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連桂珍
Kuei-Chen Lien
論文名稱: 休閒教育方案之規劃與實施----台中縣一所國中的實驗研究
The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Leisure Education Program---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ounty
指導教授: 呂建政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1下載:6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面對休閒時代的來臨,每一個人都應該學會如何利用休閒時間,若能幫助青少年建立積極正向的休閒態度,可以讓青少年從事休閒活動時,能謹慎選擇,避免不良休閒所帶來的危害。因此本研究者想要設計並實施一套休閒教育方案,以達成下列目的:(一) 規劃休閒教育方案之內涵。(二)探討休閒教育之實施對國中生休閒態度的影響。 (三) 蒐集學生對休閒教育方案實施之意見。(四) 對休閒教育方案之設計提出一些建議,以作為國中發展此類課程之參考。
    本研究是採準實驗設計的「不等組前後測設計」,驗証休閒教育方案的實施效果。研究對象為國民中學二年級的學生,實驗組學生38名,控制組學生34名,總計72名。實驗組利用童軍課接受休閒教育方案的實驗處理,控制組則上一般的童軍課程。兩組教學皆由研究者擔任教學工作,每週進行一次教學,總共進行十個單元。
    本研究以自編之「休閒態度量表」為評量工具,以組別、性別、社經背景為自變項;「休閒態度量表」總量表及認知、情意、行為三分量表之得分為依變項,以t考驗及二因子共變數分析,分別考驗各假設。研究所得結果如下:一、休閒教育方案之內容涵蓋休閒覺知、休閒資源、休閒決定、休閒技巧、社交互動技巧與休閒倫理等六大課程要素。二、休閒教育方案之實施乃採用「由內決定法」的實施方式,以促使學生去思考、評鑑並做出自己的休閒選擇與決定。三、休閒教育方案以「休閒態度量表」、「休閒教育方案回饋表」及教師對學生行為表現的觀察紀錄與對自己教學活動的反思,來評鑑休閒教育方案實施之效果。四、實驗組受試者,在接受「休閒教育方案」後,其在「休閒態度量表」總量表及認知、情意、行為三分量表之得分與控制組做比較,並無顯著差異。五、「休閒教育方案」之效果並不隨著性別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六、「休閒教育方案」之效果並不隨著社經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學校、未來研究者及休閒教育方案之規劃、實施與評鑑之原則提出一些建議。

    Abstracts
    In facing the coming of leisure era, everyone should learn how to make use of leisure time. If one can assist the adolescent to establish a positive leisure attitude, it can help the youngster to make cautious choice when engaging in leisure activities, and to avoid the damage brought by bad choice of leisure. Therefore, the researcher wants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a set of leisure education program,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following objectives: (1) Plan a set of leisure education program. (2) Discuss the affect of leisure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on the leisure attitud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3) Understand students’ view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leisure education program. (4) Attempt to bring out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design of leisure education program as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imilar program later on.
    This research uses the pretest-posttest nonequivalent-groups design, to verify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leisure education program. The objects of the research are the second year students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There were 38 students in experimentation group, 34 stud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total to 72 students. Experimentation group utilizes the scout courses that has accepted the leisure education program. Control group just attends the average scout courses. The researcher himself would instruct both groups of students once a week, with total of ten modules.
    This research uses the self made “Leisure attitude scale” as the measuring tool, and to base on group, gender,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as independent variable; “Leisure attitude scale” as dependent variable, according to t test and two factors variable analysis, to individually test various hypothesis. The result is as followed: 1. Leisure education program is consisted of “Leisure- awareness”, “Leisure Resources”, “Decision -making”, “Leisure skill”, “Social interaction”, “Leisure ethics”; 2. Leisure education program is conducted by “intrinsic determination”; 3. The result of leisure education program is evaluated by “Leisure attitude scale”, “The feedback chart of leisure education program”, and the self-reflection of the teacher; 4. After the experimentation group have received the “Leisure education program,” and then to compare with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score from the total measuring of “Leisure attitude scale” and the three sub-measuring scale in cognition, affection, and behavior, the result has not reach the level of significance; 5. The result of “Leisure education program” has no difference based on the difference in gender; 6. The result of “Leisure education program” has no difference based the difference in socio-economic status. Based on the result, this research will target at school, the future researcher, and the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principle of leisure education program, to bring up some suggestions.

    目 錄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Ⅲ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6 第四節 名詞釋義…………………………..…………..……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休閒的意義…………………………..….......….…..13 第二節 休閒教育的意涵與模式………………...….....……20 第三節 我國休閒教育實施概況與休閒教育實施方式之 探討………………………………………...….……46 第四節 休閒態度的內涵與測量……………….…....….......63 第三章 研究設計…………………………………….….…….….79 第一節 實驗架構………………………………..…..……....79 第二節 實驗設計………………………………..…..……....81 第三節 研究對象………………………………..…..……....82 第四節 研究工具………………………………..…..……....83 第五節 實驗程序………………………………..……..…....90 第六節 資料處理………………………………..……..…....9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95 第一節 休閒教育實方案對增進國中生休閒態度之效果.…95 第二節 不同組別對不同性別受試者的影響情形...............101 第三節 不同組別對不同社經背景受試者的影響情形...…104 第四節 學生對於休閒教育方案實施之意見與回饋..….…108 第五節 討論……………………………………..… …….11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9 第一節 結論…………………………………………......….119 第二節 建議………………………………………...………121 參考書目………………………………………………………...…127 附錄一:各學習領域在國中階段與本休閒教育方案有關之能 力指標…………………………………………………..140 附錄二:休閒教育方案…………………………………………..142 附錄三:第一次預試問卷………………………………………..167 附錄四:第二次預試問卷………………………………………..171 附錄五:正式問卷…………………………………………….….173 附錄六:休閒教育方案回饋表與內容分析……………………..175 附錄七:教師反省日誌………………………………………..…190 附錄八:休閒學習手冊………………………………………..…194

    參考書目

    方瑜(1992)。從休閒與自我實現的觀點看張岱的《陶庵夢憶》。載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編),中國休閒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56-276)。台北市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王水文(1994)。台南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龜山鄉。
    王保進(2002)。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市:心理。
    王建堯(2001,2月)。九年一貫課程中「休閒教育」的探討。台灣教育,602,28-32。
    加藤秀俊著(1930/1989)。余暇の社會學。彭德中(譯)。餘暇社會學。 台北市:遠流。
    李世文(2003)。台中市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童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行政院主計處編(2001)。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報告:休閒生活與時間運用。台北市:編者。
    宋幸蕙(1998)。台灣地區國民中學教師對『休閒教育』課程期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建政(1994a,7月)。休閒教育的發展。台灣教育,523,18-20。
    呂建政(1994b,9月)。開展休閒教育的幾個課題。訓育研究,33(2),21-28。
    呂建政(1996,8月)。倡導休閒教育與輔導—健全青少年身心發展。測驗與輔導,137,2819-2821。
    呂建政 (1997)。暑期青少年休閒活動營隊之成效調查 : 以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86年補助辦理之暑期活動營隊為例。台北市 : 青輔會。
    何福田編(1990)。青少年生活適應與休閒活動規劃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吳綿(2001,4月)。談青少年休閒生活的輔導。師友,406,18-21。
    吳聰賢(1989)。態度量表的建立。載於楊國樞(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頁463-491)。台北市:東華。
    吳麗娟(1985)。理情教育課程對國中學生理性思考、情緒穩定與自我尊重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耀明(1997)。現實治療取向班級輔導活動對國小兒童生活適應及生活態度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86NPTT3576006。
    余嬪(1998)。輕鬆休閒操之在我。高雄市 :復文。
    周正秋(1998)。高雄市專業人員休閒態度與生活型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周鳳琪(2001,2月)。淺談國小休閒教育之實施。台灣教育,602,17-20。
    周學珮(2000)。國中生個人情意自我覺察輔導方案規劃之初探。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玉玫(2002)。性別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性別知識、性別態度與自我保護技巧之輔導效果研究。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90NTNT1611002。
    林東泰(1992a)。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台北 : 師大書苑。
    林東泰(19921b,12月)。當前休閒教育的課題。社教雙月刊,52,32-37。
    林東泰(1997)。青少年休閒價值觀之研究(青年輔導研究報告之一一三)。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林東泰(1994)。都會地區成人及青少年休閒認知和態度調查研究報告。臺北:教育部社教司。
    林建地(1996)。我國青少年休閒活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素麗(民66,5月)。休閒的理論與研究。思與言,15(1),27-35。
    林瑩美(2002)。國小低年級社會科假日休閒活動單元之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翁玉珠(1995)。青少年休閒活動傾向、凝聚力、與情緒調適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柴松林(1996,9月)。休閒時代,學習社會。北縣教育,14,33-38。
    高俊雄(1999,1月)。休閒教育之理念、規劃與實現。學生輔導,60,8-19。
    時蓉華(1996)。社會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火木編(1995)。青少年休閒活動指導手冊 = A guide to youth leisure time activites。台北市:實踐學院。
    張文禎(2001)。國小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張玉鈴(1999,1月)。無聊啊!談休閒無聊感對青少年自我統合發展之影響。學生輔導,60,68-79。
    張春興(1983,2月)。工作、休閒、娛樂----提升生活品質的心理探索。中國論壇,15(9),47-51。
    張春興(1994)。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翠珠 (2001)。高屏地區大學生休閒參與、休閒教育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水源(1992)。旅遊與休閒生活。載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編),中國休閒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57-370)。台北市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芳萍(1995)。價值澄清式法治教學對國中生法治知識與態度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俊豪(2001)。南投縣國小學童休閒態度及其教育需求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美玲(1997)。嘉義地區不同年齡成人之休閒態度、休閒參與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民雄鄉。
    陳桂菊(2001)。宜蘭地區親子休閒教育活動實施因素之探究--以宜蘭縣歡樂國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陳淑湘(1999 )。青少年休閒生活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休閒同儕關係、休閒活動選擇與休閒無聊感之型態分析。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沙鹿鎮。
    陳皎眉(1995)。激盪少年時。台北市:希代。
    陳彰儀(1984,12月)。休閒活動之選擇與休閒教育。幼獅月刊,384,50-53。
    陳慶章(1991,12月)。現階段小學輔導中心工作﹣﹣生活輔導。國教輔導,31(2),45-47。
    陸光 (1987)。我國青年休閒活動及其輔導之研究(青年人力研究報告,55)。台北市 :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教育部(1962)。生活教育實施方案。臺北:作者。
    教育部(1994)。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作者。
    教育部(200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作者。
    莊淑茹(2001)。死亡教育課程對護校學生死亡態度之影響。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華博碩士論文,89NHU00672014。
    莊斐瑜(1990)。台北市高中(職)學生休閒學習情況與休閒教育需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莊慧秋(1994)。樂在工作之外-上班族的休閒生活。台北市:張老師。
    游家政(1987)。台北縣市國民小學中高年級兒童在學期間校外休閒活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連婷治(1998)。台北縣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文真(1986)。臺北市國中生休閒生活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立賢(1999,1月)。中小學教師實施休閒教育實務篇—觀念與策略之探討。學生輔導,60,80-89。
    黃光雄、簡茂發(1991)。教育研究法。台北市 : 師大書苑。
    黃阿修(1997,9月)。訪呂建政副教授:從週休二日談休閒教育的課程與實施。北縣教育,19,44-47。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市:東華。
    黃政傑(1996)。青少年休閒教育的重要課題。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主編),青少年休閒生活教育研討會會議手冊(頁14-19)。台北市:編者。
    黃清雲(1998,9月)。休閒教育方案規劃模式初探。台灣省學校體育,8(5),32-38。
    黃詩君(1999)。現實治療團體對國小兒童在心理需求之輔導效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87NHCTC576004
    黃德祥(1992,7月)。休閒輔導與學生發展。學生輔導通訊,21,14-21 。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
    黃德祥(1996,5月)。休閒教育與休閒輔導。台灣省中等學校輔導通訊,46,4-6。
    楊秀芝(1988)。一般少年與非行少年休閒生活之比較 : 以西門町休閒活動為主的少年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敏玲(1996,8月)。無聊(boredom in leisure)與青少年偏差休閒行為。測驗與輔導,137,2830-2833。
    葉智魁(1995,6月)。工作與休閒—提昇生活素質的反省。戶外遊憩研究,8(2),31-46。
    葉智魁(1996,3月)。消費與休閒:另一種「台灣經驗」。戶外遊憩研究,9(1),79-106。
    葉寶玲(1999)。死亡教育課程對高中生死亡態度、憂鬱感及自我傷害行為影響效果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中華博碩士論文,87NCUE0464017。
    劉子利(2001,3月)。休閒教育的意義、內涵、功能及其實施。戶外遊憩研究,14(1),33-53。
    劉佩佩(1999)。未婚女性休閒生活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焜輝(1988,6月)。休閒時代來臨:對於休閒活動應有的認識。諮商與輔導,30,封裡頁。
    蔡素琴(1998)。兒童休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蔡素琴(1999,1月)。培養兒童積極、正向的休閒態度:從父母與教師的影響談起。學生輔導,60,46-57。
    鄭丞伸(2001)。新竹市國民中學學生體適能對休閒行為之影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照順(1999)。青少年生活壓力與輔導。台北市:心理。
    盧英娟(2001)。高職學生休閒活動現況與休閒輔導策略之研究-以國立水里商工為例。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盧姿里(2000)。性侵害防治教育方案對國小學童性知識及性態度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88NCYU0576001
    謝明材(2000。高中體育班學生休閒活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政諭(19898)。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 。台北市 : 幼獅。
    謝哲仁(1999)。台北縣市國中學生休閒認知、態度與行為之調查研究 : 暨週休二日對台北縣市國中學生休閒認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真華(1998)。概念構圖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在自然科學習成效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87NTNTC576001。
    簡秀雯(1997)。生涯班級輔導活動對國小兒童生涯成熟態度與職業自我概念輔導效果。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85NPTTC576001。
    藍科正 (1997)。台灣地區青年時間配置之研究(青年輔導研究報告,111)。台北市:青輔會。
    顏妙桂(1994,7月)。休閒與教育。台灣教育,523,15-17。
    顏妙桂(1998,8月)。現代公民的休閒生活教育--論學校休閒教育之實施。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2),21-36。
    顏妙桂(2001,2月)。許學生一個快樂學習的未來:兼論「休閒教育」在九年一貫課程之實施。台灣教育,602,2-8。
    羅明訓(1999)。桃園縣國小六年級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蘇美玲(1997)。都市公園使用者休閒態度之研究-以台北市大安公園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Beard, J. & Ragheb, M. (1980). 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7, 106-113.
    Berndt, D. D. (1987). Leisure and well-being:A study of adults in rural areas of Wisconsi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8/03A, 357.
    Brightbill, C. K. (1960). The challenge of leisur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urge, R. (1961). The development of a leisure-orientation scale. Unpublished. M.S. Thesis, Ohio State University. Columbus, Ohio.
    Crandall, R. & Slivken, K. (1978). Leisure attitude and their measurement.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o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S. E. Iso-Ahola, Ed., pp261-284). Dubuque, Iowa: Wm. C. Brown.
    Crandall, R. (1980). Motivation for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2(1), 45-54.
    Dattilo, J. & Murphy, W. D. (1991). Leisure education program planning : A systematic approach .State College , PA:Venture .
    Dewey, J.( 1916/1988) .Democracy and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鄒恩潤(譯)。民主主義與教育。台北市 : 臺灣商務。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attitude﹐intention and behavior: A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7(1)﹐61-84.
    Gene Bammel& Lei Lane Burrus-Bammel(1992/1996).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2nd ed.
    涂淑芳(譯)。休閒與人類行為。臺北市 : 桂冠。
    Hallingshead, A. (1957). Two factor index of social position. New Heaven: Yale.
    Hoerr, T. R.(2000/2001). Becoming a multiple intelligences school.
    陳佩正(譯)。多元智慧融入教學與領導 : 新城小學的發展歷程與現身說法。台北市:遠流。
    Iso-Ahola, S. E.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que,Iowa:Wm.C.Brown Company.
    Kelly, J. R. (1972). Work and leisure: a simplified paradigm.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 4, 50-62.
    Kelly, J. R. (1996). Leisure. (3rd ed.) . Boston: Ally & Bacon.
    Kelly, J. R.(1996/2001)。Leisure.(3rd ed.)
    王昭正(譯)。休閒導論。台北市:品度。
    Kraus, R. G. (1990).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the modern society (4th ed.) .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Leigh, J. (1971). Leisure and the adolescent.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Mundy, J. & Odum, L. (1979). Leisure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Mundy, J. (1998). Leisure education : theory and practice. (2nd ed.). Champaign, Ill. : Sagamore.
    Neulinger, J. (1974).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Neulinger, J. (1981).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2nd ed.).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Neulinger, J. & Breit (1969). Attitude dimensions of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 255-261.
    Neulinger, J. & Breit.(1971). Attitude dimensions of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 255-261.
    Peterson, C. A. & Gunn, S. L. (1984). Therapeutic recreation program design: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Ragheb, M. G. & Beard, J. G. (1982). Measuring leisure attitud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2), 155-167.
    Ragheb, M. G. (1980).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leisure participation,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leisure attitud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2), 139-149.
    Stokowski, P. A. (1994/1996).Leisure in society: a network structural perspective.
    吳英偉、 陳慧玲(譯)。休閒社會學。台北市:五南。
    Stumbo, N. J. (1992). Leisure educationⅡ: more activities and resources. PA: Venture Publishing,Inc.
    Weber, A. L. (1992/1995). Social psychology.
    趙居蓮(譯)。社會心理學。台北市 : 桂冠。
    網路
    行政院主計處普查局(民90)。九十年青少年狀況調查統計結果綜合分析。92年7月10日,取自
    http://www.dgbasey.gov.tw/census~n/four/90young.htm
    行政院主計處第三局(民92)。台灣地區經社觀察表—年資料。92年7月10日,取自
    http://www.dgbasey.gov.tw/dgbas03/bs8/look/looky.htm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