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明選
論文名稱: 我國廢止死刑政策之研究
指導教授: 陳文政
Chen, Wen-C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5
中文關鍵詞: 死刑生命權人性尊嚴刑罰人權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78下載:6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從19世紀開始,國際上已有少數幾個國家廢止死刑,進入20世紀,特別是在90年代後,許多國家廢止了死刑,其中廢止死刑最為徹底的是歐洲地區,並且已成為一個無死刑的社會,足可作為尚未廢止死刑國家學習的標竿。由於死刑是殘酷且不人道的刑罰,且無助於刑罰教育的目的,同時對社會的防衛及犯罪被害者痛苦之減輕亦無助益,比死刑殘忍有過之而無不及的身體刑,都已經走入歷史,死刑已沒有存在之必要。鑒於廢止死刑已然是國際日漸形成的共識,加以廢止死刑又是標誌人權國家的象徵,死刑係生命權之剝奪,無生命則無所謂人權可言。基於以上的認識,我國要成為人權國家,絕對不可再逃避死刑廢止此一嚴肅課題。
    到目前為止,我國在廢止死刑政策上尚未有明確的期程,而民調顯示民眾反對廢止死刑者仍高居多數,面對這種情勢,廢止死刑仍是一條艱辛的路。因此,本研究認為國際上廢止死刑的潮流,國人實有瞭解的必要,因為他國能廢止死刑,進而成為文明社會的國家,而我們尚不能,其中原因何在,我們不能不知。本研究首先探討廢止死刑之國際觀點與經驗,以瞭解廢止死刑國際公約、政府間及非政府組織推動廢止死刑運動的過程,以及國際主要國家廢止死刑的經驗,俾作我國之借鏡。其次,探究我國廢止死刑之現況,並分別就台灣死刑制度分析、廢止死刑之法理基礎、配套及廢止死刑法制化所面臨之困境論述,並提出推動廢止死刑之相關作為。唯有知己短處、知彼優點之所在,才能對症下藥,找出根本解決之道,台灣才有辦法在法律上廢除死刑。
    針對上開相關議題,本研究在結論部分提出包括台灣應廢止死刑以符合國際潮流及我國家領導人應有廢止死刑的政治意志與道德勇氣等五項建議,以作為我國推動廢止死刑政策上之些許參考。

    Some few countries have abolished death penalty since the 19th century, and many have done so since the 20th century, especially since the 1990’s. All the European countries have all abolished death penalty, and Europe has become a society without death penalty. Countries that have not abolished it shall learn from Europe. Death penalty, very cruel and inhuman punishment, cannot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riminal education, nor contribute to social defense and to alleviate the pains of the victims. Furthermore, since body punishment that is much crueler than death penalty has become history for a long time, death penalty shall not exist. The abolishment of death penalty has become a common goal in the international and is the symbol of states of human rights. Death penalty deprives life and there are no human rights without life. Therefore, if Taiwan aims to become a state of human rights, it cannot avoid discussing such a serious issue.

    So far, Taiwan does not have a specific agenda on the abolishment of death penalty and the survey indicates that most people are against it. There is, therefore, still a long way to go to abolish death penalty. This research considers that it is necessary for our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international trend of abolishing death penalty and only then can we figure out why we cannot abolish death penalty and become a civilized country. This research first explores th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and experiences in abolishing death penalty for our reference, including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on the abolishment of death penalty, how intra-governmental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dvance the abolishment of death penalty and some countries’ experience in abolishing death penalty. It secondly explor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abolishment of death penalty in Taiwan. It analyzes the death penalty institution in Taiwan, legal theories of abolishment death penalty, measures and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legalizing the abolishment of death penalty, and then proposes strategies. Only understanding our own difficulties and others’ successful experiences can we find out the solution and abolish death penalty.

    The research proposes five points as the conclusion for our reference in advancing abolishing death penalty, including that we shall abolish death penalty to catch the international trend and our national leader shall possess the will and courage to abolish death penalty.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7 第四節 名詞界定與文獻分析……………………………………8 第二章 廢止死刑之國際觀點與經驗………………………………19 第一節 國際相關公約廢止死刑之主張…………………………19 第二節 國際組織廢止死刑之相關作為…………………………28 第三節 廢止死刑的國家日益增多………………………………38 第四節 維持死刑的國家日益減少………………………………47 本章小結……………………………………………………………60 第三章 台灣死刑制度之分析………………………………………63 第一節 死刑制度歷史背景………………………………………63 第二節 死刑制度之內涵…………………………………………71 第三節 死刑制度之運作…………………………………………78 第四節 死刑制度面臨之挑戰……………………………………91 本章小結……………………………………………………………99 第四章 廢止死刑之法理基礎及配套………………………………103 第一節 廢止死刑的法理基礎……………………………………103 第二節 同等保障加害者及被害者之人權………………………112 第三節 廢止死刑有配套措施……………………………………121 第四節 逐步邁向廢止死刑之路…………………………………129 本章小結……………………………………………………………133 第五章 台灣廢止死刑法制化所面臨之困境………………………137 第一節 不易移除的應報心態……………………………………137 第二節 貧乏的人權國際觀………………………………………143 第三節 僵化的政策與制度………………………………………151 第四節 視死刑為社會治安的萬靈丹……………………………160 本章小結……………………………………………………………168 第六章 台灣推動廢止死刑之相關作為……………………………173 第一節 消除應報心態之相關策略………………………………173 第二節 強化國人人權國際觀之策略……………………………178 第三節 活絡我國相關政策與制度………………………………182 第四節 改變治亂世用重典之思維………………………………186 本章小結……………………………………………………………189 第七章 結論…………………………………………………………191 第一節 研究發現…………………………………………………191 第二節 研究建議…………………………………………………196 第三節 研究展望…………………………………………………199 參考文獻………………………………………………………………201 一、中文文獻…………………………………………………………201 二、英文文獻…………………………………………………………219 三、網站………………………………………………………………221 附錄一 國際各洲廢止及維持死刑國家……………………………223 附錄二 美國維持及廢止死刑的州…………………………………225 表目次 表2-1 各洲國家廢止及維持死刑狀態分……………………………43 表2-2 歐洲地區40個國家死刑狀態分……………………………44 表2-3 美洲地區34個國家死刑狀態分析…………………………44 表2-4 非洲地區53個國家死刑狀態分析…………………………44 表2-5 亞洲與大洋洲地區68個國家死刑狀態分析………………45 表2-6 自1976年起美國各州執行數………………………………51 表2-7 美國死刑判決(DEATH SENTENCING)…………………52 表3-1 我國普通刑法規定之死刑……………………………………75 表3-2 我國特別刑法規定之死刑……………………………………77 表3-3 最近十一年死刑執行情形……………………………………90 表5-1 歐洲五個國家廢除死刑前後殺人率的變化表………………162 表5-2 香港2001年至2007年兇殺案件統計表……………………163 表5-3 犯罪之構成原因………………………………………………166 表5-4 各犯罪學理論與暴力犯罪原因………………………………167 圖目次 圖1-1 研究架構……………………………………………………6 圖2-1 美國1976~2008年6月1日各年死刑執行數目…………52

    一、中文文獻
    丁道源(1987),《犯罪學》,作者自刊自銷。
    三民書局新辭典編纂委員會(1991),《新辭典》,台北:三民。
    三民書局學典編纂委員會(1995),《學典》,台北:三民。
    王文玲(2008),聯合報1月2日,版A8。
    王玉葉(2004a),〈歐洲聯盟之死刑政策:一個沒有死刑的世界〉,《哲學與文化》,革新號,期360,頁3-34。
    王玉葉(2004b),〈美國最高法院審理死刑合憲性原則:試看Furman, Gregg與Atkins三案之軌跡〉,《政大法學評論》,期82,頁43-90。
    王玉葉(2005),〈美國聯邦主義與民意對美國廢止死刑之影響〉,《歐美研究》,卷35,期4,頁775-827。
    王秀梅(2004),〈國際公約廢除死刑適用的探討〉,收於趙秉志主編,《中國廢止死刑之路探索-以現階段非暴力犯罪廢止死刑為視角》,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頁48-53。
    王皇玉(2005),〈論刑罰的報應與預防作用〉,《自由‧責任‧法─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元照,頁161-186。
    王振軒(2003),《非政府組織概論》,台中:必中。
    王振軒(2005),《非政府組織的議題與發展》,台北:鼎茂。
    王家通(1979),《比較教育學導論》,高雄:復文。
    王潔卿(1988),《中國法律與法治思想》,作者自刊(三民書局總經銷)。
    中國人權協會(2001),《人權法典》,台北:遠流。
    丘宏達(1995),《現代國際法》,台北:三民。
    司法院(2000),《司法院大法官解釋續編十三》,台北:司法院。
    司法行政部犯罪問題研究中心(1971),《近年來殺人犯罪實況之研究》,台北:司法行政部。
    司法改革雜誌編輯部(2003),〈四個位置,你選擇站在哪裡?〉,《司法改革雜誌》,期47,頁26-28。
    司法改革雜誌檔案追蹤小組(2003),〈共犯自白,遽論生死,徐自強案判決有深度檢視的必要〉,《司法改革雜誌》,期43,頁33。
    甘添貴(1996),《刑法之重要理念》,台北:瑞興圖書。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2002),《正義的陰影》,台北:商周。
    江英杰(1994),〈第七章 死刑〉,收於樊鳯林主編,《刑罰通論》,中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頁149-171。
    行政院新聞局(1999),《李總統登輝先生八十七年言論選集》,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行政院新聞局(2001),《陳總統水扁先生八十九年言論選集》,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朱高正(2001),《康德四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朱高正(1999),〈永久和平與外在自由(下)─康德國家哲學要義〉,《鵝湖月刊》,卷25,期6,總號294,頁55-64。
    李甲孚(1988),《中國法制史》,台北:聯經。
    李世傑(1995),《調查局研究》,台北:桂冠。
    李茂生譯(1993),貝加利亞著,《犯罪與刑罰》,台北:協志。
    李茂生(2007),〈死刑讓台灣更美好?還是更醜陋?座談會〉,中國時報,2007年1月8日,版 A12。
    李茂生(2002),《2001年台灣人權報告》,台北:前衛。
    李佳玟(2005),〈死刑在台灣社會的象徵意涵與社會功能〉,收於吳志光主編,《生活在一個沒有死刑的社會》,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頁75-121。
    李孟玢(1998),〈論世界人權宣言之基本性質與法律效力〉,《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頁333-361。
    李明峻(2005),〈聯合國簡史─功能與貢獻〉,《新世紀智庫論壇》,期32,頁14-18。
    李明峻、武田美紀子(2004),〈聯合國與國際人權保障〉,《台灣國際法季刊》,卷1,期1,頁101-127。
    李念祖(2003),〈刑罰功能與應報論均應受人道主義制約─對死刑維持論的答覆〉,《司法改革雜誌》,期47,頁15-17。
    李振興(1994),《尚書學述(下)》,台北:三民。
    李 敖、汪榮祖(2001),《蔣介石評傳(下冊)》,台北:商周。
    李雲龍、沈德咏(1995),《死刑論─各國死刑制度比較研究》,台北:亞太。
    李 模(1994),《中華民國史法律志﹙初稿﹚》,台北:國史館(中華民國史法律志編纂委員會)。
    李邁先(2000),《西洋現代史》,台北:三民。
    李震山(2001),《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台北:元照。
    李震山(2005),《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台北:元照。
    李震山(1998),〈台灣人權五十年回顧與前瞻〉,《月旦法學雜誌》,期44,頁35-46。
    吳志光(2003a),〈生活在一個沒有死刑的社會〉,《司法改革雜誌》,期43,頁55。
    吳志光(2003b),《比較違憲審查制度》,台北:神州。
    吳志光、林永頌(2005),〈我國停止執行死刑之策略─以現行法制及國際人權法之精神為核心〉,收於吳志光主編《生活在一個沒有死刑的社會》,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頁9-34。
    吳 定(2004),《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
    吳 庚(2003),《憲法的解釋與適用》,作者自刊(三民書局經銷)。
    吳景芳(2002),〈當代刑罰理論之發展:刑罰與量刑〉,《當代刑事法學之理論與發展》,台北:學林,頁75-119。
    吳景欽(2004),〈從正當程序原則的觀點檢視死刑存廢的正當性〉,《哲學與文化》,革新號,期360,頁35-60。
    吳豪人(2005),〈台灣人權發展的思想死角〉,《新世紀智庫論壇》,期32,頁69-78。
    吳瓊恩(2001),《行政學》,台北:三民。
    林山田(2002),《刑罰學》,台北:台灣商務。
    林山田(1999),《刑法通論 上、下冊》,作者自刊(台大法學院圖書部經銷)。
    林山田(1998),〈刑事司法與人權保障─為世界人權宣言五十週年慶而作〉,《月旦法學雜誌》,期44,頁56-66。
    林山田(1995),《五十年來的台灣法制(1945-1995)》,作者自刊(台大法學院圖書部經銷)。
    林水波(2001),《公共政策論衡》,台北:智勝文化。
    林水吉(2005),〈新公共服務的七個向度分析:由理論基礎邁向政策倫理的論述〉,《理論與政策》,卷18,期1,頁97-128。
    林占青(2007),〈我國執行死刑之司法實務與其替代方案之爭議〉,《刑事法雜誌》,卷51,期3,頁62-70。
    林永頌(2004),〈臺灣法律扶助制度之比較〉,《司法周刊》,期1206,版2-3。
    林吉輝(2004),〈韓國法律救助制度(上)〉,《司法周刊》,期1185,版2-3。
    林辰彥譯(1997),團藤重光著,《死刑廢止論》,台北:商鼎。
    林欣怡(2003),〈從數字中,我們看見不同的答案!民意贊成替代死刑方案〉,《司法改革雜誌》,期47,頁23-25。
    林東茂(2004),《刑法綜覽》,台北:學林文化。
    林宜民(1993),《死刑合憲性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咏榮(1980),《中國法制史》,作者自刊(三民總經銷)。
    林峰正、林俊言(2002),〈台灣現有人權團體之回顧與展望〉,《國家政策季刊》,卷1,期2,頁143-158。
    林淑貞譯(2000),麥克‧拉德列(Michael L. Radelet)、雨果‧貝鐸(Hugo Adam Bedau)合著,《雖然他們是無辜的》,台北:商周。
    林國賢、李春福(2006),《刑事訴訟法論 下冊》,作者自刊(三民總經銷)。
    林添貴譯(2000),陶涵Jay Taylor著,《蔣經國傳》,台北:時報文化。
    林詩梅譯(2005),Peter Hodgkinson著,〈重新思考廢除死刑策略〉,收於吳志光主編,《生活在一個沒有死刑的社會》,頁261-285。
    林鈺雄(2005),〈歐洲人權保障機制之發展與挑戰〉,《台灣本土法學雜誌》,期69,頁99-119。
    林碧炤、楊永明(2001),〈聯合國的重要性、功能與成就〉,《新世紀智庫論壇》,期14,頁12-23。
    武奎煜(1998):365),《傾聽人民的聲音-李登輝總統十年建樹,破舊立新》,台北:正中。
    周叔厚(1995),《證據法論》,作者自刊(三民總經銷)。
    法務部(2007),《法務統計月報》,3月份,台北:法務部。
    邱興隆(2002a),〈國際人權與死刑〉,收於氏編,《比較刑法》,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頁75-100。
    邱興隆譯(2002b),〈死刑與貫徹《保證面臨死刑者權利的保護的保障措施》─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理事會秘書長關於死刑的第六個五年報告〉,收於氏編,《比較刑法》,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頁159-223。
    邱興隆譯(2002c),〈斯德哥爾摩宣言〉,收於氏編,《比較刑法》,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頁231-232。
    邱興隆(2002d),〈死刑的德性〉,收於氏編,《比較刑法》,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頁1-52。
    邱興隆譯(2002e),〈殺人與死刑〉,收於氏編,《比較刑法》,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頁345-371。
    邱聯恭(1992),《司法之現代化與程序法》,作者自刊(台灣大學法學院福利社書籍部經銷)。
    紀 欣(2003a),《生死一線間:安樂死與死刑制度之探討》,台北:商周。
    紀 欣(2003b),〈政策宣示三年,實際作為形同牛步─廢除死刑不該只是口號〉,《司法改革雜誌》,期47,頁18-20。
    侯坤宏(2007),〈戰後臺灣白色恐怖論析〉,《國史館學術集刊》,期12,頁139-203。
    段重民(1998),〈當前社會治安與犯罪防治之經濟分析〉,《主計月報》,卷85,期1,頁61-64。
    侯崇文、許福生(1997),〈治亂世用重典社會意向之研究〉,《犯罪學期刊》,期3,頁43-57。
    胡慶山(2004),〈非洲的人權保障制度—關於人及人民權利的非洲人權憲章〉,《台灣國際法季刊》,卷1,期1,頁80-100。
    柯耀程(2004),〈死刑制度對犯罪被害人的迷思〉,《廢止死刑之理論與策略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頁1-24。。
    柯耀程(1999),〈重刑化犯罪抗治構想的隱憂與省思〉,《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二)》,台北: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頁153-174。
    馬之驌(2000),〈雷震案發生的經過-白色恐怖時期的感受〉,《歷史月刊》,期145,頁66-72。
    徐 平﹙1999﹚,〈孫中山先生人性論之研析〉,《中正嶺學術研究集刊》,集18,頁17-61。
    梁 西﹙1992﹚,〈第十章國際組織〉,收於王鐵崖等編著,《國際法》,台北:五南,頁439-496。
    桂 成(1992),〈刑事司法二、三事〉,《刑事法雜誌雙月刊》,卷36,期2,頁1-16。
    高仰止(1986),《刑法總則之理論與實用》,台北:五南。
    高政昇、陳譓森(2006),〈再造治安策略公共性〉,《日新警察》,期7,頁303-312。
    理查‧狄特譯﹙2005﹚,〈面對死刑難題的積極策略〉,收於吳志光主編,《生活在一個沒有死刑的社會》,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頁159-187。
    馬英九(1999),〈瞭解是尊重的開始〉,《海峽評論》,期117,頁55。
    展恒舉(1973),《中國近代法制史》,台北:商務。
    徐振雄﹙1998﹚,〈論人性尊嚴與自由的優先性〉,《軍法專刊》,卷44,期12,頁17-29。
    徐 湛(1962),《中國法制史》,台北:台灣聯合書局。
    徐 賁(2004),〈從懲罰到權利的法律正義〉,《二十一世紀雙月刊》,期83,頁109-116。
    高凌霞﹙2005﹚,〈多瑪斯論人性與人性尊嚴〉,《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期32,頁165-177。
    高銘暄(2004),〈略談我國的死刑立法及其發展趨勢〉,收於趙秉志主編,《中國廢止死刑之路探索-以現階段非暴力犯罪廢止死刑為視角》,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頁15-20。
    高銘暄、趙秉志、鮑遂獻(1994),《大陸刑法精要》,台北:月旦。
    莊世同(2005),〈人文精神、守法意識與法治教育〉,《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期15,頁89-130。
    陳子平(2006),《刑法總論 下冊》,台北:元照。
    陳水扁(2001),《世紀首航-政黨輪替五百天的沈思》,台北:圓神。
    陳正和(2004),〈影響民眾支持廢除死刑的相關社會因素的探討:社會人口轉型因素,社會情境因素,與社會條件因素的個別,統合,與中介作用〉,《哲學與文化》,革新號,期360,頁61-102。
    陳志祥、蔡碧玉、羅秉成、陳慈陽等(2007),〈「生命權保障與死刑違憲的爭議」議題討論〉,《台灣本土法學雜誌》,期91,頁101-124。
    陳志祥(2000),〈評大法官第四七六號解釋〉,《律師雜誌》,期251,頁43-68。
    陳怡如(2003),〈從生命權的觀點論死刑制度違憲審查操作之問題─兼評釋字第一九四、二六三、四七六號解釋〉,《軍法專刊》,卷49,期6,頁20-34。
    陳定輝(2004),〈陳水扁總統政治思想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學報》,期3,頁85-120。
    陳俊宏(2000),〈人權保障與全球治理:聯合國與非政府組織的角色〉,《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卷38,期4,頁1-40。
    陳俊強(2005),《皇恩浩蕩-皇帝統治的另一面》,台北:五南。
    陳俊強(1998),《魏晉南朝恩赦制度的探討》,台北:文史哲。
    陳隆志(2003),《國際人權公約國內法化之方法與策略》,台北:行政院研考會編印(紅螞蟻經銷)。
    陳隆志(1999),《當代國際法引論》,台北:元照。
    陳隆志(2002),〈回應「國際法與死刑的廢除」一文:特別提及台灣的觀點與經驗〉,《台灣本土法學雜誌》,收於雷敦龢主編,《台灣反對死刑》,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頁141-146。
    陳隆志(2005),〈由國際人權潮流談人權立國〉,《新世紀智庫論壇》,期32,頁62-68。
    陳隆志、廖福特(2002),〈國際人權公約與國內法化之探討〉,《國家政策季刊》,卷1,期2,頁33-56。
    陳隆志主編(2006),《國際人權法文獻選集與解說》,台北:前衛。
    陳運財(1998),〈赦免法之修正與誤判之救濟〉,《月旦法學雜誌》,期43,頁89-98。
    陳慈陽(2004),《憲法學》,台北:元照。
    陳慈陽(2005),《憲法學》,台北:元照。
    陳慈陽(2007),〈「生命權保障與死刑違憲的爭議」議題討論〉,《台灣本土法學雜誌》,期91,頁101-124。
    陳新民(2002a),《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 上冊》,台北:元照。
    陳新民(2002b),《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 下冊》,台北:元照。
    陳義彥、陳景堯、林妤虹、吳宜璇、何景榮、任雲楠等譯,David Marsh and Gerry Stoker等著(2007),《政治學方法論與途徑》,台北:韋伯。
    陳榮宗(2002),〈犯罪被害補償金相關問題之探討─犯罪被害人之父母、配偶,申請遺屬補償金(扶養費),應否受「不能維持生活」限制〉,《法務通訊》,期2070,版3-5。
    陳錦稷(1998),〈從人權看死刑廢除與否的爭議〉,《新世紀智庫論壇》,期4,頁69-76。
    陳樹村(2005),〈如何提昇司法公信力─二十一世紀司法改革新方向〉,《司法周刊》,期1233,版2。
    陳顧遠(1977),《中國法制史概要》,台北:三民。
    許文彬(2003),〈喜見台灣家園今已人權花開〉,《九十一年總統府資政顧問言論選集》,台北:總統府,頁286-288。
    許志雄(1992),《憲法之基礎理論》,台北:稻禾出版。
    許志雄(1998),〈人權的「光」與「影」〉,《月旦法學雜誌》,期44,頁47-55。
    許志雄、陳銘祥、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等(2005),《現代憲法論》,台北:元照。
    許春金(1994),《死刑存廢之探討》,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
    許春金(2002),〈人權國家之死刑問題探討〉,《國家政策季刊》,卷1,期2,頁57-68。
    許春金等(2006),《刑事司法-體系、組織與策略》,作者等自刊(三民書局總經銷)。
    許啟義(2000),《犯罪被害人保護法之實用權益》,台北:永然。
    許福生(2001),《刑事學講義》,作者自刊。
    許福生(2005),《刑事政策學》,作者自刊(三民總經銷)。
    許福生(2007),〈從刑事政策觀點論死刑之存廢〉,《刑事法雜誌》,卷51,期3,頁71-105。
    許慶雄(1997),〈人權的調整與效力之研究〉,收於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現代國家與憲法》,台北:月旦,頁423-477。
    許慶復(1994),〈中國國民黨與臺灣的民主改革〉,收於氏編,《邁向21世紀的臺灣》,台北:正中,頁23-32。
    黃仲夫(2002),《刑法精義》,台北:五南(總經銷)。
    黃沄清(2005),《死刑對重大暴力犯罪嚇阻功能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東熊(1995),《刑事訴訟法論》,台北:三民。
    黃明堅(2000),《莊子:黃明堅解讀》,台北:立緒。
    黃昭元(1998),〈台灣與國際人權條約〉,《新世紀智庫論壇》,期4,頁42-50。
    黃茂榮(1993),《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作者自刊。
    黃 異(1996),《國際法》,台北:啟英。
    黃國鐘(2007),〈人道關懷與死刑存廢〉,《刑事法雜誌》,卷51,期3,頁122-142。
    黃偉峰(2003),〈第一章 緒論〉,收於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氏主編,《歐洲聯盟的組織與運作》,台北:五南。
    黃勝興(2003),〈從「人性尊嚴」的法理談對生命的關懷〉,《國立嘉義大學通識教育集刊》,集1,頁111-145。
    黃榮堅(1998),〈治亂世用重典〉,《主計月報》,卷85,期1,頁39-44。
    黃嘉樹(1994),《國民黨在台灣 1945-1988》,台北:大秦。
    黃錦嵐、劉鳳琴(2007),〈蘇案死刑「離譜」,最高院發更審〉,中國時報,2007年11月2日,版14。
    黃蘭媖(2006),〈被害調查的國際比較─兼論對我國被害者研究理論與政策啟示〉,《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9)》,台北:法務部,頁145-232。
    國史館(2002),《雷震案史料彙編:國防部檔案選輯》,台北:國史館。
    曹振良(1999),〈如何使司法人員能嚴於克己,勇於任事〉,《司法周刊》,期911,版3。
    葉仁真(2002),〈台灣死刑程序上的主要問題〉,收於雷敦龢主編,《台灣反對死刑》,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
    張文郁(2000),〈社會弱勢者訴訟權之保障〉,《輔仁法學》,期20,頁1-93。
    張甘妹(1992),〈聯合國廢止死刑國際公約〉,《刑事法雜誌雙月刊》,卷36,期3,頁79-86。
    張甘妹(1986),《刑事政策》,台北:三民。
    張平吾(2003),《被害者學概論》,台北: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張明貴譯(2004),Andrew Levine著,《打開政治哲學的門窗:從霍布斯到羅爾士》,台北:五南。
    張明貴(1998),《當代政治思潮》,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張金鑑(1974),《中國法制史概要》,台北:正中。
    張亞中(2003),〈第二章 歐洲聯盟的演進〉,收於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黃偉峰主編,《歐洲聯盟的組織與運作》,台北:五南。
    張晉藩(1992),《中國法制史》,台北:五南。
    張素真(1998),〈尊重人權是民主政治的體現─人權教育的內涵〉,《新世紀智庫論壇》,期4,頁51-62。
    張國聖(2003),〈現代人權的發展源流與意涵〉,《通識研究集刊》,期4,頁1-17。
    張溯崇(1974),《清代刑法研究》,台北:華岡。
    張學海(2004),〈人權思想與人權發展〉,《人權會訊》,期74,頁24-33。
    張麗卿(2000),《刑事訴訟法理論與實用》,台北:五南。
    傅木龍(2002),〈我國人權教育之願景與實踐〉,《人權雜誌》,夏季號,頁21-26。
    傅美惠(2002),〈論「人性尊嚴」與「鞭刑」〉,《法務通訊》,期2074,版3,3月7日。
    傅榮珂(1992),《睡虎地秦簡刑律研究》,台北:商鼎。
    曾建元(1998),〈人民權論:慶祝世界人權宣言通過五十週年〉,《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中山學術論叢》,期16,頁141-173。
    曾春海(1995),〈規範性論文寫作〉,《論文寫文研究》,台北:三民,頁5-26。
    董羚瑩(2002),《國際非政府組織在人權保護功能上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建三(2002),〈人權、傳播權與新聞自由〉,《國家政策季刊》,卷1,期2,頁117-142。
    彭堅汶(2006),《民主社會的人權理念與經驗》,台北:五南。
    陶煥昌(2007),〈蘇建和3人死刑〉,聯合晚報,2007年6月29日,版1。
    葉錦鴻(2004),〈美洲國家組織與國際人權法—區域性國際人權組織的形成與發展〉,《台灣國際法季刊》,卷1,期1,頁52-79。
    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譯(1999),Andrew Heywood著,《政治學新論》,台北:韋伯。
    楊文山、張喻婷(2007),〈台灣社會對死刑的態度變化長期趨勢之研究〉,《刑事法雜誌》,卷51,期3,頁37-61。
    楊仁壽(1991),《法學方法論》,台北:作者自刊(三民書局經銷)。
    楊雅婷、陳文暉譯(2007),Thomas Buergenthal, Dinah Shelton and David P. Stewart著,《國際人權概觀》,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in a Nutshell,台北:國立編譯館、韋伯。
    雷敦龢(2003),〈領導人不能利用法律殺害人民─歐洲為何沒有死刑?〉,《司法改革雜誌》,期47,頁21-22。
    褚劍鴻(1981),《刑事訟訴法論》,台北:商務。
    管高岳(1998),〈改善當前社會治安問題之芻議〉,《主計月報》,卷85,期1,頁45-50。
    蔡宗珍(1999),〈人性尊嚴之保障作為憲法基本原則〉,《月旦法學雜誌》,期45,頁99-102。
    蔡忠穎(2006),〈柏拉圖在《理想國篇》(the Republic)中論正義的內在價值〉,《哲學與文化月刊》,卷33,期1,頁165-179。
    蔡順雄(2003),〈死刑與無期徒刑的擺盪〉,《司法改革雜誌》,期43,頁53。
    蔡德輝、楊士隆、闕仲偉(2002),〈死刑存廢意向之調查研究〉,收於甘添貴教授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著,《刑事法學之理想與探索 (四)》,台北:學林,頁149-180。
    蔡德輝、楊士隆(2005),《犯罪學》,台北:五南。
    蔡墩銘(2004),《刑法總論》,台北:三民。
    趙秉志(2004),〈關於中國逐步廢止非暴力犯罪死刑的研討〉,收於趙秉志主編,《中國廢止死刑之路探索-以現階段非暴力犯罪廢止死刑為視角》,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頁3-5。
    蔣 梅、彭中禮(2005),〈正義:自然秩序的內部和諧─柏拉圖正義觀探析〉,《法令月刊》,卷56,期2,頁204-213。
    翟唳霞(1989),《赦免制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廖有祿、粘凱俐(2006),〈連續殺人犯罪之研究─以謀財害命案件為例〉,《警學叢刊》,卷37,期3,頁1-28。
    廖福特(2005a),〈廢除死刑─進行中之國際共識〉,收於氏著,《國際人權法─議題分析與國內實踐》,台北:元照,頁183-205。
    廖福特(2005b),〈填補落差─死刑、台灣、國際〉,收於氏著,《國際人權法─議題分析與國內實踐》,台北:元照,頁207-225。
    廖福特(2003),《歐洲人權法》,台北:學林。
    廖福特(2005c),〈引進國際人權準則─比較分析與台灣借鏡〉,收於氏著,《國際人權法─議題分析與國內實踐》,台北:元照,頁3-85。
    鄭文龍(2005),〈法律扶助與訴訟救助之關係〉,《日新》,期4,頁19-23。
    鄭貞銘(1994),《新聞學與大眾傳播學》,台北:三民。
    鄭純宜譯(2002),Peter Hodgkinson著,〈一個沒有死刑的社會─歐洲經驗談〉,《律師雜誌》,期3,頁90-106。
    鄭 秦(1997),《中國法制史》,台北:文津。
    鄭逸哲(2007),〈現行法架構下「廢除死刑執行」的「實質途徑」〉,《台灣本土法學雜誌》,期91,頁96-100。
    劉文彬(2005),《西洋人權史─從英國大憲章到聯合國科索沃決議案》,台北:五南。
    劉邦繡(2002),〈由犯罪被害人觀點檢視現行刑事司法制度〉,《刑事法雜誌雙月刊》,卷46,期4,頁74-95。
    劉幸義(2007),〈法律倫理學:第二講刑罰正義-論嚴刑重罰之正當性問題〉,《月旦法學教室》,期58,頁66-74。
    劉育嘉(2005),〈五○年代白色恐怖政治案件審判結果之研究-就已知二百二十個案件的分析〉,《臺灣文獻》,卷56,期2,頁305-364。
    劉慶瑞著,劉憶如修訂(1999),《中華民國憲法要義》,作者自刊(三民書局經銷)。
    黎淑慧(2004),《人權概論》,台北:新文京。
    薛化元、陳翠蓮、吳鯤魯、李福鐘、楊秀菁撰著(2003),《戰後臺灣人權史》,台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
    薛欽峰(2002),〈台灣死刑制度發展趨勢〉,收於李茂生主編,《2001年台灣人權報告》,台北:前衛,頁149-157。
    歐 林(2002),〈死刑的負擔:由國際人權法、理性與國家的經驗來考量〉,收於雷敦龢主編,《台灣反對死刑》,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頁171-197。
    盧秋生(1998),〈談被害人之心理創傷及其復健方法(下)〉,《法務通訊》,期1899,版2。
    盧映潔(2003),〈論犯罪被害人的保護〉,《司法改革雜誌》,期43,頁35-39。
    盧映潔(2002),〈法律人的老調新彈─論重刑思考〉,收於甘添貴教授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著,《刑事法學之理想與探索 (四)》,台北:學林,頁181-210。
    錢 穆(1951),《莊子纂箋》,香港:東南。
    謝邦昌(2002),〈死刑存廢調查分析〉,收於雷敦龢主編《台灣反對死刑》,台北:輔大出版社,頁59-85。
    謝協昌(2007),〈論犯罪被害人權利保護之理論基礎〉,《刑事法雜誌》,卷51,期1,頁30-64。
    謝秀能(2006),〈我國當前強化治安策略之探討〉,《警學叢刊》,卷37,期1,頁1-32。
    謝孟儒(2005),《從憲法保障人民基本權利之觀點論死刑之存廢》,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瑞智(1996),《犯罪與刑事政策》,作者自刊(文笙書局總經銷)。
    謝瑞智、謝俐瑩注譯(2002),《中國歷代刑法志─漢書、晉書、魏書》,台北:文笙。
    謝瑞智譯(1993),橫川敏雄著,《公正的審判》,譯者自刊(商鼎文化總經銷)
    謝瑤偉(1994),《死刑存廢之研究》,台北:法務部犯罪問題研究中心。
    戴炎輝(1964),《唐律通論》,台北:正中。
    戴炎輝(2000),《中國法制史》,台北:三民。
    薩孟武(1993),《中華民國憲法新論》,台北:三民。
    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2006),《人權立國》,台北:總統府。
    總統府(2007),《守護台灣 開創新局-陳水扁總統執政8年向人民報告》,台北:總統府。
    魏千峰(2003),〈人權立國與人權文化〉,《全國律師》,12月號,頁2-3。
    魏廷朝(1997),《台灣人權報告書:一九四九─一九九六》,台北:文英堂。
    韓忠謨(1991),《法學緒論》,台北:作者自刊(台大法學院事務處經銷)。
    韓毓傑(2002),〈中國文化與廢除死刑〉,收於雷敦龢主編《台灣反對死刑》,台北:輔大出版社,頁33-58。
    闕仲偉(2001),《一般民眾、司法官、刑事司法學者─死刑意向之調查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友辰(2007),〈廢除死刑及替代方案〉,《刑事法雜誌》,卷51,期3,頁114-121。
    蘇友辰(2002),〈論國家人權委員會的角色與地位〉,《國家政策季刊》,卷1,期2,頁1-32。
    蘇友辰(1998),〈赦免法修正之淺見(上)(下)〉,《法務通訊》,期1903、1904,版2。
    蘇俊雄(2000),〈死刑制度及理性批判〉,《刑事法雜誌》,卷44,期1,頁1-21。
    蘇瑞鏘(2007),〈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戰後臺灣政治人權侵害案件的研究意義與相關資料介紹〉,《彰中學報》,期24,頁125-152。
    羅志宇(2006),〈歐洲聯盟之人權外交政策〉,《歐洲國際評論》,期2,頁47-104。
    羅結珍、趙海峰譯(2006),Robert Badinter 著,《為廢除死刑而戰》,L’Abolition,台北:五南。
    羅慧雯譯(2002),武田美紀子著,〈日本的人權教育〉,《人權雜誌》,夏季號,頁7-9。
    嚴震生(2005),〈非洲聯盟和非洲發展新夥伴計畫〉,《問題與研究》,卷44,期6,頁49-77。

    二、英文文獻
    Babcock, Sandra.(2007),“The Global Debate on the Death Penalty”, Human Rights, Spring 2007, pp. 17-20.
    Bedau, Hugo Adam(1982),The Death Penalty in Americ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ostanzo, Mark and White, Lawrence T.(1994),“An Overview of the Death Penalty and Capital Trials:History, Current Status, Legal Procedures, and Cost ”,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Vol. 50, No. 2, pp. 1-18.
    Ellsworth, Phoebe C. and Gross, Samuel R.(1994),“Hardining of the Attitudes﹕Americans Views on the Death Penalty”,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Vol. 50, No. 2, pp. 19-52.
    Haag, Ernest van den(1975),Punishingg Criminals-Concerning a Very Old and Painful Question,(New York︰Basic Books, Inc, Publishers)
    Haag, Ernest van den and Conrad, John P.(1986),The Death Penalty-a Debate, (New York: Plenum Press is a Division of Plenum Publishing Corporation.)
    Hicks, Eddie.(2007),“Will New Jersey Ban Capital Punishment?”, Human Rights, Spring 2007, pp. 17-20.
    Hirsch, Andrew Von(1998), “ Penal Theories”,Edited by Michael Tonry, The Handbook of Crime and Punishment(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659-682.
    Hood, Roger(1989),The Death Penalty-A World-Wide Perspective- A Report to the United Nations Committee on Crime Prevention and Control.(Oxford:Clarendon Press.)
    Ishay, Micheline R.(2004),The History of Human Rights─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Globalization Er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ee, Young Ho(1982),“ Human Rights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Edited by Han Lih-wu, Human Rights: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Taipei:Chinese Association for Human Rights Publish), pp. 3-8.
    Neary, Ian(2002)Human rights in Japan, South Korea and Taiwan.(Great Britain:Cromwell Press.)
    Patterson, Krista L.(2006),“Accultur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eath Penalty Doctrine in the United States”, Duke Law Journal, Vol. 55, pp. 1217-1246.
    Pearce, Tola Olu(2001),“Human Rights and Sociology:Some Observations from Africa”Social Problems, Vol. 48, No.1, pp.48-56.
    Pierce, Glenn L., and Radelet, Michael L.(2007),“Monitoring Death Sentencing Decisions-The Challenges and Barriers to Equity”, Human Rights, Spring 2007, pp. 2-4.
    Renteln, Alison Dundes(1988),“A Cross-Cultural Approach to Validating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The Case of Retribution Tied to Proportionality” ,Edited by David Louis Cingranelli, Human Rights Theory and Measurement(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pp.7-40.

    三、網站
    http://web.amnesty.org國際特赦組織
    http://www.aitaiwan.org.tw/html/aitw01.htm國際特赦組織台灣總會
    See http://en.wikipedia.org./World_Coalition_Against_the_Death_Penalty世界反死刑聯盟
    http://www.taedp.org.tw廢除死刑推動聯盟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214/1/pxb9.html
    http://www.deathpenaltyinfo.org美國死刑資訊中心
    http://www.ettoday.com/2003/01/13/596-1399766.htm東森新聞報
    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sp?B2=%AAu%A1@%A1@%AD%B2&FNAME=C0000001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web.amnesty.org /pages/deathpenalty-index-eng
    http://www.cahr.org.tw/org.asp中國人權協會
    http://www.jrf.org.tw/line/focus.asp?SN=683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http://www.jaroc.org.tw/modules/jaroc/aboutus-law-org.php中華民國法官協會
    http://www.wja.org.tw/wja2007/index.htm中華民國女法官協會
    http://www.president.gov.tw總統府全球資訊網
    http://www.moj.gov.tw/lp.asp?CtNode=11590&CtUnit=693&BaseDsD=7&mp=001法務部全球資訊網
    http://canadaonline.about.com/od/crime/a/homicides2005.htm
    http://www.police.gov.hk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