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德修
Qiu, De-Xiu
論文名稱: 商周禮制中鼎之研究
指導教授: 孔德成
Kong, De-Cheng
周何
Zhou, He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畢業學年度: 6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08
中文關鍵詞: 商代周代禮制用鼎制度中鼎典籍資料出土實物二重証據法中國文學文學
英文關鍵詞: SHANG-DYNASTY, ZHOU-DYNASTY, CHINESE-LITERATURE, LITERATUR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商周禮制中鼎之研究序
    鼎者,本為日用之器,而後施之于禮。禮器之鼎,固國家之重器,三代以下,蔑不重
    之。商周遺址以及墓葬窖藏所得,或陶鼎,或銅鼎,今每不擇地而出,遂可得而考徵
    焉。禮經一書,稍涉祭祀、喪葬、飲饌諸禮,亦莫不有鼎彝在焉。鼎有特鼎、三鼎、
    五鼎、七鼎、九鼎之制,所以彰身分之貴賤,顯沒世之哀榮者也。故天子、公卿、大
    夫、士,禮數有異也。
    國語楚語下云:子期祀平王,祭以牛俎於王,王問於觀射父,曰:「祀牲何及?」對
    曰:「祀加於舉。天子舉以大牢,祀以會;諸侯舉以特牛,祀以太牢;卿舉以少牢,
    祀以特牛;大夫舉以特牲,祀以少牢;士食魚炙,祀以特牲;庶人食菜,祀以魚。上
    下有序,則民不慢。」古者牲牢必實諸鼎,故所實既殊,而用鼎亦當有別;所舉所祀
    ,既以上下之序互有不同,而用鼎亦自有其差等制度存焉。且大牢、少牢之異,非止
    牛、羊、□之牲物不同,實在於鼎數多寡之有差,是以古者喪祭飲饌之典,一皆以鼎
    示其名位,別其貴賤也。生前既周旋於鼎俎之際,死後又隨葬於棺□之間,所用禮器
    自必依其身分地位而有顯其差等之數。士喪禮小歛奠章,陳一鼎于寢門外,所以實特
    豚也;大歛奠,陳三鼎于門外,所以升豚、魚、腊也;是士禮有用特鼎、三鼎之制也
    。大夫則用五鼎,少牢饋食禮羹定時,雍人亦先預陳五鼎于門外;至于公食大夫之禮
    用大牢七鼎,聘禮用大牢九鼎者,諸侯之制也。由知古人行禮,有大牢、少牢、特牲
    之差;有鑊鼎、正鼎、陪鼎之別,尚有□、簋、□、豆及酒器之等與之匹配者,皆以
    示禮器之有定制,有定數;亦由見用鼎制度實即禮器之重心,固三代禮制之最大特徵
    ,惟時湮代久,古制沈霾,雖有心探究,惜乎力有所不逮也。
    自入上庠,嘗從曲阜孔師達生習三禮、金文及古器物學,又從鎮江周師一田習三禮、
    三傳之學,始識商周禮制之大體。比入本所博士班,遂以「商周禮制中鼎之研究」為
    題,就教於孔、周一師。承命以來,夙夜憂勤,蒐集資料,制作卡片,不覺盈篋;然
    猶深以為不足,復經孔、周二師之推薦,遠赴東瀛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檢拾抄讀
    ,爬羅蒐集。歸國後,復三年而始定□。其間歷檢群經諸子,旁蒐周書殷誥,以求紙
    上資料之完備;兼采鼎彝吉金,迼紹殷人卜辭,博徵後世眾議,上以探其淵源,下以
    觀其流變,進而利用考古成果,墓葬制度,器物組合等出土資料,以為建立論點之慼
    藉。此王國維所謂「二重證據法」是也。鄞鄲學步,勉力以赴,乃即以典籍資料為經
    ,出土實物為緯,用以研究商周用鼎制度;撰成本書,凡分五章,都五十萬言。
    首章「鼎彝稱謂辨析」,是銅鼎自名器所刊之銘文為根據,以探索鼎名之類別,因知
    有共名、本名、別名之異,而本名又有正鼎、□鼎、□鼎之殊。復考釋其文字,詳究
    其流變,確定其稱謂,以為研究商周鼎制之根基。次章為「論述作鼎緣由」,依據鼎
    銘所載,論析古人所以作鼎之緣由,俾備深入探討商周鼎制內涵之依據。第三章「由
    典籍資料看商周用鼎制度」,利用典籍資料建立商周鼎制之體系,類別有四:
    一、鑊鼎系統;
    二、正鼎系統;
    三、陪鼎系統;
    四、鼎簋配合律。
    綜此紙上資料之整理所得,始得以與出土實物中鼎制資料作配合之研究。第四章「由
    出土實物看殷商用鼎制度」,根據殷墟墓葬出土實物論析殷商用鼎之規律。由知殷人
    當時已具特鼎、三鼎、五鼎、七鼎、九鼎之差等制度也。惟其與周制不同者,胥在鼎
    制常與酒器之爵、觚、斝相匹配;然與簋之關係,則不如兩周之謹嚴也。末章「由出
    土實物看兩周之用鼎制度」,就兩周墓葬出土實物資料之研究,由知兩周之用鼎制度
    ,分四階段:
    第一階段:西周前中期;
    第二階段:西周後至春秋前期;
    第三階段:春秋中至戰國前期;
    第二階段:戰國中後期。
    第一階段□屬鼎制之完整時期,其制可分為特、三、五、七、九鼎,其與殷禮所不同
    者,耑在周制之鼎與簋之匹厄皆能密合──特鼎配一簋,三鼎配二簋,五鼎配四簋,
    七鼎配六簋,九鼎配八簋──而不與酒器之爵、觚、斝相敵也。第二階段為鼎制之初
    度崩壞時期,而崩壞之層面□自王官、諸侯始。第三階段為鼎制之再次崩壞時期,而
    其層面已見逐漸擴大:上焉者,有諸候之卿大夫;下焉者,有基層之士庶,均在僭用
    禮制之列。第四階段為鼎制之完全崩壞時期,□春秋戰國之際,時代鉅變,上下僭亂
    ,致斯時之鼎制呈分崩離析而至於完全崩壞。約而言之,是時鼎制之崩壞可釐成三種
    現象:
    一為中原系──膨脹式鼎制;
    一為西秦系──壓縮式鼎制;
    一為荊楚系──兩兩式鼎制。
    此其內容大要也。大抵皆潛心沈思之所得,廣徵博稽以為斷者也。
    自入本所以來,前後已十易寒暑。其間嘗從高師仲華習尚書、文獻、版本、目錄之學
    ;從林師景伊習群經、老莊、說文、文字之學。既承諸師啟其蒙昧,作育研究之根柢
    ,由是始能稍窺學問之門徑。惟以資質駑鈍,性好攻堅,每論辨一事,輒累日經旬,
    數易其稿而後始敢稍定。既承孔、周二師斧正,又多所修葺而終至完稿,倘有一得之
    見,實皆諸師啟迪之功;至於疏漏舛誤,則乃愚昧魯鈍之過。自始擬定體例,剖析疑
    難,以至匡正謬誤,修葺潤飾者,孔、周二師辛勞備至。是故自知力有不逮,不辭絕
    臏之難;幸厎於成,敢效曝日之獻者,誠恐負諸師啟育之德深,期望之意切也。今雖
    云完稿,豈敢自詡為是,尚□前輩大師,海內碩彥,博雅君子,不遺督察,嘉其好學
    ,惠予優容,時賜針砭,幸有以教之。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