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穎欣 Lin, Ying-Shin |
---|---|
論文名稱: |
唐代寓言賦研究 The Research of Fable Fu in Tang Dynasty |
指導教授: | 顏瑞芳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55 |
中文關鍵詞: | 唐代 、寓言賦 、寓言 、中國寓言賦 、文體類型 、寓意主題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107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0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唐代寓言賦作為主題,寓言是兼具故事與寓意的文體,寓言賦則是具有故事與寓意的賦體作品。賦為中國文學特有的體式,發展至唐代更是兼備騷賦、俗賦、駢賦、律賦、散賦眾體,唐代同時是中國寓言發展承上啓下的高峰時期,就寓言賦的發展觀之,唐代為集大成的階段。唐代寓言賦承續先秦兩漢魏晉的寓言表現,於時代背景與個人經驗下,重新架構出別出機杼的寓言賦作,其於繼承之外更有拓新。
本研究所欲探討的問題意識在於:唐代寓言賦究竟表現出什麼樣的賦體與寓言文體特色?研究聚焦於寓言賦的「賦體」與「寓言」兩大面向,以及寓言的「故事」與「寓意」兩大要素進行探討。研究自中國古代寓言賦的淵源與發展著手,用以釐清寓言賦的承繼關係和發展脈絡,接著對於唐代寓言賦進行探討,主要針對唐代寓言賦的文體、故事與寓意進行分析。首先說明文體類型與分體特徵,其次分析故事取材與承繼關係、角色類型與象徵意涵、對話運用與情節結構,再者論述寓意層次、表現方式以及寓意主題,最後梳理唐代寓言賦的評價與影響,以此彰顯唐代寓言賦的賦體之美與寓言之義。
一、專書──古籍
〔周〕文子:《文子》,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8年。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戰國〕韓非:《韓非子》,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8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漢〕伏勝:《尚書大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漢〕劉安等編著:《淮南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漢〕劉向:《新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漢〕劉向著,程翔注:《說苑譯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漢〕劉向集錄,范祥雍箋證,范邦瑾協校:《戰國策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漢〕王充著,張宗祥校注:《論衡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漢〕張衡著,張震澤校注:《張衡詩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漢〕孔融等撰,俞紹初輯校:《建安七子集》,臺北:文史哲出版,1990年。
〔魏〕曹植著,趙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晉〕郭象註:《莊子》,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晉〕葛洪:《西京雜記》,北京:中華書店,1985年。
〔晉〕張湛注:《列子》,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晉〕張華撰:《博物志》,臺北:臺灣古籍出版,2002年。
〔南朝宋〕劉敬叔:《異苑》,收入〔清〕紀昀等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南朝齊〕伽斯那著,求那毗地譯:《百喻經》,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年。
〔南朝梁〕沈約:《宋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8年。
〔南朝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南朝梁〕慧皎:《高僧傳》,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55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8年。
〔北朝魏〕吉迦夜、曇曜同譯:《雜寶藏經》,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北朝魏〕酈道元:《水經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隋〕闍那崛多譯:《佛本行集經》,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
〔唐〕歐陽詢等編:《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
〔唐〕李延壽:《南史》,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盧照鄰著,祝尚書箋注:《盧照鄰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唐〕徐堅:《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唐〕張鷟:《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李白著,瞿蛻園、朱金城校:《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唐〕韓愈著,劉真倫、岳珍校注:《韓愈文集彙校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唐〕劉禹錫著:《劉禹錫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唐〕柳宗元著:《柳河東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唐〕柳宗元撰,尹占華、韓文奇校注:《柳宗元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唐〕姚合:《姚少監詩集》,收入〔清〕紀昀等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8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李德裕撰,傅璇琮、周建國校箋:《李德裕文集校箋》,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唐〕王棨:《麟角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孫樵:《孫可之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唐〕皮日休:《皮子文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唐〕司空圖著,祖保泉、陶禮天箋校:《司空表聖詩文集箋校》,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唐〕羅隱著,吳騫校:《讒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後蜀〕何光遠:《監誡錄》,成都:巴蜀書社,2011年。
〔宋〕李昉等編纂:《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宋〕沈括:《夢溪補筆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蘇軾:《仇池筆記》,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2009年。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宋〕章樵注:《古文苑》,北京:中華書局,1968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2007年。
〔宋〕朱熹:《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宋〕嚴羽撰,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
〔元〕祝堯:《古賦辯體》,收入〔清〕紀昀等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6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宋濂:《宋濂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
〔明〕劉基撰,魏建猷、蕭善薌點校:《郁離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明〕吳訥:《文章辨體序說》,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明〕謝榛:《四溟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明〕李夢陽:《空同集》,收入〔清〕紀昀等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明〕馮夢龍編纂:《笑府》,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92年。
〔清〕陳元龍等編纂:《御定歷代賦彙》,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
〔清〕李調元:《賦話》,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清〕董誥等編纂:《欽定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清〕孫星衍校:《晏子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清〕焦循:《易餘籥錄》,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清〕周中孚:《鄭堂札記》,臺北:藝文出版社,1956年。
〔清〕孫梅:《四六叢話》,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清〕徐松:《登科記考》,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劉熙載撰,袁津琥校注:《藝概注稿》,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2003年。
二、專書──今籍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編:《英藏敦煌文獻(漢文以外佛經部分)》,成都:四川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
仇春霖主編:《古代中國寓言大系》,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
尹占華:《律賦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王一川:《文學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王重民等編:《敦煌變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時報文化,1995年。
白本松:《先秦寓言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伏俊璉:《俗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伏俊璉:《敦煌賦校注》,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年。
朱光潛:《詩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朱自清:《詩言志辨》,臺北:漢京文化,1983年。
朱鳳玉:《百年來敦煌文學研究之考察》,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
朱曉海:《漢賦史略新證》,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李曰剛:《中國辭賦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李富軒、李燕:《中國古代寓言史》,臺北:漢威出版社,2001年。
周紹良、白化文編:《敦煌變文論文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周紹良等選注:《敦煌文學作品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季羨林主編:《敦煌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
祁連休:《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類型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
金榮華:《民間故事類型索引》,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7年。
俞紀東:《漢唐賦淺說》,上海:新華書店,1999年。
段醒民:《柳子厚寓言文學探微》,臺北:文津出版社,1978年。
胡亞敏:《敘事學》,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袁暉主編:《歷代寓言》,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概述》,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高秋鳳:《宋玉作品真僞考》,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高國藩:《敦煌民間文學》,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高國藩:《敦煌俗文化學》,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張春榮:《極短篇的理論與創作》,臺北:爾雅出版社,1999年。
張錫厚:《敦煌賦彙》,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張鴻勛:《敦煌俗文學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年。
張鴻勛:《敦煌說唱文學概論》,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
曹明綱:《賦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連雲港市博物館等編:《尹灣漢墓簡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郭建勛:《辭賦文體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2004年。
陳蒲清:《中國古代寓言史》,臺北:駱駝出版社,1983年。
陳蒲清:《中國古代寓言史增訂本》,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
陳蒲清:《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臺北:駱駝出版社,1992年。
傅錫壬:《牛李黨爭與唐代文學》,臺北:東大圖書,1984年。
程章燦:《魏晉南北朝賦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黃節:《曹子建詩註》,臺北:宏業書局,1983年。
萬光治:《漢賦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89年。
葉幼明:《辭賦通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葉舒憲:《原型與跨文化闡釋》,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
葉舒憲:《高唐神女與維納斯》,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熊良智主编:《辭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臧正一:《尹灣漢簡神烏賦研究》,臺北:聖環圖書出版社,2015年。
趙成林:《唐賦分體敘論》,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趙俊波:《中晚唐賦分體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趙逵夫:《讀賦獻芹》,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0年。
劉慶柱輯注:《三秦記輯注》,西安:三秦出版,2016年。
潘重規:《敦煌變文集新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鄭阿財、顏廷亮、伏俊連主編:《中國敦煌學百年文庫.文學卷》,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年。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
凝溪:《中國寓言文學史》,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霍松林主編:《辭賦大辭典》,南京:鳳凰出版社,2003年。
鍾書林、張磊:《敦煌文研究與校注》,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年。
簡宗梧、李時銘主編:《全唐賦》,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簡宗梧:《漢賦史論》,臺北:東大圖書,1993年。
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
顏廷亮主編:《敦煌文學》,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
顏瑞芳:《九頭鳥──元明寓言選析》臺北:幼獅文化,1994年。
顏瑞芳:《唐宋動物寓言研究》,臺北:亞馬遜出版社,2000年。
顏瑞芳:《清代伊索寓言漢譯三種》,臺北:五南圖書,2011年。
顧希佳:《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類型》,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
顧建華:《寓言:哲理的詩篇》,臺北:淑馨出版社,1994年。
三、專書──外文譯作
〔希臘〕伊索(Aesop)著,沈吾泉譯:《伊索寓言》(Aesop's Fables),臺北:志文出版社,1988年。
〔英〕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蘇西亞譯:《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the Novel),臺北:商周出版,2009年。
〔俄〕哈利澤夫(Valentin Khalizev)著,周啟超等譯:《文學學導論》(Teoriia literatury),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美〕普林斯(Gerald Prince)著,徐強譯:《敘事學:敘事的形式與功能》(Narratology : the form and functioning of narrative),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
〔美〕丁乃通(Nai-tung Ting)編著,鄭建威等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A Type Index of Chinese Folktales),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四、期刊論文
方勇、閔麗丹:〈論唐代莊子寓言賦〉,《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5期,2002年9月。
王國良:〈從「解慍編」到「廣笑府」──談一部明刊笑話書的流傳與改編〉,《漢學研究集刊》第6期,2008年6月。
伏俊璉:〈俗賦的發現及其文學史意義〉,《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09年6期。
姚小鷗:〈「成相」雜辭考〉,《文藝研究》2000年第1期。
柴劍虹:〈敦煌寫本中的憤世嫉俗之文──以S.1477「祭驢文」為例〉,《敦煌研究》第83期,2004年1月。
馬寶蓮:〈唐寓言賦論析〉,《第七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2005年10月。
張清泉:〈「茶酒論」與唐代的三教講論〉,《國文學誌》第2期,1998年6月)。
張鴻勛:〈試論敦煌文學的範圍、性質及特點〉,《社會科學》第1983年2期。
郭建勛:〈楚辭與駢文〉,《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
陳冠明:〈唐詩人張隨世次考〉,《煙臺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7卷3期,2000年9月。
陳靜:〈敦煌寫本「茶酒論」新考〉,《敦煌研究》第154期,2015年6月。
虞萬里:〈尹灣漢簡「神烏賦」箋釋〉,《學術集林》1997年12月。
裘錫圭:〈漢簡所見韓朋故事的新資料〉,《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93年3期。
趙逵夫:〈唐代的一個俳優戲腳本──敦煌石窟發現的「茶酒論」考述〉,《中國文化》第3期,1990年12月。
劉樂賢、王志平:〈尹灣漢簡「神烏賦」與禽鳥奪巢故事〉,《文物》1997年1期。
潘重規:〈敦煌賦校錄〉,《華岡文科學報》第11期,1978年1月。
鄧穩:〈「賦篇」篇名非荀況自題考〉,《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2卷4期,2015年7月。
賴瑞和:〈唐後期三大類詞臣的升遷與地位──以白居易、元稹、權德輿、李德裕為例〉,《學術月刊》第46卷,2014年9月。
簡宗梧:〈賦與設辭問對關係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1期,2005年12月。
簡宗梧:〈賦體之典律作品及其因子〉,《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6期,2003年5月。
顏廷亮:〈關於「燕子賦」(甲)的寫本年代問題〉,《北京圖書館館刊》1998年第2期。
顏瑞芳:〈化質樸為精彩──從民間故事到寓言的轉化與創新〉,《文學藝術與創意研發研究論文集》,2011年9月。
顏瑞芳:〈明代動物寓言的角色與寓意〉,《古典文學》第15期,2000年9月。
顏瑞芳:〈唐代古文家寓言之發展及其體類〉,《國文學報》第23期,1994年6月。
顏瑞芳:〈唐宋擬人傳體寓言探究〉,《古典文學》第14期,1997年5月。
顏瑞芳:〈諧讔非「文筆雜」辨〉,《文心雕龍研究》第2輯,1996年9月。
譚家健:〈神烏賦源流漫論〉,《中國文學研究》1998年第2期。
五、學位論文
馬寶蓮:《唐律賦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2年。
高如月:《唐代寓言賦研究》,石家庄:河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9年。
劉子芳:《唐代寓言賦的藝術特色及地位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顏瑞芳:《中唐三家寓言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1995年。
邊培文:《先唐寓言賦研究》,長沙:湖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論文,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