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邱雅婷 Ya-Ting Chiu |
---|---|
論文名稱: |
探討參與民間環保團體活動教師的轉化實踐 An Explor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ve Praxis of Teachers in Environment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Activities |
指導教授: |
王順美
Wang, Shun-Me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環境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7 |
中文關鍵詞: | 環境教育 、轉化型知識份子 、民間環保團體 、環境行動 、實踐智慧 |
英文關鍵詞: |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ransformative intellectuals, environment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environmental actions, pronesi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35 下載: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教師素養是推動環境教育的重要關鍵,然而在環境行動部分,教師面臨許多困境。研究者基於在教學現場的實務經驗以及參與民間環保團體活動的體認,思考教師角色對社會及生態的責任,發現民間環保團體是環境行動的熱源也或許是啟動教師觀點轉化的按鈕。基於此,本研究目的在瞭解教師參與民間環保團體活動、採取環境行動及實施學校環境教育之間的關係,並結合批判教育學與環境教育的觀點,探究在台灣社會脈絡下,教師為環境發聲的轉化實踐。
研究者以曾參與臺灣民間環保團體活動教師為研究對象,採用質性研究取向,經由訪談、問卷、文件收集和參與式觀察等策略獲得研究資料。本研究由66份有效問卷中,篩選14名環境行動教師進行深度訪談,並予以歸納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 問卷調查顯示,教師透過參與環保團體活動提升環境素養、教師自認環境教育專業仍需加強、學校推動環境教育的共識尚待凝聚、環境行動教師在推動學校環境教育的執行力較強且較能採取批判取向的轉化教學。
二、 歸納教師的四種轉化實踐模式:「閒雲野鶴樂活型」、「學以致用權力型」、「擇善固執行動型」、「伸張正義使命型」。
三、 影響上述四種教師轉化實踐的因素有:教師對環境議題倡議形式的理念觀點不同、教師角色所造成的壓力以及受到學校組織文化、家長觀念和升學壓力的影響。
四、 教師增能與實踐智慧的探尋:教師藉著啟動對自然環境的探索、連結個人與地方的關連性、以及對環保人士產生認同與結盟,累積個人親身體會的生命經驗,回歸到環境教育的教學場域,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深化學習者的理解。
五、 環境行動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份子的意涵:提升環境素養、採取社會生態環境的轉化行動、採取跨越邊界策略、採取學校環境教育的轉化行動、拓展教師角色的能動性。
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對教師及民間環保團體的啟示,並對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Teachers’ capacity is the key to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However, on the part of environmental actions, teachers face many predicaments. Based on the researcher’s practical experiences in the teaching field and reflections from the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activities, the researcher studied the responsibility that people in the role of a teacher have for the society and ecology and figured out the activator that facilitates teachers’ transformation of viewpoints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actions. Accordingly, the purposes of the present study ar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activities, their environmental actions, and implement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t school as well as to examine teachers’ transformative praxis for environment in the context of Taiwanese society with the aspects of critical pedagogy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he subjects of the present study are teachers who had participated environment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activities in Taiwan. Qualitative methods are applied. Research data are obtained from interviews, questionnaires, collection of documents, and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Fourteen teachers with environmental action are selected from the sixty six teachers who returned valid questionnaires and are given in-depth interviews. The interview data are then generalized and analyzed. 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are as follow.
1. 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s reveal that teachers raise their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through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organization activities, that teachers think their expertise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till needs development, that a consensus on the promo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t school needs to be achieved, and that teachers of environmental actions are more active in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t school and more capable of practicing transformative teaching from the aspect of critical thinking.
2. Teachers’ transformative praxis is generalized into the following four types: praxis out of interest, praxis out of expertise, praxis out of active participation, and praxis out of public justice.
3. Factors that affect teachers’ transformative praxis includ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ideals of ways to promote environmental issues, the stress from the role of being a teacher, as well as the pressure from school organizations and culture, parents’ viewpoints, and students’ performance on entrance exams. Last but not least, the influence from the teacher’s body, mind and spirit, his/her career plan and his/her family cannot be overemphasized.
4. An examina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pronesis: teachers connect individuals with places, create identity and alliance wit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vocators, and accumulate their own life experiences by starting to explore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n, they return to the teaching field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lace students as the center of teaching, and deepen learners’ comprehension. The concept that teachers of environmental actions serve as transformative intellectuals means to increase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to take transformative actions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is society, to use strategies of border crossing, to take actions to transform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t school, and to increase the mobility of teachers’ role.
Finally, the present study, according to the above research results, offers inspiration for teachers and environment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t also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in the future.
王文科、王智宏(2006)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順美(2004a)臺灣地區國高中全校式經營環境教育現況之探討。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9:2,87-105。
王順美(2004b)社會變遷下的環境教育-綠色學校。師大教育學報:教育類,49:1,195-170。
王順美(2004c)環境教育領域中的對話。環境教育研究,1(2),47-69。
王順美、梁明煌、張子超(2000)台灣綠色伙伴網路計畫推展先驅計畫。台北市:教育部委託計畫期末報告書。
王嘉陵(2003)從Giroux的批判教育學觀點反省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角色。教育研究資訊,11(3),3-21。
王麗容(1991)民間環保組織在社區環保運動中的角色和功能。社區發展季刊,65,127-131。
丘昌泰(1993)美國環境保護政策:環境年代發展經濟的評估。臺灣產業服務基金會。
台灣環保聯盟(2007)臺灣環境保護聯盟2007年~2008年。簡介手冊。
江明修、陳定銘(2000)臺灣非營利組織政策遊說的途徑與策略。公共行政學報,4,153-192。
江哲銘(2004)永續校園中的永續環境教育契機。教育研究月刊,128,43-54。
江慧儀(2004)臺灣民間環保團體的環境教育現況與社會實踐-一個批判的環境教育觀點。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明修(2006)綠色民主:台灣環境運動的研究。台北:群學。
吳昌葦(2006)大台北都會區環境行動者重要生命經驗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奉儒(2003)從教育改革的批判談教師作為實踐教育正義的能動者。臺灣教育社會研究,3:2,P113-150。
李根政(2008)獲頒新竹教育大學第十四屆傑出校友感言。2009年4月7日,取自http://leekc-95kh.blogspot.com/2009/03/blog-post.html。
周淑卿(2005)專業身份認同在教師專業發展之重要意義。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台北:高等教育文化。
周儒(1995a)民間團體推動環境教育模式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5-2511-S003-004Z。
周儒(1995b)民間團體與環境教育的推展。臺灣教育,532,37-46。
周儒(1997)民間團體推動環境教育模式之研究(Ⅱ)。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5-2511-S003-009。
林昱貞(2002)批判教育學在臺灣:發展與困境。教育研究集刊,48(4),1-25。
金珮(2007)尋找Leave No Trace 行動力的啟動之鑰。2007全國登山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189-202。
紀駿傑(1998)我們沒有共同的未來:西方主流「環保」關懷的政治經濟學。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1,141-168。
秦屹安(2006)徘徊在複製與社會轉化之間:教改脈絡下國小教師意識覺醒的條件與可能性。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紐文英(2007)論文方法與寫作。台北:雙葉。
張子超(2000)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課程融入的內涵與教學。臺灣教育,589,12-21。
張金淑(2006)永續校園的推動與展望。學校行政,44,66-84。
張鍠焜(2006)批判理論與教師哲學。但昭偉(主編):教師的教育哲學。台北:高等教育
教育部(2003)邁向二十一世紀-教育部永續發展環境教育行動策略。2007年12月1日,取自http://www.edu.tw/
梁明煌、蔡慧君(2000) 教育部國家級環境教育政策與行動中程計畫規劃。教育部環保小組。
莊明貞(2001)當前臺灣課程重建的可能性:一個批判教育學的觀點。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4,141-162。
莊明貞(2003)當前臺灣課程重建的可能性:一個批判教育學的觀點。莊明貞(主編):課程改革-反省與前瞻。臺北:高等文化。
莊明貞(2003)當前臺灣課程重建的可能性:一個批判教育學的觀點。莊明貞(主編):課程改革-反省與前瞻。臺北:高等文化。
許心欣(1995)參與環境保護工作之民間團體主要幹部環境態度調查。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世璋(1999)環保團體成員負責任環境行為的預測變項之比較研究。國科會八十八年度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88-2511-S-126-001。
許世璋(2001a)環境議題與行動導向的環境教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2001年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51-58。花蓮: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
許世璋(2001b)我們真能教育出可解決環境問題的公民嗎?論環境教育與環境行動=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Action。中等教育,25(2),52-75。
許世璋(2003a)影響花蓮環保團體積極成員其環境行動養成之重要生命經驗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1(2),121-139。
許世璋(2005)影響環境行動者養成的重要生命經驗研究—著重於城鄉間與世代間之比較。科學教育學刊,13(4),441-463。
許世璋、張乃千(2005)花蓮縣國小現職教師與師院學生環境素養評量與環境行動預測變項之分析。環境教育研究,2(2),91-123。
許誌庭(2002)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份子的可能性、限制與實踐方向。教育研究集刊,48(4),P27-52 。
郭丁熒(2003)教師的多維影像:教師角色之社會學論述。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6(2),161-186。
郭實渝(2000)由生態教育理念探討弗拉瑞(Paulo Freire)的教學理論。中大社會文化學報,11,1-28。
陳佩正(2001)國內環境教育總體檢與建議。中華民國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世紀環境教育的回顧與展望,45-50。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怡文(2004)轉化性知識份子與教育實踐¬-以社區大學教師為例的質性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粘錫麟(1999)悼陳文蘭。載於賴佩茹(主編)(2008):環保洪法師粘錫麟。台北:綠色陣線協會。
曾華壁(2001)人與自然-臺灣現代環境史論。台北:正中書局。
黃愈娟(2003)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師環境教育專業發展模式初探-以一所山區小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冠政(1996)環境教育。台北:國立編譯館。
楊深坑、洪如玉(2004)生態中心論的哲學解析及其在生態教育學建構上的蘊義。師大學報,49(2),1-18。
葉子勝(2002a)Giroux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份子之研究:兼論其對臺灣教師與師資培育課程之啟示。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子勝(2002b)將生活事件融入課程設計: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份子的實踐。
教育研究月刊,101,72-81。
靳知勤(1995)環境教育師資與教師能力之養成。環境教育季刊,24,54-57。
廖嘉展(1999)新故鄉雜誌季刊:女性社區工作者特輯-捍衛日出之地。2008年12月5日,取自http://www.cesroc.org.tw/newland/hl01-09.htm
劉育中(2002)自覺、批判與轉化-從批判教育學中「抗拒」概念之意涵試論其在課程改革中之實踐途徑。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編):新世紀教育工程-九年一貫課程再造。臺北:揚智文化。
歐用生(2002)快樂學習或安樂死?體驗學習的批判教育學意涵。課程與教學季刊 5(4),107~124。
歐用生(2003)教師是轉型的知識份子-聲音的「政策」與「教學」。課程典範再建構。台北:麗文。
歐用生(2004)教師課程理論的覺醒。課程領導:議題與展望。臺北:高等文化。
蔡秀菊(2007)野地集-當自然、人文與現代詩相遇。台中:臺灣生態學會。
賴雅芬、周儒(1998)國小教師利用鄉土教學活動進行環境教育之參與式行動研究。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度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255-262。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中心。
謝小岑(1995)重新思考教師角色。通識教育季刊,2(4),89-104。
謝瑞榮(1999)教師成長團體之協同行動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瑜君(2000)從壓迫到增能-談教師進修模式之變革。新世紀教育發展願景與規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顧曉菁(2006)國小教師進行環境教學時對民間團體需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Fien, J. (1993) Education for the Environment: Critical Curriculum Theorizing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Melbourne: Deakin University.
Finger, M. & Asun, J. M. (2002) 面臨十字路口的成人教育:學尋出路(王世哲等,譯)。台北:巨流圖書。(原著出版於2001年)。
Giroux, H. (1992) Border Crossings: Cultural Workers and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 New York: RKP & Westview.
Giroux, H. (2006) 教師是知識份子: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 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莊明貞審閱)。台北:高等教育。(原著出版於1988年)。
Gruenewald, D. A. (2003) The Best of Both Worl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Place, Education Researcher, 32(4),3-12.
Hsu, Shin-Jang & Roth, Robert E. (1998) An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literacy and analysis of predictors of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held by secondary teachers in the Hualien area of Taiwa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5(4),229-249.
Hug, J. (2003) 兩種角色。周儒、張子超、黃淑芬(譯):環境教育課程規劃。台北:五南。(原文出版於1977)。
Hungerford, H.R. & Volk, T.L. (1990) Changing learner behavior throug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1(3),8-21.
Hungerford, H.R., & Peyton R.B., (1976) Teach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ortland, Maine: J. Weston Walch.
Kanpol, B. (2004) 批判教育學導論(張盈堃等,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1999年)。
McLaren, P. (1988) Foreword: Critical theory and the meaning of hope. In H. A. Giroux, 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Granby , MA: Bergin & Garvey.
Miles, M.B. & Huberman, A.M. (2006) 質性研究資料分析(張芬芬譯)。台北:雙葉(原著出版於1994)。
Patton(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