與省籍則無固定變化趨勢。
三、台灣省議員的總體變動率,有隨著民主化程度上升而小幅度下降的趨勢。對於這樣的結果,筆者初步推論,可能的原因為:(1)研究對象的差異;(2)政黨政治的競爭使然;(3)社會或政治需求的降低;(4)台灣的特殊的地方政治史背景。
一、中文部分
文崇一、張曉春(1979),〈職業聲望與社會的實用性〉,收於《台灣人力資源會議
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頁631-632。
王拓(1978),《黨外的聲音》,台北:作者自行出版。
王甫昌(1997),〈台灣民主政治與族群政治的衝突〉,收於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
或崩潰:臺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王雲五(1951),〈爭取人民〉,《自由中國半月刊》4卷1期,頁5。
王雪美,〈廢止出版法,言論自由開歷史新局〉,《聯合報》,1999年1月13日:版
4。
王業立(1998),〈選舉、民主化與地方派系〉,《選舉研究》第5卷1期,頁77-94。
王逸舟譯,Alan Isaak著(1995),《政治學概論》,(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s)。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嘉州(2000),〈臺灣選舉與政體轉型之研究〉,《理論與政策》,第14卷3期,頁13-43。
王曉波(1986),《走出台灣歷史的陰影》,台北:帕米爾書店
王謙、李昌麟、林賢治、黃惟饒等譯,David Potter, David Gol, Blatt Margaret, Kiloh Paul Leulis等著(2002),《最新民主化的歷程》,(Democratization),台北:韋伯文化專業出版社。
中央選舉委員會(1997),《第九任總統副總統暨第三屆國民代表大會選舉實錄》, 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編。
田弘茂(1978),《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
業有限公司。
——(1989),《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1992),〈威權政黨國家的轉型:台灣的發展經驗〉,收於張京育主編《中華民國民主化:過程、制度與影響》,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頁49-87。
石計生、羅清俊、曾淑芬、邱曉婷、黃慧琦等著(2003),《社會科學研究與SPSS資料分析》,台北:雙業書廊有限公司。
任元杰譯,Robert A. Dahl著(1988),《當代政治分析》,(Modern political analysis),台北:巨流出版社。
行政院(1991),《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台北:行政院主計處編印,頁14-51。
——(1979),《中華民國臺灣地區社會指標統計》,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1995),《中華民國臺灣地區社會指標統計》,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冉伯恭著;蔡文輝主編(2000),《政治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朱文伯(1958),〈理論與事實:漫談人權保障問題〉,《自由中國半月刊》,第19
卷11期,頁17。
朱雲漢(1989),〈中產階級與台灣政治民主化〉,收錄於蕭新煌主編《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圖書出版社。
——(2001),〈國民黨與台灣的民主轉型〉,《二十一世紀雙月刊》,2001年6月號,第65期,頁4-13。
呂亞力(1973),〈簡論領導階層研究〉,《食貨月刊》,第3卷4期,頁30-38。
——(1979),《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
——(1990),〈政治自由化及民主化發展〉,收於《台灣經驗新階段:持續與創
新》公共政策研討會,二十一世紀文教基金會主辦。
——(1993),〈政治自由化與民主化〉,江炳倫編,《挑戰與回應:民國七0年
代台灣的鋸變》,台北:自由基金會。
——(1995),《政治發展》,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2),《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
呂亞力、吳乃德編譯(2000),《民主理論選讀》,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
李文朗(1982),〈台灣政治菁英的選拔與更換:比較社會學的分析〉,《聯合月刊》,14期,頁10-13。
——(1983),〈政治菁英的遴補與新陳代謝:臺灣地區的個案研究〉,《思與言
20卷,第6期,頁104-116。
李玉崑(1993),《民主轉型過程中政策參與者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永然,〈出版法廢止的意義,台灣言論及出版自由,回歸到法律的基本面〉,《民
生報》,1999年1月13日:版19。
李明譯(1990),Judah Matras著,《社會不平等、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Social
inequality,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李柏光, 林猛譯,Robert A. Dahl著(1999),《論民主》,(On Democracy),台北:聯
經出版社。
李酉潭(1997),〈邁向民主的鞏固:台灣案例〉,《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五卷第二期,台北:政治大學中山所,頁171。
李酉譚、陳志瑋譯,Georg Sorensen著(2003)《最新民主與民主化》(Democracy
and Democratization),台北:韋伯文化專業出版社。
李悅肇(1993),《台灣政治反對運動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
李筱峰(1987),《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1988),〈知識份子與政治革新運動〉,《中國論壇雜誌》,10月號,頁256-259。
——(1994),《台灣歷史閱覽》,台北:自立晚報出版
李錦河、溫敏杰(1999),〈從行銷學「產品屬性」角度建構「選民需求指標」選舉預測模式:以1997年臺南市市長選舉為例〉《選舉研究》,第5卷2期,頁1-33。
社論,《中國時報》,1990年7月5日:版5。
——,〈刑法一百條存廢的法律與政治詮釋〉,《聯合報》,1991年9月27日:版2。
何思因(1992),〈選舉競爭與中華民國的民主化〉,《東亞季刊》第23卷4期,頁72-81。
杭之著(1990),《邁向後美麗島的民間社會(上)》,台北:唐山出版社。
邱皓政(2003),《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 : 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水吉(1998),《憲政改革與民主化:寧靜革命的歷史見證》,台北:揚智文化出
版社。
——(2002),《民主化與憲政選擇:由憲政主義析論我國六次修憲》,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林栭顯(2000),《臺灣省議會組織沿革及省諮議會之成立》,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佳龍(1999),〈解釋台灣的民主化:政體類型與菁英的策略選擇〉。收於林佳龍、邱澤奇編,《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頁87-152。
林長安(2001),《台灣民主轉型與澎湖縣地方政治生態的變遷》,私立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東泰(1991),〈台灣地區大眾媒體與政治民主化歷程〉,收於《中國的民主前途: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編。
林嘉誠(1988),〈政治菁英的研究檢討〉,《東吳政治社會學報》,第12卷,頁65-83。
——(1986), 〈增額立委具有什麼背景?—民選菁英的流動型態〉,《中國論壇》,263期,頁8-11。
林瑩秋(2003),〈李、扁、連「辦教育」傳奇--李登輝學校、凱達格蘭學校、革命實踐研究院超級比一比〉,《財訊》,第252期,頁165-168。
周永鴻(1999),《民進黨與第四次修憲—制度設計談判中的偏好形成與策略選擇》,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陽山(1996),〈制度化與民主化概念的省思〉,收於陳文俊主編《台灣的民主化:回顧、檢討、展望》,國立中山大學出版。
明尼(1992),〈自由化、民主化與國民黨的角色〉,收於張京育主編《中華民國民主化:過程、制度與影響》,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頁149-193。
吳乃德(1989),〈不確定的民主未來:解釋台灣政治自由化的現象〉。收於主辦《中國民主前途研討會論文》,台北:時報文教基金會,頁1-31。
——(1992a),〈反對事業的第二條陣線:從黨外到民進黨的內部分歧〉,收於澄社編,《台灣民主自由的曲折歷程:紀念雷震案三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1992b),〈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臺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國家政策雙周刊》,第32期,頁1-3。
吳文程(1989),〈不確定的民主未來:解釋台灣自由化現象〉,收於時報文教基
金會主辦《中國民主前途》研討會論文,頁1-31。
——(1991),〈中華民國政治菁英結構的轉變〉,收於《中國的民主前途: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主基金會編:頁241-264。
——(1995),〈臺灣政治轉型理論的分析架構的探討〉,《東吳學報》,第四期,頁135-183。
——(1996a),《台灣的民主轉型:從權威型的黨國體系到競爭性的政黨體系》,台北:時英出版社。
——(1996b),《政黨於選舉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東野(1991),〈政黨民主與政黨政治〉,收於楊泰順編《政黨政治與台灣民主化》,台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
吳釗燮(1998),〈台灣民主化的回顧與前瞻〉,《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第一卷,三期,頁1-21。
吳振坤(2002),《宜蘭縣政治菁英流動之研究》,私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公共事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煥偉(1997),《台灣民主轉型之結構與策略互動分析(1949-1997)》,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
邱延正(1998),〈菁英民主理論初探〉,《復興崗學報》,第六十三期,頁133-147。
胡至成(1983),〈從自由中國事件到中美斷交〉,收於《台灣的憲政危機》,台北:
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頁27-28。
洪金珠、許佩賢譯,若林正丈著(1994),《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
月旦出版社。
洪世佑(1991),《國民黨與民進黨領導菁英之比較研究-中常會成員之分析》,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紀俊臣、陳陽德共同主持,台灣省諮議會研究案《台灣地方政治人物誌:省議員篇》,台中:台灣省議會秘書處。
胡適(1949),〈自由中國的宗旨〉,《自由中國半月刊》,第1卷1期,頁2。
倪炎元(1995),《東亞威權政體之轉型:比較台灣與南韓的民主化歷程》,台北:
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
倪達仁譯(1995),Austin Ranney著,《政治學》(Governing: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高育仁(1989),《台灣經驗:發展中的民主政治》,台北:二十一世紀基金會。
高隸民著,艾思明譯(1987),《從國家社會的角度觀察台灣奇蹟》,台北:洞察
出版社。
粱世伍(1994),〈1994年臺北市長選舉之研究: 民意調查與選舉結果之綜合比較分析〉,《中山社會科學學報》,第8卷4期,頁107-145。
殷海光(1950),〈關於統一思想的問題〉,《自由中國半月刊》,第2卷9期,頁7-8。
袁頌西(1988),《臺灣省基層民選公職人員民主價值取向之研究》,國科會研究報
告,未出版。
馬起華(1981),《政治社會學》,台北:正中書局。
翁秀琪(1993),〈台灣的地下媒體〉,收於鄭瑞成等合著《解構廣電媒體:建立廣電新秩序》,台北:澄社。
袁頌西等(1985),《中華民國選舉罷免制度》,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
陳文俊(1997),〈族群、統獨立場,與公共政策: 臺灣地方菁英個案分析〉,《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第1卷第1期,頁29-76。
陳世材(1989),《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政治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陳世耀,〈100條修廢,應兼顧國家安全〉,《聯合報》,1991年9月25日:版2。
陳俊明(1995),〈政黨與臺灣民主化進程初探:相關理論探討與分析架構芻議〉,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3卷2期,頁201- 212。
陳明通(1990),《威權政體下臺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流動(1945—1986)—省參議員流動的分析》,國立臺灣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1995),《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
陳信傑(1999),《民主進步黨的創黨過程:外省菁英分子所扮演的角色》,私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登亮(2002),《2001年台灣地方菁英民主價值取向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陽德 (1978),《台灣民選地方領導人物變動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菁雯、葉銘元、許文柏譯,David Marsh、Gerry Stoker著(1998),《政治學方法
論》,(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陳鴻瑜(2000),《台灣的政治民主化》,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張玉法(1999),《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史》,台北:東大圖書股份份有限公司。
張佑宗(1996),〈族群衝突與民主鞏固--臺灣民族國家政策與民主政策的政治邏
輯〉,《選舉研究》,第3卷1期,頁192-202。
——(1999),《文化變遷與民主鞏固:台灣民主化經驗的比較觀》,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亞中、李英明(2001),《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
有限公司。
張炎憲(1995),〈台灣政治運動史〉,收錄於《台灣史與台灣史料(二)》,財團
法人吳三連文教基金會,頁284-293。
張明貴譯 ,Robert A. Dahl著(1989),《多元政治:參與和反對》,(Polyarchy :
participation & opposition),台北:唐山出版社。
——譯(1991),Seymour Martin Lipset著,《政治人》,(Political man),台北:
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張慧英(2000),《李登輝:1988-2000執政十二年》,臺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張曉春(1989),〈中產階級與社會運動〉,收錄於蕭新煌主編《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圖書出版社。
郭秋永等譯(1981),Pennock, James Roland著,《民主政治理論》,(Democratic political theory),台北:國民大會憲政研討會主編。
淦克超譯,Sartori, Gioranni著(1971),《民主原理》,(Democratic theory)。台北:
幼獅書店。
許俊郎(1999),《俄羅斯政治菁英流動之研究(1991-1996年)》,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曹作清(2002),〈中華民國在台灣之民主憲政發展〉,《黃埔學報》,第42輯,頁
25-78。
莫大華(1996),〈中華民國民主化之探討:菁英抉擇論觀點評析〉,收於《全國三 民主義(中山學術組)第九屆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4-91。
康樂編譯,Max Weber著(1989),《支配的類型:韋伯選集(III)》,(Wirtschaft und
Gesellschaft. Grundriss der verstehenden Soziologie),台北:遠流出版股份有公
司。
許唯民(1987),《台灣生存之戰:國民黨遷台四十年大危機》,台北:群倫出版
社。
盛杏湲(1986),《國民黨與黨外:中央後援會選舉競爭之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曹沛霖(1994),《議會政治》,新竹市:理藝出版社。
馮建三(2002),〈台灣媒體八十年:1921-2002〉,《二十一世紀雙月刊》,74期,頁119-126。
彭懷恩(1983a),《菁英民主理論評介》。台北市:正中書局。
——(1983b),《中華民國的政治體系分析》,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1986),《中華民國的政治菁英—行政院會議成員的分析(1950-1985)》,國
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1994),《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2003a),《台灣政治發展》,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2003b),《中華民國政治體系》,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2003c),《政治學理論與方法論Q&A》。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
彭德富(2001),《臺灣地方選舉與民主轉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
義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曾淑芬(1987),《中國國民黨黨務菁英的社會流動》,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 城(1999),《國父思想》,台北:中華電視股份有限公司。
黃炎東(1990),《政黨政治與選舉》,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富三(2001),《美麗島事件》,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競娟(1998),〈女生微弱的十年:婦女權益的漠視〉,收錄於周陽山主編《李登輝執政十年》,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黃德福(1991),〈民進黨與台灣的政治民主化〉,收於《中國的民主前途: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編。
——(1992),《民主進步黨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台北:時英出版社。
許嘉猷(1990),《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台北:三民書局。
賀祥宏編著(2001),《中華民國憲法》,台北:高點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曾建元(2003),〈自由化與民主化制度與價值信念〉,收於曾建元主編《東亞自由
化、民主化與區域和平:中國民運民主台灣之旅紀實》,台北:唐山出版社。
楊明毅(1990),〈自治參與論民主功能的提升〉,《復興崗學報》,第44期,頁271-292。
楊芙宜(2002),《民主化與國家認同的轉變:從菁英論述到民眾態度的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孝濚(1979),〈內容分析〉,收於楊國樞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書局出版社。
臺灣省議會(1981),《台灣省議會三十五年》,台中:台灣省議會秘書處。
——(1986),《回顧與展望 : 臺灣省議會成立四十年紀念專刊》,台中:台灣省議會秘書處。
——(1996),《臺灣省議會成立五十週年紀念專刊:回顧與展望》,台中:台灣省議會秘書處。
——(1959-1998),《台灣省議會公報》,台中:台灣省議會秘書處。
——(1959-1998),《台灣省議會議事錄》,台中:台灣省議會秘書處。
葛永光(1980),《中、日、韓政黨比較研究-政治系統的功能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988),〈民主化與台灣的政治發展〉,《海華雜誌》,1988年1月號,頁32-40。
——(2003),《政黨政治與民主發展》(二版),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齊光裕(1996),《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民國三十八年以來的變遷》,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0),〈全民參與,開啟民主新頁〉,《國魂》,第653期,頁16-19。
管中祥、劉昌德(2000),〈戰後媒體反對運動〉,收於《台灣史料研究》,台北: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出版。
趙永茂(1995),〈臺灣地方派系的發展與政治民主化的關係〉,《政治科學論叢》,
第七期,頁39-55。
——(1998),《台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2001),〈新政黨政治形勢對地方派系政治的衝擊〉,《政治科學論叢》,第14期,頁153-182。
劉北成、許虹編譯(1993),Gaetano Mosca、Vilfredo Pareto、Charold D. Lasswell等著,《菁英的興衰》,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劉岳雲(2001),《政治學理論與方法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劉坤鱧(1991),《地方政治菁英政治行為之研究:台中市升格直轄市之爭議》,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軍寧譯,Huntington著(1994),《第三波:二十世紀民主化的浪潮》,(The third
wave: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台北:五南出版社。
劉義周(2004),〈政黨民主與台灣民主化〉,《台灣民主季刊》第1卷1期,頁42。
鄭牧心(1991),《台灣議會政治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潘明宏、陳志瑋譯,Chava Frankfort-Nachmias, David Nachmias著,(2003),《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5th ed.),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蔡文輝(1981),〈雛形政黨的出現:評黨外在地方選舉上的若干作為〉,《時報雜
誌》104期,頁6。
蔡天助(2001),《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兩岸地方菁英態度傾向之比較研究》,國
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蔡育倫(2001),《台灣民主化歷程中政治菁英、選舉機制及媒體的角色探討-以笫一屆立法委員的退職歷程為個案》,台北:國立中山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念中(1997),〈有線電視〉,收於《90年代我國新聞傳播事業》,台北:中國新聞學會。
蔡啟清(1998),〈台灣省議會議員選舉制度之研究〉,《台灣文獻》,49卷,4期,
頁28-29。
歐陽新宜(1991),〈菁英整合與台灣民主化〉,收於《中國的民主前途:台灣地
區政治民主化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主基金會編:頁267-286。
——(1994),〈天安門事件對大陸省級菁英任命的影響—第二代菁英研究法淺釋〉,《中國大陸研究》,第三十七卷第九期,頁26-40。
錢永祥(1988),〈自由主義與政治秩序:對『自由中國』經驗的反省〉,《臺灣社會研究研究季刊》,第1卷4期,頁72-89。
錢淑芬(1985),《民選政治菁英的社會流動》,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
蕭全政(1995),《台灣新思維:國民主義》,台北:時英出版社。
魏誠(1985),《民國四、五十年代台灣政論雜誌的發展『自由中國』半月刊內
容演變與政治主張》,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戴萬平、顧長永(2001),〈經濟發展、民主化與族群政治--馬來西亞的個案〉,《問題與研究》,第40卷6期,頁69-84。
謝瑞智(1991),《憲法大辭典》,台北:國家發展策進會。
——(1998),〈四次修憲的過程與成果〉,《警大法學論叢》,第3期,頁2。
簡暢(1957),〈法治與武斷〉,《自由中國半月刊》第17卷10期,頁17。
韓培爾(2003),《社會科學宜就方法Q&A》,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羅郁崑(1995),《臺灣地方政治菁英之任期時間分析:以省議員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俐雯(2002),《台灣民主轉型(1980~2000年)之研究-以Samuel P. Huntington的理論作驗證》私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龐建國(1989),〈經濟發展與政治變遷:兼論中華民國臺灣的經驗〉,《國立成功
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1期,頁37-55。
——(1993),《臺灣經驗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幼獅出版社。
蘇珊譯,喜安幸夫著(1999),《台灣,邁向民主的泱泱大國》,台北:中天出版社。
鯨鯤、和敏譯,Harold D. Lasswell著(1991),《政治:論權勢人物的成長、時機
和方法》,(Politics:who gets what, when, how),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二、英文部分
Bacharach, P.(1967), The Theory of Democratic Elitism. 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
Bottomore, T.(1964), Elite and Society .Harmondsworth, Middlesex, England:Penguin Book Ltd.
Dahl, R. A.(1963), Politic, Economic and Welfare. NY:Harper and Row.
——(1971), Polyarchy:Pacticipatiom and Opposition, New Have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8), On Democracy. New Haven,Conn.:Yale University Press.
Easton, D.(1965), A Systems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New York:Wiley.
Gabriel, A. and S.Verba(1963), The Civic Culture.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oyser, G and M, Wagstaffe(1987), Research Methods for Elite Studies. London:Allen & Unwin.
Lasswell, H.D.(1969), Power and Society: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Inquiry.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Lipset, M.(1959), “Some Social Requisites of Democracy: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53, No.1., pp.73-80
——(1960), Political Man : the Social Bases of Politics. New York:Doubleday.
Michels, R.(1962), The Political Parties. NY:The Free Press.
Mills, C.W.(1956), The Power Elite. 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osca, G..(1939), The Ruling Class. NY:McGraw-hill.
Pareto, V.(1935), The Mind and Society. NY:Harcourt, Brace and Co.
Potter, D.,Goldblatt, D.,Kiloh, M.,Leulis, P.(1997), Democratization. Cambridge:Polity Press.
Putnam, R.D.(1976),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ical Elites. N.J:Prentice Hall.
Marsh, R. M.(1961), The Mandarins:The Circulation of Elites in China,
1600-1900. 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
Sartori, G..(1965), Democratic Theory. NY:The Free Press.
Shumpeter, J.A.(1950), Capitalism,Socialism,and Democracy. NY:Haper.
三、網站資料
立法院法律系統《1994年7月29日公布之台灣省縣自治法》,【線上資料】,立法院國會圖書館
http://lis.ly.gov.tw/lgcgi/ttswebw?@0:0:1:lawarti@@0.12891403976511367,2004/02/18。
自由之家網站《2003年度各國民主化程度》【線上資料】,自由之家
http://www.freedomhouse.org/research/freeworld/2003/countryratings/taiwan.htm
http://www.freedomhouse.org/research/freeworld/2003/countryratings/japan.htm
http://www.freedomhouse.org/research/freeworld/2003/countryratings/china.htm
http://www.freedomhouse.org/research/freeworld/2003/methodology.htm,2004/03/15。
行政院新聞局網站《近年來重要選舉各政黨得票率》,【線上資料】,行政院新聞局
http://www.gio.gov.tw/taiwan-website/5-gp/elections/index_c.htm,2004/03/04。
法源法律網資料庫《1980年5月14日公布之動員戡亂時期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
【線上資料】,法源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http://db.lawbank.com.tw/FLAW/FLAWDAT0801.asp?lsid=FL001996&ldate=19800514,2004/02/18。
法源法律網資料庫《1991年5月,刑法一百條修正條文》,【線上資料】,法源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http://db.lawbank.com.tw/FLAW/FLAWDAT0801.asp?lsid=FL001424&ldate=19920516&modify=1,2004/03/01。
法源法律網資料庫《一九九六年八月總統公布之憲法修正條文第二條》,【線上資料】,法源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http://db.lawbank.com.tw/FLAW/FLAWDAT0801.asp?lsid=FL000002&ldate=19940801&modify=1,2004/03/02。
法源法律網資料庫《大法官第499號解釋》,【線上資料】,法源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http://db.lawbank.com.tw/FINT/FINTQRY01.asp,2004/03/04。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資料庫《歷屆公職人員投票記錄查詢》,【線上資料】,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http://vote.nccu.edu.tw/cec/cechead.asp,2004/03/04。
國民大會網站《歷次修憲概況》,【線上資料】,國民大會
http://www.nasm.gov.tw/intro/fix-2.htm,2004/03/04。
聯合知識庫《歷屆公職人員選舉政黨得票率》,【線上資料】,聯合報系
http://udndata.com/library/,2004/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