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鄭惠如 Cheng, Hui-Ru |
---|---|
論文名稱: |
社會企業家人格特質之研究-以營利型為例 The Study of Personality Traits on For-Profit Social Entrepreneurs |
指導教授: |
鄭勝分
Cheng, Sheng-F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8 |
中文關鍵詞: | 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家 、人格特質 、中小企業 、企業社會責任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86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0 下載:4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認為社會企業是任何可以產生公共利益的私人活動,具有企業精神策略,以達成特定經濟或社會目標,而非以利潤極大化為主要追求,且有助於解決社會排斥及失業問題的組織。2014年9月行政院核定之「社會企業行動方案」,述明「社會企業」是指解決特定社會問題為核心目標的創新企業組織,透過一般商業營運而非捐贈的模式在市場機制中自給自足。其不僅可以增加就業機會,亦可達到社會公益的目的,以平衡社會發展。其中更將社會企業分為「非營利組織」及「營利組織」,「營利型社會企業」是由傳統企業的企業社會責任,發展轉型為社會企業,正好是J. Gregory Dees 所提出「社會企業光譜」中由右到左的歷程。
人格特質是不同個體面對不同的環境或壓力時,為了適應而產生不同於他人的特殊行為與因應模式。臺灣企業有將近98%屬中小型企業,為整體經濟體系之主力;然而,面臨種種經濟環境的困境影響,許多中小企業仍能繼續實踐企業社會責任,與跨國企業互別苗頭,其原因就在於企業家精神。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營利型社會企業家」之人格特質,以三到五位臺灣以中小企業風貌呈現的「營利型社會企業」的創辦人為研究對象,以深度訪談法為搜集資料的主要來源、MAXQDA質化資料分析軟體編碼歸納、輔以NEtS特質與人際風格評量佐證,將所得資料以質的研究法予以分析、歸納。由研究結果可得知在臺灣何種人格特質的企業主願意將公司的運作成為解決社會問題的一個環節,將社會大眾與社會弱勢族群連結,攜手共創多贏的局面。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at social enterprises are able to produce any private activity of public interest, with the spirit of enterprise strategy to reach a particular economic or social objectives, rather than into the main pursuit of profit maximization, and help solve social exclusion and unemployment organizational issues. When September 2014 the Executive Yuan approved "Social Enterprise Action Programme". The social enterprise into "non-profit organization" and "for-profit organization", and the "Profit-based social enterprise" is from the traditional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enterprises. It's "social enterprise spectrum" from right to left in the process.
Personality is different individuals face a different environment or pressure to produce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s in order to meet specific behavior and response patterns. Taiwanese companies have almost 98%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the main force for the overall economy. Faced with various difficulties affecting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many SMEs still continue the practic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reason is entrepreneurship.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personality traits of the "profit-based social entrepreneurs." Study three to five SMEs in Taiwan will transition to "Profit-based social enterprise" of business owners, to a depth interviews as the main source of data collection, the use of "NEtS assessment amount" as a support tools, and the resulting data analysis and induction. The results can be learned what personality traits of entrepreneurs willing to become a part of the company's operations to solve social problems, and vulnerable together for a win-win situation.
一、 中文部分
J. Gregory Dees, Jed E., Peter E. (2004)企業型非營利組織。(江明修,譯)。臺北市:揚智文化。
丁玉珍(2014)。社會企業發展政府角色之探討-以協助非營利組織朝向社會企業發展為例 (碩士論文),出版,臺北市。
王娟嬑(2010)。營利事業組織經營社會企業之初探。輔仁大學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出版,新北市。
呂朝賢(2011)。企業社會責任之特徵與反省:以臺灣為例。「社會福利模式-從傳承到創新研討會」
林素戎、賀彥中、蕭瑞國(2010)。人格特質之概念分析,經國學報,第28期,頁49-58。
林淑梨、王若蘭、黃慧真譯(1991)。《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
林淑媛、劉玉儀、梁煥煒(2013)。新加坡社會企業政策推動及發展考察報告(公務出國報告,C10200207)。臺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林澤州(2010)。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培力社會企業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出版,臺北市。
金玉琦(2003)。非營利組織資源開發新途徑-公益創投與社會企業之可能性研究。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胡哲生、張子揚、黃浩然(2012)。社會創業模式與社會企業資源整合的關連性。創業管理研究期刊,第7卷第1期,1-26。
張奕華、許正妹著(2010)。《質化資料分析-MAXQDA軟體的應用》,台北:心理。
陳定國(2009)。社會企業之再定義-社會目的商品化。亞洲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出版,臺中市。
陳金貴(2011)。社會企業家精神應用在非營利組織籌募資源的探討,社會福利模式-從傳承到創新研討會,2011兩岸社會福利學術論壇,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法學部、中華文化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黃榮墩(2002)。建立社會經濟推動社會福利事業產業化。新世紀基金會網站資料。
蔡明田、謝煒頻、李國瑋、許東讚(2008)。社會創精神與創業績效之關連性探討:創業動機、能力與人格特質的整合性觀點。創業管理研究期刊,第3卷第3期,29-65。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主編) (2013)。社會企業的組織特質與社會影響。社區發展季刊,143, 1-6。
鄭勝分(2005)。歐美社會企業發展及其在臺灣應用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鄭勝分(2006)。非營利組織與企業夥伴關係類型及其風險之探討:以社福類基金會為例,第三部門學刊,第6期,頁1-33。
鄭勝分(2007)。社會企業的概念分析,政策研究學報,第七期,頁65-108。
鄭勝分、劉育欣(2013)。社會企業政策支持系統之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43,28-38。
賴樹立、施淑惠、劉岳屏(2013)。韓國社會企業政策推動及發展考察報告(公務出國報告,C10200506)。臺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二、 西文部分
Lin, N.(1999).Social networks and status attainment.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5, 467-487.
Cornelius,N., Mathew,T., Shaheena,J.J., Adrian,W., & James,Wa.(2008).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Social Enterprise.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81:355-370.doi:10.1007/s10551-007-9500-7
Chang Tzu-Yang., Jersan Hu.,& Haw- Ran Wong (2012).Dual-Value Driven Parallel Operating Systems and Interrelations of Resources in Social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7(22),8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