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曾明隆 Ming-Lung Tseng |
---|---|
論文名稱: |
應用多媒體網路資源輔助教學對國三生地球科學學習成就影響之評估 The Impacts of Web-based Multimedia Teaching Resources on Earth Science Instruction at the Level of Junior High School |
指導教授: |
許瑛玿
Hsu, Ying-Shao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球科學系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6 |
中文關鍵詞: | 教學法 、網路多媒體 、合作學習 、學習成就 、地球科學 |
英文關鍵詞: | Teaching method, Web-based Multimedia, Cooperative Learning, Achievement, Earth Scienc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5 下載: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旨在探討應用多媒體「網路資源」輔助國三生學習地球科學的教學法,相對於國中自然科常採用的「講述教學」和「小組合作」等教學方式,對學生在地球科學學習成就之表現的差異所在。研究工具則包含「學習單」、「地球科學學習成就評量題本」、「電腦網路態度問卷」和「地球科學學習態度問卷」。研究設計採準實驗研究法之獨立樣本前後測設計,透過便利取樣方式,選取台北縣都會區之某公立國中100名國三生為研究對象,其中男學生 57 名、女學生 43 名;而分別隸屬於三種不同教學法之班級:網路資源組 32 名、小組合作組 36 名、講述教學組 32 名。由研究資料分析可知,應用「多媒體網路資源」和「異質性小組合作」等教學,相對於「板書式講述教學」,對學生學習國三地球科學,具有顯著的地球科學學習成就影響 ( F=3.371 , p<.038 ) 。雖然採用不同教學法對不同性別學生的分析,在地球科學學習成就的影響未達顯著 ( F=3.871, p<.052 ) ,但存在差異,小組合作組之環境的教學策略似乎有利於男學生學習,可是網路資源組之環境所採用的教學策略,反而有利於女學生的學習。因此建議教師若能彈性運用多媒體網路資源,並配合適宜的教學策略,應能有效促進學生學習。而且偏遠地區軟體教育資源不足的學校,若透過網路運用多媒體資源,應能改進學生在地球科學的學習表現,是為未來可研究方向。
The study aims to examine if web-based multimedia teaching resources compared with lecture instruction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promote junior high students’ Earth Science learning. The data collections were from activity sheets, Earth Science Achievement Test, Questionnaire of Attitude toward Computer, and Questionnaire of Attitude toward Earth Science Learning. An independent sample pretest-posttest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was used in this study. One hundred 9th grader students at a public school located at Taipei county were selected as the participants in this study including 57 boys and 43 girls.They were from three classes adopting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web-based resources instruction (32 students), heterogeneity cooperative learning (36 students) and lecture instruction (32 students). From the data analysis, we found that Web-based resources instruction and heterogeneity cooperative learning performed better than lecture instruction (F=3.371 , p<.038) after the interventions. Although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3.871, p<.052) in applying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to different gender students, male students seems to benefit more from heterogeneity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female students seems to benefit more from web-based resources instruction. It is suggected that teacher should properly use web-based multimedia resources and select an applicable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students’ learning. Also, web-based multimedia resources can be used through the Internet at the schools located in the countryside areas and with vey few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order to improve learners’ performances in Earth Sciences.
一、中文部份
于富雲(2003)。網路學習策略之模式與運用。台大教與學電子報第十一期<專家專欄>。
王佩蓮(2001)。資訊科技融入自然與科技領域教學。教師天地,112,頁59-64。
王俊權(2001)。權利的倫理學分析及其教育涵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取自「師範校院聯合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140.122.127.247。
王保進(2002)。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第二版。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曉璿(2002)。網路環境與教學應用。九年一貫課程的教與學─自然與科技領域Chapter 3。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江騏崙(2003)。以試題的情境為範例探討國中生對回聲測距理解的行動研究。未出版教學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李茂興譯(1998)。教學心理學。台北市:弘智出版社。
吳鐵雄(1992)。電腦輔助教學在我國的實施與展望。教育資料集刊,17,頁289-302。
吳慧珍(2000)。探討學生透過網際網路進行合作學習對其科學過程技能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台北市。
吳明隆(2002)。WBI的教學原則及其在中小學的應用推展。視聽教育雙月刊,44(1),頁02-11。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數位科技。
周立勳(1994)。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編號:082NCCU0332012)。
周殷瑞(2004)。導師運用合作學習班級經營策略以提升國三學生理化科與數學科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編號:092NCUE5231049)。
林妙霙(1994)。合作學習對國三學生學習「地層記錄地質事件」單元成效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台北市。
林生傳(2001)。追求成長的教學:飛躍新世紀的教學動向。提昇中等學校教師專業知能研討會:教育改革與教學創新的期許會議手冊暨論文彙編,1,頁17-18。
林勇成(2002)。網路虛擬實驗室在國小自然領域教學之學習成效影響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碩士學位論文。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編號:090NTNT1392002)。
林秀玉(2003)。小組合作學習在醫學校院大一生物科教學實施之成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取自「師範校院聯合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140.122.127.247。
林素如(2005)。國中生物教師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學位論文。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編號:093NCUE5112007)。
邱貴發(1996)。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學習-學習社群理念探討。台北市:師大書苑。
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雜誌,88,頁3-9。
邱廣興(2003)。探究教學在資訊融入自然學習領域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編號:091NCYU0620009)。
洪蓉宜(2002)。合作學習策略在國中生物實驗教學之效益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論文。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編號:090NCUE0112010)。
陳淑芳(1998)。從鷹架觀念談案例故事在教師專業成長的應用。中華民國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中華民國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台北市。
陳彥廷、姚如芬(2004)。合作學習模式中學生學習表現之探討。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5(1),頁127-166。
徐新逸(2003)。學校推動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策略探究。教育科技與媒體,64,頁68-84。
唐國詩(1996)。探究式教學法與講述式教學法在國中地球科學「星象」單元中學生學習成效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台北市。。
侯政宏(1996)。探究式教學法與講述式教學法在國中地球科學「太陽視運動」單元中學生學習成效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台北市。。
張菊秀(1997)。「探究式教學法」與「講述式教學法」在國中地球科學「氣象」單元中學生學習成效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台北市。。
張俊彥、董家莒(2000)。「問題解決」或「無問題解決」?電腦輔助教學成效的比較研究。科學教育學刊,8(1),頁357-377。
梁朝雲(1997)。以全球資訊網為基礎的遠距學習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34,頁28-41。
曹永松(2001)。國中理化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編號:089NKNU0332045)。
郭明堂(2003)。資訊科技在九年一貫「綜合活動領域」課程的融入與應用。國教天地,154,頁20-29。
鄧育泙(2003)。國中學生資訊基本能力檢測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師範校院聯合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140.122.127.247。
教育部(2002)。資訊種子學校建置與教師團隊培訓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許瑛玿(2000)。因應e時代的多元評量─網際網路使教學評量變得有聲有色。科學教育,154,頁68-73。
許秋芬(2001)。資訊時代的資訊倫理課題。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8(3),頁56-64。
程上修(2000)。運用合作學習及創造思考問題解決策略於高一氣象學習之成效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台北市。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黃建瑜(1999)。國中理化教師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編號:087NKNU0231009)。
黃詠仁(2001):一位國小自然科教師實施合作學習教學研究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編號:089TMTC0147007)。
黃善美(2002)。以問題為中心的合作學習策略對國小學童科學學習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編號:090TMTC0231006)。
董家莒(2000)。「問題解決」為基礎之電腦輔助教學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所,台北市。。
董家莒、張俊彥、蕭建華、戴明國(2001)。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歷程對學生地球科學學習成就之影響,師大學報,46(1,2),頁43-64。
趙志揚(1989)。電腦輔助訓練的學習心理基礎與教學軟體的編制原則。就業與訓練,7(8),頁80-842。
楊昭儀,徐新逸(1997)。建構網路學習社群的教學設計模式。視聽教育,39(3),頁15-27。
楊孟麗,謝水南譯(2003)。教育研究法之研究設計實務。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廖桂菁(2001)。情境式網路學習環境對科學學習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師範校院聯合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140.122.127.247。
劉秀嫚(1998):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公民訓育學報,7,頁285-294。
劉家賓(2002)。國中教師應用資訊科技之實務與層級。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師範校院聯合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140.122.127.247。
蔡松輝(2004)。線上地球科學網路教學課程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師範校院聯合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140.122.127.247。
潘世尊(2002)。教學上的鷹架要怎麼搭。屏東師院學報,16,頁263-293。
賴伯勇(1998)。網路資源與英語教學。人文與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五十二號,9(4),頁82-94。
蕭惠姿(2002)。國小低年級自然科實施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編號:090NTCTC147047)。
蕭建華(2005)。初探不同學習環境對高一學生地球科學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所,台北市。。
閻中軍(2004)。應用網路資源於高中基礎地球科學教學之研究。未出版教學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羅豪章(2001)。鷹架理論在電腦輔助教學上之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42(4),頁20-30。
羅芳晁(2006)。利用遠距教學資源作好國中物理教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九年一貫研習資料<國中物理補救教學>,台北縣,2006年11月,頁1-3。
魏明通(1997)。科學教育初版四刷。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二、英文部分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92). Ethical principles of psychologists and code of conduct. American Psychologist, 47, 1597-1611.
Bruner, J. S. (1978). The role of dialogue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F. Weinert & R. Kluwe (Eds.), Metacognition, motivation, and understanding (pp. 65-116).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
Berge, Z. (1997). Characteristics of online teaching in post-secondary, formal education. Education Techonology, 37(3), 35-47.
Cohen, J. (1988).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2nd edition). Hillsdale. NJ: Eribaum.
Collins, A., Brown, J. S., & Newman, S. E. (1989).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Teaching the crafts of reading, writing, and mathematics. In L. B. Resnick (Ed.), Knowing,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Essays in honor of Robert Glaser (pp. 453-494).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Cohen, J. (1992). A power primer.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2, 155-159.
Damon, W. and Phelps, E. (1989). Critical distinction among three approaches to pe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3, 9-19.
Hun-Yen Chang (2003). Teaching earth sciences: should we implement teacher-directed or student-controlled CAI in the secondary classroo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Volume 25, Number 4 (2003), 427-438.
Kromrey, J. D., & Foster-Johnson, L.(1996). Determining the efficacy of intervention: The use of effect sizes for data analysis in single-subject research.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65(1), 73-93.
Khan, B. H. (1997). Web-based instruction: What is it and why is it?, In B. H. Khan (Ed.), Web-based instruction. (pp. 5-18).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Lampe JR, Rooze GE, TallentRunnels M (1996). 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among Hispanic Students in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9(3), 187-191
Lefrancois, G.. R. (1997). Psychology for teaching. Wadsworth.
Ping-Kee Tao† (2004). Developing understanding of image formation by lenses through collaborative learning mediated by multimedia 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 progra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6(10), AUG 20 2004, 1171-1197
Quintana, C., Reiser, B., Davis, E., Krajcik, J., Golan, R., Kyza, E., Edelson, D. and Soloway, E. (2002). Evolving a Scaffolding Design Framework for Designing Educational Software. in Proceedings of ICLS 2002, Seattle, WA, 2002, 359-366.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Boston Allyn and Bacon.
Thompson, A. D., Simonsion, M. R. & Hargrave, C. P. (1996, 2rd e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 Riview of the Research. Bloomington, IN: The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Vygotsky, L. S. (1978). In M., Cole, V. John-Steiner, S. Scribner & E. Souberman (Eds.),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ood, D., Bruner, J. S., & Ross, G. (1976). 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17, 89-100.
Ying-Shao Hsu, Yeong-Jing Cheng, Guey-Fa Chiou (2003). Internet use in a senior high school: a case study.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 40(4), (November 2003), 35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