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丁連進 |
---|---|
論文名稱: |
非線性台灣意象-拼貼家庭 Non-linear Taiwan Image-Collage Family |
指導教授: | 蘇憲法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56 |
中文關鍵詞: | 拼貼 、家庭 、片段 、家庭女性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3 下載:3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藝術反映了生活,也反映了當下。筆者從散步中感受到生活趣味,藉由移動的路線貼近家庭,透過觀察、訪談、攝影、記錄等方式來做橫向分析與直向連結。是故,本文以家庭為主題,探討不同家庭因結構、文化、消費、性別等因素,而產生不一樣的結果。在昔日舊時代的父權體制中,家庭女性只能默默地承受父權制度下所規定的角色,而新時代家庭女性可以快樂當個背包族,走出家庭,找尋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大環境下我們有時是無奈,有時是太過依賴,而一個人沒有辦法選擇他所要降臨的家庭,但有機會創造屬於自己的家庭。
筆者利用日常家庭生活的片段,創造圍繞展場的家庭圖像,讓觀者感受到被家庭圍繞的逼迫感覺,重新去思索家庭的定位。在表現形式上,利用片段的呈現,就如同運用連拍的形式,誠實記錄每個家庭的生活軌跡,並藉由切割畫面,擷取部份圖像特寫放大或簡化,經由重新拼貼組合與排列,創造新的視覺震撼。拼貼的過程就如一場重新建構的遊戲,可以是喜悅的,也可能是很沉痛的。
在本文論述中,筆者運用記錄的方式,從觀察親友的家庭生活形態,藉由畫中主角在生活中最喜歡或最能代表個人的物件,以寫實手法表現個體家庭的生活重心。作品分為七大單元《舊時代家庭女性》、《新時代家庭女性》、《辛勤家庭》、《上流家庭》、《游離家庭》、《醫生家庭》、《自由家庭》,在這些作品背後,隱藏著不同家庭成員的思維與價值觀,或有時代性的無奈、或有人性的無奈。在時代、家庭、自我的各種框架中,我們是讓框架更突顯?還是讓框架消失在平凡的生活?所以筆者設計很多不同尺寸的畫布,來拼貼不同樣貌的家庭。然而,這或許是一種自由,也是一種限制的表現吧!組織一個家庭元素很複雜,可是我們的生活卻可以簡單一點。
參考書目
1.《新辭源》,第七版,台北:綜合出版社,1984。
2.本雅明,《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西方馬克斯主義美學文選》,台北:漓江,1998。
3.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開明,1980。
4.呂坤政〈從家庭系統分化看家庭關係〉,《諮商與輔導》249,2006。
5.何政廣,《歐美現代美術》,台北:藝術家,1997。
6.林芳玫/論,〈《蒂蒂日記》的性別意識與家庭倫理〉,《文訊》251,2006。
7.林欽榮,《消費者行為》,台北:揚智,2002。
8.吳逸驊,《圖解社會學》,台北:易博士,2004。
9.尚‧布西亞/著,洪凌/譯,《擬仿物與擬像》,台北:時報,1998。
10.柏爾、高之梅、楊宜憓,《性別與社會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
11.高千惠,《在藝術界河上-當代藝術絲路之旅》,台北:藝術家,2001。
12.夏征農主編,《辭海》,台北:台灣東華,1992。
13.孫立銓,〈集會•家庭遊行--試析陳順築作品的「父親」影像〉,《現代美術》114 ,2004。
14.陳香君,〈陳順築--乘著家族記憶的翅膀單飛〉,《典藏今藝術》122,2002。
15.陳寬政、賴澤涵,《我國家庭制度的變遷—家庭形式的歷史與人口探討》,台北:中研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79。
16.黄宗堅,〈從後現代家庭的建構與解構看學校諮商的未來趨勢〉,《迎接二十一世紀師資培訓-教師專業知能的省思研討會論文集》,1998。
17.黃海鳴,〈重建聖域及召聚遊魂的介面、箱子及場域--陳順築的「家族攝影裝置」小回顧〉,《現代美術》114 ,2004。
18.黃光男、趙惠玲、賴瑛瑛合著:《婦女與藝術》,台北:光啟社,1995。
19.雄獅西洋美術辭典編委會編譯,《西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1982。
20.曾蕭良,《當代藝術廣角鏡--曾蕭良藝術評論集》,台北市:三藝文化,2002。
21.張思嘉,〈家庭與婚姻:臺灣心理學研究的現況與趨勢〉,《本土心理學研究》26,2006。
22.張毅,《藝術的魅力:欣賞心理》,台北:新雨,1995。
23.莊宗憲,《消費社會:大眾文化與後現代》,台北: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1994。
24.葉光輝、黃宗堅、邱雅沂,〈現代華人的家庭文化特徵:以臺灣北部地區若干家庭的探討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25,2006。
25.鄭慧華,〈追憶那不復記憶的虛空與鄉愁--陳順築「四季遊蹤」系列〉,《現代美術》114,2004。
26.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辭典》,台北:台灣東華,1997。
27. Jean-Luc Chalumeau著,王玉齡、黃海鳴合譯,《藝術解讀》(Lectures de L'Art),台北:遠流,1997。
28.Pamela Abbott ant Claire Wallace/著,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玫/譯,《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1995。
29.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著,滕守堯、朱疆源/譯,《藝術與視知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30. Virginia Satir/著,吳就君/譯,《家庭如何塑造人》,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1994。
網路資料
1.《趨勢文化省思》,http://life.fhl.net/Culture/index.htm(2007.3.6)
2.《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36/36-21.htm (2007.5.23)
3.《文化研究月報》,http://hermes.hrc.ntu.edu.tw/csa/(2006.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