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康熙
LEE KANG HEE
論文名稱: 《聊齋志異》復仇故事研究
指導教授: 高秋鳳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9
中文關鍵詞: 蒲松齡聊齋志異復仇主體復仇意識孤憤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6下載:12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的問世,為中國文言短篇小說繼唐傳奇之後再創另一高峰。《聊齋志異》的題材及創作手法大多來自於六朝志怪與唐傳奇,是以傳奇的敘事方式,創造出人世陰陽之怪異、神仙、狐狸,鬼怪、精靈、異人等非現實的「奇幻」世界故事。然而這些作品不止是單純敘述鬼怪、狐狸之類的故事,且寄託著作者深切的人生觀照及社會認識,刺貪刺虐,隱微地再現了蒲松齡身處時代的社會景象。
    本論文在《聊齋》復仇故事的研究上,採用的基本架構是屬於文學主題研究方法。《聊齋》中的復仇故事,是一種徹底反映作者的某種思想的作品,作者透過此類作品寄託孤憤,凸顯較為明顯的主題意識,這一點值得我們以復仇主題的觀點剖析其作品,由此進一步探討《聊齋》復仇故事的特點與其內涵。
    本論文要研究的課題為中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聊齋》的「復仇」故事,其主要探究範圍大致上有兩個方面:一為《聊齋》復仇故事人物與復仇主體;二為《聊齋》復仇故事內涵與復仇動機。

    全文凡四章:
    第一章「緒論」先說明研究動機與旨趣,接著檢討目前研究《聊齋志異》的情形,說明其趨勢,以尋找需要研究的地方。
    第二章為「復仇主體」,從不同人物來探討《聊齋》復仇故事。其內容分為「女性復仇」、「異類復仇」、「鬼靈復仇」三方面。以復仇的主題切入《聊齋》此一部小說作品,探討復仇主題在《聊齋》中藉藝術手法,如何呈現特質與背後的文化意識。《聊齋》復仇故事,成功的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故透過描寫人物的生活與際遇,展開了人物之間的愛恨哀喜,悲樂怨怒關係。
    第三章為「復仇意識」,從不同目的來考察《聊齋》復仇故事。其內容分為「為血親復仇」、「崇俠尚義復仇」、「抗暴懲奸復仇」三方面,試圖分析各類型的復仇故事內涵與復仇意識之間的關係,然後進一步探討支配著復仇動機意識背後的文化思想與倫理價值觀的折影。
    第四章為「結論」,歸納研究所得,做一綜述。
    本文附錄〈《聊齋志異》復仇故事分類表〉、〈《古今圖書集成》所錄有關復仇的主要記載〉,附於參考書目之前,以為讀者參照之用。

    《聊齋志異》復仇故事研究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一、以復仇為題的構想 ………………………………………………1 二、以《聊齋志異》為復仇主題的研究對象 ………………………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疇 ………………………………………………6 一、研究方法 …………………………………………………………6 二、研究範疇 …………………………………………………………9  (一)《聊齋》復仇故事人物與復仇主體 ………………………9  (二)《聊齋》復仇故事內涵與復仇動機 ………………………10 第三節 《聊齋志異》研究概況 ………………………………………13 一、 民國前的研究 …………………………………………………14 二、 民國後的研究 …………………………………………………16 第二章 復仇主體:由不同人物看《聊齋》復仇故事………………27 第一節 女性復仇 ……………………………………………………29 一、不讓鬚眉,手刃仇讎之烈女 …………………………………31 二、為婚戀情愛復仇的女子…………………………………………43 三、以復仇追求人格尊嚴的女子 …………………………………51 第二節 異類復仇 …………………………………………………55 一、狐精復仇 ………………………………………………………57 二、動物復仇 ………………………………………………………63 三、人化為異類報仇 ………………………………………………65 第三節 鬼靈復仇 ………………………………………………………67 一、平息死亡冤恨的女鬼 …………………………………………69 二、主持公道的鬼靈 ………………………………………………77 第三章 復仇意識:由不同目的看《聊齋》復仇故事 …………83 第一節 為血親復仇 ……………………………………………………88 一、中國血親復仇範疇與文學題材分類 …………………………88 二、脫離禮法約束的血親復仇 ……………………………………92 三、禮法約束之下的血親復仇 ……………………………………97 第二節 崇俠尚義復仇 ………………………………………………104 一、俠觀念形成與復仇文學俠義表現 ……………………………104 二、《聊齋》俠義復仇故事 …………………………………………111 三、從《聊齋》看蒲松齡任俠意識 …………………………………120 第三節 抗暴懲奸復仇 ………………………………………………124 一、夢的啟示:民對官的復仇 ……………………………………125 二、神力懲奸:超自然力量的除暴安良 …………………………131 三、冥間覺悟:陰間官府黑暗更甚於陽世…………………………134 第四章 結論 ………………………………………………………139 附錄一:《聊齋志異》復仇故事歸類 ……………………………………147 附錄二:《古今圖書集成》所錄有關復仇的主要記載 …………………157 參考文獻 ………………………………………………………………181

    參 考 書 目

    * 體例說明:
    一、為突顯小說研究之性質,先列《聊齋志異》、蒲松齡著作,其餘古籍按時代先後。
    二、將近代著作分為「《聊齋志異》及蒲松齡研究著作」、「小說及文學研究著作」、「其他相關著作」三類。此外,另設「期刊論文」、「學位論文」二類。
    三、古籍或民國初年著作依作者先後排列,近人專著依作者姓名筆畫為順。各書之出版年代,一律以西元為準。

    壹、傳統文獻
    一、《聊齋志異》、蒲松齡著作
    【清】蒲松齡著;張友鶴輯較,《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1版4刷
    【清】蒲松齡著;殷孟倫等編,《聊齋詩詞選》,濟南:齊魯書社,1983年10月1版1刷
    【清】蒲松齡著;劉階平編,《聊齋全集選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8年6月2版1刷
    【清】蒲松齡著;盛偉編校,《蒲松齡全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12月1版1刷

    二、其他(依作者時代排列)
    《二十四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月1版1刷
    《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初版13刷
    【周】墨翟撰;【清】孫詒讓編撰;孫啟治點校,《新編諸子集成: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4月1版1刷
    【戰國】韓非撰;【清】王先慎集解;鐘哲點校,《新編諸子集成: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7月1版1刷
    【漢】班固撰;【清】陳立疏證,《新編諸子集成: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8月1版(1997年10月2刷)
    【漢】應劭;王利器注,《風俗通義校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3年9月初版
    【漢】劉安等編撰;何寧集釋,《新編諸子集成: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1版1刷
    【漢】劉向編纂;黃清泉注譯,《新譯列女傳》,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1月初版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萬卷樓,1999年4月初版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1版(1996年1月4刷)
    【晉】干寶著,《搜神記、搜神後記》,台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7月初版
    【晉】葛洪撰;王明校編,《新編諸子集成:抱朴子內編校釋(曾定本)》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9月第一版
    【唐】張鷟撰;趙守儼點校,《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1版2刷
    【唐】長孫無忌撰;李鳴點校,《唐律疏議》,東京:中文出版社,1982年4月3版
    【宋】朱熹撰,《四書集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7年10月
    【宋】郭茂倩著,《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1月1版(1999年11月5刷)
    【明】胡應麟著,《少室山房筆叢》,台北:世界書局,1980年5月再版
    【清】趙爾巽等編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月1版1刷
    【清】沈之奇註;李俊等點校,《大清律輯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1月1版1刷
    【清】薛允升撰;李鳴點校,《唐明律合編》,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1月1版1刷
    【清】蔣廷錫等纂,《古今圖書集成》,《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影印本
    貳、近人專著(以作者姓名筆畫為序)
    一、《聊齋志異》及蒲松齡研究著作
    于天池著,《蒲松齡與聊齋志異》,北京︰北京師大出版社,1993年4月1版1刷
    山東大學蒲松齡研究室編,《蒲松齡研究集刊(第一輯)》,濟南︰齊魯書社,1980年11月
    山東大學蒲松齡研究室編,《蒲松齡研究集刊(第二輯):蒲松齡學術討論會專刊》,濟南︰齊魯書社,1981年9月
    山東大學蒲松齡研究室編,《蒲松齡研究集刊(第三輯)》,濟南︰齊魯書社,1983年10月
    山東大學蒲松齡研究室編,《蒲松齡研究集刊(第四輯):蒲松齡學術討論會專刊》,濟南︰齊魯書社,1984年11月
    王枝忠著,《蒲松齡論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2月1版1刷
    王林書著,《聊齋新賞》,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1月1版1刷
    司馬中原著,《蒲松齡及他的聊齋》,台北︰楷達文化事業,1999年10月初版
    任孚先著,《聊齋志異藝術論》,天津:百花畫文藝出版社,1993年5月1版1刷
    安國梁著,《《聊齋》釋真》,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11月1版1刷
    朱一玄編,《聊齋志異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1版1刷
    何天傑著,《聊齋的幻幻真真》,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11月初版
    吳九成著,《聊齋美學》,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1版1刷
    吳組緗等著,《聊齋志異欣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3月1版
    李厚基著,《人鬼狐妖的藝術世界─聊齋志異散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1版1刷
    李靈年著,《蒲松齡與聊齋志異》,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1版(2000年12月3刷)
    汪玢玲著,《鬼狐風情:聊齋志異與民俗文化》,哈爾賓︰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1版1刷
    汪玢玲著,《蒲松齡與民間文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9月1版
    周學武著,《瓜棚下的怪談─聊齋誌異》,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8年4版1刷
    林植峰著,《《聊齋》藝術魅力》,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4月1版1刷
    唐富齡著,《文言小說高峰的回歸─聊齋志異縱橫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7月1版
    孫一珍著,《聊齋志異叢論》,濟南︰齊魯書社,1984年1月1版1刷
    孫光浩著,《聊齋志異是與非》,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8月初版
    徐小梅著,《聊齋志異與唐人傳奇的比較研究─〈細侯〉、〈農婦〉、〈商三官〉、〈鳳陽士人〉之探微》,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83年11月初版
    徐君慧著,《聊齋志異縱橫談》,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1版
    徐君慧著,《聊齋揭秘》,香港:金暉出版社,未詳
    袁世碩著,《蒲松齡事著述新考》,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1月1版
    袁世碩著,《蒲松齡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1版1刷
    馬振方著,《聊齋藝術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6月1版
    馬瑞芳著,《《聊齋境界》到《紅樓夢》》,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1版1刷
    馬瑞芳著,《志異怪手─蒲松齡》,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1版1刷
    馬瑞芳著,《幽冥人生:蒲松齡和聊齋志異》,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9月1版1刷
    馬瑞芳著,《神鬼狐妖的世界─聊齋人物論》,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0月1版1刷
    馬瑞芳著,《聊齋志異創作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0年10月1版1刷
    馬瑞芳著,《聊齋居士-蒲松齡評傳》,台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2月臺1版原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版
    張芹玲著,《說聊齋話世相》,北京:長虹出版社,2001年5月1版1刷
    張景樵著,《聊齋志異原稿考證》,台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12月初版
    張稔穰著,《聊齋志異藝術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1版1刷
    盛源等選編,《名家解讀聊齋志異》,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1版1刷
    盛瑞裕著,《聊齋人物塑造藝術研究》,武漢︰武漢出版社,1991年2月1版1刷
    盛瑞裕著,《解讀聊齋志異》,台北︰雲龍出版社,1999年2月初版
    陳丙熙著,《聊齋境界》,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年5月1版1刷
    陳 香著,《聊齋志異研究》,台北︰國家出版社,1990年6月初版
    陸又新著,《聊齋志異中的愛情》,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5月初版
    閆勤民著,《夢幻世界─《聊齋志異》的變態心理與變形藝術》,北京︰北京師大出版社,1993年1版
    覃伊平選析;梁超然審訂,《聊齋志異賞析》,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2月1版1刷
    辜美高主編,《國際聊齋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7月1版
    楊昌年著,《聊齋志異研究》,台北︰里仁出版社,1996年8月初版
    楊 柳著,《聊齋志異研究》,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58年6月1版1刷
    葉惠齡著,《聊齋志異中鬼狐故事的探討》,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年9月初版
    董挽華著,《從聊齋志異的人物看清代的科舉制度和訟獄制度》,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6年9月1版
    路大荒著,《蒲松齡年譜》,濟南:齊魯書社,1980年8月1版
    雷群明著,《聊齋藝術通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0年2月1版1刷
    雷群明著,《蒲松齡與聊齋志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12月1版
    劉階平著,《蒲留仙傳》,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0年12月 再版
    盧 今著,《聊齋志異名篇賞析》,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7年3月1版1刷
    聶紺弩著,《聊齋志異的藝術》,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初版
    顏清洋著,《蒲松齡的宗教世界》,台北:新化圖書出版1996年9月初版,
    羅敬之著,《蒲松齡及其聊齋志異》,台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2月
    羅敬之著,《傳奇.聊齋散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10月1版1刷
    羅敬之著,《蒲松齡年譜》,台北︰國立編譯館,2000年9月初版
    (日)藤田祐賢、八木章好共編,《聊齋研究文獻要覽》,東京︰東方書店,1985年10月初版1刷

    二、小說及文學研究著作
    丁 夏著,《咫尺千里:明清小說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1版1刷
    于天池著,《中國文言小說叢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1版
    方祖燊著,《小說結構》,台北:東大圖書,1995年10月初版
    王 立、劉衛英著,《紅豆:女性情愛文學的文化心理透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10月1版1刷
    王 立著,《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王 立、劉衛英編著,《中國古代復仇故事大觀》,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1月1版1刷
    王 立著,《中國古代復仇文學主題》,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1版1刷
    王 立著,《永恒的眷戀:悼祭文學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2月1版1刷
    王 立著,《偉大的同情:俠文學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2月1版1刷
    王 平著,《中國古代小說文化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1版2刷
    王 昕著,《話本小說的歷史與敘述》,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2月1版1刷
    王宏維著,《命定與抗爭:中國古典悲劇及悲劇精神》,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4月1版1刷
    王枝忠著,《古典小說考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1版
    王恒展著,《中國小說發展史概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2刷
    王 彬著,《中國文學觀念研究》,北京︰中國文獻出版公司,1997年8月1版1刷
    王夢鷗校釋,《唐人小說校釋》,台北︰正中書局,1983年3月台初版(2000年6刷)
    王麗娜編著,《中國古典小說戲曲名著在國外》,上海︰學林出版社,1988年8月1版
    白化文等著,《古代小說與宗教》,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1版(2001年1月3刷)
    石昌渝著,《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10月1版2刷
    弗郎西斯.約斯特(Jost Francois),《比較文學導論》,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年11月
    佛斯特著,《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成出版社,1973年9月初版(2000年6月3刷)
    吳九成、胡小偉等編,《中國古典小說戲劇賞析》,台北︰木鐸出版社,1986年9月初版
    吳光正著,《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10月1版1刷
    吳志達著,《中國文言小說史》,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9月1版1刷
    吳秀華著,《明末清初小說戲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1版1刷
    私立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第一輯)》,台北︰聯經出版社,1981年初版2刷
    周先慎著,《古典小說鑑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月1版(1996年11月1刷)
    周先慎著,《明清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1版1刷
    林保淳著,《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10月初版
    林崗著,《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7月1版1刷
    段啟明、汪龍麟著,《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清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1版1刷
    胡益民、李漢秋著,《清代小說(修訂版)》,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1版1刷
    胡從經著,《中國小說史學史長編》,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4月1版1刷
    陳平原著,《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1990年5月初版
    陳平原著,《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台北:麥田,1995年4月初版
    孫遜著,《中國古代小說與宗教》,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7月1版(2001年5月2刷)
    徐志瓶、黃錦珠著;吳宏一主編,《明清小說》,台北:黎明文化出版,1997年4月初版
    浦安迪(Andrew H.Plaks)著,《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3月1版(1998年1月2刷)
    烏爾利希.韋斯垣因著(Ulrich Weisstein);劉象愚譯,《比較文學與文學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
    曹利華著,《中華傳統美學體系探源(修訂本)》,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1月2版
    郭 丹著,《史傳文學:文與史交融的時代畫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1版1刷
    郭箴一,《中國小說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88年2月第8版
    陳文新著,《文言小說審美發展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1版1刷
    陳鵬翔著,《主題學理論與實踐》,台北︰萬卷樓,2001年5月初版
    傅繼馥著,《明清小說的思想與藝術》,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1版1刷
    游友基著,《中國社會小說通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1版1刷
    辜美高著,《明清小說研究集叢》,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7年9月1版1刷
    黃清源、蔣松源等,《明清小說的醫術世界》,中和:洪葉文化事業,1995年5月初版1刷
    黃霖著,《中國小說研究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7月1版1刷
    楊義著,《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2001年5月2刷)
    葉慶炳,《談小說妖》,台北:洪範書店,1980年2月初版
    寧稼雨著,《中國文言小說總目題要》,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12月1版1刷
    趙明政著,《文言小說:文士的釋懷與寫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1版1刷
    趙興勤著,《古代小說與倫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1版(2001年1月3刷)
    齊裕焜著,《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修訂本)》,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2年8月3版
    劉勇強,《明清小說論叢第4輯》,瀋陽:春風文藝,1986年
    嘯 馬著,《中國古典小說人物審美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5月1版
    樂蘅軍著,《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初版(2003年5月2刷)
    蔣瑞藻輯,《彙印小說考證》,台北:商務印書館,1971年3月初版
    魯 迅著,《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台北:里仁出版社,2000年10月。增定版
    魯 迅著,《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6月1版4刷
    魯德才著,《古代白話小說型態發展史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1版(2003年8月2刷)
    錢志熙著,《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6月1版1刷
    聶紺弩著,《中國古典小說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月1版1刷
    蘇桂寧著,《宗法倫理精神與中國詩學》,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6月1版1刷

    三、其他相關著作
    山東師範大學中國近代研究室選編,《清實錄山東史料選》,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社,1984年10月1版1刷
    文崇一等著,《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0年7月1版2刷
    王 立著,《中國古代豪俠義士》,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1版1刷
    王成勉主編,《明清文化新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9月1版1刷
    北京圖書館編,《民國時期總書目》,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出版1992年1版,
    司法部法學教材編輯部,《中國法律史》,北京︰政律出版社,1995年6月1版(2000年8月4刷)
    呂思勉著,《中國制度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1版1刷
    汪涌豪,《中國游俠史》,上海:復旦大學,2001年8月1版1刷
    李炳海著,《漢代文學的情理世界》,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1版1刷
    李春秋、毛蔚蘭著,《傳統倫理的價值審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1版1刷
    李新霖著,《春秋公羊傳要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1版1刷
    李劍國著,《中國狐文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6月1版1刷
    李篤才編注,《中國古代人物法律思想論點註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10月1版
    肖群忠著,《孝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1版1刷
    周天游著,《古代復仇面面觀》,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11月1版
    武樹臣等著,《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8月1版(2000年7月3刷)
    祁志祥著,《佛學與中國文化(修訂版)》,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5月2版1刷
    孫紹先著,《英雄之死與美人遲暮》,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9月1版1刷
    徐忠明,《法學與文學之間》,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1刷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1版
    馬小紅著,《中國古代社會的法律觀》,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4月1版
    馬作武著,《中國古代法律文化》,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1版1刷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俠與中國文化》,台北:學生書局,1993年4月初版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中國文化研究論文目錄(第2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2年
    張晉藩著,《清代民法綜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2月1版1刷
    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釋》,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11月第2版
    理察波斯納(Richard Posner)著、楊惠君譯,《法律與文學(Law and Literature)》,台北:商周出版,2002年2月初版
    陳東原著,《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37年5月初版(1997年4月11刷)
    陳 寧著,《中國古代命運觀的現代詮釋》,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1版1刷
    靳鳳林著,《窺視生死線─中國死亡文化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程立顯著,《倫理學與社會公正》,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1版1刷
    趙樸初、任繼愈著,《佛教與中國文化》,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3月初版
    劉若愚,《中國之俠》,上海:上海三聯,1991年,12月第1版
    劉道超著,《中國善惡報應習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月1版1刷
    劉滌凡著,《唐前果報系統的建構與融合》,台北︰學生書局,1999年8月初版
    劉廣明著,《宗法中國》,上海︰上海書店,1993年6月1版1刷
    劉 豐著,《先秦禮雪思想與社會整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1版1刷
    楊 寬,《戰國史(增訂本)》,上海:上海人民,1998年3月第3版
    謝國楨著,《明末清初的學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1月1版1刷
    瞿同祖著,《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出版社,1984年9月初版(2000年10月5刷)
    (美)羅.龐德(Roscoe Pound)著,《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
    (美)D布迪C莫里斯著、朱勇譯,《中華帝國的法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1版(1998年3月3刷)
    (美)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李孝悌譯,《婦人王氏之死》,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10月初版2刷
    (美)庫利(Gooley,C.)著;王源譯,《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北京:華廈出版社,1999年1月2版1刷
    (美)路易斯.亨利.摩爾根(Lewis Henry Morgan)著、楊東蒓譯,《古代社會──從蒙昧、野蠻到文明》,台北︰商務印書館,2000年5月初版1刷
    (英)亞當‧斯密著、余涌譯,《道德情操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5月1版1刷

    參、期刊論文(以作者姓名筆畫為序,同一作者再依發表先後排列)
    一、 關於《聊齋志異》及蒲松齡研究
    毛德富,〈《聊齋志異》的情節藝術〉,《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1994年第3期
    王 平,〈二十世紀《聊齋志異》研究述評〉,《文學遺產》,2001年第3期
    王光漢,〈蒲松齡思想與于七的抗情〉,《學園》,1973年3月(8卷第5期)
    王志民,〈近幾年蒲松齡和聊齋志異研究綜述〉,《文史哲》,1986年第2期
    王林書,〈《聊齋》先進的善惡觀〉,《蒲松齡研究》,2001年第3期
    王建平,〈《張氏婦》思想結構論〉,《孝感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王建平,〈論聊齋誌異中女性復仇描寫〉,《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
    王啟忠,〈孤憤之書頌巾幗─漫談《聊齋志異》中幾個婦女形象的塑造〉,《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1982年第1~2期
    王慶雲,〈蒲松齡《聊齋志異》創作的心路歷程〉,《蒲松齡研究》,1996年第1期
    王慶雲,〈略論蒲松齡研究的學科稱名及其歷史發展分期〉,《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科版)》,1998年第1期
    王慶雲,〈新時期以來蒲學研究的幾個熱門話題〉,《蒲松齡研究》,1998年第4期
    王慶雲,〈三百年來蒲松齡的研究歷史回顧〉,《山東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
    王曉家,〈試論蒲松齡對儒家思想的態度〉,《蒲松齡研究》,1992年第4
    史龍身,〈蒲松齡的反貪思想評析〉,《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
    田勁松,〈《聊齋志異》中的知己情結〉,《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
    白任卿,〈論《聊齋志異.王者》〉,《蒲松齡研究》,1996年第1期
    石育良,〈《聊齋志異》中的死亡〉,《蒲松齡研究》,1991年第4期
    石育良,〈死亡與鬼魂形象的文化學闡釋─《聊齋志異》散論〉,《中山大學學報》,1995年第2期
    任孚先,〈論《聊齋志異》中的婦女主題〉,《齊魯學刊》,1982年第1期
    安國梁,〈論聊齋志異的仁〉,《河南大學學報(社科版)》,1993年第2期
    朱迪光,〈動物精怪故事的演變與佛教文化的影響〉,《中國文學研究》,1994年第4期
    朱振武,〈《聊齋志異》的創作心理論略〉,《文學評論》,2001年第3期
    別海燕,〈論《田七郎》中的深層悲劇意蘊〉,《河北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4期
    李厚基,《《聊齋志異》刻劃人物性格的幾點特點》,《文史哲》,1980年第6期
    吳九成,〈《聊齋》動物故事散論〉,《蒲松齡研究》, 2004年第1期
    吳九成,〈《聊齋志異》中的官僚形象〉,《新湘評論》,1980年第4期
    吳小如,〈讀《聊齋志異‧紅玉》〉,《名作欣賞》,1985年第6期
    宋山龍,〈聊齋公案小說的進步傾向和藝術特色〉,《上海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年第1期
    李 光、陳宗榮,〈論聊齋志異人物塑造中的對照意識〉,《蒲松齡研究》,1999年第3期
    李志孝,〈蒲松齡創作的倫理教化意識〉,《天水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第2期
    李志孝,〈虛幻世界與現實人生的融合—《聊齋》鬼魂形象散論〉,《固原師專學報》,1999年第2期
    李宗慬,〈初探聊齋俠女〉,《中國學術年刊》,1997年3月(第18期)
    李怡芬,〈《聊齋志異》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1997年第3期)
    李茂肅,〈蒲松齡「不以情勝義」的友誼觀〉,《蒲松齡研究》,1997年第1期
    李舜華,〈人的自省─試析聊齋中狐的意象〉,《蒲松齡研究》,1996年第1期
    杜桂萍,〈孤憤:《聊齋志異》的精魂〉,《蒲松齡研究》,1994年第2期
    杜華平,〈《聊齋志異》社會批判的方式〉,《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9年第4期
    汪玢玲,〈七十年來的蒲松齡研究〉,《蒲松齡研究》,1994年第2期
    汪玢玲,〈《聊齋志異》與鬼文化〉,《蒲松齡研究》,2000年第4期
    汪玢玲,〈《聊齋志異》與鬼文化(續)〉,《蒲松齡研究》,2003年第2期
    汪玢玲,〈《聊齋志異》與鬼文化(續)〉,《蒲松齡研究》,2003年第3期
    汪玢玲,〈《聊齋志異》與鬼文化(續)〉,《蒲松齡研究》,2003年第4期
    周五純,〈《聊齋志異》和倫理學〉,《蒲松齡研究》,1997年第2期
    林昕,〈聊齋志異中的知己故事〉,《中正大學中研所研究生論文集刊》,2004年5月(第6期)
    林值峰,〈《聊齋》中的村姑農婦形象及其社會意義〉,《衡陽師學院學報》,1998年第2期
    林植峰,〈《聊齋》小動物身上體現的美德〉,《蒲松齡研究》,1995年第2期
    林植峰,〈遵化署狐中動物的人情味〉,《衡陽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
    段江麗,〈論蒲松齡的儒家人格〉,《蒲松齡研究》,1999年第1期
    胡 遂,〈佛教果報理論與《聊齋志異》倫理思想〉,《倫理學研究》,2004年1期
    胡 遂,〈佛教三業理論與《聊齋志異》之倫理道德理論〉,《湖南大學學報(哲社版)》,2004年第1期,
    苗懷明,(孤憤之書─從《聊齋志異》中的公案描寫看蒲松齡的法律思想),《蒲松齡研究》,1997年第2期
    孫步忠,〈《聊齋志異》「狼」意象的美學創造〉,《蒲松齡研究》,1998年第3期
    孫樹木,〈從聊齋志異看蒲松齡的善惡觀〉,《蒲松齡研究》,1986年第3期
    孫樹木,〈談《聊齋志異》中對狐的描寫〉,《蒲松齡研究》,1996年第3期
    孫樹木、孫興坤,〈《聊齋志異》中大團圓的結局與作者的的善惡觀〉,《蒲松齡研究》,1998年第2期
    徐大軍,〈人生多情累鬼魂─蒲松齡和《聊齋志異》中執著的鬼魂形象〉,《蒲松齡研究》,2000年第1期
    徐正綸,〈聊齋志異中「寇盜」問題初探〉,《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1年第18期,1999年第4期
    馬雅琴,〈《聊齋》中的「孤憤」〉,《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馬瑞芳,〈悖於常情的奇女、絕對真實的性格〉,《蒲松齡研究》,1991年第4期
    馬瑞芳,〈關於田七郎的論辨〉,《蒲松齡研究》,2002年第3期,
    涂宗潔,〈聊齋志異夢境故事初探〉,《中國文化月刊》,1998年6月(第231期)
    張文娟,〈《聊齋》迷人的女性世界〉,《蒲松齡研究》1999年第1期
    張光興,〈對蒲松齡愛情觀的幾點分析與思考〉,《蒲松齡研究》,1994年第3期
    張光興,〈蒲松齡與中國的孝文化〉,《蒲松齡研究》,1997年第1期
    張良瑛,〈論聊齋中鬼狐花妖與人性的統一〉,《蒲松齡研究》,1997年第3期
    張崇琛,〈《聊齋志異.遵化署狐》與丘志充其人〉,《蒲松齡研究》,2000年第4期
    張敦彥,〈試論《聊齋志異》中公案小說的思想意義〉,《蒲松齡研究》,1994年第3期
    張華娟,〈《聊齋》男性角色弱化現象析〉,《蒲松齡研究》,2003年第3期
    張德瑞,〈懸念、異境和新理念:《王者》的意義〉,《蒲松齡研究》,2000年第1期
    張曉西,〈聊齋志異中的狐男形象〉,《蒲松齡研究》,1992年第4期
    許勁松,〈《聊齋志異》中因果報應思想論析〉,《江淮論壇》,1994年第6期
    許麗芳,〈試論「續黃梁」形式與內容的承襲與創新〉,《大陸雜誌》,1995年9月(91卷第3期)
    陳丹平,〈以談奇述異宣洩胸中孤憤─從鬼題材作品看蒲松齡的現實人生感悟現實的孤憤,理想的彷惶〉,《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
    陳作林,〈談《聊齋志異》中的〈張氏婦〉─兼及《聊齋志異》的民族思想問題〉,《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5年第5期
    陳作林,〈談《聊齋志異》中的〈張氏婦〉〉,《蒲松齡研究》,1994年第4期
    陳志國,〈論《聊齋志異》的男權色彩〉,《蒲松齡研究》,2001年第4期
    陳炳熙,〈幻化怪異喻世諷時─二論《聊齋志異》中的動物描寫〉,《南開學報》,1994年第6期
    陳炳熙,〈曲折幻變的虎狼犬馬驢形象─論《聊齋志異》中的動物描寫〉,《國際關系學院學報》,1995年1期
    陳炳熙,〈論《聊齋志異》是孤憤之書〉,《蒲松齡研究》,2002年第2期
    陳炳熙,〈論《聊齋志異》是孤憤之書(續)〉,《蒲松齡研究》,2002年第3期
    章 沛,〈聊齋志異個別作品中的民族思想〉,《文學遺產增刊》,1991年6月(第六輯)
    程正江,〈談《聊齋志異》中席方平形象的塑造〉,《渭南師專學報》,1995年第2期
    辜美高,〈《聊齋志異》與《太平廣記》的關係〉,《書目季刊》,1989年3月(第22卷第4期)
    黃 偉,〈《聊齋志異》書生形象管窺〉,《長沙電力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
    黃 偉,〈論《聊齋志異》悍婦形象及其女性文化〉,《中山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黃盛雄,〈聊齋女性的主宰力〉,《台中師院學報》,1997年6月(第11期)
    楚愛華,〈從細侯殺子看蒲松齡對儒家倫理觀念的超越〉,《蒲松齡研究》,2004年第2期
    楊玉軍,〈論《聊齋志異》創作動機兼議孤憤說〉,《蒲松齡研究》,2002年第3期
    楊廣敏,〈孤憤心態與《聊齋志異》的創作〉,《齊魯學刊》,1996年第6期
    雷群明,〈試談蒲松齡的孤憤〉,《蒲松齡研究》,1995年第3~4期合刊
    趙利群,〈從《續黃梁》看蒲松齡的批判現實主義〉,《濮陽教育學院學報》,1996年第3期
    趙英蘭,〈論《聊齋》對封建社會腐敗問題的反應〉,《蒲松齡研究》,1999年第3期
    趙英蘭,〈論《聊齋》封建社會腐敗問題的反映(續)〉,《蒲松齡研究》,2000年第1期
    劉敬圻,〈《聊齋志異》宗教現象解讀〉,《文學評論》,1997年第5期
    劉烈茂,〈幻象世界的獨特創造─論《聊齋志異》的入奇幻和構思〉,《中山大學學報》,1994年第3期
    劉麗雲,〈淺談蒲松齡《冤獄》的思想內容〉,《師範學刊(大慶師專)》,1981年第1期
    歐陽健,〈全面把握《聊齋志異》的真義〉,《蒲松齡研究》,1998年第1期
    潘曉生,〈俠生.俠女.俠民─論《聊齋志異》中俠的形象〉,《蒲松齡研究》,1997年第3期
    潘曉生,〈《聊齋志異》與唐傳奇中的女性形象比較〉,《蒲松齡研究》,1999年第1期
    蔡娉婷,〈聊齋誌異公案故事析論〉,《親民工商專科學校》,2002年12月(第7期)
    鄭春元,〈蒲松齡的俠義觀念淺識〉,《蒲松齡研究》,2002年第1期
    黎志紅,〈淺談《聊齋志異》中諷刺手法的運用〉,《蒲松齡研究》,2000年第2期
    龍 霖,〈尺水千波翻新出奇─談《向杲》的藝術處理〉,《吉安師專學報》,1984年第2期
    韓新光,〈從《聊齋志異》看蒲松齡的婦女觀〉,《新湘評論》,1980年第4期
    簡恩定,〈聊齋誌異評議〉,《空大人文學報》,2001年12月(總第10期)
    顏清洋,〈蒲松齡的忠孝觀〉,《國立台灣體專學報》,1994年6月
    羅立群,〈神奇幻化、俠骨飄香─《聊齋》俠義小說論〉,《蒲松齡研究》,1989年第2期(總第3期)
    羅敬之,〈《聊齋志異》所表現的民族思想〉,《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81年第7期
    羅敬之,〈《聊齋志異》的立意與寄託〉,《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82年第1期
    關 兀,〈《聊齋志異》中的奇俠世界〉,《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995年1期
    Jaroslav Prusek;蘇正隆譯,〈蒲松齡聊齋志異誕生的背景之探討〉,《中外文學》,1977年8月(第6卷第3期)

    二、有關「復仇」的研究(1997年以前的王立有關於「復仇主題」研究單篇論文,大多收錄於《中國古代復仇文學主題》一書中,本論文僅收《中國古代復仇文學主題》成書之後的學術論文)

    王 立,〈象徵性復仇鬼靈文化-中國古代復仇文學側議〉,《黑龍江社會科學》,1998年第5期
    王 立,〈人治社會與違法復仇的文化根源-中國古代復仇文學主題片論〉,《大連大學學報》,2000年10月(第21卷第5期)
    王 立,〈中西方復仇文學主題褒貶傾向比較〉,《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2000年第1期
    王 立,〈血族復仇與鬼靈崇拜—中國古代血族復仇與鬼靈復仇關係論〉,《山西大學學報》,2001年8月(第24卷第4期)
    王 立,〈《聊齋志異》俠女復仇對於傳統文學主題的新突破〉,《河池師專學報(社科版)》,2001年第1期
    王 立,〈動物為主雪怨母題的文化闡釋〉,《荊州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
    王 立,〈明清小說女性以技復仇描寫與社會心理〉,《丹東師專學報》,2002年第3期
    王 立,〈再論鬼靈酬恩與中國古代復仇文學主題〉,《丹東師專學報》,2003年第4期
    王如鵬,〈孝與復仇:漢代道德與法制的關系表現〉,《通化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李永采,〈論血族復仇〉,《齊魯學刊》,1995年第1期
    李奉戩、吳文娟,〈論中國古代復仇文學中的一種範式〉,《山西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年第8期
    林素娟,〈漢代復仇議題所凸顯的君臣關係及忠孝觀念〉,《成大中文學報》,2005年7月(第12期)
    邱興隆,〈從復仇到該當–報應刑的生命路程〉,《法律科學》,2000年第2期
    苗鳴宇,〈中國古代復仇制度初探〉,《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年6期
    徐曉光,〈報恩與復仇─中日文學中被倫理強化了的主題〉,《外國問題研究》,1995年3、4期
    翁麗雪,〈東漢刑法與復仇〉,《嘉義農專學報》,1994年11月(第39期)
    張建國,〈中國古代復仇觀之我見〉,《法學》,1998年第8期
    張 強,〈《史記》與古代復仇〉,《古典文學知識》,2000年第1期
    張萍萍,〈《聊齋志異》中的鬼狐復仇模式〉,《蒲松齡研究》,2002年第1期
    張瑞楠,〈復仇與中國固有法〉,《法學叢刊》,1972年7月(第67期)
    陳 忻,〈從女鬼復仇作品看作者勸善懲惡的矛盾心態〉,《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5月
    陳登武,〈復讎新釋──從皇權的角度再論唐宋復讎個案〉,《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2003年6月(第31期)
    彭 衛,〈論漢代的血族復仇〉,《河南大學學報》,1986年第4期
    賀建平,〈氏族社會與血親復仇〉,《貴州社會科學》,1995年第4期
    黃純怡,〈唐宋時期的復仇-以正史案例為主的考察〉,《興大歷史學報》,2000年6月(第10期)
    楊經建,〈復仇:西方文學的一種敘事模式與文化表述〉,《外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2期
    楊經建,〈論中國文學中的復仇敘事〉,《人文雜志》,2004年第3期
    楊寧寧,〈論司馬遷的復仇表現與超越〉,《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2000年11月(第22卷第6期)
    楊寧寧,〈論司馬遷的復仇情結的產生〉,《社會科學家》,2001年5月(第16卷第3期)
    臧知非,〈春秋公羊學與漢代復仇風氣發微〉,《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6年第2期
    劉厚琴,〈論儒學與兩漢復仇之風〉,《齊魯學刊》,1994年第2期
    劉黎明,〈漢代的血族復仇與《春秋》決獄〉,《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
    劉國民,〈論司馬遷的復仇情結〉,《安慶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3期
    劉淑娟,〈商三官之女子復仇主題與「小品」寫作模式〉,《吳鳳學報》,2002年5月
    劉維芬、康清蓮,〈《史記》與《聊齋志異》行俠復仇題材之比較〉,《臨沂詩專學報》,1997年第4期
    劉衛英,〈弱者反抗的最後一著─古代文學復仇主題中的女性〉,《文史雜誌》,1999年6期
    劉衛英,〈萬般無奈下的有效抗爭─古代女性以自殺行復仇的文化意義〉,《中國文化研究》,2000年第4期
    劉衛英,〈元代向猛獸復仇故事的豪俠風範〉,《北方論叢》,2004年第3期
    劉衛英、王立,〈永恆主題下的文化投影—中西文學中復仇與愛情關係片論〉,《廣西社會科學》,1998年第4期
    關潤琳,〈永恆主題-復仇意識溯源〉,《中國電視》,1998年第9期
    日原利國著、余崇生譯,〈復仇之倫理〉,《大陸雜誌》,1973年12月(第67卷第6期)
    (韓)沈義基,〈復讎考序說〉,《法學研究》,1983年12月(26卷第1號)

    三、文學、小說及其他
    向志柱,〈巧合與果報在話本中的結構意義〉,《求索》,2003年第1期
    余 丹,〈論宋代文言小說中的果報題材〉,《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4期
    吳宏一,〈漫談武俠與武俠小說〉,《中國論壇》,1984年(第17卷8期)
    巫仁恕,〈明代的俠〉,《歷史月刊》,1990年3月(第25期)
    李承貴,〈貞節觀念的歷史演變及其現代啟迪〉,《孔孟學報》,1998年(總第75期)
    李 飛,〈中國古代婦女孝行史考論〉,《中國史研究》,1994年第3期
    李 菁,〈明代人情小說中的果報觀〉,《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
    李 歐,〈論原型意象─俠的三層面〉,《四川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第4期
    李 歐,〈論儒俠互補〉,《天府新論》,2000年第5期
    汪聚應,〈清代俠義小說中俠客形象主題人格的蛻變〉,《哈爾濱師專學報》,1999年第4期(第12卷第5期)
    汪聚應,〈諸子思想與中國俠的人格精神〉,《中國文化月刊》,2001年第5期
    林蔚松,〈《史記》、《漢書》游俠列傳之比較研究─兼論漢代游俠興廢的歷史意義〉,《輔大中研所學刊》,1996年第6期
    阿忠榮,〈中國古代文學俠特徵的異變及啟示〉,《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7年第3期
    姚衛群,〈佛教的輪迴觀念〉,《佛教研究》,2002年第2期
    唐君毅,〈說中國人文中之報恩精神〉,《鵝湖》,1975年12月(第1卷第6期)
    徐玉珍,〈唐人「公案小說」寫作模式分析〉,《輔大中研所學刊》,1999年(第9期)
    翁麗雪,〈唐代的劍俠〉,《嘉義農專學報》,1990年(第24期)
    翁麗雪,〈古俠考略〉,《嘉義農專學報》,1995年(第40期)
    翁麗雪,〈魏晉小說俠義精神考略〉,《嘉義農專學報》,1995年(第41期)
    荊學義,〈元代義俠雜劇的文化闡釋〉,《江漢大學學報》,1995年10月(第12卷第5期)
    張丹飛,〈試論中國悲劇概念的確定〉,《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1999年第6期
    張淑賢,〈俠文學與民眾群體傳統的理想模式〉,《遼寧師專學報》,2000年第6期
    張 萇,〈古代小說理論中洩憤說的生成及意義〉,《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5年3期
    張 旗,〈俠與中國文化〉,《華夏文化》,1998年第1期
    曹亦冰,〈從「二拍」的女性形象看明代後期女性文化的研究〉,《明情小說研究》,2000年第3期
    陳美朱,〈論三言、二拍中的負心漢〉,《中國文化月刊》,2001年第1期
    陳美玲,〈中國古典小說中的人鬼關係〉,《弘光通識學報》,2003年5月(第2期)
    陳訓章,〈孝道與中國文化(上)〉,《孔孟月刊》,1986年8月(24卷第12期)
    陳訓章,〈孝道與中國文化(下)〉,《孔孟月刊》,1986年9月(25卷第1期)
    陳訓章,〈孝經及其孝道觀〉,《孔孟月刊》,1987年7月(25卷第11期)
    陳葆文,〈一逐孤雲天外去─短篇小說中的女俠形象探討〉,《國文天地》,1990年(第5卷12期)
    陳筱芳,〈佛教果報觀與傳統報應觀的融合〉,《雲南社會科學》,2004年第1期
    章培恒,〈游俠到武俠─中國俠文化的歷史考察〉,《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
    馮德財,〈歷史中的俠與小說中的俠──論古代文化觀念中武俠性格的變遷〉,《南開學報(哲社版)》,2001年第1期
    傅其林,〈論儒俠文化精神〉,《青海社會科學》,2001年第2期
    惠繼東,〈武松報恩悲劇初探〉,《青海師專學報(社會科學)》,2001年1期
    楊聯陞,〈報-中國社會關係的一個基礎〉,《食貨》,1973年第11期
    董金裕,〈廿五史忠義列傳研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79年第12期
    劉修明、喬宗傳,〈秦漢游俠的形成與演變〉,《中國史研究》,1985年第1期
    蔡明真,〈談唐豪俠小說中的恩與仇〉,《輔大中文研究所學刊》,1996年6月(第6期)
    鄭春元,〈俠觀念與諸家思想的關係〉,《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998年第3期
    魯德才,〈歷史中的俠與小說中的俠—論古代文化觀念中武俠性格的變遷〉,《南開學報》,2001年第1期
    魏幹等,〈報應刑論淺評〉,《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韓雲波,〈論中國俠文化的基本特徵-中國俠文化形態論之一〉,《社會科學輯刊》,1994年第1期
    竇玉璽,〈淺論唐代傳奇女性悲劇命運與法典禮制的關係〉,《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1999年第2期
    龔山平,〈業報輪迴思想的倫理意義〉,《法音論壇》,1996年第12期
    龔鵬程,〈唐代的俠與劍俠〉,《中國學術年刊》,1985年5月(第6期)
    龔鵬程,〈論俠客崇拜〉,《中國學術年刊》,1987年5月(第8期)
    龔鵬程,〈俠骨與柔情─論近代知識份子的生命型態〉,《中國學術年刊》,1990年5月(第11期)
    (日)樹上公一,〈論宋元明短篇白話小說中的冤獄描寫〉,《河池師專學報》,1995年4期

    肆、學位論文
    朴正道撰,《聊齋志異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年2月
    任明玉撰,《中國孝行故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金仁喆撰,《聊齋志異之宿命論與果報觀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5月
    周正娟撰,《《聊齋志異》婦女形象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咸恩仙撰,《話本小說果報觀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6月
    柯淑惠撰,《聊齋志異之物類變化故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孫鐵剛撰,《中國古代的士和俠》,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73年6月
    崔奉源撰,《中國古典短篇俠義小說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6月
    郭玉雯撰,《聊齋志異中他界故事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6月
    郭金燕撰,《聊齋志異動物故事研究》,國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12月
    黃文棟撰,《聊齋志異中的游俠問題探討》,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年5月
    楊惠娟撰,《聊齋志異畸人故事集其喜劇精神》,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楊碧樺,《唐代俠詩歌/小說之行俠主題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葉三銘撰,《原雜劇中復仇之情節與人物》,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劉惠華撰,《聊齋志異女性人物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蔡雅薰撰,《六朝至怪妖故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5月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