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毛嬿媖
Yan-Ying, Mao
論文名稱: 彰化平原農業土地利用變遷與地區差異
The Change of Changhua Plain’s Agricultural Land-use and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Regions
指導教授: 吳進喜
Wu, Jinn-Shi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9
中文關鍵詞: 彰化農業土地利用變遷區域差異作物組合
英文關鍵詞: Changhua, agriculture, land-use change, regional differences, crop-combination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7下載:2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彰化平原作為台灣的農業重鎮,其農業土地利用方式亦隨著不同時期而有所差異。因此,本文透過 Weaver 的作物組合指數,並採用 1925年、1930年、1935年的《台中州統計書》以還原日本時代彰化平原的農業土地利用概況;而戰後則是以 1950 年始至2010年終,每隔10年的《彰化縣統計要覽》作為該時期的農業土地利用概況之展現。
    彰化的平原地形、氣溫高、雨量充足等,皆為本區的農業發展提供了一個相當優越的發展背景。不過,降水集中卻是本區農業開發之一大限制。因此,早期的平埔族聚落,多在取水方便之高地,農業發展較為緩慢。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康熙年間,以施士榜為首的開墾下,第一座大型的水利設施——施厝圳完工。 亦帶動整個彰化平原的土地墾殖,使得彰化平原的土地開發達到第一波的飽和期。 在清代末期,呈現極高度的水田化地景。
    而後,日本政府開始治理臺灣,透過一系列的政策使得彰化平原的農業土地利用呈現三個不同的發展脈絡:北部以水稻為主的單一作物組合、中部以水稻為主、蔬果為輔的複雜作物組合形態、南部則同時具有多種作物組合類型的形態。
    到了戰後,再次經歷政權的移轉,此時的農業土地利用亦產生極大的變革。戰後初期,整個彰化帄原呈現極為複雜的土地利用形態,區域化不明顯。直到 1990 年始,平原內部開始轉向以水稻為主的農業土地利用方式,農業土地利用分區亦大抵出現。此時則呈現四個不同的區域發展:北部水稻單一作物組合、中部水稻複合區、南部水稻單一作物組合、西南部高雜異度作物組合。
    從彰化平原的個案中可發現:本區的農業土地利用,與不同時期、不同人群使用下,所產生不同的農業地景,也使得整個彰化平原的農業區劃有所差異。另外,即使至今日,整個彰化平原的農業土地利用仍深受自然環境與其過去發展脈絡的影響,且本區的作物種類有明顯朝向專業化發展之趨勢。

    As an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avyweight in Taiwan, Changhua Plain’s land-use has changed over time. This paper intends to discuss the agricultural land-use of Changhua Plain during the Japanese rule and after WWII. This paper uses John C. Weaver Crop-combination Index, the Taichū Prefecture’s Statistics in 1925, 1930, and 1935, and Changhua County’s Statistics Overview from 1950 to 2010, which was published every ten years.
    The terrain, high temperature, and abundant rainfall make Changhua Plain a suitable place for agriculture, but concentrated rainfall is a restriction on it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revious Taiwanese plains aborigines had no other choice but to live in high lands where water was easily accessible, and agriculture developed slowly. The situation did not change until the Kangxi Dynasty, when Shi Shi Bang led the land development and built the first large-scale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Shi Cuo Zun(施厝圳). The construction accelerated the land reclamation of Changhua Plain, so paddy fields gradually became prevalent by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During the Japanese rule,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adopted a series of measures and changed the agricultural land-use in Changhua Plain: the northern plain grew paddy rice; the central plain mostly grew rice, supplemented with fruits and vegetables; whereas the southern plain grew diverse crops.
    After the WWII, Taiwan was under the rule of a new government, and the land-use changed drastically accordingly. During the early post-war period, the agricultural land-use of Changhua Plain was diverse with no specific regionalized plans. In the 1990s, regionalized cultivation started to occur, and Changhua Plain started to grow mostly paddy rice. The land-use at this time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categories: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plain was a simple monoculture (paddy rice); the central plain had combinations of crops, with paddy rice as the main crop; the southwestern plain had highly diverse combinations of crops.
    From the case study of Changhua Plain, this study shows that different land-use at different times contributes to different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Even until now, the agricultural land-use of Changhua Plain is still influenced by its histor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it is on its way towards crop specializat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概念與研究方法 13 第四節 研究範圍界定 16 第二章 彰化帄原的環境背景 18 第一節 自然環境 18 第二節 原民生活 28 第三節 漢人墾殖與水利設施 31 第四節 清末的農業土地利用 36 第五節 小結 38 第三章 日本時代彰化帄原的農業土地利用與分區 40 第一節 農業土地利用的區域差異 46 第二節 北部水稻單一作物組合區的區域特色與原因 54 第三節 中部水稻高雜異度作物組合區的區域特色與原因 59 第四節 南部水稻多種作物組合區的區域特色與原因 62 第五節 小結 68 第四章 戰後的農業土地利用與變遷 71 第一節 農業土地利用的分區變化 79 第二節 北部水稻單一作物組合區之區域特色與原因 83 第三節 中部水稻多種作物組合區之區域特色與原因 90 第四節 南部水稻單一作物組合區之區域特色與原因 95 第五節 西南部水稻高雜異度作物組合區之區域特色與原因 100 第六節 小結 10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8 第一節 結論 108 第二節 建議 113 參考文獻 114 附錄一 各測站氣候資料 121 附錄二 各年度作物百分比與作物組合計算結果 124

    一、中文部分
    〔期刊〕
    石再添、鄧國雄、黃朝恩
    1976 〈濁水溪濁水溪流域的地形計量分析〉,《臺灣文獻》,27(4):1-22。
    石再添、鄧國雄、張瑞津、黃朝恩
    1977 〈濁大流域的聚落分布與地形之相關研究〉,《臺灣文獻》,28(2):
    75-94。
    何傳坤
    2000 〈彰化地區史前文化〉,《彰化文獻》,1:5-28。
    吳文星
    2012 〈辜顯榮與鹿港辜家之崛起〉,《國史研究通訊》,2:29-35。
    施添福
    1980 〈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地理研究》6:203-242。
    1989 〈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上)〉,
    《臺灣風物》39(2):1-41。
    1990 〈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中)〉,
    《臺灣風物》,40(1):71-99。
    洪麗完
    1997 〈二林地區漢人拓墾過程與平埔族群移居活動之探討〉,《中央研究院
    臺灣史研究》,4(1):49-96。
    夏黎明
    1985 〈大城鄉四股與尤厝的生活方式——地點與位置的解釋(一)〉,《臺灣
    風物》,35(4):127-142。
    1986 〈大城鄉四股與尤厝的生活方式——地點與位置的解釋(二)〉,《臺灣
    風物》,36(1):127-142。
    1986 〈大城鄉四股與尤厝的生活方式——地點與位置的解釋(三)〉,《臺灣
    風物》,36(2):114-148。
    夏鑄九
    1988 〈空間形式演變中之依賴與發展——臺灣彰化平原的個案〉,《臺灣社會
    研究:臺灣都市問題專題》,1:263-377。
    翁佳音
    1992 〈被遺忘的原住民史──Quata(大肚番王)初考〉,《臺灣風物》,42(4):
    145-188。
    張素玢
    2002 〈與河爭地——濁水溪河川地的利用與環境變遷〉,《淡江史學》,13:
    169-180。
    2008 〈濁水溪邊際土地的開發與農村菁英的崛起〉,《地方菁英與臺灣農民
    運動》,頁389-424,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張瑞津
    1985 〈濁水溪平原的地勢分析與地形變遷〉,《地理研究》,11:199-228。
    張漢裕
    1951 〈日治時代臺灣經濟之演變〉,《臺灣銀行季刊》,4(4):36-90。
    張慕林
    1955 〈臺灣之鳳梨罐頭工業〉,收於臺灣研究叢刊第33種,《臺灣之食品
    罐頭工業》,頁1-39,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彬如
    1957 〈臺灣農業之特徵〉,收於臺灣研究叢刊第53種,《日據時代臺灣經濟
    之特徵》,頁44-73,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秀芬
    1986 〈彰化平原鮮食葡萄栽培的擴散〉,《地理研究》12:179-219。
    陳國川
    1985 〈臺灣主要作物的地區性集中和耕地利用的雜異化〉,《地理研究》,11:
    229-252。
    2006 〈區域地理的回顧與前瞻〉,《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地理
    教師基礎暨進階研習手冊》,174-182,臺中:教育部地理學科中心。
    陳憲明
    1979 〈臺灣的農業區劃分〉,《地理研究》5:79-99,臺北:臺灣師範大學。
    1994 〈1990年臺灣農業區劃分〉,《地理研究》21:139-171。
    陳憲明、吳信政
    1977 〈臺灣農業生產力與作物組合的區域型〉,《中國地理學會會刊》5:29-39。
    楊萬全
    1986 〈濁水溪沿海平原地下水位下降與地盤下陷關係之研究〉,《地理學研
    究》,10:37-66。
    1989 〈濁水溪平原的水文地質研究〉,《地理學研究》,13:57-91。
    葉爾建
    2004 〈日治時代彰化平原的土地開發特色〉,《臺灣人文》,9:83-102。
    潘志奇
    1957 〈臺灣之社會經濟〉,收於臺灣研究叢刊第53種,《日據時代臺灣經濟
    之特徵》,頁20-43,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蔡泰彬
    2003 〈清代彰化平原平埔族的傳統生活與族社遷徒〉,《白沙人文社會學
    報》,2:189-211。
    賴志彰
    2001 〈彰化縣域市街的歷史變遷〉,《彰化文獻》,2:75-104。
    Crissman 著,夏黎明、隋麗雲譯
    1984 〈彰化平原的交易活動〉,《地理教育》,10:107-129。

    〔專書與專書論文〕
    王鍵
    2010 《日據時期臺灣米糖經濟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叢刊,
    江蘇:鳳凰出版社。
    吳建民、金紹興、徐享崑、徐谷、黃金山、陳文祥、張秉權、盧清雄
    2000 《臺灣地區水資源史》,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朝棨
    1957 《臺灣地形》,臺北:臺灣省文獻會。
    施炳滄、林達雄等
    2000 《彰化農田水利會會誌》,彰化:農田水利會。
    周璽
    1957 《彰化縣誌》,臺灣研究叢刊第48種,臺灣方誌彙刊卷三,臺北:臺灣銀行
    經濟研究室。
    施添福
    1996 〈臺灣堡圖:日本治臺的基本圖〉,收於《臺灣堡圖集》。臺北:遠流公司。
    2000 〈天庾正供與鹿港飛帆:鹿港古蹟的歷史地理意義〉,收於《鹿港鎮志:
    地理篇》,彰化:鹿港鎮公所,234-283。
    施雅軒
    2003 《臺灣的行政區變遷》,臺北:遠足文化。
    洪筆鋒、高明堂、余淑蓮、簡芙蓉、鄭隨和、曾美倉、李良、楊允聰
    1995 《臺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一)》,臺北:財團法人豐年社。
    洪筆鋒、高明堂、余淑蓮、簡芙蓉、康有德、黃新川、王武彰、范淑貞
    1995 《臺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二)》,臺北:財團法人豐年社。
    郁永河
    1996 《裨海紀游》,臺灣省文獻叢刊第44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張勝彥
    1981 〈清代臺灣漢人土地所有型態之研究〉,收於《臺灣史研究》,頁53-114,
    臺北:華世出版社。
    許雪姬、劉素芬、薛化元、張淑雅、張怡敏
    2003 《臺灣歷史辭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正祥
    1993 《臺灣地誌》,臺北:南天書局。
    陳其南
    1987 〈清末的鹿港〉,收於《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
    程士毅
    1999 《彰化的自然環境與原住民》,彰化:彰化縣文化中心。
    黃致誠
    1997 《農業》,收於《高雄縣產業》,高雄:高雄縣政府。
    楊貴三、沈淑敏
    2010 《臺灣全志:卷二土地志地形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葉爾建、劉螢君、葉韻翠、張伯峰、吳素幸、王惠美、楊蕙禎、高銘澤
    2004 《彰化縣地名辭書》,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Bray F. 著,李學勇譯
    1994 《中國農業史(下)》,中國科學與文明叢書17,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Coppock J. T. 著,零修炎譯
    1975 〈英格蘭及威爾斯的作物、家畜和農業企業之組合〉,收於《農業地理》,
    頁103-126,臺北:華岡出版社。
    Gallin B. 著,蘇兆堂譯
    1979 《小龍村》,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Weaver J. C. 著,連震東譯
    1975 〈美國中西部的作物組合區〉,收於《農業地理》,頁183-221,臺北:
    華岡出版社。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
    1985 《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帕米爾書店。

    〔學位論文〕
    王婉婷
    2008 戰後臺南縣東山鄉的農業土地利用與變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王燕只
    2006 戰後莿桐地區農業土地利用的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吳育臻
    2003 臺灣糖業「米糖相剋」問題的空間差異(1895-195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
    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俊龍
    2010 日本時代彰化平原殖民空間生產,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俊全
    1986 地形、土壤的特性與農業土地利用關係之研究——以苗栗後龍溪流域沖積區
    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所碩士論文。
    洪郁青
    2005 清代彰化平原之漢人土地拓墾與聚落發展,國立花蓮教育大學鄉土文化研究
    所碩士論文。
    徐立峰
    2010 彰化縣花壇鄉農業土地利用型態變遷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崢琬
    2006 彰化地區番石榴產業分布特性與運銷通路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士綸
    2010 彰化平原的水利諸神及其社會網絡,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昭甫
    2005 彰化縣大城鄉土地利用之變遷-以農業及養殖漁業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社
    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瑞菁
    2009 田尾鄉花卉園藝農業經營的空間特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黃淑潔
    2006 戰後大園鄉土地利用的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瓊慧
    2000 屏東平原農業土地利用的轉變:1950-1990年代 以蓮霧檳榔為例,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珮儀
    2001 八卦地區的土地利用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俊龍
    1993 水圳建設與彰化平原的開發,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雅文
    2000 八堡圳與彰化平原人文、自然環境變遷之互動歷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統計資料〕
    中興大學土壤系
    1969 《彰化縣土壤調查報告》,臺中:中興大學。
    彰化縣政府
    1950 《彰化縣統計要覽》,彰化:彰化縣政府主計處:43-64。
    1960 《彰化縣統計要覽》,彰化:彰化縣政府主計處:111-153。
    1970 《彰化縣統計要覽》,彰化:彰化縣政府主計處:110-153。
    1980 《彰化縣統計要覽》,彰化:彰化縣政府主計處:106-142。
    1990 《彰化縣統計要覽》,彰化:彰化縣政府主計處:116-146。
    2000 《彰化縣統計要覽》,彰化:彰化縣政府主計處:106-123。
    2010 《彰化縣統計要覽》,彰化:彰化縣政府主計處:118-149。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1985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
    2005 《烏溪河系河川情勢調查(第一年)》,臺北: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山地農牧局
    1984 《南投縣、彰化縣山坡地土壤調查報告》。
    臺灣省政府糧食局
    1960 《臺灣地區農村經濟概況》,南投:臺灣省政府。
    1970 《臺灣地區農村經濟概況》,南投:臺灣省政府。
    1980 《臺灣地區農村經濟概況》,南投:臺灣省政府。

    〔網頁資料〕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http://www1.stat.gov.tw/mp.asp?mp=3
    內政部行政區域圖,http://taiwanarmap.moi.gov.tw/moi/run.htm
    農委會農業統計年報,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209
    農情報告資源網,http://agr.afa.gov.tw/afa/afa_frame.jsp
    農產品行情交易站,http://amis.afa.gov.tw/coop/
    經濟部水利署,http://www.wra.gov.tw/
    彰化縣統計要覽,http://www.chcg.gov.tw/accounting/07static/static01.asp
    臺灣大氣研究資料庫,http://dbar.ttfri.narl.org.tw/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aspx

    二、外文部分
    〔期刊〕
    Bowler I. R., Ilbery B. W.
    1987 ‘Redefining agricultural geography’. “Area”, 19: 4 ,327-332.
    Doi K.
    1957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Japanese Prefecture Proceed’, “I.G.U.
    regional Conf. in Japan”, 310-316.
    Foley J. A., DeFries R., et al.
    2005 ‘Global Consequences of land use’, “Science”, 309: 579-574.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統計資料〕
    臺中州廳
    1925 《臺中州統計書》,臺中:臺中州廳:182-241,取自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1930 《臺中州統計書》,臺中:臺中州廳:182-241,取自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1935 《臺中州統計書》,臺中:臺中州廳:202-271,取自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
    1906 《臺灣重要農作物調查:普通作物》,臺北:臺灣總督府農林試驗場。
    臺灣總督府殖產課
    1935 《臺灣糖業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特產課。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