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淑鈴
CHEN, Shu-Ling
論文名稱: 美術館周邊之景觀設計創作研究-以師大美術館為例
A research on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art museum surrounding -A case study of the NTNU Art Museum
指導教授: 許和捷
Hsu, Ho-Chie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6
中文關鍵詞: 美術館戶外景觀公共藝術式建築
英文關鍵詞: museums, outdoor landscape, public art-style architecture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11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9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新時代的來臨美術館的發展趨勢,空間體驗也不再侷限在室內展示,空間功能逐漸延伸到建築外,室內室外之間的界線模糊,融入周邊環境結合發展,美術觀戶外景觀不僅公共空間為傳遞文藝氣息的媒介,也是美術觀展示的一部分,新時代的美術館規劃已成為生活意義與社會教育的生活場所。因此本研究創作目的主要探討美術館景觀與公共藝術之發展趨勢,以此提供具有創新性的美術館周邊環境設計創作之參考依據。
    本研究方法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個案分析搜集國內外美術館設計、景觀、建築、公共藝術等案例,與師大美術館較為相似之建築、背景案例進行分析調查,歸納比較成功之特點; 第二階段為專家訪談,以師大美術館相關人員進行更深入地解剖美術館未來設計之發展與應具備考慮之設計重點;第三階段為田野調查,親自現場場勘實際觀察,得取第一手資料,了解基地特性及發掘基地之困境或盲點,為後續設計擬定符合美術館周邊環境之設計規劃方案,第四節段文獻分析找尋與本案相關之美術館、公共藝術、景觀等各個層面之未來發展與趨勢研究進行探討。
    本研究創作論文概念發想是以師大地區的巷弄藝文文化與周邊環境之特點為切入,將師大地區給予人的意象,藝術、教育、環境、歷史等元素融合,透過藝術轉化到建築形體上,為本研究創作設計之構想,藉此強化師大美術館周邊環境空間給人之意象。本案研究結論透過滿意度問卷之回饋了解,公共藝術式建築設計創作,使用者滿意度均為正向的,透過規劃過後的環境,創造出具有都市指標性的環境,建構師大區藝文園區,定位出自身角色,以藝術形式與大眾建起藝術橋樑,建築本身為公共藝術的理念與精神,給予人們對話與反思,是本研究設計創作對於公共藝術式建築最好的體現,也表示本研究設計創作有達到具有創新性並融合師大美術館空間設計創作之研究目的。

    As a development trend of art museums in this new era, spatial experience is no longer limited to indoor displays. Spatial functions have gradually extended beyond the confines of the building. With the boundaries between indoor and outdoor spaces blurred, art museums have begun to integrate their surrounding environment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Their outdoor landscapes not only function as a medium to deliver an artistic atmosphere, but also serve as a part of art museum exhibitions. In this new era, art museums have been planned as a place of everyday life for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social education. Based on this context,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tren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rt museum landscapes and public arts, seek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nnovative design and creation of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of art museums.
    In terms of the research method, this study wa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In the first stage, domestic and foreign cases of art museums which display relatively similar designs, landscapes, architectures, public arts, or other features to th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NTNU) Art Museum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Base on the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re successful cases were derived. In the second stage, interviews with experts were conducted. The relevant personnel of the NTNU Art Museum were interviewed to further explor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art museum designs and the focus of design considerations. In the third stage, field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Through onsite observations, first-hand data were obtained to achie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se as well as the challenges and blind spots for the base. In addition, design plans that accord with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s of art museums were developed for subsequent projects. In the fourth stage, literature review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trends of art museums, public arts, landscapes, and other dimensions pertaining to this study.
    The concept of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unity art cultures and surrounding environments in the area of NTNU. By integrating art, education, environment, history, and other elements, this research transforms the impression of this area into an architectural form through art, thereby strengthening the image of the surrounding space of the NTNU Art Museum.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drawn on the basis of the results of a satisfaction survey. In terms of public art-styl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cre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positive user satisfaction. The best embodiments of public art-style architecture that this research demonstrates are manifes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rough the planning of the environment, this research creates an environment indicative of urban development, constructs an NTNU arts and culture district, discovers its role positioning, and builds a bridge with the public through art. The building itself reflects the concept and spirit of public arts, offering people a space for dialogue and reflection. These embodiments indicate that this research has successfully achieved innovative design and spatial integration for the NTNU Art Museum.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2 第三節 名詞解釋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研究流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國際景觀發展趨勢研究分析 7 第二節 美術館景觀設計發展研究 11 第三節 景觀設計程序與方法研究 18 第四節 公共藝術相關研究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個案分析 40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探討 40 第二節 個案分析 42 第三節 專家訪談 54 第四節 環境現況調查研究與分析 58 第五節 基地環境發展課題研擬與分析 73 第四章 規劃設計構想發展與執行策略 81 第一節 整體發展願景 81 第二節 實質環境細部規劃設計 86 第三節 作品問卷調查與分析與成效 95 第四節 策展成果與成效 10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6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6 第二節 建議 108 參考文獻 109 附錄 113

    中文文獻
    1. Burcaw, G. E. (2000)。博物館這一行(張譽騰譯),台北: 五觀藝術,(原文於 1997 年出版)。
    2. Jan Gehl著, 何人可譯 ( 2002 )。交往與空間。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3. Jan Gehl著,陳朝興譯 (2017),《建築之間:公共空間生活》,新北市:創詠堂。
    4. 方昕(2004)。城市公共空間設計與人的行為活動。重慶建築大學學報,26(2),5-8。
    5. 王小璘、 黃世孟(1995)。基地規劃導論。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台北。
    6. 王焜生 (2012)。藝術空間解碼:美術館展示的奧妙與慢活哲學。藝術認證, NO.45 。
    7. 王嵩山(2005)。博物館、 地方風格與都市再生。博物館學季刊,19(4), 5-6。
    8. 李秉原(2010)。替代空間與文化教育─從台灣美術雙年展看覓空間的經營路線。洪建全基金會會刊,67,12。
    9. 李素馨(2011)。景觀設計模式,由教育至專業之養成。Landscape景觀專刊, 5-7。
    10. 李翊, & 傅誠 (2010)。 環境行為學導向下的公共空間活力營造. 華中建築, 28(7), 70-72.
    11. 周書賢(2012)。都市、景觀在建築-都市景觀主義。台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12. 林平 (2005).。藝術展覽的價值和空間的關係。 博物館學季刊,19(1),29-37。
    13. 林玄宜(2005)。景觀計畫架構體系與操作方法之研究﹣以宜蘭縣政中心地區為例。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14. 林熺俊 (2001)。公共藝術的執行與理論的差距。
    15. 侯志仁(2017) 。『非常』公共空間,眼底城事。上網日期:2018年1月6日。網址:https://eyesonplace.net/2017/05/12/5375/
    16. 張旭福(2008)。21世紀高雄縣城鄉永續與發展研究。機械技師學刊,1(3),
    17. 張譽騰(1996)。生態博物館的規劃理念與個案之解析。 博物館學季刊,10(1),7-18。
    18. 陳亮仔 (2005) 。從博物館戶外景觀空間探討展示機制之延伸-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19. 陳盈潤(2012)。應用衍生式設計方法於景觀設計流程。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碩士論文。
    20.曾梓峰(2006)。城市自明性作為21世紀城市景觀發展之基礎-高雄的景觀綱要計畫。建築雜誌,台灣。
    21.曾梓峰、陳子文(2007)。景觀計畫於國土空間規劃所扮演之角色。。都市與計劃,34(3),219-240。
    22. 黃世孟、王小璘等著(1995 )。基地規劃導論,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台北。
    23. 黃長美(1994)。城市閱讀。環境與藝術叢書。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24. 黃書禮(2005)。生態土地使用規劃。 台北: 詹氏書局。
    25. 廖世璋(2016)。 後博物館概念的都市藝術策展—以基隆黃色小鴨為例。
    與計劃,34(3),219-240。
    26. 劉黎明 (2009)。景觀規劃的目標與原則。上網日期:2018年1月6日 。
    網址:http://www.epa.com.tw/Landscape/
    27. 潘鑫宏(2004)。台灣後現代建築研究-1972-2003年公共建築。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
    28. 蔡靜嫺 (譯) (2001)。 住宅景觀建築:私人住宅的設計程序 (原作者:Norman K. Booth & James E. Hiss)。六和出版社。
    29. 龔書章(2013)。Adaptive City 台北設計城市展─策展人龔書章專。Landscape景觀專刊。
    30. 周雅菁 (2009)。台灣公共藝術政策概述。上網日期:2019年8月20日。
    網址:https://publicart.moc.gov.tw/專文特區.html?view=article&id=74
    31.周雅菁 (2015)。回顧與展望:台灣公共藝術政策。上網時間:2019年8月20日。網址:https://publicart.forum.deoa.org.tw/papers/zyq.html
    32.謝錫安 (2006)。公共藝術創作之研究-以參與 [Hello! 秀山花] 公共藝術創作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學位論文,1-120。
    33.莊雅婷 (2011)。公共藝術怎麼辦?公共藝術操作手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34.李光中,文化地景的調查規畫 (2009)。文化地景與社區發展。科學發展月刊,(439), 38-45。
    35. 劉欓河(1995)。美術館的籌備與營運。台灣省立美術館,台中。
    36.王柏青 (2015)。紐約公共藝術之推動及其對都市發展之效益。美學與視
    覺藝術學刊。65-76。
    37.林右正 (2012)。公共藝術形態研究。 視覺藝術跨界研討會論文集。屏東
    市: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38. 謝錫安 (2006)。公共藝術創作之研究-以參與 [Hello! 秀山花] 公共藝術創作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學位論文。1-120。
    39.倪再沁 (2005)。藝術反轉: 公民美學輿公共藝術。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40.林熺俊(2005)。街頭美學: 設施公共藝術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41.倪再沁(2008)。公共藝術觸擊。藝術家出版社。
    42.許麗芩(2011)。Taipei Yearbook 2010。臺北市政府秘書處。
    43.朱惠芬 (2017)。 臺灣計畫型公共藝術設置的未來性。
    上網日期:2020年2月8日。網址: https://publicart.moc.gov.tw/專文特區.html?view=article&id=119
    44.陳明輝 (2009)。城市拓殖 公共藝術與公共工程再思。藝術認證第24期。高雄市立美術館。
    45.胡寶林(2006)。公共藝術空間新美學。藝術家出版社。
    46.Lacy, Suzanne 編,吳瑪悧譯 (2004)。 量繪形貌:新類型公共藝術。台北:遠流。
    47.呂佩怡(2011)「新類型公共藝術」的轉譯與在地變異。《藝術觀點》。47 2011.07,頁76 - 86。
    48.康旻杰(2004)。認同的藝術─社區社群與公共藝術。載於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主編),解放公共藝術:破與立之間(48-67頁)。臺北市:北市文化局。
    49.睿柏 (2003)。公共藝術,亦或景觀設計?上網日期:2020年2月8日。
    網址:https://raybo.pixnet.net/blog/post/147226


    英文文獻
    1. Duncan, C. (1995). Civilizing Rituals: Inside Public Art Museums. New York: Routledge.
    2. McClellan, A. (2008).The Art Museum: From Boullee to Bilbao.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3.Hall, T, & Robertson, I. (2001). Public art and urban regeneration: advocacy, claims and critical debates.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6/01/28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