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洪曉慧 |
---|---|
論文名稱: |
新北市國中品德教育家庭聯絡簿實施現況與成效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Implement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Characte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Book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 New Taipei City |
指導教授: | 高新建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2 |
中文關鍵詞: | 品德教育家庭聯絡簿 、品德教育 、家庭聯絡簿 、實施現況 、實施成效 |
英文關鍵詞: | Characte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Book, Character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Book, Implement State, Implement Effectivenes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533 下載:4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國中「品德教育家庭聯絡簿」的實施現況與成效情形。首先瞭解新北市國中「品德教育家庭聯絡簿」的實施現況與實施成效,接著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導師在實施現況與實施成效的差異情形,最後探討實施方式與實施成效之間的關係,及實施困難與解決方式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新北市75所公立國中導師為研究對象,採分層隨機抽樣方式來選擇樣本,共計發出753份,回收有效樣本為612份,可用率達81.28%。本研究使用的工具為自編之「新北市國中『品德教育家庭聯絡簿』實施情形問卷」,所得資料以次數分配、百分比、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雪費法事後多重比較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並詳加討論。歸納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新北市國中導師和學校在教學活動、師生互動、實施時間、家長配合方面,善用多元方式推動「品德教育家庭聯絡簿」。
二、新北市國中導師在家長配合、評量指標及教材設計方面遭遇困難。如家長未能以身作則,影響學生對「品德教育家庭聯絡簿」核心價值的實踐;缺乏具體的評量指標,使得導師難以判斷自己的實施成效;教材設計單一造成實施困難。
三、新北市國中導師多數贊同在面對「品德教育家庭聯絡簿」實施困難時,可以採用學生閱讀理解、教師專業知能和政府學校支持等方面的解決方式。
四、新北市國中導師多數認為新北市國中「品德教育家庭聯絡簿」的實施成效良好,惟在家長部分極少提供回饋,未能有雙向溝通。
五、新北市國中導師及學校在「品德教育家庭聯絡簿」的實施方式、實施困難、解決方式和實施成效上有所差異。
六、新北市國中導師愈是採用多元的「品德教育家庭聯絡簿」實施方式,實施成效會愈佳。
七、新北市國中「品德教育家庭聯絡簿」的解決方式有助於解決實施困難。
八、新北市學校行政認為導師對於「品德教育家庭聯絡簿」的整體支持度及實施成效良好。
最後,依據研究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新北市政府教育局、學校行政單位、導師、家長及後續研究者參考。
This research aims to discover the implement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Characte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Book from the junior high schools in New Taipei City. The first step is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among the implement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Characte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Book. The second step is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 among various background teachers. The last step i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 in all implementation methods, difficulties, solutions, and effectiveness.
Survey questionnaire methodology is adopted in this research, which takes homeroom teachers in 75 junior high schools in New Taipei City as research subjects. It selects samples by proportionate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In result, there are 753 questionnaires issued and 612 valid questionnaires received. The percentage of valid questionnaires is 81.28%. The tool of this research is “The Research Questionnaire of the Implementation about the Characte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Book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 New Taipei City”. This research process the data and make discussion by using some statistics methods lik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percentag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sample t test, AN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Scheffe’s posterior comparisons. In summary, this research propose the conclusions as follows:
1. Homeroom teach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 New Taipei City and their schools apply multiple methods when promoting the Characte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Book.
2. Homeroom teachers are facing difficulty in parent-cooperation, evaluation-index, and teaching-material-design dimensions.
3. Most homeroom teachers agree the solutions to the implementing difficulties of Characte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Book.
4. Most homeroom teachers consider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Characte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Book are very well but lacking two-way communication with parents.
5. Homeroom teacher and their schools appear difference in many dimensions of implementation methods, difficulties, solutions, and effectiveness of Characte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Book.
6. The more multiple methods of Characte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Book the homeroom teachers in New Taipei City use, the better effectiveness it gets.
7. The solutions found by this research help solving the difficulties of implementing Characte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Book in New Taipei City.
8. School administrators in New Taipei City consider that the degree of support and the score of implement from homeroom teachers are high while pushing Characte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Book.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this research offers some specific suggestions to Education Bureau of New Taipei City, school operators, homeroom teachers, parents, and subsequent researchers.
丁孋纓(2004)。行動聯絡簿應用於親師溝通之功能需求與成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心怡(1997)。美國教育新潮流-重塑青少年品德教育。教育資料文摘,238,82-93。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圖書。
王金國(2009)。品格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一位品格教育行動者的省思。研究資訊,26(1),27-36。
王前龍(1997)。台灣與日本小學道德教育課程內容架構之比較。台灣教育,563,23-28。
王泰茂(1999)。原住民學校的親師生互動-以玫瑰國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方志華(1999)。諾丁關懷倫理學之理論發展及教育實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石兆蓮(1998)。閱讀理解。載於林清山(主編),有效學習的方法(頁77-108)。臺北市:教育部。
朱文雄(1992)。班級經營。高雄市:復文圖書。
李素貞、蔡金鈴(2004)。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教育研究,120,53-68。
李琪明(2003)。德行取向之品德教育理論與實踐。哲學與文化,30(8),159-160。
李琪明(2004a)。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92,8-23。
李琪明(2004b)。品德本位校園文化之營造。臺灣教育,625,30-38。
李琪明(2006)。新品德教育的興起與發展-美國經驗在台灣的反思與轉化。課程與教學,9(2),55-74。
李琪明(2007)。中小學品德校園之實施策略與評鑑方式探析。教育研究,159,33-45。
李琪明(2008)。學校品德教育推動策略及評鑑指標研究報告。2013年3月8日,取自http://ce.naer.edu.tw/news/200802130001_complete%20report.pdf。
李琪明(2009)。臺灣品德教育之反思與前瞻。學生輔導,107,6-20。
李琪明(2013)。校長道德發展及其品德校園營造之質性探究。教育科學研究,58(1),117-147。
李珀(2005)。品格教育。教師天地,135,66-71。
李思儀(2008)。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品格教育實施方式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何琦瑜、鄭一青等(2004)。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祕密。臺北市:天下雜誌。
但昭偉(2004)。不夠好也沒有壞過的道德教育工作者與道德教育—兼論品德教育推行上的一個困難。學生輔導,92,25-37。
汪靖容(2010)。親師生溝通的異想世界-國小聯絡簿另類使用方式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呂炎玲(2008)。高雄市國民小學品德教育實施現況與發展策略之調查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呂敏華(2005)。高雄市國民小學品格教育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吳宗立(1999)。杜威道德教育理論對我國道德教育的啟示。臺灣教育,587,9-14。
吳怡靜(2007)。品格這樣教就對了。天下雜誌2007年教育專刊,62-65。
吳明清(2002)。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市:五南圖書。
吳清山、林天佑(2005)。教育名詞:品格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64,149。
林火旺(2004)。倫理學。臺北市:五南圖書。
林巧鵑(2004)。台北市國民小學品格教育實施現況調查。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林杏芳(2009)。非營利組織參與國民小學推動品德教育學習之研究-以嘉義市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育諄(2009)。桃園縣教育利害關係人對國小品格教育實施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茂榮(2011)。全國首創品德教育聯絡簿將在新北市全面實施。今日新聞。2013年3月16日,取自: http://www.nownews.com/2011/09/19/11459-2743399.htm#ixzz2R0v0kB4r。
林新發、王秀玲(2003)。品格的核心意涵及國民中小學實施品格教育之策略。載於國立臺北師範學院(主編),教師專業成長與實踐智慧(頁171-193)。臺北市: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林宏宗(2007)。宜蘭縣國民小學品格教育實施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房玄博(2005)。高雄市國民中學電子聯絡簿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金培琨(2006)。動態、資料驅動網站實做:以國小數位聯絡簿為例。南台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周芳玉(2011),QR Code應用於家庭聯絡簿及親師溝通之探究。南華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周慧菁(2004)。品格要怎麼教。載於天下雜誌(主編),天下雜誌2003年教育專刊(頁46-55)。臺北市:天下雜誌。
品德教育資源網(2009a)。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修訂版)。2013年3月12日,取自http://ce.naer.edu.tw/policy.php。
品德教育資源網(2009b)。品德教育資源網計畫書。2013年3月15日,取自http://ce.naer.edu.tw/plans.php。
品德教育資源網(2013)。各縣市品德教育辦法。2013年4月11日,取自http://ce.naer.edu.tw/schemezip.php。
高新建(2008)。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意涵與實施。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領導與評鑑,(頁32-61)。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洪若烈、林沂昇、王詩茜(2009)。我國品德教育推動之探析。研習資訊,26(1),99-108。
袁和騰(2007)。行動式親師緊急聯絡系統及家庭聯絡簿之設計與實作。義守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孫曉萍(2007)。千一郎的故事書。載於何琦瑜、鄭一青等著: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頁44-46)。臺北市:天下雜誌。
莊梅萍(2007)。國中班級聯絡簿之文本分析。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陳美音(2003)。建立親師溝通的橋樑。國教之聲,34(4),47-51。
陳祥麟(2008)。教部推臺灣有品 尋找中心德目。國語日報。2013年3月16日。取自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adv_listdetail.asp?serial=59363。
陳迺臣(2007)。品德教育基本原理及模式。教育研究,159,5-14。
陳秀敏(2006)。台南縣市國民中學品德教育實施現況及其可行策略之調查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淑娥(1999)。以現況談電子聯絡簿實施之可行性。國教新知,46,101-104。
陳淑娟(1995)。「指導-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增進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實徵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教育部(2013)。教育部102年施政計畫。2013年4月4日,取自http://www.edu.tw/pages/list.aspx?Node=2041&Type=1&Index=4&wid=45a6f039-fcaf-44fe-830e-50882aab1121。
教育部(2013)。教育部友善校園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102年度作業計畫。2013年4月5日,取自http://www.edu.tw/downLoad/detail.aspx?Node=1123&Page=18550&Index=1&WID=6635a4e8-f0de-4957-aa3e-c3b15c6e6ead。
連清森(2000)。國民小學使用電子聯絡簿之現況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許秀芸(2011)。國民小學品德教育實施現況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曾嘉芯(2011)。桃園縣國民小學品格教育實施策略之研究-以三所品格實踐績優學校為例。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黃光雄、簡茂發(199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秋琴(2003)。閱讀國中生活多彩的篇章-以一個班級聯絡簿的行動研究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建一(1989)。國民小學道德教育。臺北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黃德祥(2003)。學生行為輔導與品格教育。論文發表於國立嘉義大學主辦之「教育論壇」研討會,嘉義市。
黃德祥、洪福源(2004)。美國品格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臺灣教育,625,17-29。
黃德祥、謝龍卿(2004)。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0,35-43。
黃湘閔(2008)。國民小學品德教育實施之探討-以陽光國小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敏智(2007)。手機簡訊輔助家庭聯絡簿之研究-以高雄市旗津國小為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葉天男(2009)。澎湖縣國小教師對品德教育實施現況意見調查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張春興、林清山(1991)。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傅木龍(2007)。推動品德教育其實不難。研習資訊,24(1),7-16。
傅佩榮(2004)。約、恕、儉、敬勾勒人生全景。載於何琦瑜、鄭一青等著: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頁104-112)。臺北市:天下雜誌。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2)。新北市政府教育局學校資料。2012年9月25日,取自http://www.ntpc.edu.tw/web/SelfPageSetup?command=display&pageID=25532&page=view。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3)。新北市101學年度執行友善校園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國中品德教育親師家庭聯絡簿編輯會議」實施計畫。2013年3月1日,取自http://www.ntpc.edu.tw/_file/2052/SG/26337/39634.html。
詹允文(2007)。美國新品格教育理論取向與實施方案之探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廖文華(2011)。臺中市國民中學品德教育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臺北縣品德教育資源網(2009)。臺北縣公私立國民中小學辦理「知愛行善-品德教育在北縣促進方案」實施計畫。2013年3月15日,取自http://moral.ntpc.edu.tw/fdownload/fdlist.asp?id={0CB4061D-48DF-4A22-A90B-5454AF082988}。
臺北縣政府(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品德教育手冊。臺北縣。
臺北縣教育局(2009)。臺北縣98年度執行友善校園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計畫。2013年3月16日,取自http://tpcconsult.tw.class.uschoolnet.com/。
鄭石岩(2004)。中小學道德發展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61,7-13。
歐人豪(2013)。新北新學期品德教育聯絡簿。2013年3月16日,取自http://www.ntpc.edu.tw/web/News?command=showDetail&postId=269734&groupId=。
蔡明貴(2002)。國民小學語音互動電子聯絡簿系統之建置與評估。輔仁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劉乃榕(2010)。中部地區國民小學品德教育實施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劉佳惠(2008)。桃園縣國民小學品格教育實施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和然(2009)。知愛行善-品德教育在北縣。北縣教育,68,4-5。
劉珮如(2006)。虛擬溝通之關係品質研究-以國民中小學網路家庭聯絡簿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雅筑(2000)。國中學生批判思考、創造思考、閱讀理解策略與閱讀理解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賴秀英(2001)。國民小學親師生互動之個案研究-以一個小班教學班級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鍾宜禎(2011)。桃園縣國民小學品格教育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蘇宜芬(2004)。閱讀理解的影響因素及其在教學上的意義。教師天地,129,21-28。
鐘美英(2002)。國小學生家長參與班級親師合作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Berger, E. (1996). K-12 character education in locust valley. The Fourth and Fifth 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2(2), 3-4.
Brynildssen, S. (2002). Character Education through Children’s Literatur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69929).
Gay, L. R. (1992).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Gibbs, L., & Earley, E. (1994). Us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to develop core value. Retrieved March 5, 2013, from http://www.Cortland.edu/c4n5rs/12pntasp
Lickona, T. (1991). Educating for character: How our schools can teach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A Bantam Book.
Lickona, T. (1993). The retur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1(2), 6-11.
Lickona, T. (2003). The center of our character: Ten essential virtures. The Fourth and Fifth 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10(1),1-3.
Ryan, K., & K. E. Bohlin. (1999). Building character in schools: Practical ways to bring moral instruction to lif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udman, S. (1976). Applied sampling.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Vessels, G.G., & Boyd, S.M. (1996). Public and constitutional support for character education.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80(579),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