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秀滿 |
---|---|
論文名稱: |
乍見時尚的場景—陳秀滿都市水墨創作 |
指導教授: | 李振明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4 |
中文關鍵詞: | 時尚 、都市 、都市水墨 、圖像時代 、大眾文化 |
英文關鍵詞: | fashion, urban, urban ink painting, iconic signs or visual images, mass cultur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9 下載: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為作者創作論述,以都市空間中充斥的廣告圖像及都市時尚生活為題材,都市水墨的形式為創作表現。
在都市生活中時尚與大眾文化、廣告與消費文化,息息相關且環環相扣,人們在追求時尚的活動中得到滿足,且在物質與精神的消費中表現自我及其社會身分象徵。因此,符號消費透過廣告及流行時尚的推波助瀾下,成為都市生活的重要的一環,也是都市文明的特色。在科技資訊發達的「圖像時代」,圖像與廣告結合,成為都是全球化的都市景觀,也成為都市人物生活的舞台背景,這就是此次創作以「乍見時尚場景」為題的由來。
水墨畫作為中國繪畫的代表,面臨時代的變遷,都市生活已是現實並具有時代意義的題材之一,因為它呈現今日人類生活全貌,但如何貼近當代社會文化生活的語境,成為當代藝術的主流,是今日創作者新的課題與討戰!
在緒論中闡述了研究動機及目的等,並將本文的重要詞彙加以定義。第二章以時尚與大眾文化,廣告與流行消費等說明都市為何成為時尚的最佳場所,是有其原因與客觀條件的,作為時尚與都市的連結。第三章以現在都市水墨發展及表現作為主軸,探討都市水墨的表現內容及形式,並說明都市水墨所具有的時代性及人文關懷。第四章創作理念,作者以「圖像時代」、大眾文化的品味與當代創作的關係,說明為何以都市時尚為創作的內容;並以筆墨的語言與彩墨媒材的探討來說明創作的形式與媒材與個人的創作態度及理念。第五章,作品說明。經研究落實與作品,藉作品自述對時尚生活的觀察及個人看法。第六章,結論。除整理歸納個人創作之理念與心情,更期許自己能在創作上有所突破與繼續發展之。
一、古籍史料:
1. (南北朝)劉勰,《文心雕龍》,莊適選注,臺北:商務印書館,1934 年 1 月。
2.(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論畫六法。引載于安瀾,《畫史叢書》,臺北:文史哲。
二、中文書目
1. 朱 其,〈鮑德里亞理論對於消費文化研究的意義〉《消費文化與藝術創新》,主編,南楊斌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7 年 1 月初版。
2. 何懷碩,《創造的狂狷》,臺北:藝術家出版社,民國 87 年初版。
3. 何懷碩,《苦澀的美感》,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民國 87 年初版。
4. 何懷碩,《給未來的藝術家》,臺北:立緒,2003 年 4 月。
5. 李霖燦,《中國美術史稿》,臺北:雄獅出版社,1992 年 3 月二版三刷。
6. 周 憲,《文化表徵與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年 12 月。
7. 宗白華,《中國美學史論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年 8 月。
8. 胡繼華,《消費文化與藝術創新》,楊斌主編,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7 年 1 月初版。
9. 郎紹君,《論中國現代美術》,江蘇美術出版社,1988 年 8 月。
10. 郎紹君、水天中編,《二十世紀中國美術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9年 11 月。
11. 倪再沁,《台灣美術的人文觀察》,臺北:雄獅美術,1995 年 4 月。
12.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學生書局,1966 年 2 月。
13. 陳學明,《文化工業》,臺北:揚智,1998 年 3 月。
14. 徐婉禎,《臺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虛擬、實擬》,臺北:文建會,2003 年。
15. 凌嵩郎、蓋瑞忠、許天治等編著,《藝術概論》,國立空中大學,民國 76 年 6 月初版。
16. 袁金塔,《中西繪畫構圖之比較》,臺北:藝風堂出版社,1987 年 8 月初 版。
17. 陸 揚,《大眾文化理論》,臺北市:揚智文化,2002 年 11 月初版。
18. 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臺北市:揚智文化,2002 年 11 月初版。
19. 陳坤宏,《消費文化理論》,臺北:揚智文化,1996 年 3 月第二刷。
20. 陳坤宏,《消費文化與空間結構:理論與應用》,臺北市:詹氏書局,1995 年。
21. 陳學明,《文化工業》,臺北:揚智文化,2005 年 5 月初版。
22. 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臺北:如果出版社,2008 年 1 月初版。
23. 陳昭如,《活在拜物星球》,台北市,紅色文化出版:城邦文化發行,1999。
24. 倪再沁,〈誰能拒絕沉睡-傳媒時代的美術現象〉,《台灣美術的人文觀察》, 台北市:藝術家,民國96 年7月。
25. 黃賓虹,《黃賓虹話語錄》,臺北:華正書局,民國 75 年初版。
26. 張修佳,《在陽光下-田黎明和他的繪畫藝術》,安徽美術出版社,2008 年 12 月初版。
27. 馮斌、沈揆一主編,《重新啟動:第三屆成都雙年展》,石家庄:河北美術 出版社,2007。
28. 雄獅西洋美術辭典編委會編譯,《西洋美術辭典》,臺北市:雄獅,1982 年。
29. 葉立誠,《服飾美學》,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0 年 1 月出版。
30. 楊桂慶編,《城市社會心理學》,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8。
31. 臺北科技大學編印,《時尚水墨,第一屆 2006 當代水墨雙年展畫冊》,臺 北市:臺北科技大學,2007 年 11 月出版。
32. 劉思量,《中國美術思想新論》,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 年 9 月。
33. 劉千美,《差異與實踐:當代藝術哲學研究》,,立緒文化,台北縣, 2001。
31. 魯虹,《為什麼要重新洗牌》,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 年 8 月。
32. 顧錚,《城市表情:二十世紀都市影像》,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二 期刊
1. 方 文,<大眾時代的時尚迷狂>,《社會研究》第五期,1998,頁 40。
2. 林志明,<流行,不需要意義—探索流行理論>,《誠品閱讀》第25期,(台 北縣:創新書爆總經銷,誠品發行),1995年12月。
3. 張省卿,〈藝術史學科的創立—德國藝術史學巨擘瓦堡〉,《藝術家》,第 265 期,民國 86 年 6 月。
三 翻譯書目
1. Lucky R. Lipppard 編,《普普藝術》,張正仁譯,臺北:遠流出版社,1991初版。
2. Paul Taylor 編,《後普普藝術》,徐洵蔚、鄭湛譯,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 年初版。
3. 安海姆,《藝術與視覺心理學》,李長俊譯,臺北:雄獅,1985 年。
4. 羅蘭.巴特,《符號學美學》,董學文、王葵譯,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 年 5 月出版。
5. 丹納(Hippolyte-Adolphe Taine)著,《藝術哲學》,傅雷譯,臺北:好讀,2004年 4 月。
6. 高居翰(James Cahill)著,《氣勢撼人-17 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 李佩樺、傅立萃、劉鐵虎、任慶華、王嘉驥譯,臺北:石頭,1994 年 8月。
7. 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著,《東西方美術的交流(The Meeting of Eastern and Western Art)》,陳瑞林譯, 江蘇美術出版社,1998 年 6 月。
8. 琳達.諾克林(Linda Nochlin)著,《現代生活的英雄:論現實主義》,刀筱 華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年 6 月。
9. .Roland Barthes著﹐王志弘譯,<符號學與都市>,《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 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1994。
10. Haarold Broodkey,<論時尚>,《經典攝影叢書》,臺北市:大拇指出版社, 1979 年。
11. 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著,《藝術的精神性》,吳瑪悧譯,台北:藝術家,1979 年。
四 論文
1. 皮道堅,〈實驗性水墨與當代文化問題〉,收錄於《朵雲》第 51 集,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 年 9 月。
2. 皮道堅,〈全球化與都市化背景下的中國現代水墨藝術〉,收錄於《兩岸當 代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歷史博物館,2004 年 9 月。
3. 李一峰,〈近二十年台灣省全省美展國畫部門得獎作品之研究〉,屏東:國 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5 年 6 月。
4. 林振莖,〈台灣水墨人物畫之興起(19902005)-以全省美展國畫部門人物 畫消長之因素分析為例〉,《台灣美術》,67 期,頁 105-108。
5. 殷雙喜,〈水墨新表現-都市的欲望〉,《畫刊》,2006 年第 10 期,頁 14-15。
6. 周 憲,〈當前的文化困境與藝術家的角色認同危機〉,《文藝理論研究》, 1994年第 6 期。
7. 周 憲,〈反抗人為的視覺暴力〉,《文藝研究》,2005 年 5 月。
8. 周 憲,〈論奇觀電影與視覺文化〉,《文藝研究》,2005 年 3 月。
9. 周 憲,〈現代仿像對傳統審趣味的消解〉,《文藝理論研究》,1997 年第 2期。
10. 孟繁瑋與陳綬祥的訪談,〈中國畫的現代題材及其與國畫語言的關系〉,《美 術觀察》,2007 年, 10 期。
11. 邱婉婷,《生活世界與消費體驗》,中原大學碩士論文,1997 年。
12. 郎紹君,〈筆墨論稿〉,《文藝研究》,1999 年 3 月。
13. 胡以誠,《自然、水墨、時代性寫生與心象的創作剖析》,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美術系博士論文,2010 年6 月。
14. 倪再沁,〈誰能拒絕沉睡-傳媒時代的美術現象〉,《典藏今藝術》第 105 期。
15. 袁金塔、朱珮儀,〈水墨新天地-水墨創作與當代都市生活空間之思索〉,《當 代書畫藝術發展回顧與展望-二○○六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 術大學,2006 年 9 月。
16. 陸承石,《當代物質美學及個人創作論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 論文,2007 年。
17. 曾建瑋,〈當代水墨展覽的新詮釋-以台北美術館民國九十六年和九十七年的當代水墨畫為例〉,收錄於《第二屆 2008 台北當代水墨雙年展暨論文發表研 討會論文集》,元智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創意與發展學系暨藝術管理研究所發行,2008 年 12 月。
五 網路資料
1. 郎紹君,〈都市水墨及其現代經驗〉,世紀在線中國藝術網,世紀美術館, 第二屆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http://hk.cl2000.com/?/exhi/shenzhen2000/16.shtml>, [2009-03-10]。
2. 黃朝湖,《台灣彩墨的歷史走向與國際面向》,2010年4月23日,取自: http://www.art-show.com.tw/hch-kingdom/20/200201.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