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碧文 |
---|---|
論文名稱: |
臺中市國中過重學生週末參與休閒活動現況之研究 The Study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on Weekends of Obese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chung |
指導教授: | 張少熙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8 |
中文關鍵詞: | 休閒活動 、過重學生 、休閒活動參與 、休閒活動參與動機 |
英文關鍵詞: | leisure activities, obes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leisure activities, motivation of participation in leisure activitie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8 下載:1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過重學生週末從事休閒活動之參與情形,研究者以臺中市國中學生BMI≧21.6以上之女學生與BMI≧21.5以上之男學生400名為研究對象,主要以問卷調查的方式,瞭解國中過重學生最近六個月內,週末兩天的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和休閒活動參與等情形。研究採區域便利取樣方式進行,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
一、國中過重學生之現況:性別以「男生」居多,父母教育程度是「高職」
為最多;休閒活動花費時間以「2-4」小時最多;休閒活動花費在「300
元以下」佔多數。
二、不同「性別」、「父母教育程度」、「花費時間」、「活動花費」之國中過重學生,在休閒活動參與動機上「健康動機」同意度很高,顯示臺中市國中過重學生因動機的不同,其休閒活動參與動機情形有所差異。
三、不同「性別」在休閒活動參與有明顯差異;男生在活動參與的「知識
型」高於女生;而女生在「消遣型」與「運動型」的休閒活動參與項
目高於男生。顯示臺中市國中過重學生因「性別」的不同,其休閒活動參與類型亦有所差異。
四、過重男女學生在四個休閒參與動機與六種休閒活動參與類型中,以「認
知層面」和「戶外活動」類型相關最高,顯示二者之間確有相關存在。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participation in leisure activities on weekends by overweight junior high students whose BMI≧21.6 for girls and BMI≧21.5 for boys lived in Taichung. There were 400 participants in this study and they filled in questionnaires to state their participation in leisure activities and motivation of participation in leisure activities in weekend among last six months.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by accidental sampling. The data analysis was present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correlation.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The facts of the obese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First, the male were more than the female and the level of their parents’ education was mainly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econd, the time of their leisure activities was between 2 and 4 hours chiefly. Third, the expense of their leisure activities was below three hundred dollars.
2. Those obese students were much the same in skill motivation of the participation in leisure activities though they had different “sexes”, different “parents’ education”, different “time” and different “expense”. It showed that the obese students in Taichung had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motivation of participation of leisure activities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 motivations.
3. Different gender students had noticeable differences in the participation in leisure activities. The male students were much more than female students in the knowledge of leisure activities; the female students were more than male students in relaxation and sports of the participation in leisure activities. It showed that the obese students in Taichung had different kinds of participation of leisure activities because of gender.
4. Four dimensions of motivations and six types of activities were almos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Among them, “dimension of cognition” and “outdoor activity” were mos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文崇一(1981)。台灣地區居民休閒活動的分析。變遷中的台灣社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乙種,20,277-198。
文崇一(2000)。台灣居民的休閒生活。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
王水文(1994)。台南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王元玲(2003)。兒童肥胖與自尊關係及影響減重成效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王美芬(1993)。單親青少年休閒狀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王建堯(1998)。影響國中生休閒活動的因素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台東市。
王薰禾(2003)。高雄地區國民小學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及休閒阻
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2004)。學生使用電腦的時間與用途。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電子報,17,1-5。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7)。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青少年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市:作者。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8)。暑期青少年休閒活動營隊之成效調查。台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台北:作者。
行政院衛生署(2002)。國人肥胖定義及處理原則。上網日期:2005年3月10日,取自:http:// www.doh.gov.tw
行政院衛生署(2006)。兒童與青少年肥胖定義及處理原則。上網日期:2008年10月24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PHYSICAL/EDU7663001/health/hplan/920822-1.doc
吳文銘(2001)。人格特質、自我娛樂能力、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線性關係結構之建構與驗證。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吳郁銘(2004)。活動型老人休閒運動參與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萬華會所會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市。
吳淑玲(1995)。青少年休閒之道。台灣教育,546,6-39。
呂建政(1994)。發展休閒教育的幾個課題。訓育研究,33,21-28。
李三煌(2004)。臺北市內湖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李世昌(2000)。同儕對休閒活動影響之研究-以南開工商專科學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大學,台中縣。
李俊憲(2005)。陸軍軍官學校學生身體自我概念、休閒活動類型及
休閒滿意度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李燕鳴(1994)。肥胖對健康不良影響之文獻探討。台灣醫界,37(12),63-70。
李鍾元(1982)。休閒活動的功能。親職教育與生活教育廣播講座專輯,171-173。
林建地(1996)。我國青少年活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余嬪(1999)。休閒活動的選擇與規劃。學生輔導,60,20-31。
邱共鉦(1998)。淺談動機-激勵。體育與運動,105,42-48。
邱秀珍(2004)。嘉義某國中正常體重和過重肥胖國中生飲食與活動行為之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市。
邱皓政(2000)。量化與統計分析--SPSS 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圖書。
洪建德(1993)。迎接21世紀的醫師:正視兒童營養知識與肥胖對全民健康的長遠影響(上)。醫學繼續教育,3(2),240-250。
洪麗珍、普天間弘(1995)。肥胖、中央肥胖與高血壓盛行率關係之探討—梧棲鎮社區性調查。弘光醫專學報,26,33-48。
胡信吉(2003)。花蓮地區青少年休閒現況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胡蘭沁(1993)。台南地區大專學生主要休閒型態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6,169-191。
祝年豐(2004)。國小學童肥胖及其相關合併症流行病學。上網日期:2006年11月14日,取自http://epochtimes.com/b5/4/12/4/n736922.htm
侯錦雄(1990)。遊憩區遊憩動機與遊憩認知間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翁玉珠(1995)。青少年休閒活動傾向、凝聚力、與情緒調適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翁樹澍(1989)。親子互動關係對青少年心理社會福利感之影響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高俊雄(1999)。運動員休閒參與、休閒利益與自覺訓練效果之比較研究。
戶外遊憩研究,12(3),43-61。
高俊雄(2002)。運動休閒事業管理。中壢:志軒企業。
高素貞(1999)。體適能護照介入對國中生運動狀況與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涂淑芳(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台北市:桂冠。
曹以樂(2004)。大台北地區青少年休閒認知與參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少熙(2003)。台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文禎(2002)。國小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張玉鈴(1998)。大學生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阻礙與休閒無聊感及自我統合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張志銘、蘇榮立、呂崇銘(1999)。大葉大學學生課後參與運動休閒動機之研究。大專體育,45,118-124。
張秀慧(2001)。國中生刺激尋求動機、休閒意願、休閒無聊感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張春興(1988)。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教育部體育司(2001)。學生體重控制指導手冊。台北:作者。
教育部體育司(2002)。學生體重控制指導手冊。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4)。推動中小學生健康體位五年計劃。上網日期:2005年9 月10日,取自:http://epaper.edu.tw/062/important.htm
莊慧秋(1994)。樂在工作之外上班族的休閒生活。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莊鵬輝( 1995 )。兒童身體自我概念與體適能及其建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許怡平(1991)。認識肥胖症。衛生報導,1(5),11-13。
許建民(1999)。以休閒活動類型及形式規劃休閒活動之探討。大專體育,42,158-164。
許義雄(1993)。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台北:青年輔導報告。
郭文聰(1992)。在學青少年午夜休閒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郭生玉(1991)。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市:精華出版社。
郭家驊、陳九州、陳志忠(2000)。運動與肥胖專論。北體學報,7,180-192。
陳文長(1996)。德國慕尼黑大學學生運動休閒參與行為、參與興趣及參與動機之研究。嘉南學報,22,123-134。
陳玉鳳(2003)。休閒類型選擇對國中生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秀珍(1997)。性舞蹈者參與動機之研究。體育學報,22,339-350。
陳秀華(1993)。健康適能俱樂部會員消費者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冠如(2005)。比較不同肥胖度之大學新生身體活動與其影響因素。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陳皆榮(1996)。動機與休閒活動之相關性研究。台北技術學院學報,29(1),203-219。
陳美芬(1996)。淺談青少年的休閒生活及其功能。國教之聲,29(3),37-42。
陳香菁(2006)。不同都市化程度地區國中學生休閒參與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縣。
陳香蘭(2001,2月13日)。實施周休二日學生照樣K書。聯合晚報,2版。
陳冠惠(2003)。青少年生活型態、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
陳萬結(2003)。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鏡清(1993)。台北市公務人員動態休閒活動現況調查研究–以臺北市一級機關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麗鳳(1994)。肥胖兒童體重控制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醫學院,台北。
鄒孟婷(2006)。臺灣成人與青少年肥胖決定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長庚大學,桃園縣。
游正芬(1999)。閒暇時間從事的活動與健康之關係-以台北市某國中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程紹同(1994)。現代體育發展的新趨勢,運動休閒管理。中華體育季刊,28,25- 30。
馮麗花(1998)。動性休閒活動初探。大專體育,35,103-109。
黃文真(1996)。台北市國中學生休閒生活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立賢(1996)。專科學生休閒興趣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黃秀香(1996)。兒童休閒生活與家庭生活調查研究。社區發展季刊,
73,140-161。
黃德祥(1989)。休閒輔導與學生發展。學生輔導通訊,21,14-21。
黃瓊妙(2000)。臺北市在學少年不同休閒機、休閒阻礙對其心理社會幸福感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台北市。
黃瓊慧。(2002)。台灣社會發展休閒運動作法之探討。中華體育,
16(3),122-129。
黃麗蓉(2002)。桃園縣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參與現況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楊美貞(2003)。台灣地區女大學生性別角色與休閒運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
蔡素琴(1993)。國小學童休閒活動狀況。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
院,屏東縣。
蔣孝瑛(1990)。美國青年休閒活動及其輔導現況。台北:行政院青年輔
導委員會。
蔣益生(2004)。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休閒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
劉秋松、賴世偉、林正介(1998)。台中市學齡兒童肥胖症與父母親體型相關性之研究。中華家醫誌,8(2),64-71。
劉玉棟(2004)。大台北地區青少年休閒認知與參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劉建恆(2000)。肥胖問題研究現況與發展趨勢。花蓮師院學報,10
,385-400。
劉倖吟(2001)。彰化縣國中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劉瑞珍(2006)。高職學生休閒活動參與態度與滿意度之探討-以臺中縣某私立高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
鄭元順(2004)不同的運動介入對國中肥胖學生體適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鄭芳梵(1993)。如何積極推展休閒運動。國民體育季刊,22(4),11-14。
鄭婉敏(2001)。當代的動機理論及其對教學的啟示。台中師院學報,15,135-146。
鄭順璁(2001)。台北市大學生生活型態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盧俊宏(1994)。運動心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賴哲民(1988)。台北市國小兒童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台北市。
謝秀芳(1996)。技職院校學生休閒活動參與動機之研究。國立雲林學院學報,5(2),131-150。
謝哲仁(1999)。臺北縣市國中學生休閒認知休閒態度與休閒行為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鮑敦珮(2002)。中部地區青少年選擇休閒場所之相關因素實證研究-以國立台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
魏怡嘉(2004 年10 月24 日)。學童肥胖越來越嚴重。自由時報, 10 版。
戴遐齡(1997)。台北市高爾夫球練習場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與行為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8,509-532。
英文部分
Allison, D. B. (1996). The use of discordant sibling pairs for finding genetic loci linked obesity: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and related metabolic disorder, 20 (6), 53-60.
Bloland, P. A.(1987). Leisure as a campus resource for fostering student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65, 291-294.
Bray, G. A. (1985). Obesity:Definition, diagnosis and disadvantages. The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 142, 2-8.
Brent, J. R. (1975). On the serivation of leisure activity types-A perceptual mapping approach.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7, 128-140.
Broekhoff, J . (1986). The effect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physic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G .L .Stull and H .M . Eckert (Eds.), Effects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children (pp.75-87). Champaign,IL :Human Kinetics.
Casbi,G., Torok Jeges, S., & Molnar, D. (2000). Presence of metabolic cardiovscrlar syndrome in obese children. Eur J pediatric, 159, 91-94.
Chen, W. (1997). Childhood obesity in Taiwan. Acta Paedin, 38, 438-442.
Cicuttini, F. M., Spector, T., & Baker, J. (1997). Risk factor for osteoarthritis in the tibiofemoral and patellofemoral joints of the knee. J Rheumatol, 24, 1164-1167.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Denke, M. (1996). Lipids, estrogen status,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in women.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8 (1), 13-14.
Eills, G. D. ,& Witt , P. A. (1991). Development form to assess perceived freedom in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25-233
Hsieh, C .M . (1998). Leisure attitudes, motivation, participation,and satisfaction:Test of a model of leisure behavior.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 on,IN .
Iso-Ahola, S. E.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que, Iowa:Williamm C. Brown. Publishers.
Iso-Ahola, S. E. (1989). Motivation for leisure. In E. L. Jackson & T. L.Burton(Eds.), Understanding Leisure and Recreation (pp.247-279). Sate College, PA: Venture.
Kelly, J. R. (1990). Leisure.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Klley, J. (1978). Arevise parading of leisure choice. Leisure Sciences, 1, 345-363.
Neulinger, J. (1982).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2nd ed.). Springfield.IL: Charles C.Thomas.
Peterson, R. A. (1981). Measuring culture, leisure, and time us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453, 169-179.
Ragheb, M. G. , & Tate, R. L. (1993). A behavioral model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based on leisure attitude,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Leisure Studies , 12 (1) , 61-70.
Ragheb, M. G. (1980). Interelationship among leisure participation,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leisure attitud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 (2), 139-149.
Rea, L. M., & Parker, R. A. (1997). 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survey research. San Francisco, CA: Jossey Bass Publishers.
Rossman, J. R. (1995). Recreation programming: Designing leisure experiences (2nd ed.). Champaign. IL: Sagamore.
Rowland, T. W. (1990). Exercise and children’s health. 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Stokowski, P. A. (1994). Leisure in society: A network structural perspective. London: Mansell Publis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