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施俞旭 |
---|---|
論文名稱: |
臺北市國民中學教師對學生獎懲實施現況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洪仁進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2 |
中文關鍵詞: | 學生獎懲 、輔導 、管教 |
英文關鍵詞: | Rewards and Punishment on Students, Counseling, Disciplin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518 下載:3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北市國中教師對學生獎懲實施現況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中教師對學生獎懲實施之現況,進而歸納出建議事項,提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及教師個人的參考。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專任教師、導師及兼職行政教師(主任、組長)為研究對象;發出問卷樣本數408份、回收365份,其中有效問卷樣本數為351份;藉此以獲得研究所需的資料,達成研究目的,所得結論如下:
一、臺北市國中教師於實施學生獎懲時,普遍能感受到學校建置的相關機制與各項支援,且大都具有實施學生獎懲相關認知與正確執行作法。其中教師最贊同學校訂定實施學生獎懲之有關規定、公告及救濟途徑等等的行政機制。
二、臺北市國中教師大多數肯定學校有持續辦理實施學生獎懲之相關研習宣導,能提供實施輔導與管教學生所需之設施物品及表單,並可得到校內訓輔同仁或外聘心理師等專業人員之行政支援。
三、臺北市國民中學教師普遍瞭解遵守輔導管教相關法令是對教師實施學生獎懲的保障,能預先告知學生獎懲標準,處理學生違規行為時也能符合作法並提供改過機會,多數教師會告知學生異議申訴的管道保障學生權益。
四、目前臺北市國中有將近一半的教師實施學生獎懲時不會送交訓導處處置。也有少數教師對於學生獎懲實施要點的規範,尚有不同意見。還有少部分教師認為遵循輔導管教相關法令規章來實施學生獎懲,是很大的工作負擔。
五、臺北市國民中學教師對學校實施學生獎懲時之行政推動上的看法,會因其性別、職務及年資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但不會因其教育程度與服務學校規模的不同而有差異。
六、臺北市國民中學教師對自我實施學生獎懲之認知與作法的看法,會因其背景的不同而有部分顯著差異,其中以不同職務教師的差異最為顯著。
本研究依據上述研究結論,分別對教育行政機關、國民中學行政及國民中學教師提出以下建議:
一、 師資培育需加強開設「輔導與管教學生」之相關法律課程。
二、落實相關單位對學校學生的積極協助。
三、辦理精緻化的教師研習活動。
四、將人權法治的觀念融入新生始業輔導的課程活動。
五、積極參與學生獎懲實施要點的相關會議或研習活動。
六、建立親師生共同遵守《學生獎懲實施要點》的共識。
關鍵詞:學生獎懲、輔導、管教
The Study on the Recent Implementation of Rewards and Punishment on Students by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pei City
SHIH,Yu-Hsu
Abstract
This main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the Recent Implementation of Rewards and Punishment on Students by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pei City and make further suggestions offering reference for related government educational offices as well as administrative staff and teachers in schools. The methodology of this thesis is to gather and analyze data based on surveys o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pei City. In the end,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a.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pei City feel supported by the necessary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s while practicing Rewards and Punishment on Students; the majority of the teachers are equipped with the knowledge of how to practice properly; they welcom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announcements, and relief of Rewards and Punishment on Students by the school administration.
b. The major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pei City think positively of the continuing handling of advocacy workshop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wards and Punishment on Students. They believe they can get the support they need, such as professional counseling help from colleagues or external psychologists.
c. On averag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pei City understand obeying the counseling discipline related Act serves as protection of the rightness of their practicing Rewards and Punishment on Students; they also warn students about the Reward and punishment standards and provide rehabilitation of opportunity when dealing with student violations; the majority of teachers notify the students about objection complaint access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students
d. Currently, over half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pei City don’t turn the students to the office of student affairs while practicing Rewards and Punishment on Students; the minority of the teachers hold different opinions towards the Rules of Rewards and Punishment on Students; few teachers consider it as great workload to follow the Rules of Rewards and Punishment on Students.
e. The viewpoin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pei City on school administration’s practic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wards and Punishment on Students vary greatly depending on their sex, obligations, and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not on their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service school size.
f. The viewpoin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pei City on self-examining the knowledge and practic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wards and Punishment on Students vary greatly depending on their different backgrounds, among which the factor of different obligations is the most distinguishing.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there are the few suggestions to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s, schools, and to the following up research.
Key words:Rewards and Punishment on Students ,Counseling, Disciplin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以仁、陳靖允(2008)。溝通觀念以有效推展校園正向管教。研習資訊雙月刊,25(1),頁33-38。
王恭志(2007)。美學化倫理學的內涵及其對教師輔導管教的啟示。竹縣文教,36,45-49。
王紹先(2007)。零體罰的關鍵--正面管教。竹縣文教,36,41-44。
尤淑貞(2009)。臺東縣國中教師管教學生之探究。國立臺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江書良(2008)。發展班級社區意識邁向正向管教。學生輔導,105,59-69。
吳宗立、蔡綺芬(2008)。學生人權對教師輔導管教學生之啟示。教育學術彙刊,2 卷1 期,1-26。
吳 庚(2007)。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十版。臺北市:三民。
吳武典(1997)。輔導原理。臺北市:心理。
吳清山(1993)。有效的獎懲原則。班級經營-理念與策略。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山(1996)。教師管教權責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刊,5,123-136。
吳 鼎(1981)。輔導原理。臺北市:五南。
呂來添(2002)。論中小學教師輔導管教之專業自主權:以教師法第16條及第17條為中心。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呂俊甫(1996)。臺灣社會的變遷與學生管教。載於「見春風化雨點石成金—面對學生管教問題」系研討會,臺北市:國立師範大學。
辛年豐(2006)。淺論教師懲戒權之違法性問題。立法院新聞,34卷8期,50-68。
李柏佳(2011)。落實校園人權教育的方略-以兒童權利為例。教師天地,170,41-43。
邢泰釗(1998)。校園法律實務。臺北市:教育部/法務部。
邢泰釗(2004)。教師法律手冊,2版。臺北市:教育部。
周怡君(2007)。臺北市國民中學零體罰教育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志宏(1997)。教育法與教育改革。臺北市:稻香。
周志宏(2007)。學生管教法制之再檢討。國民教育,47卷4期,4-13。
周耿生(2002)。論訓輔人員法律個案之處理。學生是物理論與研究,41卷1期,29-30。
林石猛(2002)。行政訴訟類型之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學林。
林水波(1999)。公共行政新論。臺北市:五南。
林佳範(2005)。學生權利與校園規範-朝向法治國行政的校規制定與運作。學生輔導季刊,98,30-41。
林佳範(2011)。人權教育動手做-要教什麼?。教師天地,170,12-17。
林佳範和趙翊伶(2004)。學生權利義務之內涵與校園規範:臺灣與美國的法律案例見解與「校規」之比較研究。教育部訓委會委託專案研究報告。研究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孟皇(1995)。論教師的教育權與管教學生的合理界限。師說,84,9-23。
林 斌(2005)。國民中小學教師輔導管教權法制化方案之規劃研究。社團法人臺北市教師會委託研究報告。
林 斌(2006)。中美學生管教制度之比較研究:教育法學之觀點。稻江學報,1 卷 1 期,1-26。
林靜淑(1997)。臺灣有關體罰教育政令的演變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洪如玉(2011)。校園人權教育-以教師個人為起點的思考。教師天地,170,28-33。
徐秀鈴(2008)。「校園正向管教」向前行--扎根教師教育專業與班級經營。學生輔導,105,70-79。
秦夢群(1996)。美國教師工作權之研究-以立法院教師解聘判例為主。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2,21-26。
秦夢群(2002)。教育行政。臺北市:五南。
張四明(1985)。執行人員意向與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春興(1995)。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淑倩(2003)。苗栗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管教學生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莊燿隆(1999)。高雄市國小教師管教權力類型與班級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許育典(2002)。法治國與教育行政。臺北:高等教育。
許育典(2002)。教育法。臺北市:五南。
許禎元(2006)。中、小學生輔導與管教之探討。醒吾學報,31,1-23。
陸建國(2006)。教師管教學生與法律問題。教育社會學通訊,66,21-24。
陳棋炎、黃宗樂和郭振恭(1993)。民法親屬新論。臺北市:三民。
陳慧君(2009)。從關懷倫理學的觀點探討教師輔導與管教。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陳恆鈞、洪健哲(2009)。臺北市國中教師執行零體罰教育。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行政學報,33,45-81。
傅木龍(1999)。讓我們落實「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之精神。學生輔導雙月,601,102-113。
傅木龍(2002)。在九年一貫教改列車中做一個快樂的教育工作者。載於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舉辦之「認真學習快樂成長-九年一貫課程理論與實做經驗分享」研討會論文集,29-60,臺北市。
傅木龍(2008)。正向管教-班級經營大未來。學生輔導季刊,105,6-29。
黃木蘭(2008)。教育難以面對的真相--學生管教問題。師友月刊,482,22-26。
黃明珠(2001)。國民小學教師人權教育認知與管教學生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湯梅英(2011)。高中職以下學校教師人權態度與意識之調查研究。教師天地,170,4-11。
董保城(1995)。論教師法教師輔導與管教。政大法學評論,54,117-133。
管 歐(1986)。法學緒論。臺北市:五南。
歐陽教(1988)。德育原理。臺北市:文景。
蔡綺芬(2007)。屏東縣高中職教師的學生人權認知與管教學生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鄭石岩(1993)。心理分析與教育。臺北市:遠流。
賴光祺(2007)。輔導與管教辦法絆住老師了嗎。師友月刊,482,16-21。
賴光祺(2008)。「輔導與管教辦法注意事項」修訂過程評析。中等教育,59 卷 2 期,100-113。
賴保禎、周文欽和張德聰(1993)。輔導原理與實務。臺北市:空大。
賴麗珍(2007)。R. J. Marzan。班級經營實用手冊。臺北::心理。
謝文全(1999)。學校行政。臺北市:五南。80-91。
謝孟勳(2007)。我國中小學教師懲戒權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謝瑞智(1996)。教育法學。臺北市:文笙。
鍾任琴(1997)。從教育法學觀點論教師管教權。教師之友,38 卷 3 期,1-6。
顏國良(2004)。教育法規。高雄市:麗文。
顏厥安(1995)。臺灣教育法制的檢討-建立以實踐基本權利為目的之教育法制。教改通訊,11,21-22。
利佳桂(2009)。校園零體罰之認知與管教行為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法規部分
<<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
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GL000944&KeyWordHL=%e5%ad%b8%e6%a0%a1%e8%a8%82%e5%ae%9a%e6%95%99%e5%b8%ab%e8%bc%94%e5%b0%8e%e8%88%87%e7%ae%a1%e6%95%99%e5%ad%b8%e7%94%9f%e8%be%a6%e6%b3%95%e6%b3%a8%e6%84%8f%e4%ba%8b%e9%a0%85&StyleType=2
<<學校實施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須知>>
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GL000945&KeyWordHL=%e5%ad%b8%e6%a0%a1%e5%af%a6%e6%96%bd%e6%95%99%e5%b8%ab%e8%bc%94%e5%b0%8e%e8%88%87%e7%ae%a1%e6%95%99%e5%ad%b8%e7%94%9f%e8%be%a6%e6%b3%95%e9%a0%88%e7%9f%a5&StyleType=2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推動校園正向管教工作計畫>>
http://163.22.153.141/infor_detail.php?p_id=133&id=223&flag=menu
<<校園霸凌防制準則>>
http://apache.hrps.tp.edu.tw/eweb/module/system_modules/index.php?home=friendly&sn=493&sn_ids=489&free_ids=493
<<國民中學友善校園人權指標評估量表>>
http://hre.pro.edu.tw/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施行法>>
http://hre.pro.edu.tw/2-1-2_1.php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http://hre.pro.edu.tw/2-1-2_2.php
<<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
http://hre.pro.edu.tw/2-1-2_3.php
西文部分
Altischuler, B. E., & Sgroi, C. A. (1992). Understanding law in changing Society. NewJersey: prentice-Hall Inc.
Finberg, Joel. (1994).‘The Expressive Function of Punishment,’in A Reader on Punishment edited by Anthony Duff & David Garland, Oxford: Oxford U. Press.
Kuck, C. L. (1992). A study of public and parochial teachers’s knowledge, attitudes,and practices relating to student rights. phD., University of Illinos at Chicago, AT 9310136.
La Roche, C. R. (2005).Student rights associated with disciplinary and academic hearings and sanctions. Colledge Student Journal, 39(1). Retrieved Tuesday,February 06, 2007 from the ERIC database.
La Morte, M. W. (1993). School law: cases and concepts. Boston: Alln and Bacon.mpson,J.A , & Weiner, E.S.C. ( 1989 ).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chefort, D. A., & R. W. Cobb (1993). Ploblem definition, agenda access, and policy chice. Policy Studies Journal, 21(1), 56-71.
Price, J & Levine, A. H. & Cary, E. (1997). The Rights of Student-The Baasic ACLU Hand Books for Young American, Southern Illinois U. P.
Schneider, A., & H. Ingram (1990) Policy design : Elements, premises, and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