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慧芬
CHEN,HUEY-FEN
論文名稱: 創新金融教育方案對國小學童人際關係之影響-以遊戲教學為例
The Effects of the Creative Financial Education Program 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Elementary School-Taking Play Teaching Method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林正昌
Lin, Cheng-Ch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7
中文關鍵詞: 創新金融教育方案人際關係遊戲教學
英文關鍵詞: Creative Financial Education Program,,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play teach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7下載:4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創新金融教育方案」對國小五年級學童人際關係之影響。研究方法採準實驗設計中的不等組前後測設計,以臺北市某所國小兩個班級的五年級學童為對象:實驗組與控制組各25名學生。實驗組接受為期8週,每週兩節課(80分鐘)的「創新金融教育方案」,控制組則接受一般的綜合活動教學。

    本研究在「人際關係」的分析部分,是以「學童樂活問卷」的「玲瓏指數」為評量工具。實驗課程結束後進行「學童樂活問卷」後測,所得之「玲瓏指數」資料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詹森內曼法進行統計處理,以瞭解本實驗教學之立即成效。實驗處理四週後進行「學童樂活問卷」追蹤測,所得之「玲瓏指數」資料以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處理,以瞭解本實驗教學之延宕成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
    一、實施「創新金融教育方案」之立即影響成效,研究結果發現,差異顯著區在「學童樂活問卷」前測的「玲瓏指數」得分57.91分以上或44.73分以下。而前測得分在57.91分以上,此方案對其人際關係之提升並無幫助。若前測得分低於44.73分,實驗組後測分數則顯著優於對照組,有助於其人際關係之提升。
    二、實施「創新金融教育方案」之延宕影響成效,效果並不顯著。

    最後,研究者針對本研究的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日後實施「創新金融教育方案」或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The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Creative Financial Education Program 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Elementary School-Taking Play Teaching Method as an Example. It was a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The participants were 50 fifth-graders at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City;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25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25 stud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25 stud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normal integrative activity instruction, whereas the 25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Financial Education Program for 8 weeks. Each week conducted two periods; each period covered 80 minutes.

    The assessment instrument was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dex subtest of Kids’LOHAS Survey of 5Q questionnaire.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data of the subtest were analyzed by one-way ANCOVA and Johnson-Neyman technique. Besides, the follow-up assessment was conducted 4 weeks after the experiment and the collected data was analyzed by one-way ANCOVA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delayed effects.

    According to the data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In terms of immediate effects 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e Creative Financial Education Program showed that the area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the scores, either above 57.91 or below 44.73 gained in the pretest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dex subtest. Although this program didn’t show any improvement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when students got scores higher than 57.91 in the pretest, the student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ho gained scores below 44.73 in the pretest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performance 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2. The Creative Financial Education Program did not significantly have delayed effects 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ome suggestions were made for the directions of the future research.

    誌謝.................................................... iii 中文摘要………………………………………………………………… v 英文摘要………………………………………………………………… vii 目錄……………………………………………………………………… ix 表目錄…………………………………………………………………… xi 圖目錄…………………………………………………………………… x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金融教育 7 第二節 遊戲的理論基礎與遊戲教學 14 第三節 人際關係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9 第一節 研究對象 29 第二節 研究設計 3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4 第四節 研究程序 3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7 第一節 實施「創新金融教育方案」對人際關係之立即影響成效 47 第二節 實施「創新金融教育方案」對人際關係之延宕影響成效 52 第三節 「創新金融教育方案」活動之回饋問卷 55 第四節 實驗組學童特殊變化表現之回饋及訪談分析 62 第五節 綜合討論 7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5 第一節 結論 75 第二節 建議 77 參考文獻 81 一、中文文獻 81 二、英文文獻 87 附錄 89 附錄一:學童樂活問卷 89 附錄二:「創新金融教育方案」之教案 92 附錄三:創新金融教育方案學習單 107 附錄四:控制組綜合活動教案 113 附錄五:創新金融教育方案學生回饋單 116 附錄六:臺南市安平區億載國民小學學童樂活問卷之玲瓏指數樣本分析 120 附錄七:「創新金融教育方案」家長同意書 127

    一、中文文獻
    王玉樹(2009年4月5日)。臺灣兒童僅中等快樂。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
    王明慧(1996)。國一數學科活潑化教學模式對提昇學習動機與班級學習氣氛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富雄(1994)。國小遊戲化教學的探討。國教月刊,40,18-20。
    王錦銘(2005)。科學玩具遊戲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科學素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朱麗莉(2007)。遊戲教學融入生活課程對一年級學童學習態度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江羿臻(2008)。利用分類與迴歸樹探討中學生學習成就的相關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幸玲、郭靜晃(譯)(2003)。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際(原作者: J. E. Johnson、J. F. Christie、T. D. Yawkey )。臺北市:揚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87)
    吳明芬(2007)。音樂活動應用於低學業成就兒童自我效能及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吳明隆(2007a)。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城。
    吳明隆(2007b)。SPSS操作與應用變異數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武典(2006)。新 / 心教育的追尋-諾基亞CQ 工程創意教學模組彙編。臺北市:心理。
    李乙明、李淑貞(譯)(2008)。多元智能(原作者:Howard Gardner)。臺北市:五男。
    李宜芳(2009)。臺北市縣某國小五年級理財教育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宜玫(2002)。為學習開創另一片天-談教師進行班級學習輔導策略。國民教育,42(3),58-62。
    李莉秋(2007)。國小高年級理財教育情境教學模式實施之行動研究—基隆市國小六年級的個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雪梨(1990)。寓教於樂-談遊戲在教學活動中的價值。教與愛,30,33-36。
    李翠月(2003)。自我肯定訓練對國小人際關係困擾學生之輔導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李駱遜(民95)。以遊戲為「生活課程」教學途徑之研究。國教學報,18,125-158。
    林中斌(2004)。遊戲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活動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市師範學院,臺北市。
    林風南(1995)。幼兒體能與遊戲。臺北市:五南。
    林姵君(2003)。增進班級人際關係活動方案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林展立(2006)。演進式遊戲的內容設計與遊戲行為之研究:以Strike Up遊戲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素秋(2003)。音樂治療活動對國小四至六年級學童之攻擊與人際關係問題輔導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臺灣東華。
    林惠雅(2003)。兒童遊戲課程 : 動作技能與社會能力發展臺北市。臺北市:心理。
    邱于容(2009)。國小低年級學生科學創意遊戲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段慧瑩、黃馨慧(譯)(2000)。不只是遊戲。(原作者:Janet R. Moyles)。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89)
    洪榮昭(2005)。遊戲的教育意義。國民教育,45(3) ,9-13。
    洪蘭、雷庚玲、蔣文祈(2009)。0-3歲嬰幼兒發展研究彙編。臺北市:信誼基金。
    胡玉利(譯)(2007)。遊戲讓孩子更聰明:玩出創造力與競爭力。(原作者:David Elkind)。臺北市:久周文化。
    孫玉鳳(2008)。國小金融教育課程架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張春興(主編)(2011)。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振成(1996) 。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諮商與輔導,123,42-44。
    張景媛、陳學志、黃譯瑩(2004)。幽默訓練融入綜合活動對國一學生創造思考與人際關係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6(1),13-33。
    張景媛、陳學志、黃譯瑩(2006)。融入式幽默訓練課程對中小學生創造思考與同儕關係之影響。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2,67-108。
    郭宗斌(2010)。國民小學遊戲學習與道德認知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靜晃(譯)(1999)。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原作者:James E. Johnson)。臺北市:揚智。
    郭靜晃(譯)(2000)。兒童遊戲:兒童發展觀的詮釋(原作者:F. P. Hughes)。臺北市:洪葉文化。
    陳杭生(民82) 。視聽媒體與教學正常化。視聽教育,34(3),1-10。
    陳若男(民82)。兒童手足關係與友誼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淑敏(2005)。幼兒遊戲。臺北市:心理。
    陳皎眉(1992) 。社會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陳皎眉(1997) 。人際關係。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陳皎眉、鍾思嘉(1996)。人際關係。臺北市:幼獅。
    陳鳳騰(2005)。以造形遊戲教學建構國小學童視覺藝術美感判斷力之研究∼以臺中市大勇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慧娟(1998)。情境學習理論的理想與現實。教育資料與研究,25,47-55。
    陳慧玲(2011)。臺北市街頭藝人生活型態與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龍安(2008)。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心理。
    惲幼珍(2008)。國小高年級實施理財課程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國小六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湯志民(2002)。學校遊戲場。臺北市:五南。
    黃牧仁(譯)(1999)。兒童到青少年期的友誼發展(原作者:P. Erwin)。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8)
    黃美筠(2005)。中小學經濟教育理論與教材教法之研究。臺北市:水牛。
    黃美筠(2008)。理財教育融入中小學課程的必要性—由其重要性與課程內涵析論之。公民訓育學報,19,25-53。
    黃美筠(2009)。理財教育融入中小學課程的教學策略。臺灣教育,659,14-23。
    黃國勳、劉祥通(2003)。一個創意數學教學活動的實踐--以撲克牌遊戲融入因數教學為例。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33,70-90。
    黃富櫻(2008)。主要國家央行推廣金融教育的比較與借鏡。國際金融參考資料,55,152-196。
    黃瑞琴(2001)。幼兒遊戲課程。臺北市:心理。
    黃劍華(2009)。理財教育融入國小課程之策略與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昌裕(1986)。人際關係訓練對國小教師人際技術與師生班級口語互動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楊美齡等(合譯)(2008)。雪球:巴菲特傳 (原作者:Alice Schroeder)。臺北市 : 天下遠見。
    楊述容(2007)。國小兒童理財概念活動方案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楊慕慈(2002) 。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市:禾楓。
    楊爵華(2010)。遊戲教學應用於國小三年級音樂課程對提升音樂學習動機及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麗華(1993)。資優學生的遊戲教學。資優教育,46,21-26。
    廖守美(2009) 以遊戲教學實施財商教育之初探。商業職業教育,114 ,42-47。
    劉正雄(2007)。國小三年級金錢觀教育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鶴群、林秀雲、陳麗欣、胡正申、黃韻如(譯)(2010)。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12e(原作者:Earl Babbie)。臺北市:雙葉書廊。
    歐莓芋(2004)。遊戲教學應用於國小環境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歐陽幸雅(2011)。國民中學教師工作調適指數建立與效度驗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淑苓(2004)。遊戲理論與應用:以幼兒遊戲與幼兒教師教學為例。臺北市:五南。
    鄭小萍(1991)。國小五年級兒童「同理心訓練方案」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振和、林正昌、林會娣、侯智飛、張雅如、陳瑾儀……魏慶鐘(2010) 。臺南市安平區億載國民小學童樂活問卷分析報告。(未出版之工作報告)。台北市:創星知識科技有限公司。
    鄭振和、張傳章、陳李綢、林正昌、王克陸、鍾惠民(2011)。理財教育之三大關鍵落差。取自 http://www.morgenstern.com.tw/TC_upload/fq/article.pdf
    鄭雅心(2008)。遊戲教學法運用於國小藝術鑑賞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閻紀宇(譯)(2007)。SQ:I-You共融的社會智能 (原作者: Daniel Goleman)。臺北市:時報文化。
    鍾采芬(2006)。國小金融知識教育數位化教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縣。
    蘇振毅(2006)。透過數學遊戲教學進行國小三年級乘法單元之補救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饒見維(1996)。國小數學遊戲教學法。臺北市:五南。


    二、英文文獻
    DeVito, A. J. & Kubis, J. F. (1983). Actual and recalled test anxiety and flexibility, rigidity, and self-control.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39(6), 970-975.
    Devito, J. A. (1994). Human communication: The basic course. New York: HarperCollins College.
    Garnd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Basic Books.
    Heider, F. (1959).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Heiman, T. (2000). Friendship quality among children in three educational settings.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 Developmental Disability, 25, 1-12.
    Homans, G. C. (1950). Social behavior as exchang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597-606.
    Kleiber, D. A., & Barnett, L. A. (1980). Leisure in childhood. Young Children, 35(5), 47-53.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Mayall, B. (1994). Children’s childhoods observed and experienced. Great Britain by Burgess .New York:Flamer Press.
    OECD.(2005), Improving financial literacy: Analysis of issues and policies. Paris: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E. (2002). Integrating financial education into school curricula: Giving America’s youth the educational foundation for making effective financial decisions throughout their lives by teaching financial concepts as part of math and reading curricula in elementary, middle, and high schools (White Paper). Washington, DC.: U.S.
    Piaget, J.(1962).Play, dreams, and imitation in childhood. New York:Norton
    Schumpeter, J. (1934).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chutz, W. C. (1973). Enocounter, In R. Corsini(Ed). Current psychotherapies. Itasca , Illinois:F. E. Peacock.
    Sternberg, R.J.(1985a). 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creativity,and wisdo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ogy ,49,607-627.
    Sternberg, R. J. (1985b). Beyond IQ: A triarchic theory of human intellige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