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秋鶯
論文名稱: 臺北縣校務評鑑實施狀況之研究
指導教授: 楊思偉
Yang, Szu-W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4
中文關鍵詞: 校務評鑑
英文關鍵詞: the school evalu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8下載:1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台北縣校務評鑑實施狀況的內涵為研究主體,藉由焦點訪談,以熟悉校務評鑑的學者專家、教育局長官與近八年來實際具有校務評鑑參訪與受訪經驗的台北縣資深校長、主任、教師會代表、家長等成員為主要的個人深度訪談及焦點團體成員;經由受訪者與參訪者對校務評鑑的反應與覺察,對台北縣校務評鑑在『評鑑目的、評鑑對象、評鑑期程、評鑑委員、評鑑項目、評鑑指標、評鑑方式、結果應用、獎勵輔導』八年來的實施現況及實施變革,透過訪談的聚焦與共識,了解台北縣在確保教育品質的過程中所做的努力,藉此探究其實施成效,建立公正客觀的標準及確立適宜的結果處理與應用方式,進而對台北縣今後辦理校務評鑑提出改進之道。
    一、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評鑑所得各種資訊,作為縣府教育局檢視學校校務經營、校長辦學績效及輔導、補助學校之參考,不再做為提供校長遴選參考之用。
    (二)評鑑期程以四年為一週期,規定各校四年內一定要接受評鑑一次,不再配合校長任期選擇受評對象;不管是指定、自願、追蹤,學校有自主多元的選擇。(三)確立以學校為主體的評鑑原則,依評鑑項度完成應有的評鑑為重點,偏遠學校以半天~1天為限、中大型學校則以2天為限。
    (四)評鑑委員設置的組織與編配,從同儕團體中推選,兼顧專業性與客觀性,行前專業研習凝聚共識,依專長和興趣重點編配人選。
    (五)規定學校納入一般行政計畫辦理,透過「自評、初評、複評、訪評」,真正落實學校本位評鑑的制度,提升自我評鑑的能力。
    (六)校務評鑑指標,掌握核心基礎,以學校為主,涵蓋各種不同向度,建構『整體學校評鑑』的概念,整合現階段重要課題,因此變動性不大。
    (七)評鑑項目在不同的年度,經由整合增加或納入新的項目,讓校務評鑑的成效,得以真正掌握趨勢脈動與符應實際需求。
    (八)評鑑能針對校務發展做評核,以整體校務經營為考量,對重大情況做追蹤,以為往後辦學之參照,是台北縣推動校務評鑑結果應用的一大突破。
    二、本研究之建議如下: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1.應做全盤的了解與規劃,讓外部檢核的資源適時的引入學校。
    2.訪評的時間點,可依循制度,設計彈性的實施方式。
    3.強化「自我評鑑」的歷程與功能,列為年度督學視導重點。
    4.書面資料網路化,降低「資料審查」的比重,多作實地參訪與對談。
    5.委託教研中心辦理訓練,核頒證照,成立人才資源庫。
    6.指標影響行政工作的方向,時程及重點要提早公布。
    7.初評、複評、追蹤評鑑,在經費許可下,由同一批委員進行訪評。
    8.評鑑報告要限期發表,結合視導機制,給學校具體改進建議。
    9.建構校務評鑑回饋機制,提供評鑑績優學校經驗分享。
    10.內涵與實質效應不同,校務評鑑與校長專業評鑑,辦理模式應有所區隔。
    (二)對學校的建議
    1.暢通溝通管道互動平臺,加強宣導落實觀念的改變。
    2.以強化內部評鑑為基礎,加速教師自我評鑑能力的提升。
    3.讓利益關係者參與評鑑過程,對應策略以為改進

    The study was designed to explore the school evaluation of Taipei County. The sample adopting focused interview comprised of experts in school evaluation, commissioner, principals, and head of divisions in school, teacher representative and parents. The discussion consisted of eight dimensions, inclusive of purposes of evaluation, roles for the evaluators, process of evaluation, evaluation items, evaluation indicators, measurements of evaluation, application of evaluation outcome, and evaluation guidance.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fair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develop feasible actions,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school evaluation will be provided.

    First, research conclusion is as follows.
    (一)The evaluation outcome is no longer a means for the principal selection, but a suggestion for school management, school accountability, and school guidance.
    (二)The evaluation comes full circle once four year. The elementary school should accept evaluation within four years.
    (三)School-based evalua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Schools in the suburbs should spend half a day or one day evaluating, while the middle schools should spend two days.
    (四)The evaluators are expected to possess abundant evaluation knowledge, and careful to avoid becoming unduly biased.
    (五)It is an absolute need for implementing school-based evalu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school’s ability of self evaluation.
    (六)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should include variety of dimensions and integrate with important issues.
    (七)Parts of evaluation items should be combined or added to implement in the different situations and needs.
    (八)The school evaluation can examine school development and keeps track of every major incident.

    Second, the suggest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A) The Suggestions to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organization
    1. They should have completely understanding and plans, and let the exterior examine resource be applied by schools in good time.
    2. The time to evaluate should be based on the system, and design flexible implement methods.
    3. Enhance the process and function of the "self evaluation ", and view this as an annually point of inspection for the educational commissioner.
    4. Make the written work all through the Internet, reduce the proportion of” data investigations ", do more visits and communicate the opinions.
    5. Entrust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center to carry out the training job, issue a license, and establish a resource database for talented teachers.
    6. The index sign influences the direction of administration, schedules and points of administration work should be announced in advance.
    7. Early evaluation, second evaluation, tracking evaluation all should be carried on by the same members of committee if the budget allows.
    8. The report of the evaluation should be given a deadline to announce, combine the mechanism, and give the practical suggestions of improvement.
    9. Construct the feedback of the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give something back to a mechanism, provide an opportunity for excellent schools to share their experience.
    10. The Content is different from the substance effect, school evaluations and the evaluation of principal’s profess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compartmentally.
    (B) The suggestions to the schools
    1. Unimpeded the interaction platform for communication; strengthen a change of guiding the implementation ideas.
    2. Take enhancing evaluations of the inner part as foundation, accelerate teachers to self evaluate their abilities to promote themselves.
    3. Let the one who involves the benefits participate the process of evaluation and think ways to improve.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五節 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校務評鑑的緣起與發展 11 第二節 校務評鑑的概念內涵 21 第三節 各縣市校務評鑑的研究發現 48 第四節 臺北縣校務評鑑的現況分析 7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93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對象 94 第二節 研究工具與設計 98 第三節 實施過程與步驟 105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117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123 第一節 臺北縣校務評鑑實施現況訪談分析 123 第二節 臺北縣校務評鑑實施變革訪談分析 134 第三節 臺北縣校務評鑑實施成效與改進之道訪談分析 14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1 第一節 結 論 161 第二節 建 議 164 參考文獻 171 附 錄 179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譯(1999)。焦點團體訪談-教育與心理學適用。台北:五南。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的問題與趨勢。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1-12)。高雄:麗文。
    王睿君(2000)國民中學校務評鑑之探討-以高雄市國民中學86學年度校務評鑑為例。私立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立法院(1999)。教育基本法。台北:作者。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咨議報告書。台北:教育部。
    朱元祥(2002)。全民品質管理在校務行政上之應用。中等學校,53(1),18-29。
    江文雄(1982)。國民中小學實施教學評鑑之研究。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江文雄(1998)。校長評鑑可行性探討。教師天地,96,10-18。
    江文雄(1999)。校長做得好、不必怕評鑑~談校長評鑑的觀念。教育資料與研究,
    28,17-21。
    江啟裕(1993)。CIPP評鑑模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沈振佳主編(2000)。中小學教育評價。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美華(譯)(1998)。Earl Babbie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
    李雪梨(2001)。基隆市學校本位管理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周雅容(1997)。焦點團體法在調查研究上的應用。調查研究,3,51-73。
    吳明清口述(王淑怡、徐緯萍採訪)(2001)從智慧中挖掘寶藏-專訪國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吳明清教授。教育研究月刊,91,10-15。
    吳清山(1993)。學校行政。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臺北:五南。
    吳清山(2002)。校務評鑑的實施挑戰與因應策略。教師天地,117,6-14。
    吳清山、林天祐(2000)。教育名詞:教育評鑑和教育指標。教育資料與研究,58-60
    頁。
    吳清山、林天祐(2001)。教育評鑑。教育資料與研究,44,132。
    吳清山、黃美芳和徐緯平(2002)。教育績效責任研究。台北:元照。
    吳清基(1990)。精緻教育的理念。台北:師大書苑。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ichael Quinn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
    桂冠。
    林天祐(2002)。校務評鑑的理念與做法。教師天地,117,6-14。
    林天祐(2004)。英國教育品質管理策略及方案-近十年教育改革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23,49-65。
    林雅娟(2005)。宜蘭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林俊成(1999)。提昇教育品質的一股新動力---談國民小學行政實施全面品質管理的方法。教師之友,40(4),31-41。
    洪梓祥。(2002)。台中縣國民小學實施校務評鑑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胡幼慧(1996)。焦點團體法。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台北: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蒐集
    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本土女性研究實
    例(業141-158)。台北:巨流。
    馬信行(1990)。論教育評鑑指標之選擇。現代教育,19,39-54。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實務部份。臺北:五南。
    高薰芳(1998)。校長評鑑之應為與難為。教師天地,96,19-24。
    高強華(1996)。師資培育問題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高博銓(2002)。教育研究法:焦點團體研究法。教育研究月刊,103,101-110。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70)。國民教育發展五年計畫期中評鑑報告。臺北: 教育
    部。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88)。九年國民教育實施二十年。臺北: 教育部。
    教育部(1990)。國民小學教育評鑑標準。臺北: 教育部。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1993)。大學院校教育評鑑。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2)。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2)。高中職五專多元入學相關問題因應小組第三次會議資料。台北:
    教育部。
    陳玉琨(2000)。教育評價學。北京:新華書店。
    陳坤松(2003)。臺南市國中小行政人員對校務評鑑態度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伯璋(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5-50)。高雄,麗文。
    陳漢強(1985)。美國大專院校評鑑之研究。台中: 台灣省教育廳。
    陳漢強(1992)。學校評鑑。台灣教育,504,1-4。
    陳漢強(1994)。學校評鑑。葉學志主編,教育概論。臺北:正中書局。
    陳漢強(民86)。大學評鑑。臺北:五南。
    陳劍賢(2002)。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研究一以臺東縣為例。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
    研究所,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黃光雄編譯(1989)。教育評鑑模式。台北:師大書苑。
    黃武鎮(1980)。教學正常化評鑑之實施。師友月刊,160,34-39。
    黃政傑(1990)。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4)。國民小學教育評鑑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政傑(1996)。教育改革的理念與實踐,ll7-127。臺北:師大書苑。
    黃炳煌(1997)。大學自主與大學評鑑。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41~62頁。台北:五南。
    黃誌坤(1999)。全面品質管理在國民小學班級經營適用性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許籐繼(民84)。臺北市國民小學學校自我評鑑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莊筱玲(2004)。臺北市九十一學年度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研究-以消費者導向評鑑的觀點。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莊忠儒(2004)。台北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實施狀況調查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莊懷義(1986)。教育成本分析之理論與實際。台北:正中書局。
    郭玲如(2004)。台北縣九十學年度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昭佑(1999)。學校本位評鑑的觀點及其建構。師友月刊,389,40.43。
    郭昭佑(2000)。學校本位評鑑。臺北:五南。
    郭昭佑、陳美如(2002)。賦權增能的理論探究:對課程評鑑的啟示。暨大學報,6(1),
    61-94。
    張素貞(2001)。校務評鑑制度實施之探析-以台北縣政府為例。教育研究月刊,91,22-29。
    張明輝(2001)。發展趨勢。載於吳清基(主編):學校行政新論(頁501-532)。台北:
    師大書苑。
    張鈿富(2001)面對校務評鑑應有的理念與做法。教育研究月刊,91,30-35。
    張德銳(1993)。四條一款的迷失一小學教師如何考核。國教世紀,29(2),13-18。
    張德銳(1995)。教育行政研究。臺北:五南。
    張德銳(1997)。國小教師成績考核系統之研究。國科會微縮小組。
    張清濱(1991)。學校效能與教育評鑑。師友月刊,291,34-37。
    曾燦燈(1989)。評鑑途徑的分析。輯於黃光雄編釋:教育評鑑的模式。台北:師大書苑。
    游貞華(2004)。博物館與中小學教育合作策略之研究—以國立臺灣博物館為例。國立灣台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游家政(1994)。國民小學後設評鑑標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
    文,未出版,臺北市。
    游家政(1997)。國小教育評鑑的問題。載於黃政傑主編:向教改的天空,83-203。
    臺北:漢文。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素汝(譯)(2000)David W.Stewart& Shadasani焦點團體理論與實務。台北:弘志文化。
    楊文雄(1980)教育評鑑理論與實際。台中縣:台灣省教育廳。
    楊振昇(2000)。析論當前教育評鑑之困境與前瞻—鉅觀觀點之分析。載於第八次教育行政論壇論文集(頁6~86)。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潘俊程(2003)。台中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蔡文杰(1992)。學校評鑑的正用與誤導。台灣教育,504,42-45。
    鄭崇趁(2006)。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指標與實施方式研究。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盧增緒(1985)。教育評鑑初探。師大學報,30,ll5-148。
    盧增緒(1990)。教育評鑑的問題與趨向。載於台灣師範大學(主編)教育評鑑的內涵與趨勢論文集。台北:編者。
    盧增緒(1993)。教育評鑑的問題與趨向。載於伍振驚主編:教育評鑑。臺北:南宏。
    盧增緒(1995)。論教育評鑑觀念之形成。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3-59。台北:師大書苑。
    謝文全(1990)。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臺北:文景。
    謝文全(1994)。學校行政。臺北:五南。
    謝文全(1998)。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文景書局。
    謝義鄉(2001)苗栗縣國民中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可行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金青(1998)。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國立新竹師院學報,11,449-486。
    穆慧儀(2003)。國民中學後設評鑑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顏國樑(2001)。邁向二十一世紀我國教育行政發展的趨勢與革新的展望。國立新竹師院
    學報,14,30-46。
    蘇秀花(2003)。台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實施成效及整合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藍瑞霓(1996)。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研習資訊,13(3),15-17。
    蘇錦麗(1993)。大學學門評鑑試辦計劃成效評估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蘇錦麗(1997)。八十六學年度大學綜合評鑑試辦計畫成效評估之研究。台北:教
    育部。
    蘇錦麗(1997)。高等教育評鑑: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商。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台北:巨流。

    二、英文部份
    Alkin, M. C. (1991). Evaluation theory development. In M. W. Mclaughlin & D. C.
    Phillps (Eds.), Evaluation and education (pp.91-113). At quarter century.
    Cameron, K.S. (1978). Measuring organization effectivenes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Science Quarterly, 23, 604-632.
    Cuttance, P. (1994). Monitoring educational quality through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school practice.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5(2),
    101-126.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J487918)
    Chelimsky, E. (1997). The coming transformations in evaluation. In Chelimsky & W. R. Shadish (Eds.), Evalu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pp.l-26). CA:SAGE.
    Guba, E. G. (1969). The failure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9, 29-38.
    Guba, E. G & Lincoln, Y. S. (1981). Effective evalu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Hopkins,D. (1989). Evaluation for school development.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Hoy, W. K., & Miske1, C. G. (199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4th ed.). New York: McGram-Hill.
    Nevo, D. (1995). School-based evaluation: A dialogue for school improvement. Tel Aviv, Israel: Masada.
    Povus, M. M.(1971). Discrepancy evaluation. CA: McCutchan.
    Stake, R. E. (1967). The countenance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68, 523-540.
    Tufflebeam, D. L (1994). Introduction: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evaluation in U.S. public schools.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20, 3-21.
    Tyler, R. W. (1991). General statement on program evaluation. In M. W. Mclaughlin
    & D. C. Phillps (Eds.), Evaluation and education: At quarter century (pp.3-17). Chicago, IL: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Windham, D. M. & Chapman, D. W. (1990).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efficacy:
    constraints, issues, and policies. Geeenwich, CN: JAI.
    Worthen, B. & Sanders, J. R. (1987).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New York: Longman.
    Young, K. E. (1983). Understanding accreditation. C.A: Jossey-Bas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