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琪瑛
論文名稱: <<華嚴經.入法界品>>空間美感的當代詮釋
指導教授: 莊耀郎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55
中文關鍵詞: 華嚴經空間美感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17下載:13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4 一、範圍的確立 4 (一)儒道思想的空間觀 4 (二)西方思想的空間觀 7 (三)佛教思想的空間觀 10 (四)小結 12 二、研究方法與進路 13 第三節 《華嚴經˙入法界品》的版本與相關資料 16 一、《華嚴經》的成立 16 二、《華嚴經˙入法界品》的傳譯 21 三、古今學者對《華嚴經˙入法界品》的研究概況 24 第四節 <入法界品>的旨意與結構 26 一、<入法界品>釋義 26 二、<入法界品>的結構 30 三、「五十三」參的數目異說 33 第二章 佛教思想中空間型態的發展及其美學意義 37 第一節 無我寂滅的空間形態及其美學意義 37 一、原始佛教 37 二、部派佛教 40 第二節 性空唯名的空間形態及其美學意義 43 第三節 噓妄唯識的空間形態及其美學意義 46 第四節 真常唯心的空間形態及其美學意義 49 第五節 華嚴空間形態的特殊性 53 第三章 <入法界品>參訪儀式的空間之美 55 第一節 存在空間的理論背景 55 一、人文主義地理學及「存在空間」的提出 55 二、存在空間的基本圖示 58 三、存在空間的營建動力 60 四、儀式淨化的神聖空間 61 第二節 宗教參學的主體空間與修行儀式 64 一、通往解脫的朝聖行 64 (一)朝聖的特質 66 (二)朝聖者的主體空間 68 (三)朝聖的路徑 73 (四)朝聖是修心的過程 79 (五)救贖與解脫 82 二、朝聖之旅的修行儀式 85 (一)淨化的儀式 86 (二)儀式進行過程 89 (三)併入的儀式 93 三、小結 93 第三節 朝聖空間的美感體驗 94 一、朝聖空間的時間體驗 94 (一)、存在空間的動態審美觀 95 (二)、動態時空系統 99 (三)、時空一如的華嚴境界 101 二、遊的美學 102 (一)、出離與歸返─外遊 103 (二)、精神的自由解放─內遊 104 (三)、大乘佛教的美學情調─遊戲三昧 106 三、場所空間與審美體驗 110 (一)、意識之場 111 (二)、虛無之場 111 (三)、空之場 113 四、小結 116 第四章 <入法界品>五十三參的場所精神 118 第一節 總論五十三參善知識 119 第二節 清遠超俗的自然之場 124 一、山 124 (一)、妙豐高山──第一參 125 (二)、刀山火海──第九參 128 (三)、黑夜深山──第二十參 131 (四)、巖谷林泉──第二十七參 132 二、水 135 (一)、海中湧蓮──第二參 136 (二)、河渚戲沙──第十二參 139 (三)、大悲智海──第二十三參 141 三、虛空 143 四、樹林 145 (一)、蒼鬱仙林──第八參 146 (二)、重生之林──第十一參 147 (三)、無憂之林──第二十三參 149 五、小結 150 第三節 崇高莊嚴的建築之場 152 一、城市 152 (一)、商場市集──第四參 153 (二)、市中廣場──第十四參 156 (三)、崇峻高城──第十六參 158 (四)、藝術之城──第十八參 160 二、園林 163 (一)、普莊嚴園和日光園 163 (二)、嵐毗尼園──第三十九參 168 三、宮殿 172 (一)、毗盧遮那藏殿──第十參 172 (二)、地獄般的宮殿──第十七參 174 四、自宅 176 (一)、忍德具足之家──第十三參 177 (二)、十層八門之家──第十五參 181 (三)、堂宇放光之家──第十九參 185 (四)、淫欲險難之家──第二十五參 188 五、塔 192 六、閣樓 195 七、小結 201 第四節 幻象奇妙的神變之場 202 一、身體變化的空間 203 (一)、身如明鏡──第五參 203 (二)、身現眾生──第六參 206 (三)、肚大能容──第四十一參 208 (四)、毛孔現境──第五十三參 211 二、遠進無礙的空間 214 三、遊不移動的空間 216 (一)、疾趣十方──第二十八參 216 (二)、樂普遊步──第三十二參 218 四、財寶湧現的空間 218 五、追憶空間 220 六、象徵性的空間元素 224 (一)、放光 225 (二)、大地震動 227 七、小結 229 第五章 <入法界品>空間美感的形式原理 232 第一節 空間變動的虛實觀 232 一、空有無礙的妙項 233 二、虛實相生的意境 236 三、動靜互存的韻味 238 第二節 空間層次的無盡觀 241 一、小中現大的藝術形式 242 二、無量莊嚴的藝術形式 244 三、主伴襯托的藝術形式 246 四、隱喻象徵的藝術形式 248 第三節 一體呈現的美學觀 250 一、以和為美 251 二、以圓為美 254 三、整體為美 257 第六章 <入法界品>空間藝術表現 259 第一節 佛教藝術的造像與精神 259 一、佛教造像的藝術表現 259 (一)、印度佛教藝術的無像期 260 (二)、犍陀羅佛像期 260 (三)、秣菟羅佛像期 261 (四)、笈多佛像期 262 二、佛教藝術的意味 264 第二節 華嚴的造像藝術 267 一、毘盧遮那佛 267 (一)、大日如來 269 (二)、法報化三身佛 271 (三)、法界人中像 275 (四)、大佛 280 (五)、韓國毘盧遮那佛與「後佛幀像」 284 二、華嚴三聖 286 三、華嚴經變288 (一)華藏世界 289 (二)華嚴九會 290 (三)華嚴海會 294 四、十地品變相 295 五、十方三世的多佛配置 297 六、當代創作 301 七、小結 302 第三節 善財童子參訪圖像集相關的藝術作品 303 一、五十三參像 303 (一)偈讚與圖繪 303 (二)壁畫 310 (三)石刻 312 (四)建築 314 (五)近、現代的五十三參像 318 二、觀音善財像 319 (一)童子拜觀音 320 (二)大型塑海島觀音像與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324 (三)觀音與善財、龍女 326 三、青、老年與出家善財像 330 (一)青年善財像 330 (二)老年善財像 331 (三)出嘉善財像 333 四、其他 335 五、小結 337 第七章 結論 339 一、《華嚴經》的空間形態是圓滿神聖、具有高度藝 術性的存在空間 339 二、華嚴境界是動態含攝一切的美感空間 345 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智遊的歷程 346 四、《華嚴經》的藝術空間是豐富、多元而具有法義的 347 附錄 【附表一】佛的三十二相造型特徵 350 【附表二】華嚴藝術的意象與造像之對照簡表 352 【附表三】五十三參寄位、善知識、地名、場所空間 354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排列方式以年代先後為依據)

    一、華嚴經論
    佛馱跋陀羅(AD359-429)譯,譯出年代AD418-420,
    《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大正藏九,頁395-頁788
    實叉難陀(AD652-710)譯,譯出年代AD695-699,
    《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大正藏十,頁1-頁444
    般若(AD700-800)譯,譯出年代AD795-798,
    《大方廣佛華嚴經》四十卷,大正藏十,頁661-頁851
    不空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觀門,大正藏十九,頁707-頁709
    不空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對政毘盧遮那法身字輪瑜伽儀軌,大正藏十
    九,頁709-頁709
    杜順(AD557-640),《法界觀門》(保存於澄觀《華嚴經法界玄鏡》),
    大正藏四五,頁684-頁692
    杜順,《華嚴五教止觀》,大正藏四五,頁509-頁514
    智儼(AD602-668),《華嚴經搜玄記》(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
    軌),大正藏三五,頁13-頁87
    智儼,《華嚴一乘十玄門》,大正藏四五,頁514-頁519
    智儼,《華嚴五十要問答》,大正藏五四,頁519-頁536
    智儼,《華嚴經孔目章》(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大正藏四五,
    頁536-頁589
    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大正藏三五,頁107-頁492
    法藏《華嚴經文義綱目》,大正藏三五,頁429-頁501
    法藏《華嚴經旨歸》,大正藏四五,頁589-頁597
    法藏《華嚴策林》,大正藏四五,頁597-頁598
    法藏《華嚴經問答》,大正藏四五,頁598-頁613
    法藏《華嚴經明法品內立三寶章》,大正藏四五,頁613-頁626
    法藏《華嚴經義海百門》,大正藏四五,頁627-頁637
    法藏《修華嚴奧旨妄進還源觀》,大正藏四五,頁630-頁641
    法藏《華嚴遊心法界記》,大正藏四五,頁641-頁650
    法藏《華嚴發菩提心章》,大正藏四五,頁650-頁656
    法藏《華嚴經關脈義記》,大正藏四五,頁656-頁659
    法藏《華嚴經傳記》,大正藏五一,頁153-頁173
    法藏撰,淨源述,《金師子章雲間類解》,大正藏四五,頁663-頁667
    法藏撰,承遷註,《大方廣佛華嚴經金師子章註》,大正藏四五,頁667-671
    法藏,《答順宗心要法門》,卍續藏一O三,頁607-頁609
    李通玄,(AD635-730),《新華嚴經論》,大正藏三六,頁721-頁1008
    李通玄,《大方廣佛華嚴經中卷卷大意略敘》,大正藏三六,頁1008-頁1011
    李通玄,《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大正藏三六,頁1011-頁1049
    李通玄,《華嚴經合論》,卍續藏五,頁649-頁962
    澄觀,(AD738-839),《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大正藏三五,頁907-頁963
    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大正藏三六,頁1-頁710
    澄觀,《大華嚴經策略》,大正藏三六,頁701-頁709
    澄觀,《新意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大正藏三六,頁709-頁721
    澄觀,《三聖圓融關門》,大正藏四五,頁671-頁672
    澄觀,《華嚴法界玄鏡》,大正藏四五,頁682-頁683
    澄觀,《入法界品十八問》,卍續藏四,頁58-頁68
    澄觀著,宗密注,《答順宗心要法門》,卍續藏一O三,頁606-頁607
    宗密,(AD738-839),《註華嚴法界觀門》,大正藏四五,頁683-頁692
    宗密,《原人論》,大正藏四五,頁707-頁710
    宗密,《註華嚴法界觀門科文》,卍續藏一O三,頁641-頁659
    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卍續十四,頁204-頁462
    吉藏,《華嚴遊意》,大正藏三五,頁1-頁13
    湛然,《大方廣佛華嚴經願行觀們骨目》,大正藏三六,頁1049-頁1064
    靜居,《皇帝降誕日於麟德殿講大方廣佛華嚴經玄義一部》,
    大正藏三六,頁1064-頁1066
    佛國惟白禪師,《文殊指南圖讚》,大正藏四五,頁793-頁803

    二 其他經論
    失譯,《雜阿含精》,大正藏二,頁493-頁499
    西晉˙竺法護譯,《普曜經》,大正藏三,483-頁539
    龍樹造,後秦˙鳩摩羅什譯,《中論》,大正藏三十,頁1-頁44
    龍樹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二五,頁57-頁756
    隋˙吉藏撰,《法華義疏》,大正藏三四,頁466-頁633
    唐˙圓照撰,《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大正五五,頁771-頁1048
    唐˙道世,《法苑珠林》,大正藏五三,頁269-頁1030
    宋˙智顗說,灌頂記,《觀音玄義》,大正藏三四,頁877-頁892
    宋˙道原纂,《景德傳登錄》,大正藏五一,頁196-頁469
    宋˙贊寧等撰,《宋高僧傳》,大正藏五十頁335下,頁709-頁901
    清˙聶先編輯,《續指月錄》,卍續一四三,頁372-頁526

    三 古典文獻
    宋˙朱熹集註,蔣柏潛廣解,《四書讀本》,台北:啟明書局
    宋˙蘇軾,1964,《蘇東坡全集》,台北:世界書局
    宋˙黃庭堅,1965,《豫章黃先生文集》三十卷,四部叢書˙初編集部,台
    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唐˙張彥遠,1966,《歷代名畫記》(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清聖祖御製,1971,《全唐詩》,共十二冊,台北:明倫
    梁˙簫統編著,李善注,1975,《昭明文選》,台北:河洛圖書出版
    晉宋˙劉義慶,梁˙劉孝標註,1979,《世說新語》,台北:廣文
    宋˙嚴羽撰,郭紹虞校釋,1980,《滄浪詩話校釋》,台北:東昇
    清˙王先謙,1988,《裝子集解》,台北:文津

    四 現代專著
    (一)佛學
    ﹝日﹞木村泰賢著,歐陽瀚存譯,1968,《原始佛教思想論》,台北:商務印
    書館
    釋印順,1978,《青年的佛教、我之宗教觀選集》,美國佛教會
    張曼濤主編,1979,《現代佛教學術叢書》第100冊《佛教文史雜考》,台
    北:大乘出版社
    ﹝日﹞高峰了州著,釋慧嶽譯,1979,《華嚴思想史》,台北:中華佛教文獻
    編撰社
    釋成一,1980,《華嚴文選》,台北:華嚴蓮社
    李杏村,1980,《一元多重世界觀》,台北:慧炬出版
    傅偉勳,1980,《華嚴文選》,台北:東大
    黃懺華,1980,《中國佛教教理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
    賴永海,1980,《中國佛性論》,台北:佛光出版社
    褚柏思,1981,《善財求道記》,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褚柏思,1981,《禪宗學與禪學》,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張曼濤主編,1981,《華嚴學概論》,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二版
    張曼濤主編,1981,《華嚴典籍研究》,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二版
    張曼濤主編,1981,《華嚴思想論集》,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二版
    吳汝均,1982,《佛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學生
    釋繼夢,1983,《慈悲圓滿修持法要--善財童子的第七參》,台北:圓明出版
    釋印順,1984,《般若經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五版
    方東美,1986,《華嚴宗哲學》上、下,台北:黎明出版,三版
    楊政河,1987,《華嚴哲學研究》,台北:慧炬
    呂澂等著,1987,《中國佛教人物與制度》,台北:彙文堂出版社
    楊惠南,1988,《龍樹與中觀哲學》,台北:東大
    釋圓瑛,1988,《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台北:世華出版社
    釋印順,1988,《佛教史地考論》,台北:正聞出版社,七版
    ﹝日﹞龜川教信著,釋印海譯,1988,《華嚴學》,新竹:無量壽出版社。
    1988,《禪宗論集˙華嚴學論集》(世界佛學名著譯叢61),台北:華宇出版社
    葛兆光,1989,《禪宗與中國文化》,台北:東華出版社
    釋印順,1989,《華雨香雲》(妙雲集˙下編之十),台北:正聞
    釋印順,1989,《中觀今論》(妙雲集中篇之ㄧ),台北:正聞
    釋印順,1989,《佛法概論》(妙雲集中偏之ㄧ),台北:正聞
    釋印順,1989,《佛在人間》(妙雲集˙下偏之ㄧ),台北:正聞
    釋印順,1989,《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
    釋印順,1989,《如來藏之研究》,台北:正聞
    武邑尚邦等著,余萬居譯,1989,《無我的研究》,台北:法爾出版社
    牟宗三,1989,《佛性與般若》,台北:學生,五版
    ﹝日﹞川田熊太郎等著,李世傑譯,1989,《華嚴思想》,台北:法爾出版社
    ﹝日﹞武邑尚邦等著,余萬居譯,1989,《無我的研究》,台北:法爾出版社
    《參學旨要》<佛國禪師文殊指南圖讚>,1990,台北:老古出版社
    李世傑,1990,《華嚴哲學要義》,台北:佛教出版社
    方立天,1991,《法藏》,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釋宣化講述,1992,《大方廣佛華文經淺譯》,台北:法界佛教贈經會
    釋繼夢,1993,《華嚴宗哲學概要》,台北:圓明出版社
    ﹝日﹞鎌田茂雄,慈怡法師譯,1993,《華嚴經講話》,台北:佛光出版社
    釋聖嚴,1993,《日韓佛教史略》(法鼓全集˙第二輯第三冊),台北:東初
    韓廷傑,1993,《唯識學概論》,台北:文津
    釋印順,1994,《初期大乘佛教之緣起與開展》,台北:正聞出版社
    釋演培,1995,《佛教的緣起觀》,台北:天華
    ﹝日﹞木村清孝,李惠英譯,1996,《中國華嚴思想史》,台北:東大
    陳英善,1996,《華嚴無盡法界緣起論》,台北:華嚴蓮社
    姜安,1996,《雪獄中的珍寶--藏傳佛教》,台北:圓明出版社
    鄧克銘,1997,《華嚴思想之心語法界》,台北:文津
    釋賢度,1998,《華嚴學專題研究》,台北:華嚴蓮社
    魏道儒,1998,《中國華嚴宗通史》,台北:古籍出版社
    馬書田,1998,《華夏諸神--佛教卷》,台北:雲龍
    吳汝均,1998,《京都學派哲學七講》,台北:文津
    釋夢參,1999,《華嚴經疏論導讀》,台北:方廣文化
    聞妙編寫,1999,《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主
    編、上海佛學局
    林鎮國,1999,《空性與現代性》,台北:立緒
    刑莉,1999,《華夏諸神˙觀音卷》,台北:雲龍
    潘朝陽,2001,《出離和歸返:淨土空間論》,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

    (二)文學、美學、藝術
    徐復觀,1976,《中國文學論集》,台北:學生,三版
    葉維廉,1980,《影之太合:葉威廉文學論文二集》,台北:時報書系
    黑格爾著、朱光潛,1981,《美學》,台北:里仁
    鈴木大拙著、劉大悲譯,1982,《禪與藝術》,台北:天華
    田曼詩,1982,《美學》,台北:三民書局
    史作檉,1982,《行上美學導言》,台北:仰哲出版
    成復旺,1982,《神與物遊》,台北:商鼎出版社
    敦煌文物研究所編,「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編輯委員會監修,1982,《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北京:文物出版社
    柯慶明,1983,《文學美綜論》,台北:長安出版社
    錢鍾書,1984,《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
    蘇瑩輝,1984,《敦煌繪畫》,台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1985,《中國藝術史》,台北:南天
    顏崑陽,1985,《莊子藝術精神析論》,台北:華正
    胡長久等編著,1985,《大足石刻研究》,台北: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朱光潛,1985,《詩論》,台北:正中
    周來祥主編,1986,《東方審美文化研究》,台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
    劉昌元,1986,《劉昌元》,台北:聯經出版
    馬凱照,1986,《美學原理》,台北:自費印刷
    托瑪斯˙門羅著,安宗昇譯,1986,《走向科學的美學》,台北:五洲
    葉朗,1986,《中國美學史大綱》,台北滄浪出版社
    1987《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一˙抒情的境界》,台北:聯經出版
    伍蠡甫編,1987,《山水審美》,台北:丹青
    宗白華,1987,《美從何處尋》,台北:駱駝
    朱光潛譯,1987,《西方美學家論美感》,台北:天山出版
    朱光潛,1987,《文藝心理學》,台北:建宏
    李澤厚,1987,《美學論集》,台北:駱駝
    王濟昌,1987,《美學散記》,台北:業強文化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編輯部編選,1987,《美學文藝學方法論》,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輔仁大學外語學院編,1987,《文化與宗教--第一屆國際文學與宗教會議論
    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徐復觀,1988,《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學生書局
    金健人,1988,《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
    莊申編著,1988,《根源之美》,台北:東大
    孫昌武,1988,《佛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趙士林,1988,《當代中國美學研究概況》,台北:谷風
    朱光潛,1988,《談美》,台北:建宏
    K.E. Gilbert,H.Kuhn著,夏乾豐譯,1989,《美學史》,上海譯文出版社
    敏哲澤,1989,《中國美學思想史》,台北:山東齊魯書社
    劉岠渭、張清智、賴德和編著,1989,《音樂與人生》,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王志敏、方珊,1989,《佛教與美學》,遼寧出版社
    李濤,1989,《佛像與佛教藝術》,西安交通大學出版
    張清志,1990,《道之美--中國的美感世界》,台北:允晨文化
    蔣勳,1990,《美的沉思》,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四版
    ﹝日﹞加地哲定著、劉星譯,1990,《中國佛教文學》,
    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
    張錫坤主編,1991,《佛教與東方藝術》,吉林教育出版社
    曾祖蔭,1991,《中國佛教與美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曉雲法師,1991,《佛教藝術論集》,台北:原泉出版社
    曉雲法師,1991,《佛教藝術講話》,台北:原泉出版社
    曉雲法師,1991,《印度藝術》,台北:水牛
    林保堯,1991,《敦煌藝術圖典》,台北:藝術家
    克萊夫˙貝爾著,周金環等譯,1991,《藝術》,台北:商鼎
    ﹝日﹞渡邊(日戶),1991,《藝術學》,台北:駱駝
    淡江大學主辦論文發表會輯,1991,《文學與美學》(第二集),台北:淡江大學
    姜一涵等編著,1992,《中國美學》,台灣:國立空中大學印行,二版
    謝凝高,1992,《山水審美》,台北:淑馨
    胡經之,1992,《文藝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海林,1992,《佛教美學》,安徽文藝出版社
    王志遠,1992,《宗教藝術論》,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
    童慶炳,1992,《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北京中華書局
    劉思量,1992,《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藝術家
    《敦煌石窟鑑賞叢書》,1999,台北: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
    黎活仁,1999,《現代中國文學的時間觀與空間觀》,台北:業強
    陳允吉,1993,《唐詩中的佛教思想》,台北:商鼎
    楊辛、甘霖,1993,《美學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
    葉朗主編,1993,《現代美學體系》,台北:書林出版社
    王朝聞主編,1994,《美學概論》,北京人民出版社
    張育英,1994,《禪與藝術》,台北:楊智出版社
    馬元浩攝影,1994,《中國雕塑觀音》,上海古籍出版社
    賴傳鑑編著,1994,《佛像藝術:東方思想與造型》,台北:藝術家
    皮朝綱,1995,《禪宗的美學》,台北:麗文文化公司
    張伯偉,1995,《禪與詩學》,台北:楊智
    王慶瑜、曾建偉、陳灼、郭相穎編,1995,《中國大足石刻》,重慶大足石刻
    藝術館,重慶出版社、香港萬里書局聯合出版
    劉康,1995,《對話的喧聲--巴赫丁的文化理論評述》,台北:麥田出版
    普穎華,1996,《禪宗美學》,台北:昭文社
    孫昌武,1996,《詩與禪》,台北:東大
    鄭鴻騏等著,1996,《密教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二)》,
    台北:金色蓮花
    范瑞華,1996,《中國佛教美術源流》,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
    祈志祥,1997,《佛教美學》,上海人民出版社
    黃河濤,1997,《禪與中國藝術精神的嬗變》,台北:正中
    吳進生,1997,《世界佛教藝術源流》,高雄:諦聽文化事業出版社
    蔡志忠,1997,《中國金銅佛像》,台北:藝術家
    林保堯,1997,《佛教美學講座》,台北:藝術家
    林保堯編著,1997,《佛像大觀》,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馬元浩攝影,1997,《雙林寺彩塑佛像》,台北:藝術家
    陳清香,1997,《佛經變相美術創作之研究》,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金申,1998,《佛像鑑定與收藏》,台北:藝術家
    曹厚德、楊古城編著,1998,《中國佛像藝術》,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
    馬吉祥˙人青加布編著,199,《中國藏密聖像解說》,台北:書華出版社
    張法,1998,《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台北:淑馨出版社
    張乃翥著,1998,《龍門佛教造像》,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胡文和著,1999,《安岳大足佛雕》,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楊新、班宗華、聶崇高、高居瀚、郎紹君、巫鴻等著,1999,《中國繪畫三千年》,台北:聯經
    陳明華,1999,《韓國佛教美術》,台北:藝術家
    李淞著,1999,《陜西佛教藝術》,台北:藝術家
    蔡向陽等撰文,1999,《中國佛教之旅》,台北:錦繡
    鄭志明主編,2001,《宗教藝術、傳播與媒介》,嘉義:南華大學
    任仲倫,《遊山玩水--中國山水審美文化》,地景

    (三)哲學
    1957,《古希臘羅馬哲學》,廣東:三聯書局
    Herbert S頁 iegelberg著,李貴良譯,1971,《現象學史》上、下,台
    北:正中書局
    牟宗三著,1971,《智與直覺與中國思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牟宗三,1976,《現象與物自身》,台北:學生書局
    羅光,1981,《士林哲學--理論篇》,台北:學生
    雷登˙貝克等著,葉玄譯,1983,《存在主義與心理分析》,台北:巨流
    鄭樹森編,1984,《現象學與文學批評》,台北:東大圖書
    曾仰如,1987,《形上學》,商務,二版
    陳江風,1988,《天文與人文》,台灣:國際文化出版
    馬丁˙海得格著,陳佳映、王慶節譯,1989,《存在與時間》,台北:唐山
    馬格廖拉著,周正泰審譯,1989,《現象學與文學批評》,台北:結構群
    李震,1990,《哲學與宇宙觀》,台北:學生
    史提華˙米庫納合著,范庭育譯,1990,《現象學入門》,台北:康德人工智
    能科技公司
    蔡美麗,1990,《胡塞爾》,台北:東大
    李壽福主編,1991,《西方現代文藝理論研究》,杭州大學出版
    ﹝日﹞中村元著,林太、馬小鶴譯,1991,《東方民族的思維方式》,
    台北:淑馨
    牟宗三譯註,1992,《康德判斷力之批判》,台北:學生
    鄧啟耀,1992,《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台北:重慶出版社
    王建元,1992,《現象學與中西雄渾觀》,台北:東大
    馬丁˙海德格,孫周興譯,1994,《林中路》,台北:時報文化
    榮格著,楊儒賓譯,1995,《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台北:商鼎
    張燦輝著,1996,《海德格與胡塞爾現象學》,台北:東大圖書
    ﹝法﹞米˙杜夫海納著,韓樹站譯,1996,《審美經驗現象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整理,1997,《四因說演講錄》,台北:鵝湖
    冷成金,1997,《隱士與解脫》,北京:新華書店
    蔡瑞霖,1999,《宗教哲學與生死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王岳川,1999,《現象學與解釋學文論》,山東教育出版社
    ﹝法﹞莫里斯˙海格龐帝著,姜志輝譯,2001,《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
    印書
    倪梁康,《現象學及其效應--胡塞爾與當代德國哲學》,北京:三聯書局

    (四)社會學、人類學
    Abner Coben著,宋光宇譯,1983,《人心深處--從人類學的觀點談現代社會中的權力結構與符號象徵》,台北:業強
    Louis Du 頁re著,傅佩榮譯,1988,《人的宗教向度》,台北:幼獅
    李亦園,1992,《文化圖像》,台北:允晨文化
    韋伯著,康樂、簡惠美譯,1993,《宗教社會學》,台北:遠流
    呂大吉主編,1993,《宗教學通論》,台北:博遠
    劉其偉編譯,1994,《文化人類學》,台北:藝術家
    Evan Imber-Black、Janine Roberts著,林淑貞譯,1995,《生命中的
    戒指與蠟蠋--創造豐富的生活儀式》,台北:張老師
    Brian Morris著,張惠端譯,1996,《宗教人類學導讀》,
    台北:國立編譯館
    李亦園,1996,《文化與修養》,台北:幼獅文化
    朱侃如譯,Diane K.Osbon著,1997,《坎伯生活美學》,台北:立緒文化
    約瑟夫坎伯(J.Cam 頁 bell)著,李子寧譯,1997,《神話的智慧》,
    台北:立緒文化
    王銘銘著,2000,《社會人類學》,台北:五南

    (五)建築、空間、地理學
    程兆熊,1991,《中國庭園建築》,台北:德華出版社
    諾伯舒茲(Christian Norberg-Schlz)著,王淳隆譯,1991,《實存、空
    間、建築》,台灣:台隆書店
    Venturi,Robert著,葉庭芬譯,1991,《建築中的複雜與矛盾》,尚林
    汪正章,1991,《建築美學》,台北:五南
    王振復,1991,《建築美學》,台北:地景
    諾伯舒茲(Christian Norberg-Schlz)著,施植明譯,1991,《場所精神-
    -邁向建築現象學》,台北:尚林
    閻長城、曉鵬,1991,《中國傳統建築入門》,台北:丹青
    王洪文,1991,《地理思想》,台北:明文
    黃長美,1991,《中國庭園與文人思想》,明文書局,三版
    (未署名),1991,《中國園林建築研究》,丹青
    盧惠敏,1991,《中國建築時空論》,台南:詹氏書局
    夏鑄九編譯,1991,《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三版
    漢寶德,1991,《物象與心境--中國的園林》,台北:幼獅
    侯迺慧,1991,《詩情與幽靜--唐代文人的園林生活》,台北:東大
    ﹝英﹞G.勃羅德彭特等著,樂民成等譯,1991,《符號、象徵與建築》,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戴檢,1991,《禪宗寺院建築布局初探》,明文書局
    葉威廉,1992,《解讀現代˙後現代--生活空間與文化空間的思索》,
    台北:東大
    季鐵男編,1991,《建築現象學導論》,台北:桂冠
    季鐵男,1991,《思考的建築》,台北:時報文化
    伯拉瑟(S.C.Bourassa)等著,黃士哲編譯,1991,《景觀˙美學˙設計》,台北:美鐘出版社
    韋伯著,康樂、簡惠美譯,1991,《非正當性的支配--城市的類型學》,台北:遠流
    Christo頁 her Alexander著,趙冰譯,1991,《建築的永恆之道》,台北:六合
    王志弘編譯,1991,《空間與社會理論譯文選》,台北:自印
    余東升,1991,《中西建築美學比較研究》,台北:洪葉
    艾定增、金笠銘、王安民主編,1991,《景觀園林新論》,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
    雷從雲、陳紹棣、林秀貞著,1991,《中國宮殿史》,台北:文津
    林芳怡,1991,《空間啄木鳥--都是另類空間文化解讀》,
    台北:創新出版社
    Francis T.McAndrew著、危正芬譯,1991,《環境心理學》,台北:五南
    常懷生編譯,1991,《建築環境心理學》,台北:田園城市
    普拉拉(Ra 頁o頁ort,Amos)著,施植明譯,1991,《建築環境的意義》,
    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大衛˙哈維(Harvey ,David)著,高永元、劉麗華、蔡運龍譯,1991,《地
    理學中的解釋》,北京:商務
    顏忠賢,1991,《影像第志學--邁向電影空間理論的建構》,
    台北:萬象圖書
    陳伯沖,1991,《建築形式論--邁向圖像思維》,台北:田園城市
    王貴祥,1996,《文化˙空間圖示與東西方建築空間》,台北:田園城市
    王志弘,1997,《流動、空間與社會》,台北:田園城市
    吳志平,1998,《超空間--渾沌現象中的空間機會》,台北:創新出版社
    顏忠賢,1998,《不在場--顏忠賢空間學論文集》,台北:萬象圖書
    Yi-Fu Tuan著,潘桂成譯,1999,《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
    台北:國立編譯館
    Margaret Wertheim著,薛麗譯,1999,《空間地圖》,台北:商務

    五、期刊
    杜納(Victor Turner & Edith Turner)著,劉效洵譯,1983.2,
    <朝聖:一個「類中介性」的儀式現象>,《大陸雜誌》,頁1-19
    王典宏,<近年來佛家美學研究概述>,《華中師範大學學報》,
    1987年第4期,頁98-頁102
    余國藩著、李奭學譯,1998.7,<朝聖行:論「神曲」與「西遊記」>,《中外文學》,17卷2期
    楊英風,19989.4,<華嚴境界--談佛教藝術與中國造型美學>,
    《海潮音》四期七十卷
    林保堯,1989.6,<佛教美術圖說(26):遍歷旅遊求法的善財童子>,
    《藝術家》,29卷1期
    蔣述卓,1990,<試論佛教美學思想>,《雲南社會科學》第二期,頁76-83
    施添福,1990.3,<地理學中的空間觀點>,《師大地理研究報告》
    第十六期,頁115-137
    葉明媚,1990.07,<古琴音樂與佛教音樂--美學思想研究(上、下)>,
    收錄於《獅子吼》29:7,頁22-28
    潘朝陽,1991.7,<現象學地理學--存在空間的一個詮釋>,《中國地理學會
    會刊》第十九期,頁71-90
    顏娟英,1991,<河北南響堂山石窟寺初探>,《考古與歷史文化》下,
    台北:中正
    吳汝汮,1992,<游戲三昧:禪的美學情調>,《國際佛學研究》第二期
    李玉岷,1993.4,<法界人中像>刊載於《故宮文物月刊》121期,台北:故宮
    釋聖嚴,1993,<時空與生命的超越>,《禪與悟--法鼓全集》(四),
    台北:東初
    皮朝綱,1994.1,<潙仰宗風、圓相意蘊與禪宗美學>,《西北師大學報》(社
    會科學版)第31卷第1期,頁28-32
    李志夫,1994.7,<玄奘大師在印度境內由學與善財童子參學:有關地理、
    路線及其意義之探討>,《中華佛學學報》第七期
    張晶,1994,<現量說:從佛學到美學>,《學術月刊》第8期,頁65-71
    梁蔚英,1996.3,<莫高窟第464窟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變>,《敦煌研究》
    ,頁43-50
    黎方銀,1996.3,<大足北山多寶塔內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石刻圖像>,《敦煌
    研究》,頁51-63
    劉方,1996.8,<宏智正覺有關於「游」的美學思想初探>載於《學術月
    刊》
    林保堯,1996.10,<東大寺藏十五世紀華嚴海會善知識曼荼羅圖>,《藝術
    家》45卷第1期
    池永歆,1996,<王維田園山水詩中「禪道式」的空間觀>,<鵝湖月刊>第二二卷第二期,頁38
    諾斯若圃著,季鐵生譯,1997.7,<佛教美學連續體與辯證方法>,《藝術家》45卷1期
    游祥洲,<五十三參與人間佛教>刊載於《法音》1998年第六期(總必166期)
    頁10;1998年第4期(總第164期)頁4
    賴鵬舉,1998,<四~六世紀中亞天山南麓的華嚴義學與盧舍那造像>,《中華
    佛學學報》第十一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陸艷冰,1998,<童子拜觀音--華嚴經入法界品的藝術表現>收錄於《大專學
    生佛學論文及(八)》頁481-500,台北:華嚴蓮社
    游淑惠,1999.4,<善財的善知識>,《人生雜誌》第一八八期,頁21-24
    《多面觀音》,1999.9,《香光莊嚴》季刊第59期
    《女性觀音》,2000.3,《香光莊嚴》季刊第61期
    于君方,2000.3,<現身南海渡化善財、龍女>刊載於《香光莊嚴》第61期
    釋星雲,2000.5,<佛教的參訪事業>刊於《普門》二四八
    李偉穎,2000.6,<略探「善財五十三參圖讚」>,《書目季刊》第三十四卷
    第一期,頁33-41
    劉國英,2001,<肉身、空間性與基礎存在論: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中肉
    身主體的地位問題及其引起的困難>,《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第四
    輯,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六、博、碩士論文
    吳傑超,19978,《佛家之時空理論之研究》,香港大學新亞研究所哲學組碩
    士論文
    石朝穎,1981.02,《從奧古斯丁與六組慧能探討東西方的哲學精神過程中的
    存在自覺者》,文化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
    陳英善,1992,《華嚴清淨心之研究》,文化哲研所碩士論文
    陳慧霞,1993,《龍門石窟萬佛洞之研究》,台大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琪瑛,1995,《華嚴經美學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渝,1996,《諸神的宕居:神聖空間的現象學研究》,台大哲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陳嘉璟,1997,《維摩斗室空間美感之研究》,華梵東方人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美惠,2001,《華嚴經˙入法界品之文學特質研究》,正治大學中文研究所
    碩士論文

    七、外文資料
    濱口惠璋,1980.9,<華嚴經文學觀>,《六條學報》八三
    龜谷聖馨,1920.1,<華嚴聖典佛教藝術>,《中央佛教》四一一-二
    泉芳璟,1935,<華嚴經善財童子就>,《日本佛教學協會年報》七
    高峰了州,1936,「一-二˙入法界品百三昧」、「一-三˙善知識種種三
    昧」,《般若念佛》,京都:永田文昌堂
    鈴木大拙,1955,「第三篇˙菩薩的住處」,《華嚴的研究》,京都:法藏館
    松永大學,1958.5,<華嚴經的善財童子--求道之旅>,相愛論集五一一
    馬場昌平,1960,<入法界品幻智>,印佛研十二一二﹝15﹞
    山田亮賢,1961.3,<華嚴善知識>,《印佛研》九一二﹝18﹞
    木村清孝,1968,<華嚴思想家反道行>,印佛研十七一二﹝34﹞
    長谷岡一也,1969,<晉譯˙華嚴經入法界品本文轉換--第52善知識˙彌勒菩
    薩調關>,《東方學》三七
    高崎直道,1974,<入法界品、一序、二生如來家、三種姓論特色本經位置
    >,《如來藏思想的形成》,東京:春秋社
    高峰了州,1976,<如來出現思想華嚴經結構意圖>,《佛教的根本問題》,
    奈良:東大寺教學部
    河野法雲,1976,「第十六張˙入法界品大旨」,《華嚴經講義》
    ,東京:名著出版
    竹中信常,1978,《宗教學序論》,日本:山喜房佛書林
    板本幸男,1981,「八˙佛妃宿世」、「九˙佛母宿世」,(華嚴經實踐),
    《板本幸男論文集》,東京:大東出版社
    山邊學習,昭和五十年(1975),《華嚴經的世界--人生修行之旅》,
    日本:世界聖典刊行協會
    佐佐木月樵,<華嚴經於時空表現繪畫>、<華嚴經其藝術的表現>收錄於
    《佐佐木月樵全集第五卷》頁447-453、頁559-579,日本:合掌叢書
    鎌田茂雄,1983,《華嚴學研究資料集成》,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發行
    石井教道,1989,「第三節˙入法界品論」,《華嚴教學成立史》,
    京都:平樂寺書店
    中村雄二郎,1989,《場所》,日本東京都:弘文堂
    Edward Rel 頁 h 著,高野岳彥、阿部隆、石山美也子譯,1991,《場所的現象》,日本東京都:筑摩書局
    尾山雄一監修,1994,《遍歷(上)》,東京:中央公論社
    石井公成,1996,《華嚴思想的研究》,東京:株式會社春秋社
    Franis H.Cook,Hua-yen Buddhism:The Jewel Net of Indra,The 頁
    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頁 ress,University 頁 ark
    and London.

    八、工具書
    望月信亨主編,1977,《望月大辭典》,台北:地平線
    李亦園總審,1988,《觀念史大辭典˙自然歷史卷》,台北:幼獅
    慈怡主編,1989,《佛光大辭典》,台北:佛光
    李澤,1990,《美學百科全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蔣孔,1991,《哲學大辭典˙美學卷》,上海辭書出版社
    馮契主編,1992,《哲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