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胡立雯
Li-Wen Hu
論文名稱: 香港公開大學課程發展之研究
A Study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Ope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指導教授: 黃政傑
Hwang, Jeng-Jye
張武昌
Cheng, Wu-Ch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04
中文關鍵詞: 隔空教育開放大學課程發展
英文關鍵詞: distance education, open university, curriculum develop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8下載:4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摘 要
本研究基於目前高等教育的轉變中,對於開放及隔空教育的應用與重視,蔚為風潮。乃以其中的一種型態—開放大學做為研究的範圍,並以其中一所辦學卓然有成的香港公開大學做為研究的對象,探討其課程發展。
研究目的有四:(一)探討香港公開大學之課程規劃與設計情形;(二)了解香港公開大學之課程實施與評鑑情形;(三)分析探討香港公開大學課程發展之優缺點;(四)以此研究結果供國內外相關研究及各成人開放或隔空教學機構參考。
本研究所採取的研究方法為:(一)文獻分析法:分析包括有關開放教育及開放大學、隔空教育與隔空教學大學、與各國開放大學之課程發展等文獻。(二)文件分析法:分析包括香港公開大學課程發展之文件。(三)歷史研究法:分析香港公開大學成立及發展之相關文獻。(四)訪問調查法以面對面訪談及電子郵件等方式進行,訪談重點為了解香港公開大學課程發展的制度及情況。
根據研究發現,本研究之結論可分為以下兩部分:
第一、香港公開大學的課程發展所具有的特點為:
香港公開大學可說是一所具有嚴謹的品質控制,既本土化又國際化,且把課程發展的理論落實的一所符合開放精神的開放大學。
(一)、就課程規劃而言,其規劃的流程符合高水準的標準與目標要求、重視課程計劃及發展、並重視學生需求;其規劃的組成涵蓋校內和校外多元組合的成員、而其涵蓋的層級可說既深且廣;其規劃的結構不論就課程的階段或課程的範圍而言都具有多元課程結構的特色。
(二)、就課程設計而言,其課程設計模式彈性且多元,編輯教材審慎,嚴謹而有系統,發展流程人和事項嚴謹組合,結合系統化教學設計及成人自學的學科教材設計來設計發展學科教材,並運用活潑靈活的媒體策略。
(三)、就課程實施而言,該校提供全面而多元的學習支援服務、具有強而有力的導師輔導服務、並含有完整而嚴密的課程實施監督系統。
(四)、就課程評鑑而言,評鑑了課程發展的每個流程及範圍,既有形成性評鑑、也有總結性評鑑,既有校內評鑑、也有校外評鑑,而且評鑑的對象遍及每個層級。
第二,香港公開大學課程發展所面臨的問題為:
(一)、在課程規劃方面-未兼顧博雅與實用課程,需求調查事權不一且較少著重於學程之需求調查。
(二)、在課程設計方面-資金不足、人力短缺、而實際設計時間過短。
(三)、在課程實施方面-不良導師無法馬上解約。
(四)、在課程評鑑方面-評鑑制度的整個系統不夠完美、學生評量不夠多元。
最後,依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數項建議以供香港公開大學及國內外相關研究及各成人開放或隔空教學機構參考。

A Study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Ope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i-Wen Hu
ABSTRACT
In the recent change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application and emphasis on open and distance education has become a trend. Based on this, the researcher chooses one style of open and distance education--- open university as the study scope and focuses one of the best open universities --- Ope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namely, OUHK) as the study subject to do research it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o explore the conditions of curriculum planning, design, practice, and evaluation of OUHK. Furthermore, this study also explores the merits and shortcomings of OUHK. Finally, it is hoped tha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be a consultation to studies in related field and adult open or distance teaching institutions.
In order to accomplish the purposes mentioned above, the study applies the methods of information analysis, document analysis,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interview. Interview is conducted by face-to-face interview and e-mail interview.
Several conclusions result from the findings and discussions of this study. They ar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two parts:
Firs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UHK’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an be described as: OUHK is a localized as well as inter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with high qualities. OUHK completely corresponds to the open spirits and carries out the theories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1.As far as curriculum planning is concerned, the process of OUHK’s curriculum planning corresponds to the high standard and the aim requirements, emphasizes curriculum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and puts stress on students’ needs. Besides, external and internal members of all levels are all involved in curriculum planning. Moreover, concerning the stage or range of curriculum, the structure which is planned is multi-structure curriculum.
2.As far as curriculum design is concerned, its model is flexible and multiple, its editing teaching materials is careful and systematic, and its process combines personnel and affairs well. OUHK’s curriculum design not only combines systematic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adult self-learning materials course design strategy to develop course teaching materials but also make good use of flexible media choice strategies.
3.As far as curriculum practice is concerned, OUHK provides overall and multiple learning support services, has strong and forceful tutor tutorials, carries complete and strict curriculum practice monitoring system.
4.As far as curriculum evaluation is concerned, OUHK evaluates every process, range, and level of it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ts evaluation has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ones, has internal and external ones.
Second, the problems of OUHK’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re as follows:
1.In the aspect of curriculum planning, liberal arts curriculum do not have as equal status as practical curriculum. OUHK doesn’t have an integrated unit to do needs investigations and doesn’t have many program needs investigations.
2.In the aspect of curriculum design, the lack of human resources, capitals, and time is a problem.
3.In the aspect of curriculum planning, OUHK is not able to rescind its contract of bad tutorials.
4.In the aspect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s, OUHK’s whole evaluation system is still not perfect enough and its assessments towards students are not multiple.
Finally, the study recommends some suggestions for OUHK and other adult open or distance-teaching institutions and related studie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研究問題、與名詞釋義……………………..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11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論文架構…………………………………….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開放大學………………………………………………….23 第二節 隔空教學大學…………………………………………….41 第三節 開放大學課程發展實例舉隅…………………………… 66 第三章 香港公開大學之發展 第一節 歷史沿革………………………………………………….97 第二節 組織現況及發展…………………………………………129 第三節 未來展望…………………………………………………170 第四章 香港公開大學之課程發展及其實例 第一節 香港公開大學之課程規劃………………………………183 第二節 香港公開大學之課程設計………………………………209 第三節 香港公開大學之課程實施………………………………244 第四節 香港公開大學之課程評鑑………………………………285 第五節 香港公開大學課程發展之實例…………………………327 第五章 綜合評析 第一節 香港公開大學課程規劃之評析……………………….349 第二節 香港公開大學課程設計之評析……………………….354 第三節 香港公開大學課程實施之評析……………………….365 第四節 香港公開大學課程評鑑之評析……………………….368 第五節 小結………………………………………….........37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375 第二節 建議…………………………………………………….379 參考書目 附錄 附錄一:香港公開大學開辦之科目 附錄二:香港公開大學歷年之重要統計數據 附錄三:香港公開大學學科改編的細節清單 附錄四:香港公開大學學科主任的行事曆 附錄五:香港公開大學學生個人資料表格 附錄六:香港公開大學教務規例及一般規則 附錄七:訪談記錄簡表 附錄八:專有名詞中英文對照表

參考書目
一、 中文部分
方元珍,黃政傑(民86)。國立空中大學多元性課程規劃之研究,國立空中大學研究報告第19號,臺北:國立空中大學研究處。
王文科(民84)。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王政彥(民89),開放學習環境中成人自我學習的困境與教學策略的因應。載於國立空中大學主辦,八十九年迎接新世紀---開放學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21)。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0年6月。
白寶貴(民86)。開放教育的理念與課程設計。載於黃政傑主編,開放教育的理念與實踐。臺北:漢文書店,頁26-38。
左雪平(1999)。我國遠距教育方案規劃模式之研究-以高等教育機構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
布卓賢(1999)。深入社群,自強不息。載於香港公開大學編印,有教無類-香港公開大學十年回顧。香港:香港公開大學,頁71-73。
李麗君(民79)。英國開放大學教學體系簡介。載於國立空中大學編印,各國空中大學簡介。臺北:國立空中大學,頁159-161。
李麗君(民79)。英國開放大學教學體系之特點。載於國立空中大學編印,各國空中大學簡介。臺北:國立空中大學,頁163-167。
李麗君(民 84)。空大教學措施與學生學習銜接性之探討,臺北:國立空中大學研究處。
李麗君(民84),空大教學措施與學生學習銜接性之探討,臺北:國立空中大學研究處。
李麗君(民85b)。從系統教學設計之觀點談成人隔空教材之發展。教學科技與媒體,26,22-28。
李業廣(1999)。高瞻遠矚,展望將來。載於香港公開大學編印,有教無類-香港公開大學十年回顧。香港:香港公開大學,頁101-103。
何佩顏(1999)。奠基歲月,只問耕耘。載於香港公開大學編印,有教無類-香港公開大學十年回顧。香港:香港公開大學,頁45-49。
辛啟智(1999)。自負盈虧,事在人為。載於香港公開大學編印,有教無類-香港公開大學十年回顧。香港:香港公開大學,頁76-77。
呂汝漢(1999)。深入社群,自強不息。載於香港公開大學編印,有教無類-香港公開大學十年回顧。香港:香港公開大學,頁73。
祈樂(1999)。首度招生,盛況空前。載於香港公開大學編印,有教無類-香港公開大學十年回顧。香港:香港公開大學,頁50-51。
林明地譯(1998), Hanna, D. E.著,數位競爭時代的高等教育:新興的組織模式。載於遠距教育,6期,頁 5-20。
林純真(民79)。我國空中大學課程結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
吳文琴(民79)。日本放送大學。載於國立空中大學編印,各國空中大學簡介。臺北:國立空中大學,頁1-12。
阿部龍藏(民86)。日本的放送大學。八十六年中日終身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等。
香港公開進修學院(1994a)。香港公開進修學院課程概覽:1994—1995年度。
香港公開進修學院(1994b)。香港公開進修學院簡介。香港:香港公開進修學院。
香港公開進修學院(1995a), 香港公開進修學院1995-1996課程概覽,香港:香港公開進修學院。
香港公開進修學院(1995b),香港公開進修學院簡介,香港:香港公開進修學院。
香港公開進修學院(1996a)。香港公開進修學院課程概覽:1996—1997年度(修訂本)。香港:香港公開進修學院。
香港公開進修學院(1996b)。香港公開進修學院簡介。香港:香港公開進修學院。
香港公開進修學院(1996c)。香港公開進修學院資料與統計數字便覽:一九九六年十二月。香港:香港公開進修學院。
香港公開進修學院(1996d)。香港公開進修學院:一九九五年至九六年度。香港:香港公開進修學院。
香港公開大學(1997)。香港公開大學導師入職指導及培訓。香港:香港公開大學。
香港公開大學(1999a)。有教無類-香港公開大學十年回顧。香港:香港公開大學。
香港公開大學(1999b)。香港公開大學1999-2000年報。香港:香港公開大學。
香港公開大學(2000a)。香港公開大學資料與統計數字便覽:二000年十二月。香港:香港公開進修學院。
香港公開大學(2000b)。二000年十月/二00一年香港公開大學課程概覽,香港:香港公開大學。
香港公開大學(2000c)。E251C課程學,香港:香港公開大學。
香港公開大學(2000d)。香港公開大學導師入職指導及培訓。香港:香港公開大學。
香港公開大學(2000e)。遙距學習技巧。香港:香港公開大學。
香港公開大學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2001a)。二00一年香港公開大學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春季課程,香港:香港公開大學。
香港公開大學(2001b)。香港公開大學學生手冊。香港:香港公開大學。
香港公開大學(2001c)。中文遙距教材編撰指引。香港:香港公開大學。
香港公開大學(2001d)。香港公開大學內聯網(網址:http://www.ouhk.edu.hk/intranet.htm.)。香港:香港公開大學。
香港公開大學(2001e)。香港公開大學簡介網(網址:http://www.ouhk.edu.hk/about.htm.)。香港:香港公開大學。
范徐麗泰(1999)。籌委心聲。載於香港公開大學編印,有教無類-香港公開大學十年回顧。香港:香港公開大學,頁39-40。
柯朗德(1999)。培訓教師,義不容辭。載於香港公開大學編印,有教無類-香港公開大學十年回顧。香港:香港公開大學,頁70-71。
洪雯柔(民88)。中日大學成人教育之比較,比較教育,47期,頁78-92。
袁建新(2000)。第一章:緒論。載於遙距學習技巧。香港:香港公開大學。
高美慶(1999)。文化和社會價值觀。載於香港公開大學編印,有教無類-香港公開大學十年回顧。香港:香港公開大學,頁93-94。
郭生玉(民80)。心理教育研究法,臺北:精華書局。
陳如山(民79)。英國開放大學。載於國立空中大學編印,各國空中大學簡介。臺北:國立空中大學,頁41-54。
陳如山(民79)。印度印地拉甘地開放大學。載於國立空中大學編印,各國空中大學簡介。臺北:國立空中大學,頁85-91。
陳如山(民80)。隔空教學之教材發展策略。載於『邁向二十一世紀』成人隔空教育學術研討會。 臺北:國立空中大學,頁73-108。
陳如山,黃政傑(民81)。空中大學各學系課程實施結果評鑑暨課程與教學工作流程之改進研究,國立空中大學研究報告第8號,臺北:國立空中大學研究處。
陳如山(民81)。成人自學式教材發展模式之研究,臺北:國立空中大學研究處。
陳如山(民86)。以終生學習的觀點,談我國空中大學的課程發展。八十六年中日終身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等。
陳枝烈(民78)。中、英、日空中大學教學措施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梁鎮明(1999a)。發展資訊科技,推動遙距教育。載於香港公開大學編印,有教無類-香港公開大學十年回顧。香港:香港公開大學,頁89-90。
梁鎮明(1999b)。高瞻遠矚,展望將來。載於香港公開大學編印,有教無類-香港公開大學十年回顧。香港:香港公開大學,頁108-109。
國立空中大學(民80)。日本放送大學之課程設計。載於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委託國立空中大學研究,國立空中大學課程設計之研究。臺北:國立空中大學,頁13-21。
張光進(民86)二十一世紀新興的教育企業---全球知識交換中心,遠距教育,1期,頁56-59。
張偉遠(2000)。從遠程教育中導修教師的作用和任務的探討-從遠程學習者的學習體驗談起,隔空教育論叢,臺北:國立空中大學研究處,第十二輯,161-169。
張漢球(1999)。籌建校舍。載於香港公開大學編印,有教無類-香港公開大學十年回顧。香港:香港公開大學,頁69。
黃明月(民82)。從電子傳播科技的發展看隔空教育的趨勢,成人教育,16期,頁51-54。
黃明月(民86)。遠距教學與終身學習。八十六年中日終身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等。
黃政傑(民80)。課程設計。臺北:東華書局。
黃政傑(民80)。隔空教育的教學媒體與課程設計問題—兼談空大的問題,隔空教育論叢,臺北:國立空中大學研究處,第三輯,75-79。
黃政傑(民83)。課程評鑑。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民84)。空中大學課程設計的展望,隔空教育論叢,臺北:國立空中大學研究處,第七輯,1-34。
黃政傑(1995)。成人教育課程設計。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民85)。重建空大學科課程發展模式,隔空教育論叢,臺北:國立空中大學研究處,第八輯,17-38。
黃展華(1999)。樹立公開大學形象的挑戰。載於香港公開大學編印,有教無類-香港公開大學十年回顧。香港:香港公開大學,頁98-99。
黃富順(1987)。比較成人教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富順(民76)。從終身教育觀點看空中大學課程發展趨勢,社教雙月刊,24-27;22,22-25。
黃富順(民79)。成人教育的意義、性質及其相關的名詞。載於教育部社教司主編,成人教育。臺北:臺灣書店。
黃富順(民83)。大學成人教育的意義源起及實施。載於教育部委託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大學成人教育。臺北:師大書苑,頁1-24。
黃 慈(民87)。國立空中大學與香港公開大學課程交流可行性之研究---課程發展的另一種選擇,國立空中大學研究報告第21號,臺北:國立空中大學研究處。
黃 慈譯(民89), Daniel, J. S. 著,新世紀的開放學習。載於國立空中大學主辦,八十九年迎接新世紀---開放學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0年6月。
黃深勳(民79)。看看別人,想想自己─表析我國空中大學與日本放送大學。載於國立空中大學編印,各國空中大學簡介。臺北:國立空中大學,頁131-144。
黃深勳(民79)。審議過程嚴謹、權責劃分明確、編印時間充裕─透視日本放送大學教科書之編印始末。載於國立空中大學編印,各國空中大學簡介。臺北:國立空中大學,頁145-149。
黃達明(1999)。科技發展,一日千里。載於香港公開大學編印,有教無類-香港公開大學十年回顧。香港:香港公開大學,頁96-97。
黃錫楠(1999)。高瞻遠矚,展望將來。載於香港公開大學編印,有教無類-香港公開大學十年回顧。香港:香港公開大學,頁106-108。
葉耀強(1999)。業務前景,潛力優厚。載於香港公開大學編印,有教無類-香港公開大學十年回顧。香港:香港公開大學,頁95-96。
楊國德(民85)。終生學習與高等教育改革。載於教育部委託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終生學習與教育改革。 臺北:師大書苑,頁345-362。
詹棟梁(民89)。德國的開放學習。載於國立空中大學主辦,八十九年迎接新世紀---開放學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52-156)。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0年6月。
趙美聲、陳姚真編譯(民88),Moore M. G. & Kearsley G. 著,遠距教育-系統觀。臺北:松崗電腦圖書資料公司。
鄧立真(1999)。倚仗根基,繼往開來。載於香港公開大學編印,有教無類-香港公開大學十年回顧。香港:香港公開大學,頁59-68。
鄧運林(1990)。成人教育課程發展模式初探。臺北:台灣書局。
鄭漢鈞(1999)。籌組年代,蓄勢待發。載於香港公開大學編印,有教無類-香港公開大學十年回顧。香港:香港公開大學,頁35-38。
蔡明輝編譯(2000)。G Harper and J Dekkers著。第六章:評估:學習的絆腳石還是踏腳石。載於遙距學習技巧。香港:香港公開大學。
賴國英(1999)。籌委心聲。載於香港公開大學編印,有教無類-香港公開大學十年回顧。香港:香港公開大學,頁40-41。
歐用生(民81)。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謝文全(民82)。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臺北:文景。
謝明瑞(2000)。遠距教育理論之探討,隔空教育論叢,臺北:國立空中大學研究處,第十二輯,47-68。
謝家隸(1999)。開闢研究天地。載於香港公開大學編印,有教無類-香港公開大學十年回顧。香港:香港公開大學,頁91-93。
簡碧真(1999)。”進修天地”,全力支持。載於香港公開大學編印,有教無類-香港公開大學十年回顧。香港:香港公開大學,頁74。
魏惠娟(民86a)。成人教育方案發展的系統分析與應用。成人教育學刊,1,253-287。
魏惠娟(民86b)。成人教育方案發展的系統分析。臺北:師大書苑。
魏惠娟(民87a)。成人教育方案發展的理論、實際與反思。成人教育學刊,2,185-217。
魏惠娟(民87b)。我國家庭共學方案之發展。臺北:師大書苑。
譚尚渭(1999a)。發揚光大,綻放異彩。載於香港公開大學編印,有教無類-香港公開大學十年回顧。香港:香港公開大學,頁79-85。
譚尚渭(1999b)。雄心萬丈,飛越千禧。載於香港公開大學編印,有教無類-香港公開大學十年回顧。香港:香港公開大學,頁79-85。
顧明遠等編(1990)。教育大辭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Swift, E(1999)。籌組年代,蓄勢待發。載於香港公開大學編印,有教無類-香港公開大學十年回顧。香港:香港公開大學,頁42-43。
Robertshaw, M.(1999)。開辦課程,披荊斬棘。載於香港公開大學編印,有教無類-香港公開大學十年回顧。香港:香港公開大學,頁51-53。
二、 英文部分
Blight, D., & Davis, D. & Olsen, A.(1999).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K. HARRY(ed), Higher education through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P.p.15-31.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Ltd.
Boyle, P.G.(1981).Planning Better Programs. USA: Mcgraw-Hill.
Caffarella, R. S. (1994).Planning Programs for Adult Learners-A Practical Guide for Educators.Trainers, and Staff Developer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aniel, J. S.(1996). Mega-Universities and Knowledge Media: Technology Strategies for Higher Education. London: Biddles Ltd.
Daniel, J. S.(1999). Open Learning and/or Distance Education: which one for what purpose? in K. HARRY(ed), Higher education through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P.p.292-298.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Ltd.
Daniel, J. S.(2000). “Open Learning for a New Centur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f Open Learning held June, 2000 in Taipei, sponsored by the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Taiwan, R.O.C. and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aiwan, R.O.C..
Dhanarajan, G.(1996). “Setting Up Open Universities. ” Paper presented at the British Council Seminar: Quality Assurance in Open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held April, 1996 in Bedford, U.K..
Donald, E. Hanna.(1998). “Higher Education in an Era of Digital Competition: Emerging Organizational Model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99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the University held March, 1998 in Ja-Yi, sponsored by the National CKS University and the R.O.C.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Farrell, Glen M., Ed.(1999). The development of virtual education: a global perspective. A study of current trends in the virtual delivery of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32668)
Gladieux, L. E., & Swail, W. S.(1999). The virtual university &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issues of equity and acces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28637)
Gunawardena,C.N.(1990). Integrating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 to reach distance learners.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4(3),38-46..
Harry, K, et al.(1999). Higher Education Through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Ltd.
Hills, P. J.(ed)(1982). The Curriculum:Theory and Practice(2nd edn), London: Harper & Row.
Holmberg, B. (1977). Distance education:A survey and bibiography. Lodon: Kogan Page.
Jones,P.,&Lewis.J.(1991).Implementing a strategy for collective change in higher education.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16(1),51-61.
Keasts,D.A.(1997).Toward an effective model for implementing distance education program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11(2),39-55.
Keegan, D., & Rumble, G.(1982). “Distance Teaching at University Level.” in The distance teaching universities. New York: Croom & Helm Ltd..
Knowles, M. (1980).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Prentice Hall Regents, Englewood Cliffs, N.J. .
Knowles, M.S.,&Associates(1984). Andragogy in action:Apply model principles of adult lear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Liao,Feng-Hsiang & Tsang,Eva,Y.M.(1995). “A Cooperative Perspective: A Way to Develop the Self-Study Chinese Learning Materials on the Basis of Experience of the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Taipei and the Open Learning Institute of Hong Ko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sian Association of Open Universities IXth Annual Conference held December, 1995 in Taipei, organized by the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Taiwan, R.O.C., sponsor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aiwan, R.O.C. and th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Taiwan, R.O.C.
Lockwood, F. (1995) (ed.).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today. London: Routledge.
Loomi,C.P.(1960).Social Systems:Essays on Their Persistence and Change. Princeton, NJ: Van Nostrand.
Maran, L., & Myringer, B.(1999). “Flexible Learning and University Change.” in K. HARRY(ed), Higher education through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P.p.57-71.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Ltd.
Mohdnor,N.M .(1995).A programming medel for disace education programs in fore-yea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 An international; delphi study,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Moore,M.G.(1994).Administrative barriers to the adoption of distance educa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8(3),1-4.
Moore M. G. & Kearsley G. (1996). Distance Education: A Systems View. Belmont: Wadsworth Pub. Co.
Morrison, T. (1990). Lifelong learning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University Distance Education. Chiba, Japan.
Nicholls, A. & Nicholls, H. (1978). Developing a Curriculum:A Practical Guide(New Edn),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OLI(1990a)。Guidelines for the Adaptation of Externally-Produced Courses and Course Revisions, Hong Kong:Open Learning Institute of Hong Kong.
OLI(1990b)。Planning and Developing OLI Courses, Hong Kong:Open Learning Institute of Hong Kong.
OLI(1992)。Submission for Programmme Validation---Part 1: the Institute ,Hong Kong:Open Learning Institute of Hong Kong.
OLI(1995)。Submission for Programme Validation---Bachelor of Education (Honours) in Primary Education, Hong Kong:Open Learning Institute of Hong Kong.
Oliva, P. F. (1988).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2nd edn),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Open University(1995). The Open University.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OUHK(1999):Procedures for Course Development. Hong Kong:Ope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OUHK(2000):Report of Student Course Evaluations. Hong Kong:Ope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erry, W. (1976). Open University: A personal account by the first Vice-Chancellor.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erry, W., & Rumble, G.(1987).A Short Guide to Distance Educa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90 872)
Posner, G. J. & Rudnitsky, A. N.(1986). Course Design, A Guide to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Teachers, New York: Longman.
Rowntree, D. (1986) Teaching through self-instruction. Kogan Page, London/Nichols Publishing Co. New York.
Saba, F.,&Twitchell. D.(1988).Reserch in distance education:A system modeling approach.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1),9-24.
Snell, R. & Hodgson, V. & Mann, S., & (1987). “Beyond Distance Teaching Towards Open Learning.” in V. Hodgson(ed), Beyond Distance Teaching Towards Open Learning . P.p.161-180.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The University of the Air(1994). The University of the Air 1994. Japan:The University of the Air.
The University of the Air(1996). The University of the Air 1996. Japan:The University of the Air.
Thompson, G. (1998). Unfulfilled Prophecy: The Evolution of Corporate Colleges. 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1997)University of Minnesota distance education council statement on distance learn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line].Avaliabe:http://www/umn.edu/disted/DEC/DEDraft.html.
Wedemeyer, C.(1978). Criteria for constructing and distance education system. Canadian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 6(1), 9-15.
Wright,T.(1987).Putting independent learning in its place. Open Learning, 2(1),3-7.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