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佳燕
Kuo Chia Yen
論文名稱: 袁枚詩論之實踐研究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actice of poetry creation and the theory of Yuan-Mei`s points
指導教授: 潘麗珠
Pan, Li-Ch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6
中文關鍵詞: 袁枚隨園性靈性情小倉山房詩集
英文關鍵詞: Yuan Mei, Sui-Yuan, soul, temperament, the Small Cangshan Poetry antholog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6下載:1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主要是以袁枚的詩論《隨園詩話》與詩作總集《小倉山房詩集》為研究範圍,探究袁枚的性靈說詩論在實際創作上的落實情況,考察其實踐成效。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二章說明研究動機與方法,概述前人的研究成果,簡介袁枚其人與袁枚的詩論、詩作,揭櫫性靈說的詩學本源,解釋性靈說的意義,爬梳性靈詩的特色,並列舉袁枚的詩作當作印證。第三章談「詩論的主體」,研究創作主體應具備的條件,如性情與人品、內涵與識見的培養與發揮。第四章談「詩論的客體」,依據創作載體的不同,將作為詩論客體對象的詩作,分成詠史、即事、寫景、詠物四大類的詩作,用相關的詩論來佐證或評論。第五章談「詩論的本體」,分析詩論本體的創作過程,闡述性靈詩創作的內容與形式。第六章則是「結論」,總結歸納袁枚詩論實踐的程度,以及性靈說詩論的價值。
    性靈說詩論因偏重性情,未有足夠的政治、社會意識,不過其詠史與即事類詩作裡卻有許多與政治、社會文化相關的議題。袁枚創作時則採取擴展主題意識的方式,填補理論的缺憾。雖然性靈說詩論導致袁枚的詩作有直露或瑣屑的毛病,但其「性靈說」詩論的實踐程度極高。詩論中廣納眾家精華,讚揚異量之美,倡導求新求變的革新理念,落實在詩作上的是:即景即事的生活取材、情景交融的景物書寫、獨立自主的人格精神、情采兼顧的內容形式等。這些詩歌表現都給予現代的古典詩創作,提供了創新的藝術標準和方向指引。

    第一章、緒論…………………………………………………………0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01 一、研究動機………………………………………………01 二、研究目的………………………………………………02 第二節、文獻探討………………………………………………03 一、相關研究文獻整理……………………………………04 二、相關研究文獻的系統探究……………………………09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步驟………………………………………11 一、研究方法…………………………………………… 11 二、研究步驟…………………………………………… 13 第四節、研究範圍………………………………………………13 一、袁枚與「性靈」詩………………………………… 14 二、《隨園詩話》的簡介…………………………………16 三、《小倉山房詩集》的簡介……………………………21 第五節、詩論實踐心智圖………………………………………22 第二章、詩論的內容…………………………………………………25 第一節、性靈說的本源…………………………………………25 一、詩的本源──「情」與「志」…………………… 25 二、袁枚「性靈說」的理論傾向……………………… 26 第二節、性靈說的意義…………………………………………28 一、性靈說意義的承襲──性情、靈感……………… 29 二、性靈說意義的轉變──性情、靈機……………… 30 第三節、性靈詩的特色…………………………………………32 一、真我………………………………………………… 32 二、靈妙………………………………………………… 37 三、風趣………………………………………………… 41 第四節、符合性靈詩特色的作品………………………………45 一、符合「真我」特色的詩句………………………… 45 二、符合「靈妙」特色的詩句………………………… 49 三、符合「風趣」特色的詩句………………………… 53 第五節、性靈說內容之心智圖…………………………………58 第三章、詩論的主體…………………………………………………61 第一節、性情與人品……………………………………………62 一、性情的意義…………………………………………64 二、人品的意義…………………………………………68 第二節、內涵與識見……………………………………………73 一、內涵與識見的意義…………………………………73 二、內涵的觀點…………………………………………75 三、識見的觀點…………………………………………82 第三節、符合性靈主體條件的作品……………………………94 第四節、主體條件之心智圖……………………………………97 第四章、詩論的客體──詠史詩與即事詩的討論……………… 101 第一節、詠史類詩作………………………………………… 101 一、智勇雙全的英雄義士…………………………… 103 二、超凡脫俗的奇人隱士…………………………… 105 三、絕非女禍的美女………………………………… 108 四、無特指人物的詠史詩…………………………… 111 第二節、即事類詩作………………………………………… 115 一、以他人之事為主軸………………………………115 二、以自己之事為主軸………………………………123 三、以周遭的事件為主軸……………………………131 第五章、詩論的客體──寫景詩與詠物詩的討論……………… 139 第一節、寫景類詩作………………………………………… 140 一、 藉景以抒情…………………………………… 142 二、 因景而生情…………………………………… 147 第二節、詠物類詩作………………………………………… 154 一、 以我觀物……………………………………… 157 二、 因物觀人……………………………………… 166 第三節、客體之心智圖……………………………………… 173 第六章、詩論的本體……………………………………………… 175 第一節、由內容論創作……………………………………… 176 一、 動機…………………………………………… 176 二、 立意…………………………………………… 182 第二節、由形式論創作……………………………………… 194 一、 體裁…………………………………………… 195 二、 比興…………………………………………… 202 三、 用典…………………………………………… 207 第三節、本體之心智圖……………………………………… 219 第七章、結論……………………………………………………… 221 參考書目…………………………………………………………… 224 附錄:袁枚詩作年表……………………………………………… 239 表目錄 表1-2-1 袁枚研究專書…………………………………………04 表1-2-2 袁枚研究學位論文……………………………………05 表1-2-3 袁枚研究期刊論文……………………………………06 表1-4-1 《隨園詩話》的版本統計……………………………18 表1-4-2 《隨園詩話》的四個版本……………………………20 表7-1-1 袁枚詩作年表……………………………………… 239 圖目錄 圖1-5-1 性靈說詩論實踐心智圖………………………………23 圖2-5-1性靈說內容心智圖…………………………………… 59 圖3-4-1主體條件心智圖……………………………………… 98 圖5-3-1 客體心智圖……………………………………………174 圖6-3-1 本體心智圖……………………………………………220

    一、 古籍研究文本(先按朝代排列,相同朝代再依姓氏筆劃排列)
    (一) 袁枚著作:
    (清)袁枚著,王英志編:《袁枚全集》壹~捌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
    (清)袁枚撰:《隨園詩話》十六卷、《隨園詩話》補遺十卷,收錄在《隨園全集》,民國戊午(七年,1918)上海文明書局石印本,藏於國家圖書館4樓善本書室。
    (清)袁枚:《隨園詩話》,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3月。
    (清)袁枚:《小倉山房詩集》,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93年7月二版。
    (清)袁枚撰,王德毅編:《隨園詩話》十六卷、《隨園詩話》補遺十卷,收錄在《叢書集成》三編第61冊文學類,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
    (清)袁枚著,王英志選注:《袁枚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1月。
    (清)袁枚著,周本淳標校:《小倉山房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3 月。
    (清)袁枚枚著,張健編選:《隨園詩話精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4月。
    (清)袁枚著,章榮譯注:《小倉山房尺牘》,臺南:大孚書局有限公司,2001年10月。
    (清)袁枚撰,顧學頡校點:《隨園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二版。
    (二) 相關古籍著作:
    (先秦)李聃著,王弼註:《老子》臺北:商務印書館,1975年9月三版
    (先秦)莊周,郭象注:《莊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6月四版。
    (西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注:《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8月。
    (西漢)劉安主編,劉文典集解:《淮南鴻烈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0月再版。
    (西晉)陳壽著,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東晉)葛洪:《抱朴子•內篇》,四部備要•子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11月,臺一版。
    (南朝宋)虞龢:《論書表》,收入《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7年4月。
    (南朝宋)劉義慶著,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4 年1 月一版八刷。
    (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注》,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93年5月十七版。
    (南朝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9月初版七刷。
    (南朝梁)鍾嶸:《詩品》,臺北:世界書局,1954 年。
    (唐)李白著,詹鍈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0年1月。
    (唐)杜甫,(清)仇兆鰲註:《杜詩詳註》,臺北:廣文書店,1962年3月。
    (唐)杜甫著,楊倫箋注:《杜詩鏡銓》,臺北:華正出版社,1990年9月。
    (唐)李商隱著,(清)馮浩箋注:《玉谿生詩集箋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8月。
    (唐)孟棨:《本事詩》,收入丁福保編:《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2003年八刷。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1年6月。
    (北宋)李昉等編,嚴一萍校勘:《太平廣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10月。1968年6月
    (北宋)胡仔纂集:《苕溪漁隱叢話前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41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北宋)胡仔纂集:《苕溪漁隱叢話前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8年6月。
    (北宋)惠洪著,李保民校點:《冷齋夜話》,收入《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北宋)曾鞏:《元豐類藁》,四部備要•集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11月,臺一版。
    (北宋)歐陽脩:《六一詩話》,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41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南宋)陸游:《陸放翁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5月。
    (南宋)楊萬里:《誠齋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
    (南宋)楊萬里:《誠齋集》,四部叢刊初編•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年。
    (南宋)蔡絛:《西清詩話》,收入郭紹虞編:《宋詩話輯佚》,臺北:文泉閣出版社,1972 年。
    (明)王彥泓著,鄭清茂校勘:《王次回詩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7月。
    (明)王驥德:《曲律》,《續修四庫全書‧集部‧曲類》,第175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中、下》,上海:上海世界書局古籍出版社,1981年7 月。
    (明)袁宏道:《 袁中郎全集》,臺北:清流出版社,1976年10月。
    (明)張瑞圖校:《日記故事大全》,寬文九年中尾市兵衛刊本影本,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1年12月。
    (清)王士禎著,張宗柟篆集,戴鴻森校點:《帶經堂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8年2月一刷。
    (清)王夫之:《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10月。
    (清)王夫之:《薑齋詩話》,收入丁福保編:《清詩話》,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12月。
    (清)王昶:《湖海詩傳》,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62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王國維:《人間詞話》,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9年1月。
    (清)朱庭珍:《筱園詩話》,收入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9月。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2年,臺二版。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0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吳雷發:《說詩管蒯》,收入丁福保輯:《清詩話》,臺北:西南書局,1979年。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北京:中華書局,1975 年1 月。
    (清)沈德潛:《清詩別裁集》,香港:中華書局 1977年11月。
    (清)況周頤:《蕙風詞話》,收入唐圭璋編:《詞話叢編》,第五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2月,臺一版。
    (清)姚鼐:《惜抱軒文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四部叢刊集部。
    (清)袁祖志:《隨園瑣記》,收入《叢書集成三編》,第7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
    (清)張雲璈:《簡松堂詩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張維屏編:《國朝詩人徵略•聽松廬詩話》,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71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收入唐圭璋編:《詞話叢編》,第四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2月,臺一版。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校讎通義》,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67年11月。
    (清)章學誠:《章學誠遺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8月。
    (清)賀貽孫:《詩筏》收入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2月。
    (清)聖祖御定,彭定求等校:《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4月。
    (清)葉燮:《原詩》,收入丁仲祰編:《清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5月再版。
    (清)董文煥:《聲調四譜》,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1月一版三刷。
    (清)鄭燮:《鄭板橋全集》,臺南:大孚書局,1989年5月。
    (清)劉師培:《文說、論文雜記、讀書隨筆、續筆》,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0年10月。
    (清)劉熙載:《藝概》,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9月。
    (清)錢泳:《履園譚詩》,收入丁福保輯:《清詩話》,臺北:西南書局,1979年。
    (清)顧炎武著,華忱之點校:《顧亭林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8月。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2001年12月。本論文參考的有:
    1、(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第一冊。
    2、(西漢)毛公傳,鄭元(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第二冊。
    3、(西漢)鄭元(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第三冊。
    4、(西漢)鄭元(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第五冊。
    5、(西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第六冊。
    6、(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第八冊。

    傅璇琮、孫欽善等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11年8月。
    國史館原編,周駿富輯:《清史列傳》,第九冊(卷六五至七二),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二、 專書(依姓氏筆劃排列)
    (一) 袁枚研究專書
    (清)袁枚著,王英志編選:《袁枚趙翼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1月。
    (清)袁枚撰,王英志選注:《袁枚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1月。
    (清)袁枚著,吳言生、高磊解評:《袁枚集》,太原:三晉出版社,2008年10月。(清)方濬師編纂:《隨園先生年譜》,上海:大陸書局,1933年。
    王英志:《袁枚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
    王英志:《袁枚與隨園詩話》,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6月。
    王建生:《袁枚的文學批評》,桃園:聖環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 年12月。
    王建生編:《隨園詩話中清代人物索引》,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7月。
    王標:《城市知識份子的社會型態:袁枚及其交遊網絡的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3月。
    司仲敖:《隨園及其性靈詩說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1月。
    石玲、王小舒、劉靖淵:《清詩與傳統──以山左與江南個案為例》,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1月。
    石玲:《袁枚詩論》,濟南:齊魯書社,2003 年6月。
    何琼崖:《袁枚評傳》,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1997年6月。
    傅毓衡《袁枚年譜》,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年10月。
    宋致新:《袁枚的思想與人生》,南京:南京出版社,1998年1月。
    杜松柏:《袁枚》,《古風叢書》第9冊,臺北:國家出版社,2000年2月初版二刷。
    胡明:《袁枚詩學述論》,合肥:黃山書社,1986年 4月。
    陳文新著,揚帆編:《袁枚的人生哲學》,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年12 月。
    楊濤:《袁子才外傳》,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2年5 月。
    楊鴻烈:《袁枚評傳》,臺北:牧童出版社,1976年3月。
    簡有儀:《袁枚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4月。
    羅以民:《子才子――袁枚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
    顧遠薌:《隨園詩說的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8月。
    (二) 文學理論著作及其他
    丁成泉:《中國山水詩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8月。
    王忠林:《文心雕龍析論》,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3月。
    王邦雄等著:《中國哲學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8年1月初版二刷。
    王英志:《清人詩論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11月。
    王英志:《中國古典詩歌藝術新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11月。
    王英志:《古典美學傳統與詩論》,南京:南京出版社,1991年4月。
    王英志:《性靈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
    王英志:《新譯清詩三百首》,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9月。
    王建生:《清代詩文理論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2月。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6年7月初版四刷。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8月初版二刷。
    王順娣:《宋代詩學平淡理論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12月。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二版一刷。
    朱光潛:《詩論》,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12月。
    朱自清:《詩言志辨》,收入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臺北: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5月。
    朱孟庭:《清代詩經的文學闡釋》,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2月。
    朱東潤:《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
    朱則傑:《清詩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
    江寶釵:《臺灣古典詩面面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年12月初版二印。
    吳兆路:《中國性靈文學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5年1月。
    吳宏一:《清代詩學初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1月。
    吳宏一:《清代文學評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6月。
    吳宏一編:《清代詩話知見錄》,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2月。
    吳戰壘:《中國詩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11月。
    吳禮權:《中國修辭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8月。
    宋丘龍:《陶淵明詩說》,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8月。
    李世英、陳水雲:《清代詩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
    李旭:《中國詩學範疇的現代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月。
    李浩:《唐詩的美學闡釋》,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
    李健:《魏晉南北朝的感物美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李清筠:《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10月。
    李熙宗、霍四通:《中國修辭學通史・明清卷》,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
    李曉明:《唐詩歷史觀念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
    李澤厚:《李澤厚哲學美學文選》,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 年5 月。
    李澤厚:《華夏美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0月初版二刷。
    李澤厚:《美學四講》,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0月初版三刷。
    杜松柏:《詩與詩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9月。
    沙先一、張暉:《清詞的傳承與開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5月。
    周振甫:《中國修辭學史》,臺北:洪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10月。
    周振甫:《詩詞例話》,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
    周偉民:《明清詩歌史論》,中國詩歌史論叢書,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周質平《公安派的文學批評及其發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5 月。
    季華明:《南宋詠史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11月。
    林淑貞《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4月。
    邱燮友:《中國歷代故事詩》,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3月二版一刷。
    青木正兒著、陳淑女譯:《清代文學評論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91年3月二版。
    胡明:《南宋詩人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6 月。
    胡適:《胡適紅樓夢研究論述全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8月。
    范銘如:《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9月。
    孫易新:《心智圖法Mind Mapping®進階篇──多元知識管理系統2》,臺北:耶魯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10月。
    徐有富:《詩學原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2月初版二刷。
    徐國能:《清代詩論與杜詩批評──以神韻、格調、肌理、性靈為論述中心》,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9月。
    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4 年1 月一版八刷。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1月初版二刷。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三版。
    崔成宗:《宋代詩話論詩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7年6月。
    張仁青:《駢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9月初版二刷。
    張高評:《宋詩之傳承與開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3月。
    張健:《清代詩話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1月。
    張健:《中國古典詩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7月。
    張健:《詩話與詩評》,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6月。
    張夢機:《鷗波詩話》,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5月。
    張夢機:《夢機六十以後詩》,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5月。
    張潤靜:《唐代懷古詩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1月。
    莊昭編選:《名家談文學(一)》,香港:商務印書有限公司,20001年6月。
    許清雲:《皎然詩式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1月。
    許清雲:《近體詩創作理論》,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9月。
    郭英德等著:《中國古典研究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3月初版二刷。
    郭紹虞:《中國詩的神韻格調及性靈說》,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2005年2月二版一刷。
    郭紹虞編著:《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3月。
    陳向春:《中國古典詩歌主題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一版二刷。
    陳伯海等著:《唐詩學史稿》,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陳居淵:《清代樸學與中國文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0年6月。
    陳香編著:《臺灣竹枝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4月。
    陶東風主編:《文學理論基本問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2月三版二刷。
    章楚藩:《楊萬里詩歌賞析集》,四川:巴蜀書社,1994 年2 月。
    麻守中、張軍主編:《歷代旅遊詩文賞析》,臺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2月。
    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2月。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8月。
    童慶炳:《維納斯的腰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
    黃永武:《中國詩學》(思想篇、設計篇、鑑賞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9月初版十一印。
    黃炳輝:《唐詩學史論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
    楊勇:《陶淵明集校箋》,臺北:正文書局有限公司,1999年1月。
    董季棠:《修辭析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10月增訂再版。
    鄒巔:《流變文化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
    鈴木虎雄:《中國詩論史》,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72 年。
    鄔國平、王鎮遠著,王運熙、顧易生編:《清代文學批評史•中國文學批評通史之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1月。
    趙紅菊:《南朝咏物詩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5月。
    劉世南:《清詩流派史》,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5年11月。
    劉衍文、劉永翔:《文學鑑賞論》,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9月。
    劉揚忠:《詩與酒》,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1月。
    歐麗娟:《唐詩的樂園意識》,臺北:里仁書局,1990年2月。
    劉麗卿:《清代臺灣八景與八景詩》,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4月。
    歐麗娟:《李商隱詩歌》,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5月。
    歐麗娟:《杜甫詩之意象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3月。
    潘朝陽:《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6月。
    潘麗珠:《現代詩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9月。
    潘麗珠:《清代中期燕都梨園史料評藝三論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2月。
    潘麗珠:《臺灣現代詩學教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3月。
    潘麗珠等著:《如何閱讀一首詞》,臺北:商周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1月。
    潘麗珠:《閱讀的策略》,臺北:商周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2月。
    蔣寅:《清詩話考》,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月二版二刷。
    蔣寅:《古典詩學的現代詮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4月二版二刷。
    蔡文川:《地方感:環境空間的經驗、記憶與想像》,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0月。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4月。
    蕭翠霞:《南宋四大家詠花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8月。
    賴玉樹:《晚唐五代詠史詩之美學意識》,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7月再刷。
    錢仲聯編選:《明清詩精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5年9月一版三刷。
    錢鍾書:《宋詩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 年4 月二版二刷。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2月初版二刷。
    馬積高、黃鈞編:《中國古代文學史3》,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8月初版三刷。
    閻志堅:《袁枚與子不語》,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初版二刷。
    霍有明:《清代詩歌發展史》,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11月。
    鍾慧玲:《清朝女詩人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0年12月。
    羅尚 著,陳文銓、孫吉志編校:《戎庵二十一世紀詩存》,高雄:宏文館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9月。
    羅書華:《中國敘事之學:結構、歷史與比較的維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嚴明:《中國詩學與明清詩話》,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4月。
    嚴迪昌:《清詩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10月。
    龔鵬程:《才》,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6年3月。
    龔鵬程:《中國文學批評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
    龔鵬程:《中國文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1月。
    (日)鈴木虎雄著 洪順隆譯:《中國詩論史》,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72 年9月。
    (法)Julia Kristeva(蒂費納.薩莫瓦)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年1月。
    (美)Rudolf Arnheim(魯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堯等譯:《藝術與視知覺》(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7月。
    (英)Tim Cresswell (克瑞斯威爾)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Place:A Short Introduction),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12月一版三印。
    (美)Tony Buzan(東尼‧博贊)、Barry Buzan(巴利‧博贊)合著,孫易新譯:《心智圖聖經》(The Mind Map Book),臺北:耶魯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4月。
    (英)Mike Crang(麥克•布朗)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Cultural Geography),臺北:巨流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3月。
    (美)Yi-Fu Tuan(段義孚)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sperience),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3月。
    〔挪威〕Christian Norberg-schulz(克里斯蒂安•諾伯舒茲)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G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New York:Rizzoli,1979),臺北:田園城市文化,1995年3月。
    〔挪威〕Christian Norberg-schulz(克里斯蒂安•諾伯舒茲),王淳隆譯:《實存‧空間‧建築》(Existence , Space And Architecture),臺北:臺隆書店,1994年2月。
    三、 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王怡云:《安居隨園──袁枚詩中所映現的生命向度》,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
    王紘久:《袁枚詩論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2年5月。
    王頌梅:《明清性靈詩說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6月。
    王鐿容《傳播.聲譽.性別──以袁枚《隨園詩話》為中心的文化研究》,南投: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6月。
    朴承圭:《性靈詩論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6月。
    朱述超《袁枚「性靈」美學思想研究》,重慶:重慶師範大學文藝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4月。
    吳玉惠:《袁枚《子不語》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12月。
    吳佼融:《袁枚的思想探源》,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宋燕:《袁枚兩性關係觀與女性觀研究 》,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5月。
    李志桓:《袁枚性靈詩說詮釋》,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李然:《乾隆三大家詩學比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5月。
    李雅婷:《家學建構與傳承對清代才女文學的影響——以錢塘袁氏女性文學為中心探討》,中壢: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1月。 
    沈玲:《袁枚詩學思想述論》,揚州: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博士論文,2005年5月。
    周佩芳:《袁枚詩論美學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林純禎:《袁枚詩中「趣」的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7月。
    封萬超:《春墨與性靈──袁枚的人生與詩學》,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4年8月。
    施幸汝:《隨園女弟子研究──清代女詩人群體的初步探討》,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孫紅梅:《袁枚的山水詩》,北京: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5月。
    高歌:《試論袁枚的婦女觀及其女子教育實踐》,北京: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古代史所碩士論文,2009年。
    張正良:《性靈詩人與志怪小說家的自我觀照:袁枚生死書寫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張紹華:《詩人之詩:性靈主題與袁枚詩歌的審美特徵》,蕪湖:安徽師範大學美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5月。
    張慧珍:《袁枚小品文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6月。
    張簡坤明:《袁枚與性靈詩論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5年7月。
    張瓊分:《乾嘉士人鬼神觀試探──以紀昀、袁枚為中心》,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陳幼君:《袁枚《續詩品》論詩歌創作》,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陳佳琳:《袁枚的婦女觀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6月。
    陳靜慧:《袁枚《隨園食單》的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曾家麒:《莊子樂論之系統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2月。
    黃建功:《袁枚的學術思想》,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8月。
    鄒華秀:《袁枚性靈說之美學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文藝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4月。
    賴亮吟:《袁枚《隨園食單》與盛清江南飲食文化》,臺北:東吳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蘇宗毅:《袁枚中歲以降居遊與行遊之書寫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6月。
    四、 單篇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丁俊玲:〈任情適性:論性靈說的生命意緒〉,《西南師範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第31 卷第4 期,2005年7月,頁172-176。
    于洪江:〈袁枚論詩人之真性情〉,《安徽文學》2010 年第1 期,頁89。
    仇小屏:〈章法在新詩裡的運用及其美感類型──由正反法與賓主法切入〉,《花蓮師院學報》第16期,2003年6月,頁1-16。
    王文捷:〈袁枚山水旅遊詩歌與山水審美探析〉,《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 卷第3 期,2007年5月,頁160-163 。
    王忠祿:〈論袁枚詩歌的民主意識〉,《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頁21-25。
    王易華:〈論《隨園詩話》與清代主潮詩學〉,《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 年第2 期,2010年2月,頁82-85。
    王建生:〈蔣心餘與袁枚、趙翼及江西文人交遊〉,《東海中文學報》第11期,1994年12月,頁11-29。
    王建生:〈袁枚趙翼蔣士銓三家同題詩比較研究〉,《東海中文學報》第19期,2007年7月,頁139-193。
    王英志:〈關於《袁枚全集》〉,《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1994年3月,頁123-124。
    王英志:〈《文心雕龍》與袁枚性靈說〉,《文學評論》2008年第5期,頁70-74。
    王英志:〈袁枚年譜簡編〉,《語文知識》2009年第2期,頁4-15。
    王璦玲:〈論清初劇作時空建構中所呈現之意識、認同與跨界〉,收入王璦玲編:《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9年10月,頁75-142。
    王麗斐:〈袁枚與婦女文學〉,《臺南師院學生學刊》第13卷,1991年12月,頁212-224。
    包雲志:〈從袁枚佚札佚文看《隨園詩話》版本及刻書時間〉,《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4年第1期,2004年1月,頁94-97。
    包雲志:〈《隨園詩話》中有關《紅樓夢》一段話的前後變化──兼談《隨園詩話》的版本〉,《紅樓夢學刊》2005年第4輯,頁274-287。
    司仲敖:〈由續詩品探論袁枚對性靈論之發揮〉,《法商學報》第26期,1992年6月,頁453-469
    任遵時:〈袁枚與王文治〉,《 醒吾學報》第19期,1995年10月,頁1-46。
    戎霞:〈從不飲酒詩看袁枚對陶淵明的解構〉,《閱讀與寫作》2004年 12期,頁5-6。
    江寶釵:〈時間、空間與主體性的建構──閱讀《孽子》的一個向度〉,《中外文學》第30卷第2期,總第305期,2001年7月,頁83-105。
    余淑瑛:〈袁枚其人及其性靈說〉,《嘉義技術學院學報》第58 卷,1998年6月,頁105-123。
    吳彩娥:〈性靈與遊戲:二袁以戲嘲為題詩歌析論〉,《國文學誌》第14期,2007年6月,頁1-17。
    李威熊:〈五經含文與反經合道──談《文心雕龍》宗經的文學觀〉,《明道文藝》第348期,2005年3月,頁137-143。
    李祥林:〈隨園門下紅粉多──閒話袁枚及其婦女觀〉,《文史雜志》2007年第4期,頁26-29。
    李劍波:〈袁枚詩略論〉,《中國韻文學刊》1999年第1期,1999年6月,頁87-93。
    李德偉:〈論袁枚《隨園女弟子詩選》呈現之詩學觀及其在清代文學史上之意義〉,《東華漢學》第10期,2009年12月,頁187-225。
    汪龍麟:〈二十世紀後二十年袁枚研究述評〉,《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一期,2005年1月,頁50-54。
    林建勳:〈袁枚「續詩品」中的作者論〉,《高苑學報》第6卷第2期,1997年8月,頁423-431。
    邱子修:〈醒悟還是了悟﹖《白蛇傳》文本互涉的跨文化評析〉,收錄於姚榮松、鄭瑞明主編:《李喬的文學與文化論述》,第五屆臺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及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出版,2007年12月,下冊,頁643-666。
    邱燮友:〈袁枚〈落花〉詩探微〉,收入《第六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2月,頁69-92。
    胡仲權:〈《文心雕龍》修辭學之體系與價值〉,《實踐學報》第23期,1992年6月,頁225-251。
    胡建次:〈清代兩位詩話家對詩趣的集中論評與闡說〉,《長春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7 卷第2 期,2008 年3 月,頁54-58。
    倪其心:〈古典詩歌的新鮮感──讀李白〈蜀道難〉和袁枚〈遊棲霞寺望桂林諸山〉〉,《文史知識》1988年第8期,頁33-39。
    孫紅梅:〈淺談莊子的生死觀和人格定位對袁枚的影響〉,《綏化學院學報》第25卷第2期,2005年4月,頁32-33。
    孫敏明:〈袁枚「性靈說」再認識〉,《浙江萬里學院學報》第21卷第1期,2008年1月,頁71-73。
    徐國能:〈以「俗」論杜辨析〉,《淡江中文學報》第20期,2009年6月,頁1-32。徐國能:〈杜甫詩歌理論初探〉,《語文學報》(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第15期,2009年12月,頁1-32。
    時志明:〈其人與筆兩風流 綠水青山伴白頭──清代詩人袁枚山水詩論〉,《蘇州鐵道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 卷第1 期,2002年3月,頁76-81。
    袁梅:〈性靈說對格調說的詰難──袁枚答沈大宗伯的兩封論詩書〉,《語文學刊》2010 年第2 期,頁28-32。
    馬傑、龔建平:〈袁枚個性思想對性靈說的影響〉,《求索月刊》2005 年第12期,頁164-166。
    高大威:〈典律重構:袁枚論《詩/經》〉,收入《第六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2月,頁93-147。 朱孟庭:〈袁枚論《詩》的文學闡釋〉,《東吳中文學報》第12期,2006年5月,頁265-292。
    涂普生:〈一首形象化的抒情律詩──淺談袁枚的〈赤壁〉〉,《黄岡師專學報》1981年第2期,頁58。
    張美娟:〈湯顯祖「靈性說」試探――以《文心雕龍》「性靈」觀念為參考進路〉,《臺灣觀光學報》第5期,2008年6月,頁107-125。
    張健〈袁枚的不飲酒詩二十首析論〉,《明道文藝》第261 卷,1997年12月,頁150-161。
    張健:〈袁枚的讀書詩(上)〉,《中國語文月刊》第622期,2009年4月,頁45-51。
    張健:〈袁枚的讀書詩(下)〉,《中國語文月刊》第623期,2009年5月,頁24-33。
    張紹華、張友君:〈懷佳人兮不能忘:由袁枚吟詠女性詩作看其性靈思想的性別指向〉,《中國韻文學刊》第22卷第2期,2008年6月,頁58-65。
    張實:〈袁枚的生活、思想與創作〉,《長沙水電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1期,1990年3月,頁119-124。
    張慧珍:〈袁枚遊記作品之探討〉,《輔英學報》第15 期,1995年12月,頁 235-243。
    張慧姝:〈飲與不飲之間的逍遙──袁枚的飲酒觀研究〉,《時代文學》 (雙月上半月),2009年 6期,頁195-197。
    彬暉:〈袁枚抒情詩淺論〉,《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頁64-69。
    梁琨:〈袁枚詩歌中的女性意識〉,《語文學刊》第16 期,2009 年8 月,頁99-100。
    梁結玲:〈袁枚詩歌的生命意識〉,《學術探索》2006 年第5 期,2006年10月,頁108-111。
    許清雲:〈李白七絶之自然風格〉,《東吳大學中文學報》第4期,1998年5月,頁189-214。
    許韌:〈袁枚沭陽任上詩詞簡論〉,《語文學刊》2006 年第10期,頁100-102。
    陳少松:〈袁枚與趙翼的詩和詩論〉,《文學遺產》1984年第2期,1984年6月,頁71-80。
    陳旻志:〈至情祇可酬知己──袁枚與隨園女詩人開啟的性靈詩〉,《鵝湖月刊》第28 卷第 1 期,2002年7月,頁26-38。
    陳國球:〈鍛煉物情時得意,新詩還有百來篇──邵雍《擊壤集》詩學思想探析〉,《嶺南大學中文系系刊》第五期,1998年,頁33-52。
    陳國雄:〈袁枚園林美學思想研究〉,《理論月刊》2007年第7期,頁66-69。
    陳國雄:〈袁枚《續詩品》新論〉,《中國韻文學刊》第22卷第1期,2008年3月,頁62-66。    
    陳國雄:〈情感的內涵轉換與審美提升──袁枚性情理論研究〉,《社會科學家》2008年第12 期(總第140 期),2008 年12 月,頁16-18。
    陳滿銘:〈論辭章意象之形成──據格式塔「異質同構」說加以推衍〉,《文與哲》第8期,2006年6月,頁475-500。
    曾守正:〈孔孟說詩活動中的言志思想〉,《鵝湖月刊》第25卷第6期(總第294期),1999年12月,頁5-20。
    曾守正:〈試論鍾嶸《詩品》的一個審美範疇──奇〉,《鵝湖月刊》第17卷10期(總第202期),1992年4月,頁32-44。
    黃紅日:〈學古與著我──論袁枚詩論關於繼承與革新的辯證觀〉,《麗水學院學報》第28 卷第4 期,2006年8月,頁37-40。
    楊淑玲:〈袁枚自挽詩及友人和作之自傳體書寫與集體建構〉,《雲漢學刊》第19期,2009年7月,頁73-92。
    楊莉:《古代詠物詩的三種類型及其評說》,《時代文學》(下半月) 2010年9期,頁186-187。
    楊豔華:〈袁枚文學通變觀論略〉,《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 年第4 期(總第119 期),頁11-13。
    寧夏江、魏中林:〈袁枚批判乾嘉考據詩風的反封建意義〉,《中州學刊》第2期(總第176期),2010年3月,頁222-225。
    趙秀娟:〈袁枚詩論及其評介〉,《貴州大學學報》(社科版)第4卷第1期,2002年3月,頁49-54。
    趙雪梅:〈眾人皆醉我獨醒──論袁枚詩歌的幽默特質〉,《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9 卷第1 期,2006年3月,頁40-43。
    齊益壽:〈談六朝詠史詩的類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0卷第4期,1977年4月,頁9-12。
    劉世南:〈論袁枚思想及其性靈詩〉,《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第29卷第1期,1996年2月,頁30-35。
    劉長泉:〈以真達情──袁枚抒情詩的特色〉,《湖南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S2期,頁62-65。
    劉振琪:〈論隨園女弟子的創作取向與袁枚之關係──以《隨園女弟子詩選》為分析對象〉,《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第98期,2009年11月,頁33-55。
    劉雪真:〈形式之寓意──論朱天心〈古都〉的敘事策略〉,《東海中文學報》第21 期,2009 年7 月,頁201-230。
    歐麗娟:〈論大觀園的空間文化──以屋舍、方位、席次為中心〉,《漢學研究》第38卷第3期,2010年9月,頁99-134。
    潘朝陽:〈空間.地方觀與「大地具現」暨「經典訴說」的宗教性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第3期(總第39期),2000年9月,頁169-188。
    潘麗珠:〈王維孟浩然詩之境界美探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第21卷第2期 (總第239期),1988年2月,頁43-49。
    潘麗珠:〈試論古典詩歌中的音律美〉,《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21卷第3期(總第240期),1988年3月,頁67-72。
    錢仲聯、嚴明:〈袁枚新論〉《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月刊,1994年第8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學報資料中心,1994年9月,頁299-306。
    謝明輝:〈清代詩論家之比興觀初探──以王士禛、袁枚、翁方綱、沈德潛為考察對象〉,《人文與社會學報》第1卷第8期,2006年7月,頁295-316。 趙麗莎:〈袁枚「性靈說」詩論探究〉,《景女學報》第7期,2007年1月,頁43-74。
    黨天正:《古代詠物詩五探》,《寶雞文理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2期,2000 年6 月,頁51-55。
    龔鵬程:〈憐花意識:才子文人的心態與詩學〉,《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學刊》第1 期,2002年6月,頁47-82 。
    (日)川合康三:〈由空間移動視點探討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并序〉〉,收入王璦玲編:《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9年10月,頁13-29。
    (美)Allan Pred(艾蘭.普瑞德)著,許昆榮譯:〈結構歷程與地方地方感與感覺結構的形成過程〉,收入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2002年12月,頁81-10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