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昱靚 WU, YU-CHIN |
---|---|
論文名稱: |
廟宇建築與地域文化-蘆竹五福宮的造型及其文化意涵 |
指導教授: | 蔡淵洯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33 |
中文關鍵詞: | 傳統建築彩繪 、雕塑 、匾聯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337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20 下載:2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係以桃園市蘆竹區之五福宮為探討主體,進行文獻資料之整理分析,配合實地的調查,闡述廟宇建築與地域文化之關係,並探究其建築造型與文化意涵。
桃園開發始自南崁,而五福宮為全桃園最古老的廟宇,五福宮發展成為「南崁五大庄」跨地域祭祀圈的中心廟,同時成為地方上匯聚宗教活動的神聖中心,亦為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活動之世俗中心,為地方居民最關注與尊崇之焦點。本文首先研究蘆竹地區之墾拓及五福宮祭祀圈之範圍,並探討五福宮在地方中心的營造中所代表的神聖與世俗之雙重意義,證明其為地域文化之認同象徵。
其次,臺灣廟宇建築展現了傳統匠師精巧的技藝,本文針對五福宮之建築形制、彩繪及雕塑進行探究。五福宮之廟宇格局、屋頂形制與大木結構均為傳統建築中之典範。再者,建築彩繪係指以各種顏料對樑枋、斗栱、壁面等可見之部分進行刷飾。彩繪藝術不僅能裝飾傳統建築,亦具有保護建築結構之功能,五福宮之彩繪故事取材豐富,舉凡佛道故事、歷史演義、名人軼事、民間傳說與戲曲、表達追尋理想境界或自我修為等皆在題材之列,值得細細探究其內容與教化意義。雕塑為雕刻與塑造兩種技法之合稱,屬於傳統建築造形藝術常見之模式。筆者研究五福宮之石獅、龍柱、壁堵、瓜柱、雀替等雕刻作品與剪黏、交趾陶等塑造實例之功能與吉祥意義。彩繪雕塑之圖像多屬於民間通俗文化,匾聯與教忠教孝之故事中的內在精神則涵蓋了中國歷代傳承而來之士大夫雅文化。五福宮之匾額與楹聯甚多,可在賞析文字中理解其機旨,判別匾聯內容之屬性,明悉五福宮之地理位置、創建背景、神明形象與職權,以及信眾參拜、酬謝神恩之虔心。
最後,筆者選擇將五福宮與蘆竹傳統民宅德馨堂、室善居、中壢圓光禪寺,以及其他業經學界研究已有相關資料可供比較的廟宇,例如中港慈裕宮及臺南大天后宮等,就其空間配置、建築功能及建築裝飾意涵進行比較,藉此凸顯五福宮的歷史定位,確立其神聖性與世俗性兼具之特色,並喚起民眾對古蹟之重視。
壹、地方志書
(清)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北:大通書局,1987)。
(清)周鍾瑄主修;陳夢林編纂,《諸羅縣志》(臺北:大通書局,1987)。
(清)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北:大通書局,1987)。
(清)陳培桂,《淡水廳志》(臺北:大通書局,1987)。
(清)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大通書局,1987)。
桃園廳編,《桃園廳志》(臺北:成文書局,1985),據日本明治39年(1906)排印本影印。
郭薰風主修;石璋如等纂,《桃園縣志》(桃園:桃園縣文獻委員會,1964)。
曾文敬主修;張正昌編纂,《蘆竹鄉志》(桃園:蘆竹鄉公所,1995)。
游維真編纂,《續修蘆竹市志》(桃園:桃市蘆竹區公所,2016)。
劉寧顏總纂,《重修臺灣省通志》卷6(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蘆竹庄役場編,《蘆竹庄志》(臺北:成文書局,1985),據日本昭和8年(1933)排印本影印。
貳、廟誌與報紙
〈大興土木〉,《臺灣日日新報》,大正14年(1925)10月9日,第4版。
〈五福工事〉,《臺灣日日新報》,大正15年(1926)7月23日,第4版。
〈迎神盛況〉,《臺灣日日新報》,昭和2年(1927)2月22日,第4版。
〈南崁家長會〉《臺灣日日新報》,大正6年(1917)1月13日,第6版。
〈家長會續誌〉,《臺灣日日新報》,大正6年(1927)1月19日,第6版。
〈壽山岩建醮〉,《臺灣日日新報》,昭和2年(1927)12月16日,第4版。
〈舉登座式〉,《臺灣日日新報》,大正15年(1926)10月20日,第4版。
邱進賢,〈南崁五福宮沿革〉,《南崁五福宮2016年農民曆》(桃園:五福宮管理委員會,2016)。
南崁五福宮管理委員會,〈南崁五福宮〉(桃園:南崁五福宮管理委員會,2013)。
參、專書
(元)秦子晉,《新編連相搜神廣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16,《四部叢刊廣編》第3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宋)朱熹,《小學集註》(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
(宋)朱熹,《四書集註》(臺北:世界書局,2018)。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海口: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6)。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卷21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宋)袁褧、周煇,《清波雜誌》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宋)陳舜俞《廬山記》卷1,《叢書集成續編》第21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明)余邵魚,《東周列國志》(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81)。
(明)吳承恩,《西遊記》(新北,新潮社文化,2018)。
(明)陳之伸輯,《宋四大家外紀》(重慶:西南師範大學,2015)。
(明)陸西星撰;鍾伯敬評;楊宗瑩校訂;繆天華校閱,《封神演義》(臺北:三民書局,1991)。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臺北:五南圖書,2016)。
(東周)莊子,馬美信譯注,《莊子》(臺北:錦繡出版社,1993)。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臺北:世樺國際,2002)。
(唐)宗密,《佛說盂蘭盆經疏》卷下,《大正藏》第3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晉)干寶,《搜神記》(臺北:里仁書局,1982)。
(晉)不著撰者,《女鬼青律》,卷六,《正統道藏》第3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梁)陶弘景,〈協昌期第二〉,《真誥》卷10(臺北:廣文書局,1990)。
(清)郁永河原著;許俊雅校釋,《裨海紀遊校釋》(臺北:國立編譯館,2009)。
(清)張廷玉等著,《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清)張南莊、劉璋、東山雲中道撰;鄔國平校注;繆天華校閱,《何典、斬
鬼傳、唐鍾馗平鬼傳合刊》(臺北:三民書局,2007)。
(清)張海鵬輯刊,《學津討原》(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清)黃叔璥撰,《臺海使槎錄》(臺北:大通書局,1987)。
(漢)司馬遷著;張大可輯評,《史記》(武漢:長江文藝,2007)。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1998)。
丁連財等編,《現代用語百科》(臺北:書泉出版社,1997)。
不著撰者,《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上)(臺北:大通書局,1984)。
不著撰者;(清)葉德輝校勘,《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臺北:丹青出版社,1983)。
不著撰著,《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附搜神記》(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
中村孝志,《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下卷(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
天津楊柳青畫社編,《中國吉祥圖案》(臺北:笛藤文化,2006)。
尹笑非,《中國民間傳統吉祥圖像的理論闡釋》(上海:上海書店,2009)。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
王其鈞,《中國建築圖解詞典》(新北:楓樹坊文化,2017)。
王熙元選,《唐詩精選百首》(臺北:地球出版社,1991)。
安倍明義,《臺灣地名研究》(臺北:武陵出版社,1992)。
何培夫,《臺灣古蹟與文物—臺灣傳統建築中的人物承重造型》(臺北: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99)。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北市‧桃園縣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9),頁294-297。
吳炳輝,《臺灣傳統民宅的人文風貌》(臺北:稻田出版社,2003)。
李乾朗,《華夏之美‧建築》(臺北:幼獅文化,1986)。
李乾朗,《傳統建築入門》(臺北:文建會,1999),頁16-17。
李乾朗,《臺灣古建築圖解事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3)。
李乾朗,《臺灣建築史》(臺北:雄獅圖書,1979)。
李乾朗,《臺灣建築閱覽》(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1996),頁33。
李乾朗,《臺灣傳統建築》(臺北:臺灣東華書局,1986)。
李乾朗,《廟宇建築》(臺北:北屋出版公司,1983),頁23。
李乾朗、俞怡萍,《古蹟入門》(台北:遠流出版社,2001)。
李乾朗、閻亞寧、徐裕達,《圖解臺灣民居》(新北:楓樹坊文化,2017)。
李乾朗研究主持,《臺灣傳統建築彩繪之調查研究:以臺南民間彩繪畫師陳玉峰及其傳人之彩繪作品為對象》(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3)。
李豐楙審訂,《山海經圖鑑》(臺北:大塊文化,2017)。
村上直次郎日文原譯,郭輝中譯,《巴達維亞城日記》(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
邢東風輯校,《馬祖語錄》(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卓克華,《從寺廟發現歷史:臺灣寺廟文獻之解讀與意涵》(臺北:揚智文化,2003)。
周汛‧高春明,《中國傳統服飾形制史》(臺北:南天書局,1998)。
周茂欽,《臺南大道公信仰研究》(臺南:南市文化局, 2013)。
林明德,《臺澎金馬地區匾聯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文建會,1994)。
林明德主持,《桃園縣三級古蹟-龜山鄉壽巖觀音寺、蘆竹鄉五福宮、桃園市景福宮、桃園市忠烈祠調查研究》(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0)。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臺灣史論文精選》上冊(臺北:玉山社,1996)。
姜義華注釋;黃俊郎校閱,《新譯禮記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12)。
姜義鎮,《臺灣的鄉土神明》(臺北:臺原出版社,1995)。
洪希賢主編,《三重寺廟文史》(新北:新北市三重區公所,2017)。
洪英聖,《畫說乾隆臺灣輿圖》(南投:文建會中部辦公室,1999)。
洪英聖,《畫說康熙臺灣輿圖》(南投:文建會中部辦公室,1999)。
洪敏麟編著,《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2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
桃園縣伯達宗族會編印,《德馨堂伯達宗族會創會特刊》(2012)。
高樹藩編,《正中書局形音義綜合大字典》(臺北:正中書局,1998)。
高燦榮,《燕尾‧馬背‧瓦鎮》(臺北:南天書局,1989)。
商子庄,《中國古典建築吉祥圖案識別圖鑑》(北京:新世界,2009)。
康豹,《從地獄到仙境-漢人民間信仰的多元面貌》(臺北:博揚文化,2009)。
康豹,《臺灣的王爺信仰》(臺北:商鼎文化,1997)。
康鍩錫,《桃園景福宮大廟建築藝術與歷史》(桃園:桃園景福宮基金會,2004)。
康鍩錫,《臺灣古建築裝飾深度導覽》(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7)。
康鍩錫,《臺灣古厝圖鑑》(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11)。
康鍩錫,《臺灣門神圖錄》(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12)。
張正昌,《蘆竹鄉志》(桃園:桃園縣蘆竹鄉公所,1995)。
張志哲主編,《道教文化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張素玢、陳世榮、陳亮州,《北桃園區域發展史》(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8)。
曼陀羅室主人編著,《觀世音菩薩傳》(高雄:德惠雜誌社,2013)。
梁思成著,《營造法式注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
盛清沂,〈明鄭的內治〉,收於黃富三、曹永和編,《臺灣史論叢》(臺北:眾文,1980)。
莊伯和,《臺灣傳統工藝》(臺北:漢光文化,1998)。
郭世謙,《山海經考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
郭喜斌,《聽!臺灣廟宇說故事》(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10)。
郭薰風主修;石璋如等纂,《桃園縣志》(桃園:桃園縣文獻委員會,1964)。
華梅,《中國服飾》(臺北:國家,2007)。
華藏講記組編,《二十四孝圖說》(臺北:華藏淨宗學會,2016)。
黃仁達編撰,《中國顏色》(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
詹素娟、張素玢,《臺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靳之林,《中國民間美術》(臺北:國家出版社,2008)。
漢寶德、邵西川,《桃園縣三級古蹟蘆竹五福宮修護工程工作報告書暨施工紀錄》(桃園:桃園縣政府,2002)。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省通誌》(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70)。
增田福太郎,《臺灣宗教信仰》(臺北:東大圖書,2005)。
樓慶西,《中國建築型態與文化》(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7)。
蔡友田,《禪法東來:達摩祖師》(臺北:法鼓文化,2010)。
蔡良瑞,《佛寺古建築探祕:進入傳統佛教建築的堂奧》(新北:暖暖書屋文化,2017)。
鄭昭民,〈建築工藝之美〉,《臺灣傳統藝術之美》(宜蘭五結:傳藝中心,2003年)。
鄭軍,《中國傳統吉祥寓意圖譜》(天津:天津人民美術,2008)。
鄭軍,《民間吉祥圖案‧續》(北京:北京工藝美術,2011)。
蕭瓊瑞,《豐美‧彩繪‧潘麗水》(臺北:文建會,2011)。
賴志彰計畫主持,《桃園民居調查報告書下冊》(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6)。
閻亞寧,《桃園縣縣定古蹟「蘆竹德馨堂」調查研究暨修復再利用計畫》(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12)。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頁10-11。
戴寶村計畫主持;曾秋美‧賴信真訪談整理,《口述歷史:說古道今話桃園》(桃園:桃縣文化,2000)。
鍾福民,《中國吉祥圖案的象徵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韓寶林編,《三字經文獻彙編》(臺北:國家圖書館,2017)。
關山情主編,《臺灣古蹟全集》(臺北:戶外生活雜誌社,1980),頁32。
闞正宗,《臺灣佛教史論》(北京:宗教文化,2008),頁2-3。
肆、期刊論文
毛紹周、曾丹妮,〈南崁地名沿革初探〉,《文史臺灣學報》,第10期,2016年6月,頁18-22。
卓克華,〈南崁五福宮的歷史研究〉,《臺北文獻》直字105期(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3),頁45-65。
岡田謙著,陳乃蘖譯,〈臺灣北部村落之祭祀範圍〉,《臺北文物》,第9卷第4期(1960年12月),頁14-29。
性見,〈感恩邱姓家族捐贈土地〉,收錄於《圓光新誌》第146期(桃園:圓光雜誌社,2016),頁60。
林美容,〈臺灣區域性宗教組織的社會文化基礎〉,《東方宗教研究》新2期,1991年10月,頁345。
翁佳音,〈被遺忘的原住民—Quata(大肚番王)初考〉,《臺灣風物》,42卷4期,1992年12月,頁176。
張素玢,〈南崁地區的平埔族〉,《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盛清沂,〈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臺灣文獻》,卷31期4,1980年12月,頁154-176。
盛清沂,〈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下)〉,《臺灣文獻》,卷32期1,1981年3月,頁136-157。
許嘉明,〈祭祀圈之於居臺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1卷第6期(1978年6月),頁61-62。
劉又銑,〈百年風華,新話圓光〉(一),《㘣光新誌》第147期,2016年5月,頁5-6。
劉又銑,〈百年風華,新話圓光〉(四),《圓光新誌》第150期,2016年11月,頁10-13。
蔡武晃,〈迎媽祖、平安戲與年度祭典:南崁五福宮的輪祀組織研究〉,《2014臺中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中市政府文化局,2014),頁197。
蔡武晃,〈從多元化轉變為單一財神神格過程中的神祇:武財神玄壇元帥〉,《2007保生文化祭:道教神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北保安宮,2009),頁143-172。
閻亞寧,〈臺灣地區聖蹟亭的建築形式〉,《漢聲雜誌》78期,1995年6月,頁135-142。
戴寶村,〈研究北投與北投研究:北投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北投社區文化生態論文專集》(臺北:北投文化基金會,2002),頁249-257。
簡宏逸,〈從Lamcam到南崁:荷治到清初南崁地區村社歷史連續性之重建〉,《臺灣史研究》,第19卷第1期,2012年3月,頁23。
伍、學位論文
何玉燕,《桃園五福宮信仰觀光之研究》(桃園:開南大學觀光與餐飲旅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吳豪俊,《府城廟宇「憨番扛廟角」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李惠雯,《從地方中心的空間營造看臺灣廟宇的修建—以中港慈裕宮為中心(1918-2014)》(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4)。
林坤和,《二結王公廟的過火儀式研究》(宜蘭:佛光大學宗教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林奕欣,《寺廟與地域文化-以關廟鄉山西宮為中心的探討(1661-2006)》(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
邱仲澐,《嘉義縣寺廟楹聯研究—以媽祖奉祀為研究場域》(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
姚村雄,《臺灣廟宇建築石雕裝飾藝術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張育婷,《從客家戲探討京劇音樂的移植與發展-以《孫悟空借扇》、《盜仙草》、《殺四門》、《擋馬》為例》(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音樂系碩士班音樂學組碩士論文,2017)。
張春林,《臺灣廟宇門神彩繪初探》(宜蘭: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16)。
張筑喻,《戰後臺灣「地方學」的發展》(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4)。
許澤耀,《從神聖到世俗—以頭城搶孤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10)。
郭銘怡,《旗津天后宮的廟宇建築與地方中心的空間營造(1948~2014)》(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4)。
陳世榮,《清代北桃園的開發與地方社會建構(1683-189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陳如楓,《陳玉峰廟宇彩繪藝術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4)。
陳秀姬,《臺南縣關廟鄉山西宮彩繪圖像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專班藝術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頁95-97。
陳秀惠,《臺灣傳統寺廟匾聯研究—以桃園地區開漳聖王信仰為例》(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語文教學班碩士論文,2004)。
陳明言,《臺灣佛教建築現代化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陳彥君,《寺廟與地方社會之研究-以桃園蘆竹鄉五福宮為中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
黃佳慧,《許連成門神彩繪研究》(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溫知禮,《臺灣廟宇石雕與泥塑工藝表現形式之比較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劉雅曰,《財神趙公明玄壇信仰之研究—以彰化溪洲武元宮為中心》(新北: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劉敬明,《大木司傅葉金萬、徐清及其派下之研究》(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蔡雅蕙,《鹿港郭新林民宅彩繪研究》(臺北: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0)。
蔡濬宇,《台灣傳統民居屋頂工程屋脊構造形式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賴坤良,《國小高年級鄉土教學之研究—以桃園縣南崁五福宮為例》(臺東:國立臺東大圖書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
顏君穎,《許連成彩繪畫派之研究》(臺北:國立臺北大學人文學院古典文獻與民俗藝術研究所民俗藝術組碩士論文,2002)。
陸、網路資料
「三重的絕代風華-許連成家族特展」宣傳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fJj4IaSZWc&list=PLZVEaZNIBO1x3hob8qzxT3eHpDbYbwCwU&index=50&t=0s。
五福宮導覽解說員比賽活動:
https://www.tycgtemple.org.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81。
朱熹的〈勸學〉,讀古詩詞網:
https://fanti.dugushici.com/mingju/13228。
財神趙公明,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4619。
鹿苑,陳義孝編,竺摩法師鑑定,《佛學常見辭彙》:
https://www.theqi.com/buddhism/dict/。
臺灣寺廟之美,臺中市樂成宮廟宇建築藝術數位典藏:
http://temple.nmns.edu.tw/dispPageBox/LCCP.aspx?ddsPageID=LCINTRO7B。
藍煥章,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臺灣大百科全書:
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3191。
顏真卿〈勸學〉,讀古詩詞網:
https://fanti.dugushici.com/mingju/13100。
蘆竹市位置圖:
http://www.luzhu.tycg.gov.tw/home.jsp?id=16&parentpath=0,1,6。
蘆竹區天氣資料平均值:
https://www.ncdc.noaa.gov/
蘆竹現有人口,桃園市政府蘆竹區戶政事所行政課資料:
https://www.luzhu-hro.tycg.gov.tw/home.jsp?id=16&parentpath=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