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施安祈 Shih, An-Chi |
---|---|
論文名稱: |
走在我的探索之路—長期接觸探索教育課程學生自我覺察之自我敘說研究 On My Way for Awareness: A Self-Narrative for the Long-term Adventure Education on a Student's Self-awareness |
指導教授: |
吳崇旗
Wu, Chung-Chi |
口試委員: |
曾冠球
Tseng, Kuan-Chiu 潘義祥 Pan, Yi-Hsiang 吳崇旗 Wu, Chung-Chi |
口試日期: | 2022/06/14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61 |
中文關鍵詞: | 探索教育課程 、自我覺察 、自我敘說 |
英文關鍵詞: | Adventure Education, Self-awareness, Self-narrative |
研究方法: | 敘事分析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661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0 下載:3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自我敘說的方式,筆者依據留存的探索教育課程資料與心得,梳理過往的探索教育課程經驗,探討長期探索教育課程對研究生在自我覺察產生的意義與影響為何。從與母親的情感記憶連結,以自我覺察的角度切入,解構與母親的情感關係,再重新賦予經驗新的意義。結論歸納出探索教育的課程經驗擴張了生命的厚度與韌性,終將成為生命的養分,也會是生命持續向前邁進的能量,在走過自我覺察之後,筆者更加意識到情緒的重要性,將會耐心的等待與陪伴內在小孩,得以貼近矛盾真切的內心。最後,對接觸過探索教育課程的學生與未來有意願以自我敘說為研究方式的研究生提出相關建議。
With the research method of Self-Narrative, the researcher organized the adventure education course experiences and documents to explore the meaning and influence of the long-term adventure education on her self-awareness. The aware process evoked the connection of the emotional memory with her mom. She started to deconstruct the relationship in order to find the new meaning. Furthermore, the researcher concluded that the adventure education experiences expanded the thickness and resilience of life, became the nutrient of life, also be the power to move forward. After going through self-awareness, the researcher recognized the importance of emotions, and will patiently accompany the inner child in order to get near the conflicted heart. Finally, the researcher gav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students who have the adventure education experiences and the graduate student who are willing to write self-narrative research.
Anita Woolfolk著,羅素貞、張麗麗、陸怡琮、邱珍琬、陳庸、陳品華、葉俊廷譯(2020)。教育心理學。臺北:華騰文化。
Beverly Engel著,廖婉如譯(2016)。這不是你的錯:對自己慈悲,撫慰受傷的童年。臺北:心靈工坊文化。
DeMink, J., Netcoh, S. & Farber, K. (2020). Exploring the Potential for Students to Develop Self-Awareness through Personalized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13(3), 165-176.
Esentas, M., Özbey, S., & Güzel, P. (2017). Self-Awareness and Leadership Skills of Female Students in Outdoor Camp.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tudies 5(10), 197-206.
Gilbertson, K., Bates, T., McLaughlin, T., & Ewert, A. (2006). Outdoor educ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Illinois, IL: Human Kinetics.
Hammerman, D.R., Hammerman, W. M., & Hammerman, E. L. (1985). Teaching in the outdoors. California, CA: Interstate Printers.
Janet Dian著,黃春華譯(1996)。解讀內在自我。臺北:生命潛能。
Janet Dian著,黃春華譯(2004)。和內在的自己作朋友。臺北:光點。
Michael Harris著,朱明曄譯(2020)。獨處七日。臺北:日出。
Priest, S. (1986). Redefining outdoor education: A matter of many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7(3), 13-15.
Prouty,G.D., Panicucci, J., & Collinson, R. (Eds.). (2007). Adventure Educ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Illinois, IL: Human Kinetics.
Rabinowitz, F. E., Good, G., Cozad, L. (1989). Rollo May: A Man of Meaning and Myth.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67(8), 436-441.
Tasha Eurich著,錢基蓮譯(2018)。深度洞察力。臺北:時報文化。
Travagin, G., Margola, D., & Revenson, T. A. (2015). How effective are expressive writing interventions for adolescents? A meta-analytic review.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6, 42-55.
Virginia Satir、John Banmen、Jane Gerber、Maria Gomori著,林沈明瑩、陳登義、楊蓓譯 (1998)。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臺北,張老師。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2021)。學士班教務手冊(自110 學年度起入學者適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方德隆(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論基礎。課程與教學,4(2),1-24。
方麒翔(2020)。跨領域菁英課程。親親康橋(新竹校區),16,3。
王詩凱(2016)。田園教學課程系列(十二):八年級定向課程-Find 51。薇閣校訊,28,第12版。
石偉源、李一聖、郭添財(2013)。探索教育在學校領域應用之探討。國教新知,60(2),38-45。
江宛彞(2021)。探索體驗教育中心組織規劃與實施探討(未出版專業實務報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何昕家、洪銘德(2018)。初探臺灣戶外教育政策。台灣教育,713,95-105。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
余安邦(2001)。那株紅杏不出牆?開放教育的誘惑與陷阱。應用心理研究,1,175-212。
吳東彥、劉志如(2016)。與內在真我的相遇:一個心理師個人與專業的孵化歷程。生命敘說與心理傳記學,4,79-104。
吳殷儒(2018)。2018年CIT訓練課程。薇閣校訊,32,第12版。
吳崇旗(2014)。冒險教育登山課程對大學生生活效能與團隊凝聚力之成效。大專體育學刊,16(1),1-13。
巫昌陽、吳崇旗、吳靜怡(2010)。自力造筏課程對團隊凝聚力之成效研究。體驗教育學報,4,100-110。
李承修(2021)。一堂學習累積生命能量的課程—探索教育。親親康橋(青山校區),159,1。
李詩鎮、陳惠美(2003)。探索活動團體氣氛與休閒效益關係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6(4),19-39。
阮璟雅(2019)。野外獨處課程自我覺察經驗之敘說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周伯豪(2010)。多元化的學習--田園教學特色課程系列(二)。薇閣校訊,15,12。
周伯豪(2014)。田園教學課程系列(九):八年級高低空繩索課程。薇閣校訊,23,12。
林沄萱、吳怡旻、黃久美、傅雅麟(2017)。團體對話中的自我覺察。中華團體心理治療,23(1),21-28。
邱冠璋(2006)。主題式冒險計畫影響國小六年級學生自我覺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
邱珍琬(2000)。做個諮商人。臺北:心理。
侯秀玲(2006)。野外體能訓練課程體能與精神結合。薇閣校訊,7,11。
侯秀玲(2007)。薇閣中學田園教學教育之延伸(台北/上海)。薇閣校訊,9,12。
侯秀玲(2014)。薇閣田園教學二十有成。薇閣校訊,24,12。
柯景耀、鍾才元(2011)。探索教育課程融入國小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可行性探討。國教新知,58(1),87-95。
洪建任、洪煌佳(2019)。探索教育課程對大學生生活效能之影響。臺東大學體育學報,30,49-64。
洪瑞斌(2013)。Pi 的奇幻旅程以及故事敘說:自我敘說之旅程、文法及文本。應用心理研究,57,21-28。
洪瑞斌、陳筱婷、莊騏嘉(2012)。自我敘說研究中的真實與真理:兼論自我敘說研究之品質參照標準。應用心理研究,56,19-53。
張雅筑(2019)。戶外冒險教育課程自我覺察歷程與內涵之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野外獨處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張道榮(2014)。競爭力在窗外:校外教學,教會我47種能力。臺北:寶瓶文化。
教育部(2017)。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2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修正。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5)。山是一所學校 山野教育推廣成果發表會新聞稿。體育署,發布日期:2015年5月27日。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77E36404983178BA
教育部體育署a(2020)。教育部體育署110年補助學校辦理山野教育推廣計畫。教育部山野教育資訊專區補助計畫網頁提供。https://www.sa.gov.tw/PageContent?n=1290
教育部體育署b(2020)。體育加值 體育署邀請學生走到戶外探索新聞稿。體育署,發布日期:2020年11月24日。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ms=169B8E91BB75571F&s=FF710DE075A5F0A5
曹中瑋(2020)。遇見完形的我。臺北,究竟。
畢恒達(1995)。生活經驗研究的反省:詮釋學的觀點。本土心理學研究,4,224-259。
許于仁、鍾佳容、顏歡、葉佩瑜(2016)。體驗式引導課程促進醫療從業人員同理心與自我覺察改善醫病關係之探討。醫院雙月刊,49(5),34-44。
許智香(2022)。尼采生命哲學的審美體現和教育啟示。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 18,109-136。
郭秋永(2008)。行動的意義:一個社會科學的觀念。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27,105-165。
陳永龍(2015)。中華民國戶外教育宣言蘊義與政策推展。教育脈動,4,4-11。
陳明耀(2011)。海洋政策對水域運動休閒發展影響之研究。台灣水域運動學報,2,1-6。
陳金燕(1996)。諮商師對「自我覺察」的主觀詮釋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19,193-246。
陳金燕(2003)。自我覺察在諮商專業中之意涵:兼論自我覺察督導模式。應用心理研究,18,59-87。
陳建行(2009)。多元化的學習--田園教學特色課程系列(一)。薇閣校訊,14,第12版。
陳家昇(2016)。來到康橋挑戰自我超越的巔峰。親親康橋(新竹校區),1,1。
陳家昇(2019)。活力校園快樂康橋。親親康橋(新竹校區),12,1。
陳筱婷、洪瑞斌、莊騏嘉(2014)。穿越階級藤蔓-父女關係斷裂與再生歷程。應用心理研究,60,273-313。
陳碧祥(1999)。教育改革與教育意識-兼談九年一貫課程之實施。課程與教學,2(4),89-101。
曾鈺琪、黃茂在、郭工賓(2015)。戶外教育:學習走出課室,讓孩子夢想起飛。教育脈動,4,12-24。
黃嘉雄(2002)。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省思與實踐。臺北:心理。
董至聖(2021)。戶外冒險教育課程增進大學生生活效能與領導力發展。大專體育學刊,23(2),97-116。
廖瑋歆(2020)。從一個人到一群人―探索課讓每個人發掘自己的定位與價值。親親康橋(新竹校區),16,7。
熊曣,2018。「自我敘說」研究的信與美~從一個論文指導者與助人工作者的觀點敘說,國教新知 ,65(1),103-124。
臺北市私立復興高級中學探索體驗中心網頁介紹,查閱日期:2021年12月17日(https://www.fhjh.tp.edu.tw/feature-center/discovery)
劉先翔(2022)。學校戶外探索教育課程設計之探討。體驗教育學報,14,1-14。
蔡居澤(1998)。探索教育課程在青少年犯罪防治的運用。公民訓育學報,7,273-283。
蔡居澤、廖炳煌(2001)。探索教育與活動學校。桃園市:中華探索教育發展協會。
蔡居澤、廖炳煌(2008)。創意探索教育設計與實施。桃園市:中華探索教育發展協會。
蕭伊蝶、王奕超、陳明國(2020)。教師人格特質與領導風格對學生自我效能的影響:以臺北市某資源班實施之山野教育課程為例。學生事務與輔導,59(2),14-29。
謝智謀、洪瑋蔓(2014)。冒險治療培訓工作坊對高中職輔導教師自我覺察之影響-以「99年度高級中等學校冒險輔導種子教師培訓工作坊」為例。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9,59-90。
簡淑怡(2009)。冒險教育活動引導員的自我覺察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
嚴佳代(2019)。臺灣海洋文化教育發展與教育政策方向。海洋事務與政策評論,7(1),11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