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秉洋 Chen Ping-yang |
---|---|
論文名稱: |
臺北市國中體育班實施現況及發展困境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halleng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ized Sport Education Programs in Taipei City |
指導教授: |
林伯修
Lin, Po-Hsi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3 |
中文關鍵詞: | 國中體育班 、現況調查 |
英文關鍵詞: |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ized sport education program, status surve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9 下載:4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北市國中體育班實施現況及發展困境之研究
2009/06 摘 要 研究生:陳秉洋
指導教授:林伯修
本研究旨在調查臺北市國中體育班實施現況及發展困境,並提出具體結論與建議,以作為將來政府教育單位在規劃體育班制度之參考。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法及深度訪談法,調查96學年度臺北市23所設置體育班之國民中學。研究結果發現:
一、臺北市國中體育班實施現況:臺北市96學年度23所國民中學設置體育班的主要原因是欲藉由校內具有運動專長師資教練,並善用學校現有場地設備,以培育優秀運動人才,進而成為學校發展特色。運動發展項目共有27種,以
田徑項目推展最多。教練多數由校內體育教師兼任,且男性教練多於女性教練。學生以本市跨區學生就讀最多,且學校均實施學生生活及課業輔導;290位畢業生,七成以上皆能繼續就讀高中(職)體育班。訓練場地大多數以校內運動場館為主,每日晨間及下午時段進行專項訓練,並於寒、暑假期間規劃集訓工作。學生退訓原因,以無法承受專業訓練及生活常規不良等因素為主。多數學校都非常支持學校發展體育班,但成立後援會學校並不多。學校經費來源大多數由政府專款補助及學校自行編列為主。二、臺北市國中體育班發展困境:以經費短缺、運動人才招募不易、教練師資結構、場地設施不足等現象最多。
研究建議:落實國中體育班評鑑或訪視、輔導並規劃發展區域性運動特色、全面性多元學習發展、落實學生課業相關輔導等事項。
關鍵字:國中體育班、現況調查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halleng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ized Sport Education Programs in Taipei City
Abstract
June, 2009
Student: Chen Ping-yang
Advisor: Prof. Lin Po-Hsiu
This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the challenges of specialized sport education programs (SSEP)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City. Concrete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as reference for the authorities in the future planning of a specialized sport education system.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alysis,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depth interview were adopted to investigate 23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City with SSEP in the 2007-2008 academic year, with the following results:
1. Current status: in the 2007-2008 academic year, 23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City offered SSEP, utilizing the existing facilities and available specialized teaching and coaching staff to nurture sports talents. A total of 27 types of sports were developed, mostly track and field athletics. Coaching was handled part time by the school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with male coaches outnumbering female coaches. Students were primarily residents of another district of the city and were provided with life counseling and academic tutoring at the school. Of the 290 graduates, over 70% were able to continue in SSEP in senior high school or vocational college. Training in the specialized sport was conducted mostly at the campus facilities during early morning and afternoon sessions, with training camps organized for the summer and winter vacations. Students who dropped out cited their inability to cope with the dedicated training and daily routine as the top reasons. While many schools have welcomed the development of SSEP, few have established a support system. Funding mainly comes from designated government subsidies or from within the school budget.
2. Challenges: lack of funds, difficulty finding talented students, structuring of coaching staff and inadequate facilities were noted as the main obstacles.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is study sugges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 evaluation or inspection system, a guided and systematic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sports, the promotion of comprehensive and diversified learning, and the enactment of academic tutoring for student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SEP in the future.
Key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ized sport education program, status survey
參考文獻
王宗進(1992)。東海大學運動代表隊組成概況。大專體育,1(2),38-41。
王舜儀(2008)。彰化縣國民小學運動代表隊組訓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
包德明(1989)。學校體育選手培訓。國民體育季刊,18(3),16-19。
教育部(2006)。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2006年10月1日取自中等教育司網,網站:http:me.moe.tw/95junior/
全國體院統編(1991)。學校體育學。北京:人民體育。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我國學校體育發展與策略。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2)。建立運動選手選才制度。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余美麗(1991)。學生運動代表隊的組訓。大專體育,1(4),3-6。
吳延齡(1997)。提昇體育水準之我見。臺灣體育,93,82-83。
李俊杰、林東興(1998)。學校運動代表隊組訓之探討。台灣體育,95,33-38。
林正洲(2004)。臺北市高中體育班學生生涯信念與生涯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林建勳(2002)。我國大專院校運動代表隊績效評估考量因素與教練自評
現況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臺北縣。
林德隆(1987)。中華民國成棒代表隊選拔之研究。體育學報,9,14-156。
邱金松(1990)。中等學校運動聯賽經營管理。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侯禎塘(2001)。資優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屏師特殊教育,2,1-9。
姜茂勝(1992)。國立臺灣工業技術學院代表隊組成概況。大專體育,10,33-34。
洪嘉文(2001)。學校體育發展現況。學校體育,11(4),4-12。
洪嘉文、詹俊成(2005)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中華體育,19(72),63-71。
孫顯鋒(2000)。學校運動代表隊組織與訓練分析探討。大專體育,44,120-126。
徐元民(1985)。高級中學體育的展望。國民體育季刊,14(3),22-26。
徐郁婷(2006)。桃園縣高中體育班發展現況與問題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翁志成(1992a)。我國大學生運動團隊的現狀與發展。大專體育雙月刊,3
(2),88-93。
翁志成(1994)。學校運動團隊組訓的理念與影響因素。國民體育季刊,23(2),55-62。
翁志成(1994b)。運動團隊人力資源之任用。中華體育季刊,8(2),42-47。
翁志成(1999)。學校體育。臺北:師大書苑。
國立體育學院(1989)。運動教練學-理論與實務。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張大昌(2003)。校代表隊組訓。學校體育,13(2),39-44。
張天津(1989)。學校體育與校內外競賽。國民體育季刊,18(3),20-24。
張宏亮(1992)。運動教練與代表隊選手溝通行為。大專體育,10,54-60。
張浩桂(2003)。運動代表隊經營現況之研究-以臺北市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張勝煇(2003)。臺北縣立完全中學運動代表隊組訓運作與選手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雅棻(2001)。體育重點發展學校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訓練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臺北縣。
教育部(1984)。體育法規選輯。臺北: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1990)。國民中小學體育班實施計劃。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2)。體育課程系統化規劃專題研究—第一階段研究報告。國民體育季刊,21(3),10-40。
教育部(1994)。國民小學體育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1994)。體育法令彙編。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特殊教育法規選輯。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高中體育班訪視報告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2)。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九十二年度特殊教育統計年報。臺北:千毅。
教育部(2003)。特教法規。http://www.edu.tw/special/inf/inf004.htm
,教育部網站/法令規章/特殊教育小組,(2003年10月28日至11月11
日)。
教育部(2003)。專任運動教練聘用辦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5)。特殊教育統計年報-九十四年度。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1999)。中華民國特殊教育概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1997)。「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
則、鑑定基準」修訂草案總報告。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司(1990)。國家體育建設中程計畫。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司(2002)。學校體育發展中程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司。
許建民(1998)。運動績優保送生角色衝突與因應策略。國民體育季刊,
27(4),102-109。
許振明(1997)。大專組訓運動代表隊考量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有遹(1994)。文藝與音樂才能。資優教育季刊,52,1-9。
郭遠彰(2005)。家長與我。新竹縣竹東國小。新橋期刊,10,1。
郭靜姿(1986)。資賦優異與特殊才能之區分。測驗與輔導雙月刊,74,
69-71。
郭靜姿(1996)。資賦優異學生的鑑定與教育安置。教育資料集刊,21,
1-18。
陳玉娟(1994)。臺灣地區游泳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成績表現及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光紫(2005)。大專院校運動代表隊組訓與經營探討。玄奘管理學報,3(1)39-56。
陳建森(1997)。台北縣國民小學運動代表隊組訓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建興(1989)。論目前國中運動代表隊考量因素之研究。國民體育季刊,18(3),106-110。
陳政雄(1984)。如何加強體育教學之研究。國民體育季刊,13(1),22-27。
陳炳楓(2006)。臺南縣國民小學運動代表隊組訓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縣。
陳朝陽(1987)。學校體育經營之籌措與運用。國民體育季刊,16(1)
,14-19。
陳漢志(2001)。苗栗縣國民小學運動場地設備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龍安(1983)。如何鑑別資賦優異兒童。臺北:市立師範專科學校。
陳龍雄(1987)。學校體育經費之籌措與運用。國民體育季刊,16(1)
,20-21。
陳龍雄(1989)。運動選手培訓的觀念與作法。國民體育季刊,18(3)
,44-51。
彭煥章(1995)。竹東國小體育資優班(羽球)發展計畫。載於林任淳編
:竹東國小校務發展計畫,34-38。新竹縣:竹東國小。
彭煥章(2006)。臺灣地區國小體育班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曾瑞成(2000)。我國學校體育政策之研究(1949-1997)。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馮惠雪(2004)。苗栗縣國小美術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保東(2003)。高中職體育班升學與就業之現況調查分析-以南部七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銘順(2005)。苗栗縣國小運動代表隊組訓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楊漢琛(2002)。我國大專院校運動代表隊運作現況及重點運動發展考量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臺北縣。
葉憲清(1993)。學校體育專題研究第三號~四所城鄉國小體育經營現況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4(1),95-121。
葉憲清(2002)。九十一年度各級教育行政機關學校體育暨衛生業務主管研討會手冊(未出版)。
葉憲清(2005)。學校體育行政。臺北:師大書苑。
詹俊成(2003)。台灣地區高中體育班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詹清泉(1990)。運動員的學業問題。國民體育季刊,13(3),41-43。
詹德基(1990)。大陸運動教練制度的探討。國民體育季刊,21(2),43-54。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8)。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聘任管理辦法。2008年12月30日,取自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網,網址http://www.edunet.taipei.
gov.tw/public/DownFile/396/%A6U%AF%C5%BE%C7%AE%D5%B1M%A5%F4%B9B%B0%CA%B1%D0%BDm%B8u%A5%F4%BA%DE%B2z%BF%EC%AAk.doc.
劉仲成(1995)。學校體育與運動代表隊組訓。南投文教,8,77-85。
劉秋琴(1999)。我國學校運動教練專業能力分析與課程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劉建興(1995)。國小運動代表隊經營。台灣省學校體育,5(2),21-25。
歐淑芬(2004)。運動訓練與學業成績之研究-以台中縣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蔡金霖(1996)。大專院校運動代表隊組訓問題與解決之道。大專體育
,25,142-146。
蔡崇濱(1996)。正視學校運動團隊的組訓。臺灣省學校體育,6(3)
,34-37。
鄭志富(2004)。體育行政與管理。417-462。臺北市:師大書苑。
駱士傑(2008)。花蓮縣國民中學成立重點運動代表隊考量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謝文全(1998a)。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臺北:文景出版社。
鍾伯光(2000)。如何成為一位成功的教練。2000國際大專運動教練科學研討會大會手冊,(42-48)。
韓大衛(1994)。學校體育運動如何爭取企業贊助。國民體育季刊,23,
(3)200-204。
簡茂發、蔡崇建、陳玉珍(1997)。資優概念探討。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資優教育的革新與展望-開發潛能培育人才,30-20。臺北:心理出版社。
簡曜輝(2000)。我國學校體育與發展。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藍金香(1996)。學校代表隊組訓。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蘇秦玉(1999)。學校運動代表隊組訓常有的限制與困擾。聯合學報,16,217-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