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維君 |
---|---|
論文名稱: |
外籍配偶家庭父職教育需求之研究─以育有學齡兒童父親為例 |
指導教授: |
黃馨慧
Hwang, Shin-Huey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0 |
中文關鍵詞: | 父職 、教育需求 、外籍配偶家庭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2 下載:1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於暸解育有學齡兒童階段外籍配偶家庭的現況,探討育有學齡兒童階段外籍配偶家庭父職教育需求之內涵與實施。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使用質性研究中的個別深入訪談法,訪談三位育有學齡兒童階段外籍配偶家庭中的父親,以及使用焦點團體訪談法,研究結果發現:一、無論組成外籍配偶家庭因素為何,家庭多半經歷一段語言適應期;二、親子互動時間感到不足,平日親子互動內容多以閱讀家庭聯絡簿與督導子女課業為主;三、教導子女課業方面與親師互動方面,父親的比重較多,且教導子女課業為父親們對自己扮演父親角色所共同感到不足之處;四、管教方式某種程度上承襲於自己父親。
育有學齡兒童階段外籍配偶家庭父職教育需求之內涵方面,本研究結果發現:一、增進教養子女知能方面;二、增進管教方式省思方面;三、增進教導子女課業學習方面;四、增進子女生涯規劃知能方面;五、增進了解孩子母親母國文化方面;六、增進資源與資訊取得方面。
然而,育有學齡兒童階段外籍配偶家庭父職教育需求的實施方面,本研究結果發現,父職教育課程或活動的舉行時間以週日午后為最佳,而父職教育內容的形式類別方面,與個人舊有接觸經驗、生活中相關設備狀況有關,以戶外活動與電視媒介兩形式廣為被皆受。
本研究依據以上結果提出建議,提供外籍配偶家庭父親、外籍配偶家庭父職教育、以及未來研究等作參考。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內政部(2003)。內政統計通報。內政統計資訊服務網。http://www.moi.gov.tw/w3/stat/news。
內政部(2006)。94國人結婚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九月一日。網址:http://www.gov.tw/stat/index.asp
王文科、王智弘譯 (1999)。焦點團體訪談:教育與心理學適用。(Vaughn,Sharon; Shumm,Jeanne Shay; Singub,Jane M.)臺北市 :五南。
王以仁(2000)。家庭生命週期與家庭教育。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學(頁79-94)。臺北:師大書苑。
王光宗(2004)。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王宏仁(1999)。階層化下的「生產力」移動: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論文集。臺北:台大社會學系。
王佩玲(1993)。父親角色與兒童發展之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23期,52-57。
王秋絨(1990)。成人教育需要的意義及其評量。社教雙月刊,35,頁46-49。
王舒芸(1996)。現在奶爸難為乎?雙工作家庭中父職角色之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王曉萍(2004)。己婚男性的性別角色態度、婚姻滿意度及父職參與之研究-以國中學生父親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叢桂(1997)。父職與母職認知基模及其生涯承諾關係的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86-2413-H031-001),未出版。
王叢桂(1998)。父職的實踐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社會心理學角度的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87-2413-H031-001),未出版。
王叢桂(2000)。促進參與父職因素的探討。應用心理研究,6期,131-171。
王麗玲(1996)。南區大專學生對父親家庭角色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白怡娟(2004)。雙生涯家庭中的父親對父職角色認知與實踐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危芷芬、陳瑞雲譯(1996)/Lott,B.原著。女性心理學。臺北:五南。
朱蘭慧(2002)。男性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形成與鬆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江宜倩(民90)。未婚男性婚姻觀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何青蓉(1995)。需求評估概念的澄清與分析。成人教育,23,頁41-46。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 /Michael Quinn Patton 著。質的研究與評鑑。臺北:桂冠。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研究與評鑑。臺北:桂冠圖書公司。Michael Quinn Patton 著。
吳黛宜(2003)。已婚男性父職態度與實踐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奉儒等譯 (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Robert C. Bogdan & Sari Knopp Biklen)嘉義市 :濤石文化。
李政傑(2000)。已婚男性的父職經驗與父職教育方案需求:以三代同堂的雙薪家庭為例。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暨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跨世紀展望未來-家庭教育課程規劃與方案推展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201-233)。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暨中華民國教育學會。
李培安(2006)。台南縣市高中男生父職角色認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致遠管理學院,台南縣。
李慧美(2003)。已婚男性對其父親形象知覺、背景變項與實際父職角色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杜宜展(2004)。父職參與意願、參與行為、參與感受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周逸芬譯(1997)。發展與輔導(Brooks, J.B.)。臺北:五南。
林如萍(2001)。女性代間交換—婆婆?媽媽?。生活科學學報,7,181-208。
林淑玲(2000)。台灣地區家庭教育研究之回顧與前瞻。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學(287-320)。臺北:師大書苑。
林莉菁(2000)。單親父親的男性角色和親職角色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林維言(2005)。台灣地區東南亞女性外籍配偶之社會福利需求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林震雯(1993)。雙生涯家庭父母親職角色與兒童性別角色態度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邱方晞(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家庭問題與協助需求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1,176-181。
紀麗君(2002)。今年有3787位外籍配偶子女讀小一、教育部明年正式補助。上網檢索日期:2003年1月19日。網址:http://www.hlhot.com.tw/school/new-html/%E6%95%99%E8%82%B2%E6%96%B0%E8%81%9E0905.htm。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臺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徐麗賢(2004)。大陸台商父職實踐程度與實踐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秦富珍(2003)。外籍配偶子女近4成適應差。線上檢索日期:2003年10月14日。網址:http://yam.udn.com/yamnews/daily/1606872.shtml。
馬惠芬(2003)。男性眼光中父職參與、父職自我效能與親子關係滿意度之自我評估研究─新竹科學園區周邊幼兒園所調查資料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臺北市。
張佳琪(1998)。國小低年級教科書中「父母角色」之分析-以國語、社會、道德與健康三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嘉義市。
張佩韻(1999)。離婚單親父親父職角色與親子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灣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83)。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梁志彬(2003)。男受刑人父職角色認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郭佳華(2000)。有效父職教育方案之研究。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暨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跨世界展望未來-家庭教育課程規劃與方案推展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163-200。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暨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
郭佳華(2001)。父親參與父職教育方案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秀如(2001)。國小學生父親參與子女生活及學習相關活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臺北市。
陳庭芸(2001)。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研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之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淑貞(1993)。父親涉入子女生活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陳嘉誠(2001)。台灣地區外籍新娘幸福感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陳慧娟(1994)。需求評估在我國成人教育活動設計之應用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陳曉慧(1999)。國小學童父親性別角色態度、親職角色與親職教育需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龍安(1993)。家有學齡兒。臺北:漢禾文化。
黃坤英(1989)。影響父職角色扮演因素之研究-「雙工作家庭」與「單工作家庭」之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慧森(2001)。高職男生親職角色知覺與認同之研究-以屏東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馨慧(1996)。家庭生命週期,載於黃迺毓、黃馨慧、蘇雪玉、唐先梅和李淑娟編著家庭概論。臺北:空大。
楊希珮(2001)。已婚男性家庭生活教育需求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歐素汝譯(2000)。焦點團體:理論與實務Focus Groups:Theory and Practice(David W.Stewart& Prem N.Shamdasani)臺北市:弘智。
蔡佳宜(2000)。兒童知覺父親角色涉入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蔡春美、翁麗芳和洪福財(2001)。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臺北:心理。
蔡淑美(2003)。國小新生父母生活變化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屏東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鄭予靜(2004)。台灣爸爸的父職經驗-分析台越跨文化家庭之親職互動。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鄭麗娟(2004)。長子女入小學之親職經驗。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蕭春媚(2001)。當爸爸是怎麼一回事?-大學教育程度之幼兒父親對父職角色及教養的看法。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延仁(2004)。兒童保護案件中施虐父親其父職角色之研究-以身體虐待或疏忽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台中市。
顏錦珠(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魏惠娟(1997)。成人教育方案發展的系統分析與應用。臺北:師大書苑。
蘇秀玉(1988)。臺北市成年婦女學習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英文部分
Atwood, H. M. & Ellis J. (1971). The concept of need: an analysis for adult education. Adult Leadership,19(7), 211-212.
Crase, S. J., Carlson, C., & Kontos, S.(1981). Parent education need and sources as perceived by parents. Home Economics Research Journal, 9(3), 221-231.
Duvall,E. M., & Hill, R.RL.(1948).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the dynamics of family interaction.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nference on Family Life.
English, F. W. & Kaufman, R. A. (1979). Needs assess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Gotts, E. E.(1980).Instrument for assessing parenting needs and for evaluating parenting programs effect.(ERIC No.ED184234).
Monette, M. L. (1977).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need: an analysis of selected literature. Adult Education, 27(2), 116-127.
Pennington, F. C. (1980). Assessing educational needs of adult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toop,RD.(1995)/寇里斯、林為正譯。父愛不缺席:心理醫生剖析父親的十二種模式。臺北:智庫。
Wright, E. M.(1988). Improving involvement in the primary school through increased parental awareness and development of parenting skill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17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