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婉郁
論文名稱: 日漢語擬聲擬態詞之對比研究
指導教授: 曾金金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6
中文關鍵詞: 日語漢語擬聲詞擬態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925下載:19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日語中有一種專門用來描寫事物的聲響及動作的狀態、樣子的詞彙,稱為日語擬聲詞‧擬態詞。他們的形式特殊,多半是由四拍組成,經常用抽象的聲音來表現具體的狀態、樣子。對日本人來說,擬聲詞‧擬態詞是十分平常的語言形式,在廣告、漫畫、各種日常會話中,我們都可以看到日語擬聲詞‧擬態詞的蹤影,想要深入瞭解日語日常生活文化,研究日語擬聲詞‧擬態詞是方法之一。早在詩經時漢語就已經出現專門描寫聲音、動作狀態的詞彙,我們稱這些詞彙為漢語擬聲詞‧擬態詞,它們多以重疊型的形式存在,仔細觀察其功能,漢語擬聲詞‧擬態詞可以當作狀語、補語、定語等,不過,大多被當作狀語使用。漢語擬聲詞‧擬態詞使得漢語文字、對話增添了許多色彩,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是隨處可見。
    在本論文中,我們採取文本對比的方法進行日漢擬聲詞‧擬態詞之對比研究。首先選擇三本小說當作對比分析研究的文本,接著將其中包含日、漢擬聲詞‧擬態詞的句子擷取出來,再根據賴錦雀(1991)針對漢語擬聲詞‧擬態詞所做的分類表,依序將漢語擬聲詞‧擬態詞分類,並在語料庫中加入日語擬聲詞‧擬態詞語料,加以對照,再根據所得的語料加以分析、對比。
    在分析語料成果時,我們分別從日漢擬聲詞‧擬態詞的形式、文法、功能等方面加以對比分析,從中整理出一套漢語擬聲詞‧擬態詞的對應系統,以幫助日籍漢語學習者習得漢語擬聲詞‧擬態詞。另外,我們發現擬聲詞‧擬態詞是屬於文化表現的一種,所以在本研究中,我們針對「語言與文化」部分也稍加涉獵,希望可以藉著結合文化與語言的教學來達到幫助學習者的目的。

    目錄 iii 表目錄 .iv 圖目錄…………………………………………………………………………………..v 第一章 導論 1 1.1 研究動機……………………………………………………………………...1 1.2 研究目的……………………………………………………………………...3 1.3 論文架構……………………………………………………………………...3 1.4 名詞定義……………………………………………………………………...4 1.4.1 【日語擬聲詞‧擬態詞】………………………………………………..4 1.4.2 【漢語擬聲詞‧擬態詞】………………………………………………..5 1.5 研究假設……………………………………………………………………...6 1.6 研究範圍…….………………………………………………………………..6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2.1日語擬聲詞‧擬態詞研究……………………………………………………9 2.1.1 日語擬聲詞‧擬態詞形式研究……………………………………………11 2.1.1.1 金田一春彥(1978)……………………………………………………11 2.1.1.2 崛井令以知(1986)……………………………………………………12 2.1.1.3 日向茂男(1990)……………………………………………………….13 2.1.1.4 鄭良偉(2006)…………………………………………………………14 2.1.2 日語擬聲詞‧擬態詞文法研究…………………………………………..15 2.1.2.1日向茂男(1990)………………………………………………………15 2.1.3日語擬聲詞‧擬態詞功能研究…………………………………………...15 2.1.3.1金田一春彥(1978)……………………………………………………15 2.1.3.2崛井令以知(1986)………………………………………………………15 2.1.4 小結……………………………………………………………………….16 2.2 漢語擬聲詞‧擬態詞研究………...………….……………………………..17 2.2.1漢語擬聲詞‧擬態形式研究………………….………………………...…18 2.2.1.1 漢語語言學研究………………………………………………………18 2.2.1.2 漢語修辭學研究………………………………………………………19 2.2.2 漢語擬聲詞‧擬態詞文法研究……………………………………..……20 2.2.2.1 漢語語言學研究………………………………………………………20 2.2.3 漢語擬聲詞‧擬態詞功能研究…………………..………………………21 2.2.4 小結…………………………………………………………………….…21 2.3 日語、漢語擬聲詞‧擬態詞對比研究………………………………………22 2.3.1玉村文郎(1979)………………………………………………..…………22 2.3.2瀬戸口律子(1982、1985、1989)………………………..………………23 2.3.3 安本武正………………………………………………..……………...…24 2.3.4 金田一春彥………………………………………………..…………...…25 2.3.5 薛鳴………………………………………………..…………………...…26 2.3.6.黃振原………………………………………………..……………………27 2.3.7 賴錦雀(1991)…………..…………………………………..……….…28 2.3.8 小結…………………………………………...…..………………………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3 3.1 語料來源…………………………………………………………..…………33 3.2 分類架構…………………………………………………………..…………33 3.3 語料庫建置……………………………………………..……………………34 3.4 語料分析架構………………………..…………...........................................36 第四章 對比分析…………………………………..…………....................................41 4.1 語料分析………………………………..………….......................................41 4.1.1 語料數量差異說明…………………...………………………………….41 4.1.2 語料統計結果……………………………………………………………44 4.1.3 小結………………………………………………………………………47 4.2 結構分析……….……………………………………………………………48 4.2.1 A型…………………………………..…………....................................48 4.2.2 AB型…………………………..…………..............................................51 4.2.3 AA型…………………………..…………..............................................57 4.2.4 AAA型…………………………..…………...........................................60 4.2.5 ABB型…………………………..…………............................................61 4.2.6 AABB型…………………………..…………..........................................62 4.2.7 ABAB型…………………………..…………..........................................64 4.2.8 ABAC型…………………………..…………..........................................66 4.2.9 ABCD型…………………………..…………..........................................67 4.2.10 「然」型…………………………..………….......................................69 4.2.11 「一」的表現型…………………………..…………...............................69 4.2.12 其他型…………………………..…………...........................................73 4.2.13 未翻譯型…………………………..………….......................................75 4.2.14 小結…………………………..…………...............................................80 4.3 研究結果討論…………………………..…………........................................81 4.3.1 擬聲詞‧擬態詞的形式……………………..…………............................81 4.3.1.1 日語擬聲詞‧擬態詞形式……………………..…….........................81 4.3.1.2 漢語擬聲詞‧擬態詞形式……………………..…….........................82 4.3.1.3 小結……………………..……............................................................82 4.3.2 擬聲詞‧擬態詞的文法……………………..……...................................83 4.3.2.1 日語擬聲詞‧擬態詞的文法……………………..……......................83 4.3.2.2 漢語擬聲詞‧擬態詞的文法……………………..……......................84 4.3.2.3 小結……………………..……............................................................85 4.3.3 擬聲詞‧擬態詞的功能……………………..……....................................87 4.3.3.1 日語擬聲詞‧擬態詞的功能……………………..……......................87 4.3.3.2 日、漢語擬聲詞‧擬態詞的功能比較………..…….........................88 4.4 小結………..……............................................................................................89 第五章 結論..................................................................................................................91 5.1 對比分析結果..................................................................................................91 5.2 對日漢語教學之建議......................................................................................94 5.2.1 語言與文化教學之關係.............................................................................94 5.2.2 語言與文化教學建議………………………………………….………...97 5.3 今後研究之建議..............................................................................................99 參考書目……………………………………………………………………………..101 附件(一)……………………………………………………………………………105 附件(二)……………………………………………………………………………106

    【中文部分】
    文燦(1994)。漢語語句的節律問題。中國語文,1,22-25。
    王希杰(1983)。漢語修辭學。北京出版社。
    王建勤主編(1997)。漢語作為第二語研的習得研究。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天津外國語學院漢學院(1997)。漢語言文化論集。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王素梅(1998)。雙音節狀態形容詞的ABAB式重疊。漢語學習,2,53-54。
    王慧娟(2005)。日籍漢語學習者中介語之敘述模式研究。
    師大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全國外語院系《語法與修辭》編寫組(1987)。全國外語院系《語法與修辭》編寫組。廣西教育出版社
    史塵封(1995)。漢語古今修辭格通編。天津古籍出版社。
    李宇明(1996)。雙音節性質形容詞的ABAB式重疊。漢語學習,4,24-27。
    李榮軒(1997)。漢英擬聲表達異同初探。中國翻譯,3,50-52。
    李國南(1999)。英漢擬聲詞句法功能比較。外語教學與研究,4,30-32。
    沈謙(1995)。修辭學。國立空中大學。
    沈家煊(1999)。轉指和轉喻。當代語言學,1,3-15。
    李國南(2000)。英漢擬聲詞的語意轉移。外語與外語教學,3,20-23。
    邵敬敏(1990)。ABB式形容詞動態研究。世界漢語教學,1,19-26。
    張靜(1982)。談象聲詞。漢語學習,4,3-8。
    張起旺、王順洪主編(1999)。漢外語言對比與偏誤分析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北郊(1989)。擬聲詞散論。語文研究,1,17-21。
    高長江(1992)。文化語言學。遼寧教育出版社。
    孫汝建(1999)。與象聲詞有關的幾個問題。語文建設通訊,61,68-73。
    吳麗君等(2002)。日本學生漢語習得偏誤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愛民(1996),形容詞重疊式作狀語與作其他成分的比較。語言教學與研究,2,67-78。
    郭勇(2000)。擬聲詞、擬態詞的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變化。外語與外語教學,12,25-27。
    傅力(1983)。象聲詞做謂語淺說。漢語學習,4,52-53。
    曾金金(2000)。語言學概論第七講(語言與文化)。僑務委員會中華函授學校華文教師科講義(未出版)
    許紫星(2001)。從味覺詞的語義聯想看味覺詞的語義延伸。師大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鴻儒(1993)。當代中國修辭學。中國世界語出版社。
    楊國學(1999)。形容詞「ABB結構」的修辭特點。修辭學習,1,18-19。
    趙永新(1997)。漢外語言文化對比與對外漢語教學。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劉瓊竹、鄭騫逖(2001)。象聲詞描寫情態的修辭功能。修辭學習,3,38-39。
    黎運漢、張維耿(1991)。現代漢語修辭學。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駱小所(1994)。現代修辭學。雲南人民出版社。
    譚永祥(1992)。漢語修辭美學。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日文部分】
    大坪併治(1988)。「広告の擬声語」。日本語学7-4,明治書院。
    日向茂男(1986)。「特集・擬音語・擬態語―マンガの擬音語・擬態語(1)」。
    日本語学5-7,明治書院。
    日向茂男(1986)。「特集・擬音語・擬態語―マンガの擬音語・擬態語(2)」。
    日本語学5-8,明治書院。
    日向茂男(1986)。「特集・擬音語・擬態語―マンガの擬音語・擬態語(3)」。
    日本語学5-9,明治書院。
    日向茂男(1986)。「特集・擬音語・擬態語―マンガの擬音語・擬態語(4)」。
    日本語学5-10,明治書院。
    日向茂男(1986)。「特集・擬音語・擬態語―マンガの擬音語・擬態語(5)」。
    日本語学5-11,明治書院。
    日向茂男(1986)。「特集・擬音語・擬態語―マンガの擬音語・擬態語(6)完」。
    日本語学5-12,明治書院。
    日向茂男(1990)。擬音語・擬態語。日本語学5-7,明治書院。5-12,明治書院。
    王雲亭(1989)。日中両語のオノマトペについて。東吳大學日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玉村文郎(1989)。「特集・擬音語・擬態語―日本語の音象徴語の特徴とその教育」。日本語教育,68,日本語教育学会。
    生越まり子(1989)。「日本語の擬音・擬態語教授上の問題点―朝鮮語 韓国語を母語とする人々に対して―」。日本語教育,68,71-82。
    田守育啟(2002)。オノマトペ擬音・擬態語をたのしむ。岩波書店。
    安西真理子(2004)。日語擬態詞的漢譯初探。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論文。
    松本昭(1986) 。「中国語の擬音語・擬態語」。日本語学5-7,明治書院。
    林彥伶(1998)。日本語の擬態語と中国語の重畳形容詞の対照研究。東吳大學日語研究所碩士論文。
    堀井令以知(1986)。「擬音語・擬態語の言語学」。日本語学5-7,明治書院。
    黃振原(1985)。日中両国語擬音語・擬態語の比較対照研究。東吳大學日語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錦雀(1991)。和語擬音語擬態語研究。文笙書局。
    【工具書】
    天沼 寧(1974)。擬音語・擬態語辞典。東京堂。
    呂叔湘(1980)。現代漢語八百詞。商務印書館。
    浅野鶴子(1978)。擬音語・擬態語辞典。角川書店。
    郭華江主編(1998)。新日漢擬聲擬態詞辭典。上海譯文出版社。
    劉月華、潘文娛、故驊。繁體字版(1996)。實用現代漢語語法。
    台北:師大書苑。
    【語料文本】
    乙武洋匡(2000)。五體不滿足。講談社青い鳥文庫。
    乙武洋匡(1999)。劉子倩譯。五體不滿足。台北市:圓神。
    江國香織(2001)。冷静と情熱のあいだ―Rosso。角川文庫。
    江國香織(2002)。陳寶蓮譯。冷靜與熱情之間(紅)。台北市:方智。
    村上 龍(1998)。イン ザ・ミソスープ。幻冬舎文庫。
    村上 龍(1999)。張麗君譯。味噌湯裡。台中市:三久。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