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文賢
CHEN WEN-HSIEN
論文名稱: 時空概念在水墨畫中的創新表現—「浮生紀實」系列創作實踐
The New Represen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ime and Space in Chinese Ink-Wash Paintings --An Art Experimental Exhibition, “The Life Records”
指導教授: 李振明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3
中文關鍵詞: 時間空間水墨畫浮生紀實複合圖像錯置空間時空融合
英文關鍵詞: Time, Space, Chinese ink-wash paintings, Life records, Multiple images, Space replacement, A mix of time and spac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3下載:4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研究主題為「時空概念在水墨畫中的創新表現」,主要藉由探討時間與空間在中西繪畫上的意義及表現,引發現代水墨畫發展新方向,並以個人「浮生紀實」系列水墨創作為實踐,期能達成創作性之目標。
    西方繪畫史的發展是一連串繪畫空間革命的歷程,而水墨畫在當代的進程,最主要的任務是拓展傳統水墨畫表現的空間。因此,本研究在水墨表現之時間、空間與複合圖像等概念,有較多深入的探討,期望藉著對西方藝術思潮的瞭解,對東西繪畫語言做一比較與探索,探討時間與空間在東西方藝術家作品中呈現的方式及時空融合的創作實驗,拓展圖像單一表象,探究複合圖像在繪畫上的表現。本研究採用歷史研究法,分析、比較、歸納、綜合「傳統」與「現代」水墨畫時間、空間思想、審美理論與表現型態的不同,藉著「浮生紀實」創作實驗過程,賦予畫面「時空融合」的詮釋。
    本研究主題重點涵蓋了「繪畫中的時間與空間」、「時空交融—複合圖像與錯置空間融合的可能性」及「個人創作理念的分析與實踐」三個部分,在研究架構上,共分五章,茲簡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內容與範圍、研究與創作之關係的說明。
      第二章:先個別探討時間與空間在繪畫上的意義及其表現,繼而作時間與空間在水墨畫之表現與探討,並列舉當代水墨畫家的作品作印證。
      第三章:首先分析時間與空間融合的繪畫美學,再逐一探討時間與空間融合的繪畫表現方式,進而探求複合圖像與錯置空間在繪畫表現之特色,結合後現代藝術表現觀點,闡述現代水墨畫創新的可能方向及創作與生活的關係。
      第四章:個人創作理念的分析及實踐結果的呈現,除闡述個人創作的理念及內涵、創作題材之選擇及畫面形式呈現外,並將每幅作品的表達意念、表現方式及創作時所使用的技法、媒材及圖象符號…等做一詳盡說明。
      第五章:結論部分,藉由研究結果和創作實踐的印證結合,重新釐清個人對
    現代水墨畫創作的思考方向,期勉自己要不斷實驗探索、觀照內心,豐富個人水墨創作語彙並深化生命的意義。

    The theme of this study is the new represen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ime and space in Chinese ink-wash paintings.
    After literature reviews and comparing the art vocabularies between Western an Chinese paintings, the author found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paintings is a process of space revolution, which gives traditional Chinese ink-wash paintings a new direction of focusing on the concepts of space expansions, the mix of time and space, and the technique of replacing mono images with multiple images. Also,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as a research methodology, is adopted to analyze, compare, induct and integrate the concepts of time, space, aesthetic and styles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Chinese ink-wash paintings. In the end, the author as well as an artist created new styles in his experimental works, the Life Records.
    This study includes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describing the study motives and purposes, contents and rang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udy and art creation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s on the meanings and expressions of time and space in Western and Chinese paintings. Also, some modern Chinese ink-wash paintings are used as corroborative evidences.
    Chapter Three: analyzing painting aesthetic and expressions of the mix of time and space, exploring ideas of compound images and space replacement in paintings, and producing a new direction for Chinese ink-wash painting with the view of post modern art.
    Chapter Four: analyz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personal philosophy of art creations on styles, topics, forms, materials, techniques, and image symbols, etc.
    Chapter Five: conclusions that proof the research results with artist’s art creations, clarify the new direction of modern ink-wash paintings and the author hopes to deepen the life meanings of ink-wash paintings in the future.

    圖版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 第三節 研究與創作的關係 第二章 繪畫中的時間與空間 第一節時間在繪畫上的意義及其表現 第二節 空間在繪畫上的意義及其表現 第三節 時間與空間在水墨畫之表現與探討 第三章 時空交融—複合圖像與錯置空間融合的可能性 第一節 時間與空間融合的繪畫美學 第二節 時間與空間融合的繪畫表現方式 第三節 複合圖像與錯置空間在繪畫表現之特色 第四章 個人創作理念的分析與實踐 第一節 個人創作理念與內涵 第二節 創作題材的選擇 第三節 畫面形式呈現 第四節 作品表現及創作理念解說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書目

    一、專書論著
    Clement Greenberg著,張心龍譯,《藝術與文化》(台北:遠流,民82)
    Gilles Deleuze著,黃建宏譯,《電影Ⅰ:運動-影像》(台北:遠流,2003)
    Gilles Deleuze著,黃建宏譯,《電影Ⅱ:時間-影像》(台北:遠流,2003)
    Heinrich Wlfflin著,曾雅雲譯,《藝術史的原則》(台北:雄獅圖書,1987)
    John Berger著,陳志梧譯,《看的方法》(台北:明文書局,民81)
    Margaret Wertheim著,薛絢譯,《空間地圖》,(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Robert Levine著,馬克芸、黃芳田、陳玲瓏譯,《時間地圖》,(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
    王秀雄,《美術心裡學》(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1)
    王菊生,《中國繪畫學概論》(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
    何政廣主編,《夏卡爾》(台北市:藝術家,民85)
    何懷碩,《風格的誕生》,(台北:大地,民70)
    余秋雨,《藝術創造工程》(台北市:允晨文化,民79)
    呂清夫,《造形原理》(台北:雄師圖書,1985)
    李來源、林木編,《中國古代畫論史實》(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
    李明明,《形象與言語》(台北:三民書局,民81)
    杜夫海納,《審美經驗現象學》(上海: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
    宗白華,《美從何處尋》(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
    林書堯,《視覺藝術》(台北市:維新書局,民60,三版)
    徐書城,《繪畫美學》(台北市:五南圖書,民82)
    神林恆道、潮江宏、島木浣主編;潘僠譯,《藝術學手冊》(台北:藝術家,1996)
    袁金塔,《中西繪畫構圖之比較》(台北:藝風堂,1987)
    張小俠、李小山,《中國現代繪畫史》(江蘇:江蘇出版社,1986,第一版)
    張默生,《莊子新釋》(台北:漢京出版社,1983)
    張麗華,《創作與構圖》(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莫里斯.梅洛–龐蒂著,姜志輝譯,《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陳秋瑾,《現代西洋繪畫的空間表現》(台北:雄獅圖書,1993)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三民書局,2004)
    陸蓉之,《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市:藝術家,1990)
    曾長生,《超現實主義藝術》(台北市:藝術家,民89)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現代藝術的迷思》(台北市:三藝文化,2002)
    曾雅雲,《藝術鑑賞入門》(台北:雄師圖書公司,1984)
    黃寶萍,《台灣美術影像閱讀》(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6)
    楊公俠編著,《視覺與視覺環境》(上海:同濟,2002年)
    漢斯‧利希特著,吳瑪俐譯,《達達—藝術和反藝術》(台北市:藝術家,1988)
    劉其偉編著,《現代繪畫理論》,(台北:雄獅,民78年4月)
    劉思量,《中國美術思想新論》(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
    盧輔聖,《中國畫研究方法論》(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盧輔聖,《現代水墨畫研究》《朵雲》,第五十一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
    蕭瓊瑞,《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臺灣之發展(1945-1970)》(台北市:東大出版,民80)
    顧浩、方茜譯,《透視與構圖》(吉林:吉林美術出版社,2001)
    二、期刊文章
    范迪安,〈當代文化情境中的水墨變革與發展〉,二十一世紀視覺藝術新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演講稿,1998年12月29日。
    倪再沁,〈論水墨藝術之抽象性〉,《藝術家》(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327期。
    黃海鳴,〈從「時間角度」來看中國山水畫中的「時間性」(下)〉,《炎黃藝術》(高雄市:炎黃藝術,1991),27期,頁45-51。
    黃海鳴,〈從「時間角度」來看中國山水畫中的「時間性」(上)〉,《炎黃藝術》(高雄市:炎黃藝術,1991),26期,頁36-42。
    蔣 勳,〈中國近代水墨畫的發展初探〉,《近代中國水墨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台中市:台灣省立美術館,1994)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