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曾姵瑄
論文名稱: 國中學生接受探索教育活動對其問題解決能力成效之研究
The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adventure education activities on problem-solving ability for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 沈六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1
中文關鍵詞: 探索教育問題解決綜合活動
英文關鍵詞: Adventure Education, Problem Solving, Integrated Activities Learning Area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9下載:3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究探索教育活動對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效益,採準實驗研究設計,以標準化測驗之統計分析為主要研究結果,並且輔以問卷、紀錄等質性資料作為參考。研究樣本為台北縣精誠國中(化名)九十八學年度國一學生70位。在量化研究部分,研究工具為「新編問題解決測驗」,所得資料以spss12.0進行統計分析,以瞭解國中學生接受探索教育活動後在問題解決能力的增進情形,及分析不同背景的國中學生接受探索教育活動影響的差異。在質化研究部分,研究工具為「探索教育課程回饋問卷」及「教學省思扎記」,以反應學生對探索教育活動的感受經驗,及檢討教師的教學得失。
    本研究獲致下列四項結論:
    1.探索教育活動對增進國中生的預防問題能力有顯著進步,但對整體問題解決能力、界定原因能力、解決方法能力則效果不明顯。
    2.探索教育活動對增進男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有顯著成效,但對增進女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則效果不明顯;探索教育活動的成效不因學生學業成績、智力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3.國中學生對探索教育活動的感受傾向積極與正向的經驗;探索教育活動對增進學生的問題解決技能與團體互動技巧有幫助。
    4.教師實施探索教育活動有助於教學專業成長;教師可以運用問題解決步驟處理教學活動的掌控與課程準備的問題。

    The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dventure Education on problem-solving ability for students,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design,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tandardized tests as the main research findings, and supplemented by qualitative data such as questionnaires and records as a reference. The subjects involved in this study are 70 students of 7th graders. In quantitative research, the research tool is "New Problem-Solving Test", and the quantitative data a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y SPSS12.0 could understand the promotion of problem-solving ability,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research tools are “feedback questionnaire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record” could reflect the feelings of students on adventure education activities, and review the pros and cons of teaching.
    The study led to the following four conclusions:
    1. Adventure educational activities have significant effectiveness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bility of prevent the problem, but have no significant effectiveness on junior high students’ ability of problem-solving, define the problem, and find solutions.
    2. Adventure education activities have significant effectiveness on boys’ ability of solving problem, but have no significant effectiveness on girls’. The effectiveness of adventure education activities is not affected from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intelligence.
    3. The feelings of students on adventure education activities are positive tendency. Adventure education activities are helpful for skills of problem-solving and group interaction.
    4. Adventure education activities help teachers upgrade their professional. Teachers can use the problem-solving steps to solving teaching problem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問題的背景與重要性‥‥‥‥‥‥‥‥‥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7 第四節 名詞釋義‥‥‥‥‥‥‥‥‥‥‥‥‥‥‥‥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0 第六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探索教育的起源與發展‥‥‥‥‥‥‥‥‥‥14 第二節 探索教育的理論基礎‥‥‥‥‥‥‥‥‥‥‥18 第三節 探索教育的類型與實施原則‥‥‥‥‥‥‥‥32 第四節 問題解決能力的內涵與思考歷程‥‥‥‥‥‥43 第五節 問題解決活動的效益與評量工具‥‥‥‥‥‥53 第六節 相關研究‥‥‥‥‥‥‥‥‥‥‥‥‥‥‥‥5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設計‥‥‥‥‥‥‥‥‥‥‥‥‥‥‥‥64 第二節 研究對象‥‥‥‥‥‥‥‥‥‥‥‥‥‥‥‥67 第三節 研究工具‥‥‥‥‥‥‥‥‥‥‥‥‥‥‥‥68 第四節 實施程序‥‥‥‥‥‥‥‥‥‥‥‥‥‥‥‥7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81 第四章 研究結果之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國中學生探索教育活動方案對增進其問 題解決能力之成效‥‥‥‥‥‥‥‥‥‥‥‥84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成效‥‥‥96 第三節 探索教育活動方案實驗組學生回饋意見分析‥104 第四節 研究者之教學省思‥‥‥‥‥‥‥‥‥‥‥‥11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120 第二節 建議‥‥‥‥‥‥‥‥‥‥‥‥‥‥‥‥‥‥126 參考文獻 ‥‥‥‥‥‥‥‥‥‥‥‥‥‥‥‥‥‥‥‥132 附錄一 探索教育活動課程方案 ‥‥‥‥‥‥‥‥‥139 附錄二 探索教育課程回饋問卷 ‥‥‥‥‥‥‥‥‥157 附錄三 探索教育活動課程方案(試探教學) ‥‥‥159 附錄四 教學省思札記(舉隅) ‥‥‥‥‥‥‥‥‥‥160 附錄五 編碼架構 ‥‥‥‥‥‥‥‥‥‥‥‥‥‥‥‥‥161

    一、 中文部份
    方潔玫譯(1994)。共享自然的喜悅。台北:張老師。(原作:Joseph Cornell)
    王國川、翁千惠譯(2005)。質性資料分析-如何透視質性資料。台北:五南。(原作:Richard E. Boyatzis)
    朱錦鳳(2005)。問題解決創造力測驗。台北:心理。
    沈 六(1997)。服務學習。公民訓育學報,6,43-60。
    李義男(1996)。童軍自然教育思想之探討。公民訓育學報,5,23-50。
    李義男(2003)。探索教育與諮商治療。台北:水牛。
    李坤崇(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李坤崇(2004)。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概論。台北:心理。
    李美珠(2007)。自然體驗方案對國中生正向情緒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
    李雪莉(2007)。別當直昇機父母。天下雜誌,368。
    李震甌(2002)。高低學習成就學童科學問題解決能力之比較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素雯(2002)。自然科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問題解決能力、態度及學習成就之影響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建政(1993)。戶外教育課程與教學之探討。童軍戶外活動設計與實施(一)。台北: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
    呂美女譯(2007)。即戰力─成為世界通用的人才。台北:天下。(原作:大前研一)
    沐桂新(1995)。休閒治療-休閒活動的醫療及心理輔導效能之探討。學生輔導通訊,39,38-44。
    吳兆田(2006)。探索學習的第一本書:企業培訓實務。台北:五南。
    吳清山(2003)。體驗學習的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7。
    吳俊升(1988)。教育哲學大綱(三版)。台北:臺灣商務。
    吳崇旗(2005)。建構戶外冒險教育效益機轉之模式—以繩索挑戰課程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賜光(2006)。探索教育活動對一般國中學生自尊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
    吳坤銓(1996)。國小學生認知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與創造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漢明、鄭瑞隆、盧仲文(2005)。探索教育活動安全管理。台北:幼獅。
    林清山譯(1997)。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三版)。台北:遠流。(原作:Richard E. Mayer)
    林秀珍(2007)。經驗與教育探微—杜威(J. Dewey)教育哲學之詮釋。台北:師大書苑。
    林育正(2008)。冒險教育活動方案對青少年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研究。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佩璇、黃政傑(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玩出大能力(2008)。親子天下,創刊號,116-182。
    洪文東(2000)。從問題解決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創造力。屏師科學教育,11,52-62。
    洪蘭譯(1999)。不同凡想:在一窩蜂文化中開拓創造力。台北:遠流。(原作:Robert J. Sternberg & Todd I. Lubart)
    姜文閔譯(1992a)。我們如何思維。台北:五南。(原作:Dewey)
    姜文閔譯(1992b)。經驗與教育。台北:五南。(原作:Dewey)
    柳秀蘭(1995)。資優學生、普通學生、山地學生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南號(1996)。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高廣孚(1988)。教學原理。台北:五南。
    高強(2008)。贏在問題解決力。台北:天下。
    莊子賢(2007)。創造思考教學融入探索教育體驗學習活動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許靜霙(1997)。國小學童學習風格、語文推理、創造力與問題解決之關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為藩(1992)。人格心理學理論大綱。台北:正中。
    陳龍安(1997)。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修訂版)。台北:心理。
    梁志援(2005)。和孩子一起學習解決問題。台北:稻田。
    曹天瑞、周鳳琪、陳穆瑩(2001)。探索教育在台灣發展之初探。公民訓育學報,10,179-209。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各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康淑惠(2006)。探索教育在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運用之行動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
    葉玉珠、詹雨臻(2005)。「生活問題解決測驗」之發展。測驗學刊,52(1),1-30。
    張玉成(1993)。思考技巧與教學。台北:心理。
    張春興(1997)。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德聰(2003)。體驗學習模式之一:神奇的探索(歷奇)教育。教師天地,127,26-33。
    張勳誠(2003)。探索教育的核心價值。教師天地,127,57-63。
    張國振(2008)。探索教育活動方案對國中資優班學生實施成效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張春興、林清山(1983)。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單文經(2001)。教學引論。台北:學富。
    黃光雄(1988)。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黃兆光(2006)。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對國中生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以一元一次方程式為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茂在、陳文典(2004):「問題解決」的能力。科學教育,273,21-41。
    詹秀美(1989)。國小學生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相關變項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美、吳武典(1991)。問題解決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心理。
    詹秀美、吳武典(2007)。新編問題解決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心理。
    蔡居澤(1995)。探索教育與心療活動。公民訓育學報,4,409-432。
    蔡居澤(2005)。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活動課程設計:以探索教育活動為例。公民訓育學報,16,37-56。
    蔡居澤、廖炳煌(2001)。探索教育與活動學校。臺南:翰林。
    蔡居澤、廖炳煌(2007)。探索教育引導技巧培訓手冊。桃園:中華探索教育發展協會。
    蔡居澤、廖炳煌(2008)。創意探索教育設計與實施。桃園:中華探索教育發展協會。
    廖炳煌(2007)。探索教育課程目標與內容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
    潘正德(1995)。團體動力學。台北:心理。
    劉曜源(1999)。國小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之探討。國教天地,136,24-29。
    鄭欣如(2007)。以探索教育活動方式進行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智謀、王怡婷譯(2003)。體驗教育—帶領內省指導手冊。台北:幼獅。(原作:Clifford E. Knapp)
    謝智謀、王貞懿、莊欣瑋(2007)。體驗教育—從150個遊戲中學習。桃園:台灣亞洲體驗教育學會。
    簡眞眞(1981)。國小資優實驗班學生創造力及問題解決能力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芝芸(1998)。兒童認知風格、情緒智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台灣外展教育中心(Outward Bound Taiwan)。上網日期:2009年6月12日,網址:http://www.obtaiwan.org/
    亞洲體驗教育學會(Asia Association for Experiential Education)。上網日期:2009年6月12日,網址:http://www.aaee.org.tw/
    二、英文部份
    Breheny, M. S. (2000).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a low ropes course experience vs. classroom instruction on the problem-solving appraisal of college freshmen. Florid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isher, R. (1990). Teaching children to think. Oxford : Basil Blackwell.
    Gass, M. A. (1993). Adventure Therapy: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 Adventure Programming. Dubuque, IA: Kendall/Hunt.
    Henton, M. (1996). Adventure in the classroom. Dubuque, IA: Kendall/Hunt.
    Huann-shyang, L. (1998).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chemistry through the history of science.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75(10), 1326-1330.
    Hattie, J., Marsh, H., Neill, J., & Richards, G. (1997). Adventure education and outward bound: Out-of-class experiences that make a lasting differenc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7(1), 43-87.
    Jean, E. P. (2008). Intuition versus analysis: Strategy and experience in complex everyday problem solving. Illinois Wesleyan University. Bloomington, Illinois. Memory & Cognition, 36 (3), 554-566.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Kraft, R., & Sakofs, M. (1985). The theory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Boulder, CO: Association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Loynes, C. (1998). Adventure in a Bun. 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21(1), 35-39.
    Luckner, J., & Nadler, R. (1997). Processing the experience: Strategies to enhance and generalize learning (2nd ed.). Dubuque, IA: Kendall/Hunt.
    Miner, J. L. (1990). The Creation of Outward Bound. In J. C. Miles & S. Priest (Eds.). Adventure Education (pp.55-66).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Priest, S. (1999). The Semantics of Adventure Programming. In J. C. Miles & S. Priest (Eds.). Adventure Programming(pp.111-114).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Parnes, S. T. (1967). Creative behavior guidebook.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Priest, S., & Gass, M. A. (1997). Effective leadership in adventure programming.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Prouty, D. (1990). Project Adventure: A Brief History. In J. C. Miles & S. Priest (Eds.). Adventure Education (p.97).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Jennifer, L. R. (1997). The effects of an adventure education problem-based approach program on students' self-esteem and perceived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McGill University (Canada).
    Rohnke, K., & Butler, S. (1995). QuickSilver : Adventure games, initiative problems, trust activities, and a guide to effective leadership . Dubuque, IA: Kendall/Hunt.
    Schoel, J., Prouty, D., & Radcliffe, P. (1988). Island of healing: A guide to adventure based counseling. Hamilton, MA: PA.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