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許銘舜 Hsu,Ming-Shun |
---|---|
論文名稱: |
六十年代後美國文學選集中的華美文學與經典探討 Canons and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he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after 1960s |
指導教授: |
王秀惠
Wang, Hsiu-Hu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3 |
中文關鍵詞: | 民權運動 、模範少數族裔 、美國文學選集 、經典性 、華美文學 |
英文關鍵詞: | Civil Rights Movement, Model Minority Theory, The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Canons、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Canons,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5 下載: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所欲研究的是華裔美國文學在民權運動後是如何蓬勃發展。尤其從題材、內容到美國文學選集的選擇上如何呈現與反映當時的訴求?少數族裔,特別是華人作家對黑人民權運動有何省思,以及到底哪些作品被歸類與收錄並視之為華美文學經典作品。
隨著民權運動興起,美國社會為了體現當代美國文化的多元性,在各個少數族裔選取特定作家與其作品為代表。此舉一方面是要呈現給社會關於美國的多元自由化;另一方面是被選的作家與作品是投合大眾所好,該族群之異文化正好是他們所希望看到的以及所想要瞭解的。當美國社會對於湯亭亭、譚恩美等作家與其作品大表歡迎並視為「經典性」時,其背後有哪些因素特質值得我們深入分析,而經典對於華美文學發展的侷限性又是什麼。顯現本文在研究這些華美文學議題時,試著從民權運動和華人歷史脈絡分析族裔歷史如何影響文學寫作的發展。
本論文分析民權運動之後,美國文學選集是如何收錄少數族裔作家與其作品,並視之為經典。本篇以三份美國文學選集為主要研究文本,分別是:《諾頓美國文學選集》、《希斯美國文學選集》與《Literature: An Introduction to Fiction, Poetry, and Drama》。文中發現華美文學作家與作品的收錄具有侷限性。在這三冊美國文學選集之中,華裔作家收錄大多重複,較少廣泛納入各時代裡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與其作品。除了收錄人數不足之外,收錄篇章也難脫既定的範圍,使得這些作家的其他不同題材作品皆沒有被納入討論。隨著移民法案的通過,大批華人作家進入美國文壇,豐富了寫作風格與題材。但何以這批作家依舊鮮少進入正規的美國文學選集之中。這些不足與爭議處並沒有隨著再版而修正,使得華美文學在美國文學選集中難脫偏好特定作家與特定題材的嫌疑,讓人質疑其經典性。
In the movement of Civil Rights, American government tried to embrace multi-cultures. With the aim to show off how freedom they could offered to newcomers and sojourners, to reinforce the image of multi-cultures, to let the readers to understand more about these mythical ethnic groups, and to conform with the stereotype of the Orientalism, American anthology editors select some typical writers and his/her works as representative of their ethnic groups. The most typical writers who reflected the concept of multi-cultures advocated by American government were Maxine Hong Kingston, Amy Tan, and the like. Their works were welcomed and treated as canons with the implications of certain political motivation.
Three well-known American anthologies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texts, including: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The Heath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Literature: An Introduction to Fiction, Poetry, and Drama. The present study found out how these anthologies selected minority writers and works, how those writers and works could be considered as canons, and how the ethnic history influenced the literary writing. This study also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of three pieces of American literatures after the movement of Civil Rights, with an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movements on topics, contents, and anthologies, as well as on the minority role of Chinese American writers.
From these anthologies,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of its revision in selecting writers and works. Furthermore, the themes and topics followed a same pattern. Finally, with the passage of the 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 of 1965, many Chinese writers immigrated to USA, yet, their works were excluded by American anthology editors. The favoring in particular writers and works leads lots of researchers questioning how these works and writers could be treated as canons.
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文獻
于展(2006)。美國民權運動的新趨勢。歷史教學(9),75-79。
王建會(2010)。“創傷”理論雨亞裔美國文學批評-以亞裔男性研究為視角。當代外國文學(2),68-74。
王偉(2004)。民權法案對黑人民權運動的影響。吉林師範學院學報(6),94-96。
王蕙英(1999)。美國民權運動起因初探。湛江師範學院學報(2),20,16-19。
王蒼柏(1994)。戰前美國華僑教育初探。八桂僑史(1),第29~34頁。
尹曉煌著,徐穎果主譯(2006)。當代美國華裔文學:多元化的聲音-美國華裔文學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占成(2008)。二戰後美國進一步多元化對美國社會發展的影響。江蘇技術師範學院學報(12),109-111。
艾德華‧薩伊德(1998)。東方主義。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出版。
何文敬(2010)。我是誰?美國小說中的文化屬性。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補助出版,台北:書林出版社。
李巧雯(2005)。美國華人新移民社會發展與適應之初探。中興史學(11)。頁129-160。
李林、史麗琴(2007)。淺論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意義。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6),27,27-28。
李有成、張錦忠主編(2010)。離散與家國想像-文學與文化研究集稿。台北市:允晨文化。
李雅柳(2008)。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美國排華法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初陽(2008)。從散居文學理論看美國華裔文學中的文化觀照。黑龍江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
邱貴芬(2001)。日據時代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澗、戴叢容譯(2003)。華裔作家在美國文壇的地位及歸類。复旦學報(5),11-17。
林華立(2000)。美國新左派學者在新左派運動中所扮演的角色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冰、王立禮主編(2009)。華裔美國作家研究。南開21世紀華人文學叢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吳冰(2010)。華裔美國文學的歷史性。外國文學研究(2),120-125。
侯燕(2008)。《唐老亞》對華裔美國人形象的建構。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胡迪(2004)。書寫即戰鬥趙健秀小說中的反抗政治。淡江大學英文系碩士論文。
郝艷萍(2009)。1964年民權法案對美國教育的影響。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4)14-18。
姜蘭虹、趙建雄、徐榮崇(1998)。當代華人的海外移民。地理學報(24),59-84。
徐宗雄著,何文敬譯(2001)。天堂樹-一個華裔美國家族四代的故事。台北市:麥田出版。
徐穎果(2008)。跨文化視野下的美國華裔文學:趙健秀作品研究。南開21世紀華人文學叢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徐穎果(2008)。美國華裔文學選讀-英文原著節選+中文介紹、注釋-第二版。南開21世紀華人文學叢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雪莉‧費許‧費雪金(Shelly Fisher Fishkin)著、蔡昀伶譯(2006)‧跨國美國研究與亞洲的交會。中外文學(1),35,87-119。
陸薇(2006)。華裔美國文學對文學史的改寫與經典重構的啟示。當代外國文學(4),65-70。
章潔(2009)。羅伯特‧肯尼迪與20世紀60年代每國黑人民權運動。复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陳靜瑜(2002)。十九世紀美國加州華人移民娼妓史析探。臺北:海華文教基金會華僑學術研究叢書。
張瓊(2009)。從族裔聲音到經典文學-美國華裔文學的文學性研究及主體反思。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張瓊惠(1997)。華美文學的雜碎傳統。創造傳統:第三屆華裔美國文學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張慶松(1997)。美國百年排華內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單德興 (2000)。銘刻與再現-華裔美國文學與文化論集。台北市:麥田出版。
單德興(2001)。對話與交流-當代中外作家、批評家訪談錄。台北市:麥田出版。
單德興(2001)。反動與重演:美國文學史與文化批評。台北市:書林出版。
單德興(2006)。重建美國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單德興(2007)。邊緣與中心。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
單德興(2009)。故事與新生:華美文學與文化研究。南開21世紀華人文學叢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蔡志強(2001)。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理念與實踐:以麥爾坎X為例。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永良(2007)。美國的語言教育與語言政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曾照蓮、袁平華(2005)。美國華裔文學的崛起與發展。求索(12),174-175、192。
馮品佳(2002)。再造華美女性文學傳統:任璧蓮的《夢娜在應許之地》。歐美研究(4),32,675-704。
馮品佳(2006)。台灣地區的新英文文學及美國弱勢族裔文學研究。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33-58。
馮品佳(2007)。魅影中國:譚恩美的《百種神秘感覺》、《接骨師之女》、與《防魚防水》中的跨國詭魅敘事。英美文學評論。113-141。
蒲若茜(2006)。族裔經驗與文化想像-華裔美國小說典型母題研究。港澳及海外華文文學研究叢書。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蒲若茜(2009)。華裔美國作家筆下的歷史再現。暨南學報(4), 1-11。
劉海平、王守仁主編(2002)。新編美國文學史第四卷 1945-2000。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蔡昌卓(2002)。美國英語史-美國英語融合與創新的歷史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134-135。
劉英俊(2003)。1882年美國排華初探。緬陽師範學院學報(3),22,85~86。
劉卓、楊大偉(2007)。解讀模範少數族裔理論和多元文化主義的內在關係。遼寧大學學報(33),33期。頁69-73。
劉春紅(2009)。試析非洲後裔民權運動與美國夢的相互影響。湘潭師範學院學報(4),31,180-182。
廖維達(2005)。美國種族優惠性差別待遇-兼論我國原住民升學優惠制度。國立台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潮龍起(2010)。美國華人史1848-1949。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閻景娟(2010)。文學經典論爭在美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饒芃子(2007)。流散與回望:比較文學視野中的海外華人文學。南開21世紀華人文學叢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蘇榕(2002)。重繪城市:論《猴行者:其偽書》的族裔空間。歐美研究(2),33,345-371。
Bibliography
Barker-Nunn, Jeanne. (1987). Telling the mother’s story: history and connection in the autobiographies of Maxine Hong Kingston and Kim. Chernin. Women’s Studies(14),55-63.
Baym, Nina. (2003).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Edition.6th. W W Norton & Co Inc.
Baym, Nina. (2008).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edition.7th. W W Norton & Co Inc.
Craig.B.Springer(2000).Contemporary U.S. Literature: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s .U.S. Society & Value’s (5)1. Electronic Journal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Washington, D.C.
Chen, Hui-Mei.(2009). Representing Chinese America in Fae Myenne Ng’s Bone and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 M. A Thesis.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of Graduate Insitute.
Dolle, Raymand f.(1990). The new canaan, the old canon, and the new world in American literature anthologies. College Literature (17) Issue2/3, p196, 16p.
Eastman, Charles A. (1997) From the Deep Woods to Civilization. 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Huang, Guiyou, & Bing Wu. (2008). Global Perspective On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Lai, Him Mark, Genny Lim, & Judy Yang:Poetry and History of Chinese immigrants on Angel Island 1910~1940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80).
Guillory, John.(1993). Cultural Capital: The Problem of Literary Canon Formati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roden, Michael, Martin Kreiswirth, and Imre Szeman.(2005). The John Hopkins Guide to Literary Criticism and Theory. Vol.2 ,N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Kim, Elaine H. (2006).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An Introduction to the Writings and Their Social Context.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Lauter, Paul.(1991) Canons and Context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uter, Paul.(1994) The Heath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1st ed. Lexington, Mass.: Heath.
Lo, Laren. (2002). Re-spatializing Identity, History, and Home in Frank Chin’s Donald Duk. M. A thesis. (National Chunghw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2002)
Leitch, Vincent B.(1998).American Literary Criticism from the Thirties to the Eightie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Madsen, Deborah L. (2006). Chinese American Writers of the Real and the Fake: Authenticity and the Twin Traditions of Life Writing. Canadian Review of American Studies (3)36, 257-271.
Pendery, David. (2008). Identity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e Chinese diaspora to the United State, 1850-2004: new perspectives. Asian Ethnicity, 201-218.
Partridge, Jeffery F. (2004). Aiiieeeee! And the Asian American Literary Movement: A Conversation with Shawn Wong. MELUS(3/4), 29,91-102.
Stuart, Amy.(2006). Equal Treatment as exclusion:Language, race and US education Poli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clusive Education (10)2-3.99.235-250.
Schiffman, Harold F.(1996). Linguistic Culture and language Policy,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Pp.269-270.
U.S. Statutes at Large 78(1964).Backgrounder on the Civil Rights Act. Basic Readings in U.S. Democracy.p.241.
Wolfram, W. (1999). From Definition to Policy: the Ideological struggle of African-American English. Washington 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pp.292-313.
Zhao, Wen-Shu(2004).Contemporary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in Contested Terrains.Nanjing:Nanjing University Press.
網路資料
曾露凌、譚雅倫(1993)。明報月刊。美國華人移民血淚簡史。閱讀日期:2011年04月12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3/12/n57061.htm。
馬航飛(2002)。中國新聞網。美國華裔文學:舊矛盾與新困惑。閱讀日期:2011年04月12日。取自http://www.cns.hk:89/2002-12-12/26/252833.html。
Tinsley E. Yarbrough。論民主文集(11)-保護少數族群權利。閱讀日期:2011年04月12日。取自http://asiademo.org/b5/news/2004/10/20041028a.htm#art05
和http://www.ait.org.tw/infousa/zhtw/PUBS/DPapers/d11minority.htm 。
US. Statutes at large 78(1964)。美國民主基本文獻,美國法案背景介紹。閱讀日期:2011年04月12日。取自http://usinfo.org/PUBS/BasicReadings/39.htm 。
Peason:kennedy Literature/about the book。閱讀日期:2011年07月20日。
http://wps.ablongman.com/long_kennedy_lfpdcap_5/110/28289/7242112.cw/index.html。
STEPHEN SHU NING LIU PAPERS。閱讀日期:2011年07月20日。
取自http://library.und.edu/Collections/og361.html。
語言天才犧牲首段婚姻飄零而終孤身反排華吶喊為同胞(2008)。加拿大都市
報。閱讀日期:2011年08月22日。取自於http://www.ccue.com/ccp_east/2008-08-07/1218163267d1206220.html。
百年海外華人作家錄:拒絕美國評論家「文化誤讀」的湯亭亭(2008)。路比華訊。閱讀日期:2011年10月01日。 取自於:http://www.lubynews.com/view.php?tid=1983&cid=9。
美國移民政策的變遷(2007)。大紀元。閱讀日期:2011年10月14日。取自於
http://news.epochtimes.com.tw/7/5/15/55481.htm。
周兆呈(2011)。聯合早報。美國亞裔研究學者周敏: 模範少數族裔 另一種排外
機制。閱讀日期:2011年10月16日。取自於:http://www.chilicity.com/cgi-bin/bigate.cgi/b/x/g/http@www.chilicity.com/publishhtml/15/2011-04-10/20110410143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