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立伶 Chang, Li-Lin |
---|---|
論文名稱: |
臺灣文創產業投資評價機制之建構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Evaluation System of Taiwan |
指導教授: |
黃光男
Huang, Kuang-Nan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3 |
中文關鍵詞: | 核心價值 、創業投資 、價值鏈 、商業模式 、評價機制 、社會企業 |
英文關鍵詞: | Core Value, Venture Capital, Value Chain, Business Model, Evaluation, Social Entrepris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3 下載:2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2012年5月20日,台灣最高的文化行政機關「文化部」正式成立,宣告了台灣文化發展另一個新里程碑。在此時的時空背景之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如何能在眾人期待中,真正能以國家之力善盡文化建設之責,或是為民間文化創意工作者、藝術工作者們以創意作價,找到發展商機,促使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能兼顧核心價值的建構與延續,則是當前關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在台灣的人們所迫切關注的議題。2012年這個關鍵的年代,文化創意產業在法令建制的環境底下,政策的確立開啟了政府與民間資金共同投資的模式,使台灣文創產業走向市場化。
解構「文化」、「創意」、「產業」的組合即可得知,對文化創意業來說,其最終目的,經濟不會是唯一的產值,而是在經濟與社會價值的平衡之間,找到持續下一波價值創造的能量。如同產業鏈的意義與價值是跟隨著成本與利潤而透過文創產業形成的「價值鏈( value chain)」,嚴格來說則是連結了經濟利益與社會影響的思考,同時關注的是文創產業化過程在經濟價值之外所可能產出的「非經濟」的價值。
文化部所推出的「加強投資文化創意產業委託投資管理計畫」,投注國家資金,並邀請民間創投公司共同投資具有潛力的文創產業,除了資金,它更廣泛的牽涉到文創產業規模的擴大,技術的提升,智財權的保障,市場通路的開創,人才的就業機會,文化內容的轉化與表現,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等。因而在投資與獲利之間的概念則必要跳脫傳統產業思維,將文創產業的發展視為文化生產的循環過程。在投資過程的互動關係上建立起共通的價值觀點,除投資報酬率(ROI)之外也將「社會投資報酬率(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也就是「社會影響力(Social Impact)」一併納入評估。
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形塑與提出執行近十年的時間(2003-2012),回顧政策形塑歷程,文化如何與經濟接軌,文化部門對於無形文化資產的強調,對於慣常以數字為思考依據的經濟部門而言,要同等判斷無形文化創意價值之存在,勢必存有必須跨越的認同鴻溝;官方思索以文化創意的產業化過程,是否與民間握有資金的投資者或實質從事文化創意的工作者有著一致的夢想?則是本篇論文研究的核心。
As the year of 2012 was the year that Ministry of Culture established, it also illustrated a new coming age of culture development. During this period,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of MOC that the plan of investment on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was in progress. But this new undertaking assignment is not so reasonable growth as expected, cause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economic return and cultural impact and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join ventures.
The comments and critiques from different fields indicated that, the controversy of the plan is rooted on the join ventures who confuse the core value of cultural industries, then the wrong acknowledge therefore leads to an inconsistent expect of profit recovery.
If we deem culture as a cycle, the investment on creative industry is not only for the money in return, also have to inspires the performance of higher creative, higher employment rate, higher technique, and that’s what we realized as the soft power to strengthen the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For the reason that, the join ventures, includes MOC and private funds, should abandon the fixed commercial thinking then try to understand that the outpu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nvestment, besides the economic profit is coordinated along with social impact. Positively to build a equal evaluation criteria on cultural industries investment and renew the concepts about investment to balancing the profit recovery is immediately demand.
All these learning and changing will make the join ventures do good on cultural industry, eradicate the traditional thoughts of investment, advance the circumstance of creative, make the workers in this pool to get more chance, eventually the investment on creative industry in Taiwan will create both sustainable value and extend the market value in the same time.
中文部分
(一) 專書及論文
文化部 (2007)。《徵求民間參與投資華山創意文化園區文化創意產業引入空間整建營運移轉計畫案》招商文件。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文化部 (2009)。《強化產業環境發展計畫》。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中華民國創業投資商業同業公會 (2011)。《2011年臺灣創業投資年鑑》。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王梅著(2002)。《火與冰的行走—王俠軍剔透之路》。臺北市:天下文化。
台灣產業研究會主編(2000)。《文化產業一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台北:遠流。
台灣經濟研究院 (2003)。《文化創意產業產值調查與推估研究報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台灣經濟言研究院(2004)。《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之系統服務規劃研究報告》。文化部委託案。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12)。《2009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1)。《2010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2)。《2011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 (2012)。《102年度施政計畫》。
李明軒、邱如美(合譯) (1996)。《國家競爭優勢(上)》《國家競爭優勢(下)》 (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著)。台北:天下遠見出版有限公司。
花建 (2005)。《文化魔戒-文化競爭力的奧秘》。台北:帝國文化。
吳翰中、吳琍璇(2010)。《美學CEO》。台北:遠足文化。
吳翰中 (2011)。《文創力台灣所需要的競爭力》。2010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 (2011)。《文創產業興中華—2011兩岸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調查報告》。台北:商周。
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 (2012)。《文創產業興中華/2011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調查報告》。台北:商周。
政大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2003)。《台北市文化產業發展策略研究》。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辦理。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策劃 (2004)。《文化創意產業實務全書》。台北:商周。
陳學明著(2003)。《文化工業》。台北:揚智。
國家文化總會 (2009)。《文化創意產業圓桌論壇結案報告》。總統府編印。
馮久玲 (2002)。《文化是好生意》。台北市:城邦文化出版社。
黃光男 (2011)。《詠物成金—文化創意產業析論》。臺北:典藏出版公司。
楊順慧 (2002)。《產業融合與創業模式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經濟部文化創意產業推動辦公室 (2005)。《2005年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鑑》。台北:經濟部工業局。
齊思賢(譯) (2000)。《知識經濟時代》 (萊斯特.梭羅-Lester C. Thurow著)。台北:時報文化。
蔡繼光、李振昌、霍達文(合譯) (2000)。《了解全球化》 (Thomas L. Friedman著)。台北:聯經。
鄭棨元、陳慧慈(譯) (2005)。《最新文化全球化》 (John Tomlinson著)。台北:韋伯文化。
魏德聖 (2011)。《導演.巴萊:特有種魏德聖的賽德克巴萊》。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David Throsby著,張維倫等(譯) (2003)。《文化經濟學》(Economics and Culture)。台北:典藏。
John Howkins著,李璞良(譯) (2003)。《創意經濟:好點子變成好生意》(The Creative Economy 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 )。台北:典藏。
Peter F. Drucker著,(1985)王美音、楊子江(譯)。《再創企業生機—彼得•杜拉克談創新與創業》。臺北市:卓越文化。
Peter, Drucker 劉真如(譯) (2002 )。《下一個社會》(The next society)。台北市:商周。
Richard, Florida (2002) 鄒應援(譯) (2003)。《創意新貴:啟動新新經濟的精英勢力》。台北市:寶鼎。
Ruth Rentschle編,羅秀芝(譯) (2003)。《文化新形象一藝術與娛樂管理》(Shaping Cultual:Arts &Entertainment Management)。台北:五觀。
Richard Caves著,仲曉玲、徐子超(譯) (2003)。《文化創意產業—以契約達成藝術與商業的媒合(上)(下)》。臺北市:典藏。
(二) 期刊及文章
于國華 (2003)。〈文化‧創意‧產業—十年來臺灣文化政策中的「產業」發展〉。典藏今藝術,第128期。P46-49。
文化部 (2003-a)。〈2003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市:作者。
文化部 (2003-b)。〈文化土壤 接力深耕—文化部二十年紀念集〉。台北市:作者。
文化部 (2003-c)。〈文化創意產業手冊〉。台北市:作者。
文化部 (2004)。〈2004年文化政策白皮書〉。台北市:作者。
文化部 (2005)。〈2004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市:作者。
王俐容 (2005)。〈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精英文化到文化經濟?〉。文化研究,第1期。P169-194。
王嘉驥〈2012〉。〈啟蒙與行騙---也談文創消費邏輯的迷思〉。典藏今藝術2012年7月號,台北:典藏。
中華經濟研究院 (2005)。〈主要國家發展概況〉。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P294-337。
古宜靈、廖淑容 (2004)。〈文化產業政策發展的趨勢與問題〉。都市與計畫,三十一卷二期,P91-111。
朱歆如 (2010)。〈文化創意產業之總體策略〉,臺灣經濟研究月刊 第33卷第8期。
李雪莉 (2004)。〈創新:有機人才創造體系,讓全球影迷都哈韓〉。天下雜誌,第313期。P202-205。
吳思華 (2003)。〈文化創意產業的基礎機制—人才培育與文化平台〉。全球思考‧臺灣行動—文化創意產業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文化部。P95-99。
吳思華 (2004-a)。〈文化創意的產業話思維(上)〉。典藏今藝術,第136期。P134-137。
吳思華 (2004-a)。〈文化創意的產業話思維(下)〉。典藏今藝術,第137期。P114-117。
吳密察 (2003)。〈文化創意產業之規劃與推動〉。研考雙週刊,第27卷第4期。P59-65。
林炎旦、李兆翔 (2010)。〈文化創意產業之人才培育策略〉=(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and Talent Development )。臺灣教育 665期。P11-25。
林曼麗 (2003)。〈文化創意產業策進與產業育成出探〉。文化創意產業經濟發展研討會會議實錄,台北市,行政院研究考核委員會。P214-223。
林榮泰 (2008)。〈營造優浮藝文社區 活化文化創意產業--臺藝大文化產學創意園區未來展望〉。藝術欣賞,1, 4:5 2008-10期。P114-118。
邱誌勇 (2004)。〈自滿的狂享與虛幻及其之後—論臺灣文化產業〉。當代,第200期。P116-123。
洪綾襄 (2012)。〈國發基金與文化部攜手12家民間創投--國片熱賣 啟動文創產業投資潮〉。遠見雜誌,第305期。週刊,第217期。pp.54-86。
孫華翔 (2004)。《文化與產業間的游移—台灣九十年代文化政策發展脈絡初探》。國立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其南 (1995)。〈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研討會論文集。
陳其南 (2003)。〈文化創意產業、地方魅力營造演講資料〉。
陳樹熙 (2012)。〈「投資」文化的新思維—從「文化建設」轉型「文化+經濟」的觀察與建議〉。表演藝術雜誌,第235期。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郭奕伶 (2004)。〈文化新富人登場〉。商業週刊,第848期,頁84-90。
盛治仁 (2011)。〈提升台灣軟實力—文化創意產業〉。研考雙月刊,第35卷第2期。
溫肇東 (2010)。〈創業論壇—創投在文化創意產業的問題與挑戰〉,創業管理研究第五卷第一期2010年3月。p69-94。
溫肇東主持、陳意文 、吳宜蓁記錄整理 (2010)。〈創業論壇--「育成創意產業的困難與挑戰」〉=(Entrepreneurship Forum--The Future Challenges Incubating of Culture Creativity Industry )。創業管理研究 5:32010.09。 P53-74 。
黃海鳴 (2004)。〈疑慮之後的期許--從藝術特區到文化創意園區的藝術生產〉。文化視窗, 62。P70-73。
黃光男 (2012)。〈「文化」是兩岸的最大公約數 「文化」本來就該有產值〉。當代藝術新聞,2012.04. No.87。華藝文化出版。
葉晉嘉 (2010)。〈各國創意城市指標的比較研究〉。城市發展半年刊,第九期,p.111-144。
楊敏芝 (2000)。〈文化產業理論思潮與時代發展脈絡》。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一期。
楊敏芝 (2005)。〈文化產業理論思潮初探與發展省思〉。收錄於辛晚教、古宜靈、廖淑蓉編,〈文化生活圈與文化產業〉,台北:詹氏書局。P193-213。
楊宜芬 (2010)。〈臺灣文創產業地方發展新契機〉。臺灣經濟研究月刊 33:7=391 2010.07 。P77-85。
詹宏志 (2003),〈臺灣下一個繁榮:發展創意產業的三個理由與兩個策略〉。數位時代雙週刊,第64期。P102-103。
漢寶德(2002)。〈城市文化的產業化〉。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漢寶德、劉新圓 (2008)。〈漫無目標的創意文化園區〉。臺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漢寶德 (2009)。〈文創法有助文創業?〉。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評論。
漢寶德 (2010a)。〈談論文化創意產業現在的發展〉。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漢寶德 (2010b) 。〈談論文化創意產業現在的發展〉。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漢寶德 (2011) 。〈文化部還是文創部?〉。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漢寶德 (2012)。〈如何辦理文創產業〉。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蔣玉嬋 (2004)。〈地方文化產業營造與社區發展〉。社區發展季刊,第107期。P241-247。
劉曉蓉 。文化產業發展成為文化創意產業之略研究—以交趾陶為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蕙萍 (1998),《創業家的個人背景、心理特質與創業驅動力對創業行為的影響》。大同工學院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麗萍 (2012)。〈童子賢的文學夢 搬上大螢幕〉。財訊雙周刊,369期。
鄭美華 (2008)。〈兩岸文化治理之比較分析—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政策觀點〉。開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通室研究集刊,第12期,p.101-130。
鄭勝分 (2008) 。〈社會企業:市場、公共政策與公民社會的交叉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行政學報,第27期民國97年6月。p.199-206。
劉新圓(2003)。〈韓國的文化藝術振興法》。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劉大和 (2003)。〈文化創意產業界定及其意義》。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6期。P115-122。
劉維公 (2003)。〈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文化產業的時代意義〉。典藏今藝術,第128期,P42-45。
藤人傑 (2004)。〈國內文化創意產業出探—以新興之音樂與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及工藝產業為例〉。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7期。P90-100。
廬映利 (2010)。〈旅館新秀文創平台 平價超值乒高入住率〉。非凡新聞周刊,197期。
蕭麗虹 (2003)。〈讓私人企業投入以創意產業相關的土地再利用--文化創意園區的國外考察分享〉。典藏今藝術,129。P106-108。
蕭如君 (2011)。〈盛治仁:打造台灣品牌為華人文創「精品」〉。卓越雙月刊,2011年4月。
(2010) 。〈創業論壇--創投在文化創意產業的問題與挑戰〉。創業管理研究,第五卷第一期。取自:http://www.erj.org.tw/search/JournalFile/v5n01/v5n1-3.pdf
Klaus Kunzmann著;王紡(譯) (2003年)。〈文化產業與都市經濟發展〉。典藏今藝術,頁162-167。
(三)報紙報導
陳其南 (1996年)。〈社區總體營造應轉型〉。中國時報。
馮建三 (2009-02-01)。〈中國時報社論---誰還在乎文化創意產業〉。
馮建三 (2009-02-02)。〈文化創意,不一定產業化〉。中國時報。
漢寶德 (2009-03-31)。〈文創法有助文創業?〉。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2009-12-14)。〈發展軟實力 國發基金當後盾〉。經濟日報。
(2009-12-26)。〈超級資優生 手腳被綁住〉。工商時報。
(2009-12-26)。〈限制多 國發基金投資喊停〉。工商時報。
漢寶德 (2010-04-15)。〈產業不能犧牲文化〉。聯合報民意論壇。
邱莉玲 (2010-07-12)。〈錢進文創業 宣明智跑第一 創投業把今年定為「文創投資元年」,預估3年內投入50億元資金〉。工商時報,財經新聞A版-台北。
故宮新聞專區 (2011年)。〈故宮文創商品在2011台北禮品展亮相〉。
彭慧明 (2011-03-24)。〈新型態創投公司-台灣創意工場開張〉。聯合報,AA3-台北。
彭慧明 (2011-03-24)。〈創投新型態 李開復:快很準〉。聯合報,AA3-台北。
(2011-03-28)。〈有史以來規模最大世貿 將在廣州辦台灣名品展〉。中國時報-廣州。
(2011-03-29)。〈設計魔法點石成金、點石成金 金點獎、全球設計菁英 跨界交鋒登場、建國一百年 台灣設計年、挑戰設計大融合的極限巔峰(2011台北世界設計大展)〉。聯合報。
何定照 (2011-03-30)。〈錢、權放兩旁施振榮投入藝文〉。聯合報,A12-台北。
彭慧明 (2011-03-30)。〈宏達電花3億 入股KKBOX一成〉。聯合報,AA1。
周美惠、林淑慧、陳思豪 (2011-03-31)。〈文創競爭力台北連杭州、深圳都輸〉。聯合報,A12-台北。
邱莉玲 (2011-03-31)。〈兩岸文創競爭 上海勝台北〉。工商時報-台北。
邱莉玲 (2011-03-31)。〈新聞分析-企業比政府有遠見〉。工商時報。
中央社 (2011-04-01)。〈創意即商機 全球交易創新高〉。聯合新聞網。
黃仁謙 (2011-04-01)。〈雄獅跨足媒體 旅遊節目10月開播〉。經濟日報-台北。
邱祖胤 (2011-04-03)。〈他們在島嶼寫作 紀錄文學大師〉。中國時報,A16-台北。
耿付生 (2011-04-06)。〈投書 - 迷失在城市化的美夢是一種危險》。旺報-山東。中時電子報-言論新聞。
李道成中央社 (2011-04-06)。〈武漢台灣城 商業文化兼備。聯合新聞網。
邱瑞杰 (2011-04-11)。〈到工區觀光 挑戰空中玻璃步道〉。聯合報,B2-基隆。
李道成 (2011-04-12)。〈結合觀光資源 台商轉攻內需〉。中國時報,A12-廣州
吳垠慧 (2011-04-13)。〈牡丹花神 轟動明華園投入文創〉。中國時報,A10-台北
趙欣、李盛雯 (2011-04-15)。〈音樂產業大轉變 數位服務是王道〉。中國時報,B4-台北。
鄭秋霜 (2011-04-18)。〈文創創投基金 幫idea找錢〉。經濟日報。聯合新聞網。
胡明揚 (2011-04-19)。〈文創產業 台商新商機〉。聯合報-上海。
鄭秋霜 (2011-04-21)。〈文創委託投資管理23搶15〉。經濟日報。
邱莞仁 (2011-05-05)。〈台資「石頭記」打造4A級景區》。經濟日報-廣州。
葉小慧 (2011-05-12)。〈劉憶如赴美招商 聚集五產業〉。經濟日報-台北。
顧瑩華 (2011-05-12)。〈數據的背後 還有真相〉。中國時報,A13。
江靜玲 (2011-05-15)。〈國家的補品 撐出英倫軟實力〉。中國時報,A13。
(2011-05-15)。〈正式文創人才出走的危機〉。中國時報,A13。
中央社 (2011-05-18)。〈台灣生技文創與觀光 外企最愛〉。中時電子報-政治。
陳怡璇 (2011-07-14)。〈文創產業聯合服務中心 華山園區開張〉。經濟日報-工商活動。
邱莉玲 (2011-07-15)。〈政商共同投資文創業開跑〉。工商時報-台北。
宋冠儀、廬育君 (2011-07-15)。〈文化創意產業聯合服務中心華山園區提供媒和平台〉。欣傳媒-台北。
塗翔文 (2011-11-26)。〈台灣電影的另一種警訊〉。聯合報。
葉家興 (2011-12-14)。〈產業政策不能只靠補助〉。中國時報,A17。
施振榮(2012-02-26)。〈施振榮的第二人生:社會企業家〉。聯合報。
邱坤良 (2012-03-14)。〈定目劇,不可像買場喊價!〉。中國時報,A14版。
黃俊銘 (2012-03-15)。〈失去公共性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中國時報,A19。
冠超 (2012-03-21)。〈象徵性輔助 把約書亞補殘了〉。聯合報,A15。
自由時報(2012-04-10)。〈王偉忠搞文創淘金文化部〉。
自由時報(2012-04-10)。〈王偉忠身分多重 本尊、方國健、文化部三方兜不攏〉。
邱坤良(2012-06-20)。〈中國時報寶島大劇場--電影輔導金應擴大獎勵年輕新人〉。
聯合報(2012-06-29)。〈文化國是論壇 王偉忠:沒搶文化人飯吃〉。
新新聞(2012-07-26)。〈方國健要讓「文創一號」七年還本獲利〉。
漢寶德 (2012-08-02)。〈文化部還是文創部?〉。中國時報。
施振榮(2012-09-08)。〈半盲文化---台灣面臨半盲人價值觀〉。聯合報。
陳立恆 (2012-09-19)。〈等待約書亞—談台灣文創產業人才〉。聯合報,A4。
陳立恆 (2012-09-21)。〈等待創投-文創的迷思與現實〉。聯合報。
本報訊 (2012-10-05)。〈社論-PSY「騎」示錄:看韓流如何橫掃全球〉。中國時報-言論。
邱組胤、汪宜儒 (2012-10-09)。〈文創院草案初審 基金少少三千萬〉。中國時報-台北。
邱莉玲 (2012-11-02)。〈第二標 共投文創 擬增一搬企業投資〉。工商時報-台北。
工商時報(2012-12-17)。〈翁明顯:做文創不是砸錢,而是砸想像力〉。
周美惠 (2012-12-22)。〈文創送審龜速 龍應台「給我時間」〉。聯合報,A12。
陳立恆 (2013-01-01)。〈醒來吧﹗文創產業政策〉。聯合報。
蘇進強 (2013-01-11)。〈文創產業,可以更美好〉。中國時報。
鍾喬 (2013-01-24)。〈文創要在產值中維持價值〉。蘋果日報,A20。
邱于芸 (2013-01-29)。〈學者觀點—一種尚未出現的存在〉。中國時報。
史孟康(Mark Stocker)( 2013-03-06)。〈觀念平台---一窩蜂文化 扼殺台灣品牌走向國際〉。工商時報。
(四)網路資料
羅中鋒 (2004年)。《關於社區總體營造運動的若干省思—兼論文化產業政策的經濟思維》。2011-12-12,取自:http://mail.twu.edu.tw/~jack/jackwebsite/page/download/PIP.pdf
楊敏芝 (2005年)。《地方特色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之辨證關係》。2005-12-01,取自:http://www.ncafroc.org.tw/news/index_news.asp?ser_no=359
于國華 (2005-07-10)。《「文化產業」政策在台灣:觀念的發展和轉變》。取自:http://blog.udn.com/andyfish/26209
馮陳蓉 (2006-03-28)。《邱坤良:華山園區定調 增建文化創意產業大樓》。大紀元報導。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6/3/28/n1269301.htm
彭士芬 (2006-11-23)。《文化園區新貌華山最快明年委外》。台灣立報。取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92257
經建會國發基金/王培君 (2008年)。《開發基金之功能與效益》。取自:http://www.cepd.gov.tw/att/files/P013-021-%E7%89%B9%E5%88%A5%E5%A0%B)1%E5%B0%8E.pdf
章忠信 (2010-01-08)。《不該出現在文創法的著作權條文》。取自:http://www.copyrightnote.org/crnote/bbs.php?board=4&act=read&id=230
聯合報 (2011-03-03)。《巴黎家飾展 台灣作品亮相驚艷》。2011-04-06,取自:http://big5.huaxia.com/jjtw/xflx/2011/03/2311828.html
邱莉玲 (2011-03-29)。《新設文創金 掀熱潮》。工商時報-台北。批踢踢實業坊。2011-03-30,取自:http://www.ptt.cc/bbs/Fund/M.1299498351.A.CB5.html
楊伶雯 (2011-03-29)。《強化藝文創作補助機製 施振榮:國議會拓展藝企合作平台》。今日傳媒-台北。今日新聞。2011-04-18,取自:http://www.nownews.com/2011/03/29/320-2700801.htm
(2011-04-12)。《「犀利人妻」暴紅 版權賣15國賺翻》 http://tw.news.yahoo.com/%E7%8A%80%E5%88%A9%E4%BA%BA%E5%A6%BB-%E6%9A%B4%E7%B4%85-%E7%89%88%E6%AC%8A%E8%B3%A315%E5%9C%8B%E8%B3%BA%E7%BF%BB-20110412-043854-212.html
黃孫權 (2012-11-04)。《誠品是好文化、好生意?》。文化論壇。2012-12-12,取自(http://heterotopias.org/node/820
《奇想觀點:台灣設計的當代反思與「科技文創」芻議》。奇想電子報。取自:http://store.gixia-group.com/design/infos-data318-8.html
杜蕙蓉 (2012-11-20)。《新聞分析-台灣品牌進軍國際 要靠政府拉一把》。中時電子報,理財。2012-11-20,取自:http://showbiz.chinatimes.com/focus/11050106/122012112000113.html
塗翔文 (2012-11-26)。《台灣電影的另一種警訊》。聯合報。聯合追星網。2012-11-26,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lichaoi/24591723
李昭安 (2012-12-11)。《文化創投案 王偉忠遭疑自肥》。聯合報。聯合新聞網。2012-12-12,取自: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1/7559469.shtml
邱祖胤 (2012-12-12)。《文化部:被投資公司需相對出資》。中國時報-台北。中時電子報。2012-12-12,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11050202/112012121200121.html)
陳文信、游鎮槐 (2012-12-12)。《綠委:3億文創基金 王偉忠獨攬8300萬》。中國時報-台北。中時電子報。2012-12-12,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11050202/112012121200120.html
邱莉伶 (2012-12-17)。《翁明顯:作文創不是砸錢 而是砸想像》。工商時報。中時電子報。2012-12-17,取自:http://showbiz.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Showbiz/showbiz-news-cnt/0,5020,110511+122012121700045,00.html
簡永祥 (2012-12-18)。《國科會護智財權 打造山海關》。經濟日報-台北。聯合新聞網。2012-12-18,取自:http://udn.com/NEWS/FINANCE/FIN3/7573280.shtml
陳幸萱 (2012-12-18)。《張忠謀:智財地雷 阻台灣創新》。聯合報-台北。聯合新聞網。2012-12-18,取自: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0/7573563.shtml
康文柔 (2012-12-19)。《郭台銘促發兩岸專利聯盟》。中國時報-台北。中時電子報。2012-12-19,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2500/112012121900090.html
章忠信 (2012-12-19)。《守護智財/嬌蕉包是普普文創?》。聯合報-台北。聯合新聞網。2012-12-19,取自:http://udn.com/NEWS/OPINION/X1/7576269.shtml
蘇宜成 (2012-12-20)。《專利布局 需跨領域人才》。中國時報-台北。中時電子報。2012-12-20,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2122000505.html
財團法人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2013-02-21)。《群聚什麼?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ROT)的發展觀察「園區」的想像:從科學園區到文創園區》。取自:http://cci.culture.tw/cci/cci/market_detail.php?c=236&sn=5439
(2013-02-20)。《富邦中信開發金控投資文創》。聯合理財網。取自: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7705732.shtml
文化部。《文化創意產業推動服務網》。取自:http://cci.culture.tw/cci/cci/subsidy.php?act=detail&sn=129
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數位內容產業白皮書2004》。http://www.digitalcontent.org.tw/image/DC/8.pdf
紀柏穎。《英國創意產業-The regional dimension》。文化創意產業專屬網站:http://www.cci.org.tw/portal/download/index.asp
英文部分
Adorno, Theodor W. and Horkheimer, Max. Dialectic of Enlightment. London: New Left Books, 1979.
Andy C. Pratt,’’The Cultural Econnomy:A Call for Spatialized ‘Production of Culture’ Perspectiv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7(1),2004: 117-128.
Bob, Zider. How Venture Capital work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Nov.-Dec. 1998.
British Council,《Creative Cultural Economy series/2:Mapping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A Toolkit》,2010。
David Hesmondhalgh,The Cultural Industries,SAGE Publications,2007。
David Thorsby, Economics and Cultur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David Thorsby and Michael Hutter(eds.),Beyond Price:Value in Culture, Economics and the Ar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2008。
David Thorsby,The Economics of Cultural Policy, Cambrigd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2010。
David Thorsby,《Valuation and the cultural sector:current issues and future direction》, Lecture delievered at conference on culture and innovation:New Ways of Capturing Value, organizd by the Temple Bar Cultural Trust and held in Dublin on 9 May 2012。
Department of Culture, Media & Sport (DCMS) 1998 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s. London: Auther.
DCMS, Exports: Our Hidden Potential (London: 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UK, 1999).
DCMS, Culture and Creativity: The Next Ten Years (London: 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UK, 2001).
Department of Culture, Media & Sport (DCMS) 2001 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s. London: Auther.
DCMS, Culture and Creativity in 2007 (London: 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UK, 2007).
Jeremy, Hill (2003) Speech to Creative Industries Conference. Conference’’ Creative Industries: an European Opportunity’’ Day27-28 of October 2003.
Michael Porter and Mark R. Kramer, 《Creating Share Value—How to reinvent capitalism-and unleash a wave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anuary-February, 2012。Harvard Business Organization。
Peter, Drucker (1993) Post-Capitalist Society. New York:Harper Business.
Caves, Richard E. (2000), Creative Industries: Contracts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 Harvard Univ. Press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Industrializati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UNESCO, International Flows of Selected Cultural Goods and Services, 1994-2003 (Montreal and Paris: UNESCO, 2005).
UNESCO,’’ertrieved August 29, 2007, [on line] http://portal.unesco.org.
UNESCO,《 Measuing the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Cultural Industries—A rewiew and assessment of current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UNESCO Institute of Statistic,2009。
UNCTAD,Creative Economy Report 2008: The Challenge of assessing,United Nations,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