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施曉雯 |
---|---|
論文名稱: |
史料證據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以「當代台灣與世界:經濟的成長與挑戰」單元教材教法為例 |
指導教授: | 陳豐祥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6 |
中文關鍵詞: | 九五暫綱 、史料證據 、多媒體教學法 、小組討論法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4 下載:2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透過對史料證據的觀察與應用,培養學生理解歷史事實的時序觀念、因果關係並訓練學生分析、批判等思維能力,並藉此檢視新的教材教法能否提升高中學生對歷史科的學習興趣。
本文從各國的歷史教育改革著手,了解史料證據成為作為高中歷史課程核心能力之重要性,並且以「九五暫綱」規定的時序觀念、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史料證據四大核心能力為依據,訂定單元教學目標。在教學方法的部份,以多媒體教學法,結合圖片、文字史料、音樂等各種不同材料,引導學生進入歷史情境,從困頓中的台灣逐漸進入富裕的台灣,透過多元史料讓學生「神入」當時的歷史情境,了解冒險進取、吃苦耐勞的台灣人精神;透過小組討論法對單元教學內容進行統整回顧,並且經由對農業議題的探討,了解經濟成長過程中被忽略的弱勢團體的權益,期望能藉此達到社會關懷的目的,培養學生人文關懷的情操。在教學評量的部分,除了紙筆測驗之外,另設計口述歷史調查與小組討論兩種作業,透過紙筆測驗、觀察法、晤談法及問卷調查等方式,從認知與情意兩方面進行綜合評量,期望能改變傳統紙筆測驗過於強調知識學習的弊病。最後,針對研究過程中不足的部份,提供改善或解決之道,作為相關研究參考。
參考書目
一、 專書
1. B. S. Bloom等著,邱淵等譯,《教學評量》,台北:五南,民78。
2. Michael stanford著,劉世安譯,《歷史研究導論》,台北:麥田,2001。
3. Robert J. Sternberg & Louise Spear-Swearling著,李弘善譯,《思考教學》,台北:遠流,2000。
4. 于友西,《中學歷史教學法》(北京:高等教育,1989),
5. 于友西,《歷史學科教育學》(北京:首都師範大學,2002)
6. 尹啟銘,《台灣經濟轉捩時刻》,台北:商周,2004。
7. 古蒲孝雄編著,雷慧英譯,《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台灣的工業化》,台北:人間,1992。
8.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民90。
9. 李坤崇,《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心理,民88。
10. 李坤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2006。
11. 李緒武,《社會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民81。
12. 林佩璇、黃政傑著,《合作學習》,台北:五南,民85。
13. 林進材,《教學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1999。
14. 林寶山,《教學原理》,台北:五南,民82。
15. 胡成、楊豫著,《歷史學的思想與方法》,江蘇:南京大學,1999。
16. 姜義華、瞿林東、趙吉惠等著,《史學導論》,上海:復旦大學,2003。
17. 徐照麗,《教學媒體─系統化的設計、製作與應用》,台北:五南,民89。
18. 莊永明,《台灣世紀回味1895-2000─時代光影》,台北:遠流,民91。
19. 莊永明,《台灣世紀回味1895-2000─生活長巷》,台北:遠流,民91。
20. 莊永明,《台灣世紀回味1895-2000─文化流轉》,台北:遠流,民91。
21. 郭生玉,《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1990。
22. 郭泰,《王永慶奮鬥史:立志成功者最好的一面鏡子》,台北:遠流,民83。
23. 張元,《談歷史 話教學》,台北:三民,民87。
24. 張世忠,《建構主義──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民89。
25.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1996。
26. 陳玉璽著,段玉璞譯,《台灣的依附型發展──依附型發展及其社會政治後果:台灣個案研究》,台北:人間,1992。
27. 陳冠華,《英國中學歷史教育改革》,台北:龍騰,民90。
28. 陳郁秀,《音樂台灣》,台北:時報,民85。
29. 陳郁秀,《台灣音樂閱覽》,台北:玉山社,民87。
30. 教育部,《修訂中學課程標準》,南京:教育部,民37。
31. 教育部,《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與文化,民45。
32. 教育部,《中學課程標準》,民51。
33. 教育部,《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民60。
34. 教育部,《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民72。
35. 教育部,《高級中學課程標準》,民85。
36. 黃俊傑,《歷史思維、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台北:台灣大學,2006。
37. 黃政傑,《課程設計》,台北:東華,民86。
38. 黃政傑主編,《教學評量》,台北:師大書苑,民85。
39. 詹棟樑,《現代教育思潮》,台北:五南,民84。
40. 楊儒門,《白米不是炸彈》,台北:印刻,2007。
41. 劉德美譯,《美國歷史科─世界使國家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民85。
42. 劉信吾,《教學媒體》,台北:心理,1999。
43. 鄭樑生,《史學方法》,台北:五南,2002。
44. 《高級中學歷史(一)》,台北:泰宇,民97。
45. 《高級中學歷史(一)》,台北:龍騰,民97。
46. 《高級中學歷史(一)》,台北:三民,民97。
47. 《高級中學歷史(一)》,台北:翰林,民97。
48. 《高級中學歷史(一)》,台北:全華,民97。
49. 《高級中學歷史(一)》,台北:南一,民97。
50. 《高級中學歷史(一)教師手冊》,台北:翰林,民97。
51. 《高級中學歷史(一)教師手冊》,台北:泰宇,民97。
52. 《高級中學歷史(一)教師手冊》,台北:全華,民97。
53. 《高級中學歷史(二)》,台北:康熙,民92。
二、 學位論文
1. 王章娟,《高中歷史教學與媒體運用》,台灣師大歷史教學碩士論文,民91。
2. 余月琴,《美國中學歷史教育的改革─1980~1990年代初期》,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民88。
3. 秋滿枝,《從鄉土發現歷史─高雄紅毛港歷史變遷之課程統整設計》,花蓮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民92。
4. 陳冠華,《英國近三十年歷史教育改革之探討》,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6。
5. 陳盈安,《史料教學在國中社會領域的課程運用與考察》,花蓮教育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6。
6. 張凱迪,《檔案在高中台灣史教學之研究》,政治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3。
7. 鄭鳳婷,《人文主義教育思想與高中藝術史教材教法研究──以「中國文化史」為中心》,台灣師大歷史教學碩士論文,民95,
三、 期刊、論文
1. 王雅玄,〈建構主義理論與教學實證研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9卷第1期,民87.06,頁151-170。
2. 王健文,〈圖像是另外一種文本──歷史教科書中的圖文關係〉,《社會天地》,第13期,2008.10,頁1-2。
3. 王敬,〈中學鄉土歷史資源的開發與實踐──以滁州鄉土史教育為利〉,《歷史教學問題》,第3期,2008年,頁107-108。
4. 古偉瀛,〈歷史量化的反思〉,《新史學》,第2卷第2期,1991.06,頁109-122。
5. 田京生、齊渝華,〈歷史形象思維能力培養途徑的教學探索〉,《歷史教育》,第1期,1996年,頁13-16。
6. 杜維運,〈傳記的特質和撰寫方法〉,《聽濤集》,台北:弘文館,1985,頁17-30。
7. 何大進,〈形象思維與歷史教學〉,《歷史教學》第3期,1997年,頁20-23。
8. 汪茂林,〈「時事新聞」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歷史教學問題》,第4期,1997年,頁61-62。
9. 李稚勇,〈論英國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之發展──兼評2007年版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外國中小學教育》,第4期,2008年,頁9-14。
10. 李稚勇,〈美國學校歷史課程改革論析〉,《外國中小學教育》,第9期,2007年,頁35-43。
11. 李稚勇,〈論史料教學的價值──兼論中學歷史教學發展趨勢〉,《課程、教材、教法》,第9期,2006年,頁61-66。
12. 宋佩芬,〈培養「帶得走的能力」──再思統整與學科知識〉,《教育研究雙月刊》,第115期,2003.11,頁123-136。
13. 宋佩芬,〈講述中的歷史思維教學:一些可能與問題〉,《師大學報:教育類》,第53卷第1期,民97,頁175-197。
14. 林生傳,〈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第1卷第3期,1998.07,頁1-14。
15. 林永欽,〈史料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清華歷史教學》,第16期,民94.05,頁42-59。
16. 林慈淑,〈歷史教與學的鴻溝──英國兒童歷史認知的探究(1960’s-1990’s)〉,《東吳歷史學報》,第8期,民91.03,頁153-190。
17. 林慈淑,〈歷史與歷史教育的目的──試析倫敦大學兩位學者的爭議〉,《東吳歷史學報》,第5期,民88.03,頁179-204。
18. 吳翎君,〈學童歷史思維的教學方法初探〉,《花蓮師院學報》,第15期,民91,頁83-110。
19. 吳翎君,〈「神入」歷史與觀點陳述──引導學童歷史思維的教學方法初探〉,《花蓮師院學報》,第17期,民92,頁133-152。
20. 孟小康,〈引導議論 發展思維〉,《歷史教學問題》,第5期,1997年,頁61-62。
21. 周梅,〈情景教學法結合多媒體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歷史教學問題》,第4期,1998年,頁51-52。
22. 胡昌智,〈歷史教育目標得理論與實際──從實踐理性(praktische Vernunft)的觀點論歷史教育〉,《史學評論》,第11期,民74.01,頁57-85。
23. 胡瑞琴,〈試析歷史教學方式及其轉變〉,《歷史教學問題》,第4期,2008年,頁92-96。
24. 洪慧霖,〈「從做中學」理論在高中歷史教學上的應用──以高中歷史第一冊「當代的台灣與世界」為例〉,《中學歷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未出版,民98,頁1-23。
25. 馬执斌,〈圖畫在初中歷史教科書中的地位、功能及運用〉,《歷史教育》,第1期,1996年,頁26-29。
26. 唐遠華,〈史料教學對歷史思維能力發展的嘗試─一個對「寄自疆場家書」作業設計之教學回應〉,《清華歷史教學》,第9期,民87.10,頁100-104。
27. 張元,〈寄自疆場的家書─高中歷史課後作業的研究〉,《清華歷史教學》,第9期,民87.10,頁81-99。
28. 張元,〈關於課堂教學設計的幾點想法──以歷史思維課程為例〉,《通識教育季刊》,第8卷第4期,2001.12,頁127-146。
29. 張桂芳,〈歷史課程觀和歷史教材改革的主要目標〉,《歷史教育》,第8期,2001年,頁26-28。
30. 張神龍,〈歷史教學中學生參與意識的培養〉,《歷史教學問題》,第2期,1998年,頁52-54。
31. 張雪萍,〈讓激情在課堂燃燒──也談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歷史教學問題》,第3期,2008年,頁101-104。
32. 張顯傳,〈新教材 新教法 新設計〉,《歷史教育》,第2期,1996年,頁31-35。
33. 張顯傳,〈《歷史課程標準》與新世紀(版)歷史教科書──《歷史課程標準》研究之一〉,《學科教育》,第11期,2002年,頁1-4。
34. 張顯傳,〈《歷史課程標準》與《歷史課程大綱》之比較──《歷史課程標準》研究之二〉,第1期,2003年,頁1-5。
35. 許全義,〈史料證據與課堂〉,《清華歷史教學》,第13期,民91.10,頁55-80。
36. 許方、董亦鳴、錢君端、張鴻娟、陳信鈞,〈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引進助讀材料訓練學生思維的研究〉,《歷史教學問題》,第3期,1997年,頁49-51。
37. 郭姿含,〈台語歌謠與台灣史教學〉,《中學歷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未出版,民98,頁1-15。
38. 陳江鋒,〈新課程理念下中學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歷史教學問題》,第5期,2008年,頁106-107。
39. 陳武宗,〈情意教學與評量〉,《台中二中學刊》,第2期,1992.12,頁31-39。
40. 陳冠華,〈歷史教學中的史料運用初探〉,《清華歷史教學》,第16期,民94.05,頁26-41。
41. 陳冠華,〈實現歷史教育價值的關鍵─培養歷史科核心能力〉,《歷史月刊》,第186期,民92.07,頁117-122。
42. 陳豐祥,〈布魯姆認知教學目標在歷史教學上的應用〉,《人文及社會教學通訊》,第5卷第2期,民83.08,頁74-117。
43. 陳豐祥,〈歷史學科的知識組織與課程設計〉,《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11卷第6期,民90.04,頁26-36。
44. 陳豐祥,〈新修訂布魯姆認知領域目標在歷史教學上的理論與實踐〉,《中學歷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未出版,民98,頁1-46。
45. 黃綉媛,〈培養歷史思考能力的教學策略〉,《中學教育學報》,第4期,民96,頁165-188。
46. 黃延齡,〈活化高中歷史教學法〉,《歷史月刊》,第204期,民94.01,頁108-119。
47. 曾筱雯,〈社會領域教學資源運用之探討〉,《國教輔導》,第354期,民92.04,頁24-27。
48. 單懷俊,〈歷史教育的演進:從「歷史教學大綱」到「歷史課程標準」〉,《歷史教學》,2002.03,頁28-32。
49. 葉子超,〈社會科情意教學方法與評量〉,《國教園地》,第57.58期,民85,頁57-63。
50. 葉小兵,〈加強學科能力的培養 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談新編高中歷史教學大綱中有關能力培養的論述〉,《歷史教育》,第5期,1996年,頁22-25。
51. 甄曉蘭、曾志華,〈建構教學理念的興起與應用〉,《國民教育研究學報》,第3期,民86.06,頁179-208。
52. 楊洪林,〈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道德教育〉,《歷史教學》,第3期,1997,頁42-45。
53. 趙亞夫,〈怎樣理解「活著」的歷史──口述史〉,《歷史教學問題》,第4期,2008年,頁97-98。
54. 臧嶸,〈面向21世紀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歷史教學大綱的編寫原則和特點〉,《歷史教育》,第2期,1996年,頁25-30。
55. 蔡清田,〈建構主義取向的課程設計〉,《課程與教學季刊》,第1卷第3期,1998.07,頁15-30。
56. 韓靖宇,〈大學指考試題探討──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中學歷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未出版,民98,頁1-71。
57. 劉靜貞,〈歷史書寫的可能途徑──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人物表現〉,《史學與文獻》,台北:學生書局,1998年,頁27-54。
58. 劉建倫,〈影響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幾種常見情況〉,《歷史教學問題》,第6期,2008年,頁102。
59. 蕭清仁,〈早期台灣香蕉產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歷史月刊》,第130期,民86.12,頁45-50。
60. 蕭憶梅,〈學生如何學習歷史──談理解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重要性〉,《中學歷史教育研討會論文集》,未出版,民98,頁1-11。
61. 韓愛麗,〈歷史新課程情境教學莫誤入歧途〉,《歷史教學問題》,第6期,2008年,頁103。
62. 戴惠良,〈歷史圖片的使用〉,《歷史教學問題》,第4期,2008年,頁101-102。
四、 網路資源
1. 大紀元─新聞小百科:301條款與306條款。網頁:http://www.epochtimes.com/b5/4/5/4/n529087.htm。
2. 中國台灣網─王永慶,網頁:http://big5.chinataiwan.org/twrwk/twdq/rw/gshj/200708/t20070810_440826.htm。
3. 公共電視台─記錄觀點,網頁:http://www.pts.org.tw/~viewpoint/arch/93.9.30htm.htm。
4. 台塑文物館,網頁:http://memo.cgu.edu.tw/museum/index.html。
5. 教育部,〈歷史科(必修)課程95暫行綱要內容〉,歷史科學科中心網頁:http://203.68.236.93/xoops2/。
6.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網頁:http://www.ycy.com.cn/Article/kcbz/gz/200608/8537.html。
7.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天津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歷史學科資料。網頁:http://www.tj41.cn/Teacher/41ls/kechenggaige/zyjh/zyjh1.htm。
8. 楊克隆,《台語流行歌曲與文化環境變遷之研究》,台灣師大碩士論文,民86。網頁: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i/iunn-khek-liong/sek-su/04-chian-au-sia-hoe.htm
9. 國際貿易局官方網站,網頁:http://cwto.trade.gov.tw/mp.asp?mp=1。
10. 聯合知識庫,網頁:http://udndata.com/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