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康雅淳
Kang, Ya-Chun
論文名稱: 國民運動中心使用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現況調查之研究
The study of healthy lifestyle of the users in civil sports center
指導教授: 胡益進
Hu, Yi-Jin
廖邕
Liao, Y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1
中文關鍵詞: 運動自覺健康狀況國民運動中心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英文關鍵詞: Exercise, Civil sports center, Self-perceived health status,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42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46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運動中心使用者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現況,了解社會人口、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三者間的相互影響,並進一步探討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預測因子。
    運動中心使用者為研究母群體,採橫斷式調查法,利用自填問卷方式進行資料收集,發出問卷500份,共回收476份,回收率95.2%,有效問卷43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1.2%。以SPSS 22.0 電腦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建檔與分析,統計結果歸納如下:
    一.自覺健康狀態標準化得分64.73分,約中等程度;有八成五以上的人覺得跟同年齡的人比,自己的健康普通好;有七成五的人覺得比起前半年,自己的健康比普通好,有將進九成的人覺得整體而言,自己的健康比普通好。
    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標準化得分69.83分,約中等程度;六分項得分高到低分依序為飲食營養、壓力管理、人際支持、自我實現、運動行為、健康責任。
    三.研究對象之社會人口學中的性別、年齡、有無運動習慣、每周運動時間對自覺健康狀態有顯著差異。
    四.研究對象之社會人口學中的婚姻、有無運動習慣、每周運動時間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顯著差異。
    五.自覺健康狀態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現顯著正相關,顯示自覺健康狀態得分高,則健康促進生活形態越好。
    六.以性別、每周運動時間、自覺健康狀態,三個預測因子可有效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可以解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變異量的19.8%。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of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who used in civil sports center.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population, self-perceived health status and the status of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with each other. And further discussed the status of health promotion predictive factor.
    This study object were taken from the users whom used civil sports center by cross-sectional study. Collected data by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were passed through five hundred cases and four hundred seventy-six cases were returned. The return rate is 95.2%. And the efficiency questionnaire return four hundred thirty-four cases, efficiency questionnaire rate was 91.2%. All data and frequency distribution were performed with the SPSS 22.0. Significant results were as followed:

    1.Self-perceived health status standard point was 64.73 approaches intermediate; Above eighty-five percent respondents feels their healthy compare with the same age is common status; Seventy-five percent respondents feels their healthy compare with six months ago is common status; Near ninety-five percent respondents feels their Self-perceived health status was better than common status.
    2.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standard point was 64.73 approaches intermediate; Six items sequence by points was “Nutrition”, ”Pressure management” ,” Interpersonal support” ,” Self – actualization” , “Exercise” , “Health responsibility”.
    3.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actors such us “gender”,” age”, exercise” habit”, ” exercise hours per week “from self-perceived health status.
    4.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actors such us “marital status”, “exercise habit “,” exercise hours per week “from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5.The” self-perceived health status” and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in the relationship. It showed a presentation the higher “self-perceived health status” points made the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better.
    6.Used “gender”, ” exercise hours per week”,” self-perceived health status” this three variables to predict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could be explain”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population variance was nineteen point eight percent.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假設 6 第五節 名詞界定 7 第六節 研究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性 11 第二節 自覺健康狀態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係 15 第三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2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5 第四節 研究步驟 3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3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34 第一節 研究對象之社會人口學分布 34 第二節 研究對象之自覺健康狀態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現況 41 第三節社會人口學對自覺健康狀態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係 57 第四節 研究對象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因素探討 74 第五節 研究對象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預測 76 第六節 綜合討論 7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2 第一節 結論 82 第二節 建議 86 參考文獻 87 附件 94 附件一、專家效度審查名單 94 附件二、研究量表使用同意書 95 附件三、國民運動中心使用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現況調查問卷-預試 96 附件四、國民運動中心使用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現況調查問卷-正式 99

    一.中文文獻
    丁家羚(2011)。臨床護理人員健康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地區教學醫院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吳采蓉 (2005)。白領階級員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因素之探討-以台北某公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吳永發(2006)。路跑運動參與者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臺中市。
    朱佩怡(2009)。女性精神科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於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間的關係。天主教輔仁大學護理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朱梅芳(2016)。 學校職員健康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以桃園市公立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林正常(1992)。臺北市30~39歲中年尌業人口運動量及健康體能常模之測定。行政院衛生署八十一年度委託研究計劃。
    林女理(2002)。學校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林雅雯、游琇茜、翁政玉、黃于晏、楊琇惠、劉智綱(2003)。醫院員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決定因素之探討-以新竹某區域教學醫院為例。醫務管理期刊,4(4),77-90。
    林美聲(2004)。中小學學校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以宜蘭縣中小學學校護理人員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林語梵 (2008)。宜蘭縣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林品辰(2012)。門診代謝症候群患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研究所論文,臺北。
    季瑋珠、符春美(1992)。社區民眾從事運動之研究。中華衛誌, 11(4),328-339。
    高俊雄(1996)。跨世紀運動休閒之舞台與經營。運動休閒管理論文集。臺北市:品度。
    張良漢(2002)。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活動阻礙及滿意度之相關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張富南(2016)。醫院志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以南部某三家區域教學醫院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黃尹春(2006)。臺北捷運高運量系統車務人員健康生活型態與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黃百如(2009)。台北市國中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個人因素, 認知因素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黃荻恩(2013)。高血脂症患者健康生活型態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市某醫學中心健檢族群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黃惠里(2015)。在地銀髮族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主觀幸福感相關研究-以臺南市安定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黃淑雲(2015)。高屏地區慢跑運動社團成員生活型態與慢跑運動持續涉入之研究。大仁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莊曜鎂(2015)。社區衛生工作人員健康生活方式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研究。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劉俐蓉、黃松元(2005)。台北市計程車司機工作壓力、健康促進生活方式與吸菸、飲酒、嚼檳榔行為之相關研究。中華職業醫學雜誌,12(4),203-214。
    陳秀華( 1992)。健康體適能俱樂部會員消費行為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俊忠(1993)。中年就業人口運動量及健康體能常模之測定。行政院衛生署八十二年度委託研究計劃。
    陳美燕、廖張京隸(1995)。桃園地區護理學生與護理人員執行健康促進的生活方式之初步探討。護理研究,3(1),6-15。
    陳美燕、王明誠、邱憲章、吳運東(1995)。桃園地區醫師實施健康促進行為之探討。中華雜誌,14(1),32-40。
    陳美燕、周傳姜、黃秀華、王明城、邱獻章、廖張京隸(1997)。健康促進的生活方式量表中文版之修訂。長庚護理,8(1),14-23。
    陳美燕(2001)。健康促進與人生。台北市:啟英。
    陳俊忠譯(2002)。哈佛經驗—運動與健康。臺北市:易利圖書更限公司。
    陳純珣 (2006)。影響醫院員工採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因素探討。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陳瀅如(2007)。健檢族群代謝症候群不同危險因子患者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以台北市某醫學中心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賴瓊儀 (2002)。中年人生活型態之探討。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臺北。
    賴子敬(2003)。臺中市高爾夫參與者參與動機和參與行為之研究。私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臺中縣。
    賴佳儀 (2006)。某國營事業職場員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鄢如平(2011)。探討成人健康檢查族群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市某醫學中心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鄭小玉(2005)。花東地區學校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順蘭(2002)。台北縣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探討。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體育署(2015)。改善國民運動環境與打造運動島計畫。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7月15日。網址:http://www.sa.gov.tw/wSite/lp?ctNode=470&mp=11&idPath=214_270
    教育部體育署(2016)。104年運動城市調查資料。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10月30日。網址: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23278&ctNode=1139&mp=11&idPath=214_227
    二.英文文獻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2000).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and prescription. (6th ed.).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Bagwell, M. M., & Bush, H. A. (1999). Health concep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in blue collar workers. AAOHN Journal, 47(11),512-518.
    Bolívar, J., Daponte, A., Rodríguez, M., & Sánchez, J. J.(2010).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social andphysical environment factors on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adult population in Andalusia, Spai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7(1), 60-77
    Dever, G.E.A.(1976). An epidemiological model for health policyanalysi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 2, 453-466.
    Dianne, L. S., Marie, E. C.,&Kathleen, P. (1989). Health perceptions and lifestyles of the elderly. Research in Nursing and Health, 12, 93-100.
    Duffy, M. E. Rossow, R., Hernandez, M.(1996). Correlates of healthpromotionactivities in employed mexican american women.Nursing Research,45(1),18-24.
    Frank-Stromborg,M.,Pender,N.J.,Walker,S.N.,&Sechrist,K.R.(1990).Determinants of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inambulatory cancer patients.Social Science inMedicine,31(10),1159-1168.
    Folsom, A. R., Cook, T. C., Sprafka, J. M., Burke, G. L.Norsted, S. W., & Jacobs, D. R.(1991). Differences in L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betweenblacks and whites in popalation based samples. the minnesota heart survey.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14 (1), 1-9.
    Gould, S. J. (1990). Health consciousness and health behavior: The application of a new health consciousness scale.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6(4), 228-237.
    Green, L.W., Kreuter, M.W. (1999).Health Promotion Planning: An Educational and Ecological Approach(3rd ed.).Mountain View, CA: Mayfield.
    Hulme, P. A., Walker, S. N., Effle, K. J., Jorgensen, L., McGowan, M. G.,Nelson, J. D., & Pratt, E. N. (2003).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behaviors of Spanish-speaking Hispanic adult. Journal of Transcultural Nursing, 14(3), 244-254.
    Johnson,D. I.,Ratner, P. A.,& Bottrff, J.L.(1993). An exploration of penders health promotion model using LISREL. Nursing Research,42(3), 132-140.
    Palank, C. L.(1991). Determinants of Health-Promotive Behavior: A review of current research. Nurs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6(4), 815-832.
    Walker, S. N., Sechrist, K. R. & Pender, N. J. (1987). 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Nursing Research, 36(2), 76-81.
    Walker, S.N.,Volkan, K.,Sechrist,K.R.& Pender, N. J. (1988).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of older adults:Comparisons with young and middle-aged adults,correlates and patterns.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11(1),76-9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