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蕭凱云
Hsiao, Kai-Yun
論文名稱: 創意人格特質與創意寫作表現的相關研究---以創意歷程為中介變項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ative Personality and Creative Writing-Taking the Process as the Mediator
指導教授: 陳學志
Chen, Hsueh-Chi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7
中文關鍵詞: 創意寫作表現創意人格特質創意歷程連結理論
英文關鍵詞: creative writing performance, creative personality, creative thinking process, associative theory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83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3下載:2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寫作能力是現今邁向未來的關鍵能力之一,過去對於寫作表現的研究,較著重於教學法介入,鮮少探討影響創意寫作表現之因子。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創意人格特質、創意歷程及創意寫作表現之間的相關性,並檢驗創意歷程是否作為中介變項影響創意人格特質與創意寫作表現之關係。
    本研究對象為126名國中生,先後進行團體施測與單獨施測,團體施測之研究工具包括「威廉斯創造性傾向量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竹筷子的不尋常用途」、「青少年版中文詞彙遠距聯想測驗」與「情境式創意寫作(題目:寫給古代名人OOO的一封信)」,單獨施測之研究工具為「詞彙判斷作業」。
    結果發現,創意人格特質、不同創意歷程與創意寫作之間有顯著相關,但連結斜率僅與創意寫作表現有顯著正相關;接著,進一步檢驗不同創意歷程之中介分析,分成一般中介分析與平行中介分析,在一般中介分析中發現,發散性與封閉性創意歷程作為顯著之中介變項,而在平行中介分析中發現,發散性與封閉性創意歷程是同時中介創意人格特質與創意寫作表現。換句話說,具有創意人格特質之國中生,需透過發散性與/或封閉性創意歷程,有助於提升創意寫作表現。本研究結果有助於了解影響國中生寫作之因子,並提供現場教師對於創意寫作教學之課程安排建議,提高學生發散性與封閉性創意思考之能力。

    Writing is one of the critical abilities for the future. Studies for writing performance put more emphasis on teaching techniques, but paid less attention to what affected creative writing performance.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reative personality, creative process and creative writing performance, and to examine whether the creative process could aff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ative personality and creative writing performance as the mediator. In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chose 126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the group tests and the individual test. The group tests consisted of “ 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 part II”, “Alternative test”, “Chinese Word Remote Associates Test -Adolescent” and “Situational creative writing-A Letter for a Historical Person”. The individual test contained “Lexical Decision Task”.
      The finding of this study as follows: (1) Creative personality, creative process and creative writing performance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related. However, the associative slope was only significantly positive related to creative writing performance. (2) To separately examine divergent and convergent thinking as the mediator, both had significantly effect on the mediation model. In further analysis, divergent and convergent thinking could be the parallel mediators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related to creative personality and creative writing performance. In other 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ho had creative personality could enhance creative writing performance through divergent and / or convergent thinking.
      This study contributed to know what affecte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s’ writing performance, how to increase divergent and convergent thinking, and provided suggestions for teaching creative writing.

    謝誌ⅰ 中文摘要ⅱ 英文摘要ⅲ 目次ⅴ 表次ⅵ 圖次ⅶ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寫作相關理論 9 第二節 寫作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 28 第三章 研究假設與研究方法 36 第一節 研究架構和研究假設 36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設計流程 3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9 第四節 資料分析 44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5 第一節 各研究變項之描述性統計與相關分析 45 第二節 不同創意歷程對創意人格特質與創意寫作表現之中介效果 49 第五章 綜合討論 52 第一節 延伸討論 52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54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 57 參考文獻 59 中文文獻 59 英文文獻 64 附錄 66

    中文文獻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
    王小萍(2015)。高中生寫作表現與作文長度、寫作創意之研究。資優教育季刊, 136,25-36。
    王木榮(1985)。 威廉斯創造力測驗修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王汝杰(2007)。 國小教師人力資源與教育經費供需系統之研究:系統動態學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亞洲大學,臺中市。
    王妙萱(2009)。讀寫結合限制式寫作教學方案應用於國中八年級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王怡蘋(2011)。 心智圖融入國中三年級作文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睿千(2006)。創造思考教學模組對體育師資生創造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石麗雯(2010)。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寫作測驗高成就學生課外閱讀與寫作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秀瓊(1999)。「高低創造力者在詞彙連結型態上 有否差異?—檢驗 Mednick 的連結層級假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臺北市。
    李依蓉(2007)。 我手寫我心 創造思考寫作方案對國中八年級學生寫作表現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呂佳樺(2012)。國中詩圖文寫作創意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呂曉惠(2013)。同儕互評分組機制對於國中八年級生寫作表現與動機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新北市。
    任純慧、陳學志、練竑初、卓淑玲(2004)。創造力測量的輔助工具:中文遠距 聯想量表的編製。應用心理研究,21,195-218。
    吳靜吉(1981a)。創造思考測驗評分手冊。臺北市:遠流。
    吳靜吉(1981b)。語文創造思考測驗評分手冊。臺北市:遠流。
    吳靜吉(1998c)。「新編創造思考測驗研究」。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研究報告。執行單位:學術交流基金會。
    吳明雄、袁宇熙、何益川、嚴如鈺、劉婉真(2015)。卓越發明人整體創造力運思歷程之研究。健康管理學刊,13(2),60-72。
    林幸台、王木榮(1987)。威廉斯創造力測驗。臺北市:心理。
    林品甄(2015)。限制式寫作融入聯絡簿對國中學生寫作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家君(2017)。運用TED影片結合心智圖法於九年級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新北市。
    林嘉琪、黃詩媛、詹雨臻、陳學志(2019)。創造思考寫作教學對國中生創造力、 寫作能力之影響。創造學刊,9(2),27-45。
    林嘉琪(2008)。「創造思考教學 法」對國中生創造力、寫作能力及寫作興趣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緯倫、連韻文、任純慧(2005)。想得多是想得好的前提嗎?探討發散性思考能力在創意問題解決的角色。中華心理學刊,47(3),211-227。
    林建平(1989)。創意的寫作教室。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幸台、王木榮(1994)。威廉斯創造力測驗指導手冊。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邱皓政(2005)。創造力的測量與共識衡鑑。教育資料集刊,30,267-298。
    邱發忠、陳學志、林耀南、涂莉苹(2012)。想像力構念之初探。教育心理學報,44(2),389-410。
    柯惠馨(2015)。國中七年級生使用數位故事寫作平台-故事鳥在寫作進步及過程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徐韻妮(2013)。「創造思考寫作教學」對國中資優生國文寫作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許淑芬(2010)。作文病句探究:以小四到小六學生寫作現象為例。臺北市:秀威資訊。
    郭祖珮(2002)。高層思考寫作教學方案對國中生非傳統作文寫作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慈紋(2012)。閱讀與寫作雙效教學對國中輕度障礙學生寫作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可欣、戴汝卉、吳清麟、陳學志(2014)。想像力技法融入寫作教學課程設計暨效果評估。創造學刊,5(2),25-47。
    陳昭儀(1990)。傑出理化科學家之人格特質及創造歷程之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5(1),27-45。
    陳昭儀 (1990)。我國傑出發明家之人格特質創造歷程及生涯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昭儀 (1991)。創造歷程階段論。創造思考教育,3,46-49。
    陳昭儀 (2000)。傑出理化科學家之人格特質及創造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報,45(1),27-45。
    陳昭儀 (2001)。傑出表演藝術家個人特質之研究。資優教育研究,1(2),1-22。
    陳昭儀、黃欣怡(2005)。 傑出文學家創作歷程之探討。第三屆創新與創造力研討會, 臺北市:教育部、國立政治大學。
    陳鳳如(2003)。不同寫作能力的國中生在寫作歷程與讀者覺察能力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6,66。
    陳鳳如(2008)。國中學生基本學力測驗之寫作測驗表現及其相關因素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85,58-72。
    陳龍安(2006)。 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第六版)。臺北市:心理。
    陳韻蓉(2015)。 主動性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工作投入與職涯滿足關係之研究- 以保險從業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高雄市。
    陳姵臻 (2018)。青少年封閉式創造力潛能測量:「青少年版中文 詞彙遠距聯想測驗」之編製及信效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陳姵臻、黃博聖、陳學志、林緯倫(印刷中)。青少年封閉式創造力潛能測量:「青少年版中文詞彙遠距聯想測驗」之編製及信、效度研究。測驗學刊。
    梁雲霞(2015)。多讀,就會寫嗎?:閱讀和寫作關係之檢視。《教育論叢》 。第 4 期(2015 年 12 月),頁 61-78
    張銘芳(2016)。 國中寫作教學設計與實作研究 - 以「 立意取材 」、「 謀篇布 局 」為中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韶芸(2016)。曼陀羅寫作教學對國中語文 低成就學生寫作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張家郡(2011)。屏東地區國中生使用日記型部落格自我揭露、社會支持對寫作頻率、寫作能力影響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張菀玲(2009)。寫作認知策略教學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不同文體的寫作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張春興(1994)。 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7)。 張氏心理學辭典重訂版二刷。臺北市:東華。
    張佑銘(2005)。中文自動作文修辭評分系統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國中教育會考(2017)。103 至 108 年國中教育會考各科計分與閱卷結果說明。線上檢 索日期:2019 年 12 月 21 日。取自網https://cap.nace.edu.tw/index.html。
    國中教育會考(2017)。寫作測驗評分規準。線上檢索日期:2019 年 12 月 22 日。取自網址:https://cap.nace.edu.tw/exam_3_1.html
    教育部(2002)。 創造力教育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 92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4)。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
    教育部。 教育部(2018)。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語文領域-國語文課程領綱。臺北: 教育部。
    游淑媛(2016)。多元化作文教學對國中生寫作態度與寫作表現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黃雅苹(2009)。國中生閱讀型態對寫作能力表現及寫作後設認知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黃燕.(2007).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網上閱卷情况調查.外語界 2007 年第 2 期:82-96.
    彭震球(1991)。創造性教學之實踐。臺北市:五南。
    彭淑惠、林佩樺。華語寫作測驗線上評分系統之運用。第七屆國際電腦漢語教學研討會,2012 年 5 月 25-27 日,美國夏威夷州。
    楊曉菁(2019)。階梯寫作:微書寫時代的邏輯、思辨與作文力:楊曉菁老師的18堂寫作必修課。臺北市:悅知文化。
    趙淑瑩(2010)。描寫、敘述寫作教學對國中九年級學生寫作能力提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美珍(1986)。 國小教師創造力、教學態度與學生創造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文化大學,臺北市。
    鄭茜尹(2016)。 大學入學考試國文科非選擇題命題趨勢析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新北市。
    劉欣靄(2014)。電子白板結合心智圖寫作方案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寫作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青橋(2013)。國小高年級學生寫作表現與寫作創意相關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潘裕豐 (2006)。創意思考教學與策略。中華資優教育學會年會,台北。
    魏家琳(2014)。過程導向寫作教學融合仿寫對國中生寫作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逢甲大學,臺中市。
    盧雪梅(1980)。創造性人格特質。創造思考教育,2,33-39。
    謝佩芬等(2017)。 越過寫作的山。新北市:字畝文化創意。
    嚴仁鴻(2012)。 創意人格特質、生涯歷程、創意環境與行銷創造力之研究-以行銷企劃人員為研究對象(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英文文獻
    Ayman­Nolleya, S. (1992). Vygotsky's perspective on the development of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5(1), 77-85.
    Atkinson, R. C., & Shiffrin, R. M. (1968). Human memory: A proposed system and its control processes. In K. W. Spence & J. T. Spence (Eds.),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Advances in research and theory (Vol. 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68.
    Amabile, T. M. (1996). Creativity in context. Boulder, CO: Westvoew.
    Allen Gannett (2019). The Creative Curve: How to Develop the Right Idea, at the Right Time.Taipei.LOCUS.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91-215.
    Bandura, A. (1978). The self system in reciprocal determinism. American Psychologist, 33, 344-358.
    Baer, J. (2014). Creativity and divergent thinking: A task-specific approach. Psychology Press.
    Barron, F. (1988). Putting creativity to work. In R. J. Sternberg (Ed.),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Contemporary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pp. 76-98).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sikszentmihalyi, M. (1996). Creativity: 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Craig, M., & Manis, M. (1960). Prediction of scores of on the Remote Associates Test by size of response repertoire. Unpublished manuscript, 220-232.
    Dewey, J. (1933). How we think. Boston: D. C. Heath.
    Davis, G., & Rimm, S. (1982). (GIFFI) I and II: Instruments for identifying creative potential in the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16, 50-57.
    Flower, L. S., & Hayes, J. R. (1981). A cognitive process theory of writing.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32, 365-387. Hooper, S. R., Swartz, C. W., Montgomery, J. W., & Reed, M. S. (1993). Prevalence of writing problems across three middle school samples.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2(4), 610-622.
    Tiedt, I. (1987). Learning to use written language. NY: Schaffer Publications, Frank.
    Hayes, J. R., & Flower, L. S. (1980). Identifying the organization of writing processes. In L. W. Gregg & E. R. Steinberg (Eds.), Cognitive process in writing (pp. 3-30).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Lin, W. L., Hsu, K. Y., Chen, H. C., & Wang, J. W. (2012). The relations of gender and personality traits on different creativities: A dual-process theory account.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 6(2), 112-123.
    Lin, W. L., & Lien, Y. W. (2013). The different role of working memory in open-ended versus closed-ended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A dual-process theory account.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5(1), 85-96.
    Lin, W. L., Hsu, K. Y., Chen, H. C., & Wang, J. W. (2012). The relations of gender and personality traits on different creativities: A dual-process theory account.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 6(2), 112-123.
    Lubart, T. I. (1994). Creativity. In R. J. Sternberg (Ed.),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pp. 289-33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Mednick, S. A. (1962). The associative basis of the creative process. Psychological Review, 44, 220-232.
    Shah, C., Erhard, K., Ortheil, H. J., Kaza, E., Kessler, C., & Lotze, M. (2013). Neural correlates of creative writing: an fMRI study. Human brain mapping, 34(5), 1088-1101.
    Torrance, E.P. (1968). Examples and rationales of test tasks for assessing creative
    abilities.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2, 165-178.
    Torrance, E.P. (1969). et al., (Eds) Creativity: Its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John Wiley and Sons.
    Williams, F. E. (1980). 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 (CAP): Manual. Buffalo, NY: D.O.K Publishers.
    Williams, F. E. (1993). 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 (CAP): Examiner’s manual. Austin, TX: Pro-ed.。
    Wallas, G. Stage in the creative process.(1926). In A. Rothenberg and C. R. hansman(Eds.) The creativity questi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76.
    Wagner, C. (1996). Creative behavior through basic inferences: Evidence from person-computer interactions.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0(2), 105-125.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