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彩鳳 Li, Tsai-Feng |
---|---|
論文名稱: |
私立技術學院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The Study of Work Stres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Administration Staff in Private Colleges of Technology |
指導教授: |
胡茹萍
Hu, Ru-P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8 |
中文關鍵詞: | 工作壓力 、因應策略 、私立技術學院 、行政人員 |
英文關鍵詞: | Working pressure, Coping strategies, Private colleges of technology, Administrative staff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781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8 下載: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調查私立技術學院行政人員之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以臺灣107學年度10所私立技術學院之現職行政人員,包括教師兼行政職及專職行政職為對象,採用便利抽樣方式抽取樣本,總計發出500份問卷,回收378份,扣除無效問卷後為364份,72.80%。回收問卷之資料處理以平均數、標準差、獨立樣本 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臺灣10所私立技術學院之現職行政人員之研究,結論如下:
一、不同背景變項的私立技術學院行政人員在工作壓力上,不同性別、婚姻、是否教師兼行政、年齡、教育程度、年資等均無顯著差異,但在學校位置所屬行政區則具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私立技術學院行政人員在因應策略上,不同婚姻、年齡、年資及學校位置所屬行政區等均無顯著差異,但在性別、教師兼行政及教育程度具有顯著差異。
在私立技術學院行政人員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針對學校行政主管及行政人員分別提出建議,以供有關人員及未來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一、學校行政主管:
1.行政分工需要各處室共同協調,業務須有彈性移轉的空間。
2.在安排行政職務時,應考量行政人員的專長,適才任用。
二、對行政人員之建議:
1.教師兼職行政人員:在接受行政職務時,應提出或反映減少教學時數與降低研究負荷。
2.專職行政人員,面對職場壓力應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是行政的基礎,爭取學校主管、同仁、教師與學生的支持,將使行政推展得更順暢。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working pressure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the administrative staff of private technical colleges. The present administrative staffs of 10 private technical colleges in Taiwan in 2018 school year, including part-time administrative staff from teachers and full-time administrative staff, were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 convenience sampling method was adopted. A total of 500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378 were collected (there are 364 pieces after deducting invalid questionnaires), accounting for 72.80%. The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average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and one-way ANOVA. Concerning the present administrative staff of 10 private technical colleges in Taiwan,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For the working pressure, the administrative staffs of private technical college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hav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 marriage, whether they are both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s, age, education background, seniority, etc., bu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where the colleges are located.
2. For the coping strategies, the administrative staffs of private technical college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hav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marriages, ages, seniority and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where the colleges are located, bu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 and educational background.
For the working pressure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administrative staff in private technical colleges,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or the colleges’ administrative directors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 respectively as a reference for relevant personnel and future follow-up researchers.
1.Colleges’ administrative directors:
(1)Administrative division of labor requires coordination of all departments and offices, and business requires room for flexible transfer.
(2)When administrative positions are arranged, the specialty of administrative staff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for the appointment based on specialty.
2.Suggestions for administrative staff:
(1)Part-time administrative staff from teachers: when accepting administrative positions, they should propose or reflect the reduction of teaching hours and research load.
(2)For full-time administrative staff facing the pressure of the workplace, establishing a goo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s the basis of administration, and striving for the support of college’s supervisors, colleagu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ll make the administration work goes on more smoothly.
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06)。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秀慧(1999)。高職教師工作壓力來源、影響與管理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王貞云(2006)。台灣地區技術學院「服務學生指標」與「學術研究效率」之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王富民(2006)。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包育豪(2014)。中等學校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研究-以新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石銘華(2011),新北市國民小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市。
任廷芬(2011)。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兼任行政職務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台中市。
江麗美(譯)(2001)。有效壓力管理。(原作者:Gerard Hargreaves)。臺北市:智庫。(原著出版年:1999)
池文勇(2013)。國中教師兼任行政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宜蘭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余民寧(2006)。潛在變項模式:SIMPLIS 的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佳瑩(2011)。苗栗縣國民中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職業倦怠與因應方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吳明隆(2010)。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紀有田(2004)。學校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29,170-181。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俐錦(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兼任組長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市。
吳姿瑩(2019)。國民中學資源班導師的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吳國龍、詹銘仁(2011)。大學服務品質之重要性與滿意度分析-以某科技大學為例。崑山科技大學學報,8,57-73。
吳清山、林天佑(2005)。工作壓力。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5,135。
吳翎(2018)。臺北市高級中等學校學務處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吳楦晴(2006)。大學校院課外活動組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宋禮彰(2002)。組織變革中國民小學行政人員工作壓力及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李世同(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兼任組長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怡芬(2007)。國小教務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桃竹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旺政(2003)。政風人員角色衝突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金泉、陳俊瑜、陳俊良(2006)。健康的職場:壓力風險管理之應用。工業安全科技,58,11-16。
李茂能(2002)。量化研究的品管:統計考驗力與效果值值分析。國民教育研究學報,8,1-24。
李逸(2004)。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工作壓力感受、因應策略與壓力結果之探討—以互動型工作壓力模式為架構。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3(5),398-405。
李碧瑤(2006)。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李德治(2016)。多變量分析。臺北市:雙葉書廊。
李顯鎮(2006)。偏遠地區國民小學學校行政人員工作壓力、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周雪惠(2015)。大專校院學校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官湘玲(2005)。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國民小學教師兼任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林大森(2002)。高中/高職的公立/私立分流對地位取得之影響。教育與心理研究,25,35-62。
林月娜、吳明隆(2004)。國小專任行政人員角色衝突、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學校行政,33,52-70。
林志成(2004)。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進階制度之省思與前瞻。海峽兩岸中小學教師進階制度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學術研討會,嘉義市。
林信安(2010)。國民中學學務主任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東市。
林昭男(2001)。國小初任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義閔(2016)。新北市國民小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林嘉兒(2016)。高教產業化下大學行政人員的「忙」與「茫」。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7),39-44。
邱信憲(1994)。工作特性、人格特質型態、角色壓力與工作壓力、工作滿足、離職傾向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凃淑芬(2007)。國民小學特教組長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洪文章(2005)。國民小學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中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調適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洪瑞峰(2008)。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主管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洪銘建、翁富美、尤國任(2014)。社群網站與國小教師工作壓力、情緒勞務負荷與情緒耗竭之效用。資訊管理研究,14,15-32。
洪麗美、陳昭雄、林合懋、胡庭禎(2004)。技專校院改制對於行政人員心態調適及工作習性影響之探討-以中部某科技大學為例。弘光學報,43,87-94。
紀成進(2011)。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兼任行政工作人員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徐永明(2006)。國民中學教師兼任行政職務者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以桃竹苗四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徐珮華(2016)。臺北市與新北市公立高級中學公務人員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秦夢群(2003)。教育行政-實務部分。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2011)。教育行政實務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張文賢(2007)。國中電腦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育成(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兼任行政職務者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坤宏(2005)。國民小學教師兼任行政職務(主任)的工作壓力來源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張茂源(2002)。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訪談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張國保、李寶琳(2013)。我國技職人才培育的問題與前瞻。教育資料與研究,112,53-76。
張舒昀(2006)。台灣地區地方教育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瑞芬(1989)。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張瑞濱(2003)。我國私立技術學院經營效率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
張榕庭(2012)。臺中市公立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以兼任行政教師與級任導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張維(2009)。工作壓力與績效之研究:以中部四縣市國民中學專任行政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台中市。
張翠芬(2008)。學校行政主管領導風格、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工作滿足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張薇苓(2018)。國內少子化對某私立大學行政人員工作壓力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教育部統計處(2016a)。國民中小學校概況統計104學年度。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2018)。107 ~1 2 2 學年度各 級 教育階段學生人數 推估 結果。教育統計簡訊。臺北市:教育部。
曹爾忠 (1983)。台灣地區基層警(隊)員工作壓力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警察大學,桃園市。
莊博文(2009)。國小小型學校兼任行政業務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市。
莊朝勝(2012)。學校兼行政教師對工作投入、工作壓力、工作滿意與工作績效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許文萍(2011)。新北市國民中學女性教師兼任行政職務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郭子毓(2012)。桃園縣國民中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郭淑卿(2010)。工作壓力、角色壓力對工作倦怠之影響-以因應方式之中介效果及自我效能之干擾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券彪、羅文旗(2005)。學校行政人員工作壓力、工作特性與工作滿意之研究。學校行政,38,11-30。
陳忠正(2006)。人際關係與工作壓力對工作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高屏地區大學校院行政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宥均(2010)。台北市國民中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記隆(2013)。兼行政職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探討─以台中市豐原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釗文(2005)。公立國民中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角色衝突及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台中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陳寬裕、王正華(2017)。論文統計分析實務SPSS與AMOS的運用。臺北市,五南。
陸洛(1997)。工作壓力之歷程:理論與研究的對話。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0,19-51。
陸洛(2017)。職場健康管理。TandD飛訊第52期。取自http://web.ba.ntu.edu.tw/luolu/4.pdf
陸洛、高旭繁、周雲、蕭愛玲(2001)。兩岸三地員工之工作壓力、控制信念、工作滿意及身心健康。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4(1),55-87。
曾冠華(2006)。護理人員工作壓力對自覺健康狀態與離職傾向之研究-以台灣中部區域醫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游家興(2010)。公立國民中學學務主任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情緒管理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馮世昌(2006)。國民小學初任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台南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教育大學,台南市。
馮佳盈(2015)。國民小學教師兼任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時間管理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健行科技大學,桃園市。
黃信豐(2014)。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兼任行政職務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黃素瑛(2019)。中部地區國民小學兼任特殊教育行政教師之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黃善慈(2005)。屏東縣國民中學教師兼任行政職務者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黃惠玲(2008)。國小女教師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主觀幸福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琬鈞(2015)。臺北市公私立高中職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黃耀宗(2014)。國民小學行政人員角色知覺、工作壓力與自我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葉兆祺(1999)。國民小學實習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葉翠珊(2009)。桃園地區高職兼任行政教師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萬能科技大學,桃園縣。
葉龍源(1998)。國民小學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詹盛如、楊家瑜(2014)。面對少子化與全球化的挑戰:高等教育組織的發展策略。評鑑雙月刊,52,19-22。
廖郁映(2006)。基隆市國小兼任總務工作教師工作壓力與調適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天惠(2002)。臺北縣國小人事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劉逸凡(2011)。國民小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劉禮端(2013)。台中市立國中兼任行政職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工作壓力對生活滿意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蔡玉董(2006)。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蔡朝現(2008)。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蔡壽權(2014)。私立大學行政人員人格特質與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台中市。
盧心雨(2011)。體育行政人員工作滿意、工作壓力、組織承諾與工作績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駱仁(2006)。國民小學兼任行政工作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謝文全(2000)。學校行政(第七版)。臺北市:五南。
顏志龍、鄭中平(2016)。傻瓜也會跑統計。臺北:五南。
蘇尹岑(2015)。鳥事一籮筐 工作心慌慌?! -上班族暴走指數調查。職場新聞。取自http://www.1111.com.tw/news/surveyns_con.asp?ano=83937。
蘇彩玉(2011)。國小兼任行政工作教師角色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鐘鏡輝(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西文部分
Allen, R. D. (1982). Occupational stress level and stress type. Personal Psychology, 35, 359-360.
Anderson, J. C. and Gerbing, D. W. (1988).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 practice: A review and recommended two-step approa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3(3), 411-423.
Auerbach, S.M. and Gramling, S.E. (1998). Stress management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agozzi and Youjae Yi. (1988),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6, 74-94.
Beehr, T. A. and Newman, J.E. (1978). Job Stress, Employee Health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 Facet Analysis, Model and Literature Review. Personal Psychology, 31(4), 665-699.
Beehr, T.A. and Bhagat, R.S. (1985). Organizational stress and employee effectiveness: A job characteristic approach. In T.A. Beehr and Bhagat (Eds), Human stress and cognition in organizations: An integrated perspective. John Wiley and Sons, New York.
Beekes, W. and Brown, P. (2006), Do Better-Governed Australian Firms Make More Informative Disclosure,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 33(3-4), 422-450.
Billings, A. G., and Moos, R. H. (1984). Coping, stress, and social resources among adults with unipolar dep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6(4), 877.
Blau, G. (1981).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job stress, social support, survice length and job strain. Organization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27),279-302.
Brian, S. Hoyle (2000). Global and local change on the port-city waterfront, Geographical Review, 90(3), 395-417。
Cannon, Walter B. (1932). The Wisdom of the Body. New York: Norton.
Cartwright, S. and Cooper, C. L. (1997). Managing workplace stress. Andon: SA-GE.
Carver, C. S., Scheier, M. F., and Weintraub, J. K. (1989). Assessing coping strategies: a theoretically based app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6(2), 267.
Cheng, Y., Kawachi, I., Coakley, E. H., Schwartz, J., and Colditz, G. (2000). Association between psychosocial work characteristics and health functioning in American women: prospective study. BMJ, 320(7247), 1432-1436.
Churchill Jr, G. A. (1979). A paradigm for developing better measures of marketing construct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64-73.
Cohen (1977).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2nded.). Hillsadale. NJ: Eribaum.
Cohen, S. and Wills, T.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 (2), 310-357.
Comrey, A. L., and Lee, H. B. (1992). A first course in factor analysis. Hillsdale, N.J.: L. Erlbaum Associates.
Cooper, C. L., Sloan, S. and Williams, S., (1988) Occupational Stress Indicator Management Guide, Windsor: NFER-Nelson.
Cooper, C.L. & Marshall, J. (1976). Occupational sources: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relating to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mental ill health.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49,11-28
Curtis, A. J. (2000). Health Psychology. Boston: Routledge.
Davis, J. and Wilson, S.M. (2000), Principals' efforts to empower teachers: effects on teacher motivation and job satisfaction and stress. The Clearing House,73, 349-353.
De Vellis, R. F. (2011).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Sage Publications.
Dewe, P. (2004). Encyclopedia of Applied Psychology. Florida, FL: Academic Press.004702
Fields, D.K., Kolb, M.A. and Bayern, S. (2001). Web Development with Java Server Pages (2nd Ed.). Manning Publications Co.
Fleming, R., Baum, A. and Singer, J.E. (1984). Toward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Str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6(4): 939-949.
Folkman, S. (1985). Personal control and stress and coping processes:A theoret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0(4),839-852.
Folkman, S., and Lazarus, R. S. (1985). If it changes it must be a process: study of emotion and coping during three stages of a college examin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8(1), 150.
Folkman, S., and Lazarus, R. S. (1986). Stress process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95(2), 107.
Fornell, C., and Larcker, D. F. (1981).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8, 39-50.
Gorsuch, R.L. (1983), Factor analysis. Hillsdale, NJ: Lawrence
Hair Jr, J. F., Black, W.C., Babin, B.J., Anderson, R.E. and Tatham, R.L. (2010), SEM: An Introduction,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A Global Perspective, 629-686.
Hair, J. F., Black, W.C., Babin, B.J., Anderson, R.E. and Tatham, R.L. (2006),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6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Pearson Prentice Hall.
Hair Jr, J. F., Anderson, R.E., Tatham, R.L., & Black, W.C.(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5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Prentice Hall
Jackson, D.L., Gillaspy, Jr, J.A., and Purc-Stephenson, R. (2009). Reporting practices in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An overview and some recommendations. Psychological Methods, 14(1), 6-23.
Jamal, M., (1990). Relationship of Job Stress and Type-A Behavior to Employees Job Statisfaction,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Psychosomatic Health Problem, and Turnover Motivation. Human Relations,43.
Kahn, R. L., Wolfe, D. M., Quinn, R. P., Snoek, J. D., and Rosenthal, R. A. (1964). Organizational stress: Studies in role conflict and ambiguity. New York: Wiley.
Kets De Vries and Manfred, F.R. (1979). Organizational Stress: A Call for Management Action.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1, 3-14.
Kline, R. B. (2005).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2nd ed.) New York, NY: Guilford.
Koch, J. L., Tung, R., Gmelch, W., and Swent, B. (1982). Job stress among school administrators: Factorial dimensions and differential effect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7(4), 493.
Kyriacou, C. and Chien, P.Y. (2004). Teacher stress in Taiwanese primary school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Enquiry, 5(2), 86-104.
Lazarus, R. S. (1966).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coping process. New York: Mcgraw Hill.
Lazarus, R. S. (1993). From psychological stress to the emotions:A history of changing outlook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4, 1-21.
Lazarus, R.S. and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725.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Macneil, D.H. (1981) The Relationship of Occupational Stress to Burnout. In J. W. Jone (Ed.) The Burnout Syndrome. Park Ridge. IL: London House Management Press.
Maki, N., Moore, S., Grunberg, L., and Greenberg, E. (2005). The Responses of Male and Female Managers to Workplace Stress and Downsizing.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7(2).
Matthew O. Jackson. (2003). Mechanism Theor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88(77).
McGowan, J., Gardner, D., and Fletcher, R. (2006).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ive outcomes of occupational stress.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ology, 35(2), 92.
Moos, R. H., and Schaefer, J. A. (1993). Coping resources and processes: Current concepts and measures. In L. Goldberger, and S. Breznitz (Eds.), Handbook of stress: Theoretical and clinical aspects (2nd ed., pp. 234-257). New York: Free Press.
Pearlin, L. I., and Schooler, C. (1978). The structure of coping.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19,2-21.
Purkey, S.C. and Smith, M.S. (1983). Effective school: A review.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mal, 83, 427-452.
Schumacker, R.E., and Lomax, R.G. (1996). A beginner’s quite to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Seiger, L. H. and Hesson, J. (1994). Walking for Fitness. Kerper Boulevard, Dubuque: Wm. C. Brown Publishers.
Selye, H. (1956). The Stress of Life, New York: McGraw-Hill.
Siu, O. L., Spector, P. E., Cooper, C. L., Lu, L., and Yu, S. (2002). Managerial stress in greater China: The direct and moderator effects of coping strategies and work locus of control. Applied Psychology, 51(4), 608-632.
Sutherland, V. J., and Cooper, C. L. (1990). Understanding stress: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London: Chapman and Hall.
Wetiten, E. (1986). Psychology Applied to Modern Life, (2nded.). Calf: Brooks/C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