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雅萍
Ya-Ping Chen
論文名稱: 初探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政府資訊公開推動歷程及現況發展
A Prelimenary Study of Shihmen Reservoir and its Catchments Management Project Government Information Disclosure Development Progress and Situation
指導教授: 汪靜明
Wang, Ching-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環境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7
中文關鍵詞: 石門水庫資訊公開民眾參與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69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政府資訊公開推動歷程,緣起於我國立法院業於2006年1月13日三讀通過《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特別條例》,並於同年1月27日公告實施。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政府資訊公開推動落實關鍵因素、歷程資源分析、參與者角色功能及觀點分析。研究者以WHO-IDEA方法思議建構研究架構,以參與的觀察者角度,進行石門水庫整治計畫資訊公開個案研究歷程相關資料蒐集。本研究藉由參與觀察、文件分析、內容分析及深度訪談等方式,以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資訊公開背景資訊(D)、運用策略與效益 (E)、資訊公開議題(I)為焦點內涵概念,進行石門水庫整治計畫資訊公開歷程現況研究評析(A)。
    本研究結果顯示,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政府資訊公開落實關鍵因素包含(1)《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特別條例》中即有明文規定;(2)《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資訊公開要點》之訂定;(3)長期關注此議題之專家學者建立溝通平台,扮演溝通協調之角色,提供政策諮詢及專業建議等功能驅動政策落實;(4)政府單位決策者之裁示及廣納雅言,以及政府執行單位全力配合扮演資訊供給之角色;(5)民間團體參與型態之轉變。
    本研究以WHO-IDEA有組織地導向於環境教育目標之分析結果顯示,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政府資訊公開推動歷程及現況發展,在環境教育代表之內涵,包含(1)為我國集水區整治計畫首例將資訊公開納入政策體制內並施行;(2)資訊公開在石門水庫整治計畫的推動成果,藉由環境教育轉化,作為教育素材:(3)石門水庫整治計畫相關資訊專屬網站主動公開之落實,提升民眾環境覺知及知識;(4)政策資訊透明化,有助於參與者進行交流討論,培養環境技能;(5)資訊公開為平台管道,有助於民眾參與層次之轉變,從抗爭性參與轉為體制內參與,體現民眾參與精神。

    摘要 II 誌謝 III 目 次 V 表次 VI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界定 4 第四節 研究範疇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資訊公開制度 6 第二節 環境資訊公開 15 第三節 民眾參與 21 第四節 環境教育相關理論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 WHO-IDEA研究思議架構與流程 34 第二節 個案研究法 38 第三節 內容分析法 45 第四節 參與觀察法 48 第五節 深度訪談法 48 第五節 深度訪談法 49 第六節 訪談及文件內容分析及效度檢核 52 第四章 結果與分析 53 第一節 石門水庫集水區整治計畫民眾參與關鍵會議資訊公開議題分析 53 第二節 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政府資訊公開推動歷程資源分析 65 第三節 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政府資訊公開現況發展關鍵參與者分析 8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6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6 第二節 研究建議 88 參考文獻 93 附錄 99 附錄一、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資訊公開機制研究相關文件一覽表 100 附錄二、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集水區整治計畫聽證會會議記錄編目 102 附錄三、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公聽會會議記錄編目 109 附錄四、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資訊公開推動歷程關鍵進展錄音稿 117 附錄五、初探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政府資訊公開研究訪談效度檢核表 118 附錄六、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特別條例 119 附錄七、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資訊公開要點 121 附錄八、政府資訊公開法 124

    王玉民(199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紅葉文化
    王石番(199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
    朱斌妤、韓婷婷(2007)民眾參與環境影響評估因素:一行為意圖模型分析,空大行政學報,第十八期,25-62頁。
    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2008),石門水庫集水區保育治理計畫-資訊公開手冊。
    李天任、藍莘譯(1995),《大眾媒體研究》,台北:亞太。(原著:Roger,D. & Joseph,R,.Mass Media Research-An Introduction)
    李美華等人譯(200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下冊》,台北,時英。(原著:Earl Babbie,2001)
    李聰明(1987),環境教育,台北:聯經出版社。
    李震山(1989),人民知的權利與公務員守密義務孰重,中國論壇,第28卷第336期,頁70。
    汪靜明(2000),《大甲溪水資源環境教育》,台北市:經濟部水資源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
    汪靜明等(2001),環境教育終身學習的新場所,台北市終身學習網通訊,第十三期,2-19頁。
    汪靜明(2008),環境教育化平台友善民眾參與與治水,氣候變遷 台灣準備—國土規劃與水患治理 論壇,時報文教基金會主辦。
    汪靜明(2009a),台灣櫻花鉤吻鮭的生態保育暨環境教育概念-以WHO-IDEA思議方法建構為例,台灣鮭魚與櫻鮭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國科會、台灣海洋大學主辦。
    汪靜明(2009b),以環境教育化平台友助民眾參與治水,《關鍵時刻:氣候變遷 台灣準備》,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台北市, 532-541頁。
    汪靜明(2009c),為國土做健檢,累積資訊以為傳承,中國時報A9—余紀忠文教專欄。
    汪靜明(2009d),石門水庫集水區生態保育暨環境教育平台推動現況及教育成果,98年度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執行成果研討會論文集,經濟部水利署,台北市, 191-226頁。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北:心理出版社。
    法治斌(1993),人權保障與釋憲法制,月旦法學雜誌。
    法治斌(2003),資訊公開與司法審查,行政法專論。
    席汝輯(2003),《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圖書。
    徐瑞婷(2009),從環境傳播探討政府、民眾與媒體角色─以環境影響評估制度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深度報導碩士論文。
    高仁川(2000),資訊公開制度之理論與實務,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正忠、林宏嶽、李沛濠(2002),環境資訊管理與公開法規研擬之探討,環境資料庫及資訊系統建置研討會,台北。
    高英勛(2004),政府主動公開環境資訊之策略分析,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秀琪(1996)。《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教育部(199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許世璋(2001),環境議題與行動導向的環境教育,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彙編,51-58頁,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郭宏恬(2007),議題設定與議題建構,媒體識讀教育月刊,第三十七期。
    梁明煌、蔡慧君(2000)。教育部國家級環境教育政策與行動中程計畫規劃,教育部環保小組。
    陳品玲(1996),事後回溯研究法,護理研究導論,165-168頁,台北:華杏。
    陳宜和(2006),我國實施行政資訊公開之成效評估研究,研考雙月刊,第三十卷第三期,86-98頁。
    陳敦源、黃東益、蕭乃沂(2004),電子化參與:公共政策過程中的網路公民參與,研考雙月刊,第28 卷,第4期, 36~51頁。
    陳萬淇(1995),《個案研究法》,臺北:華泰。
    黃光輝(2004),台灣環境影響評估法制最佳化芻議,律師雜誌,第292 期,34-35頁。
    葉俊榮(1989),憲法位階的環境權:從擁有環境到參與環境決策,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十九卷第一 期, 129-153頁。
    葉俊榮(2007),從行政院公報新制談資訊公開與民眾參與,研考雙月刊,第三十一卷第三期,3-14頁。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楊冠政(1991),環境課程發展模式與程序,環境教育季刊,第九期,3-19頁。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明文書局。
    楊冠政(1997),邁向永續發展的環境教育,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第十二期,1-10頁。
    廖榮利,(1992),社區發展中的社會運動概略-臺灣社會工作者之新社會行動觀,社區發展季刊,第五十九期,5-13頁。
    楊孝濚(1989),內容分析,楊國樞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東華書局。
    楊健寧(2000),環境法之整合化趨勢及我國之借鏡---以歐盟及德英兩國為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閻沁恆(1972),《大眾傳播學研究方法》,台北,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
    鄧天德(1990)。國小環境教育落實之道—鄉土化。教育研究,第十五期,27-34頁。
    鄧天德(1992),社會科學的環境教育角色,台灣省第一屆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
    論文集,25~42頁。
    劉昭博(1999),資訊不對稱性與政府投機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鐘夢賢(1989),美國環境影響評估法制之研究,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Alavi, M. & Carlson, P. 1992 ,“A review of MIS research and discipline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4, p.45-62.
    Arnstein, S. R. (1969).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 07/1969, 216.
    Babbie, Earl, 2001,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Belmont, CA: Wadsworth.
    Bailey, K. and Grossardt, T. (2006 February) Addressing the Arnstein gap: Improving public confidence i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through structured public involvement (SPI). CORP 2006 & Geomultimedia 06. Vienna. 337-340.
    Barber,B. 1984 Strong Democracy: Participatory Politics for A New Ag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elson,B. 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New York:Free Press.
    Bohman,J. 1998 “The Coming of Age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Journal of Political Philosophy,Vol. 6,No. 4:400-25.
    Bowers,J.W. 1970 ,Content analysis. In Methods of Research Communication. P.Emment and W.Brooks(eds),Boston:Hougton Miffinco Press.
    Chawla, L. (1999) Life paths into effective environmental ac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1(1): 15-26
    Creswell, John W. (1998)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Choosing Among Five Traditions, pp.118-120, Thousand Oaks & London: Sage.
    Cunningham,J. V. 1972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Affair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 32:589-602.
    Dryzek,J. S. 1990 Discursive Democracy Politics,Policy and Political Scie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isenhardt, K. M. 1989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4(4),532-550.
    Elster,J.(ed.)1998 . Deliberative Democrac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U 2000a “Proposal for a ‘Directive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n Public Access to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COM(2000) 402 final
    EU 2000b “Report From The Commission To The Council And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On The Experience Gain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Council Directive 90/313/EEC Of 7 June 1990, On Freedom Of Access To Information On The Environment”, COM(2000) 400 final
    Halvorsen E. K. 2003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 63,No. 5:535-43
    Hicks, D. (1998) Stories of Hope: a response to the ‘psychology of despai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4(2): 165-176.
    Holsti,O.R. 1969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Reading,Mass:Addison-Wesley
    Hungerford,H. R.,Peyton,R. B.,& Wilke,R. J. 1980 Goals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11(3):42-47.
    Hungerford,H. R.,& Volk,T. L. 1990 Changing learner behavior throug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1(3):8-21.
    Jeremy Rowan-Robinson et al, 1996 "Public Access to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Means to What End",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Law, Vol 8:1, 19-42
    Jorgensen,D.L.著,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參與觀察法》,台北:弘智文化。
    Kweit, R.W., and M.G. Kweit , 1987“ Citizen Participation: Enduring Issue for the Next Century.” National Civic Review, 76: 191-198.
    K. R. Andrews (1951), “Executive raining by the Case Method,”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Boston.
    Leonard-Barton, D. 1990. "A Dual Methodology for Case Studies: Synergistic Use of a Longitudinal Single Site With Replicated Multiple Sites." Organization Science 1(3):248-66
    OECD.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
    Pateman,C. 1970 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tic Theory. Cambridge,M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ichards, J. and Platt, J. (1992).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Essex:Longman.
    Robert K. Yin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ing and Methods,2nd ed. SAGE Publications.
    Roth C. E. 1992 Environmental Literacy: Its Roots,Evolution,and Directions in the 1990s. Columbus,Ohio:ERIC/CSME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1977 The World's First 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bilisi. Columbus,Ohio:ERIC/SMEAC Information Reference Center. ED 179408.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1980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Light of Tbilisi Conference. Paris,France: Author.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1988 International action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ince the Tbilisi conference. 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Action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the 1990s. Columbus,Ohio:ERIC/SMEAC.,ED 307144.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