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邱資涵 Chiu, Tzu-Han |
---|---|
論文名稱: |
晚明貿易青花瓷鹿紋飾研究 A Study of deer motif as an auspicious symbol from its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export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during the Late Ming Dynasty |
指導教授: |
曾肅良
Tseng, Su-Li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藝術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t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2 |
中文關鍵詞: | 鹿紋 、克拉克瓷 、汕頭器 、漳州瓷 、貿易青花瓷 、晚明 、神奇寶貝 |
英文關鍵詞: | deer motif, Kraak porcelain, Swatow ware, Zhangzhou ware, Chinese export porcelain, late Ming dynasty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THE.NTNU.GAH.003.2018.A10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87 下載:5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鹿」在中國自古以來都是具有祥瑞意味的動物之一,晚明外銷至歐亞各地的青花瓷製品中鹿紋是主要採用的裝飾紋飾之一。不同於龍、鳳、麒麟等神話中的虛擬祥瑞動物,鹿總是以原始可見的形象示人,歷代古物中均能見以鹿紋飾為題所製作的工藝品或者繪畫,在儒家文化圈以外的各地也總能見到以鹿紋飾為題材的作品。
隨著大航海時代亞洲新航線的發現,成立於1602年的荷蘭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VOC)繼葡萄牙人之後將更多中國青花瓷運往東南亞、中東地區和歐洲等地拍賣販售並且從中獲取極大利潤,這些被外銷至大明帝國以外的中國青花瓷主要被分為兩類分別為克拉克瓷(Kraakposelein)和漳州瓷/汕頭器(Swatow ware)。貿易青花瓷與明國國內的內銷青花瓷在同樣的產地製造,但卻有部分紋飾迥異的紋飾以及特殊器型,兩者之間顯然因內外銷之別而存異。
根據考古以及現存藏品的研究統計,繪製鹿紋飾的貿易青花瓷,在晚明時期曾經是最大量出口的青花瓷製品,這些鹿紋主題的貿易青花瓷以中國傳統的鹿紋飾重組成,但是卻與裝飾鹿紋的內銷或者宮廷青花瓷採用的紋飾組合迥異。鹿紋如何在晚明中國外銷青花瓷至歐洲時成為最受市場歡迎的青花瓷紋飾?本文將以鹿紋的使用發展以及紋飾分析,整理紋飾使用的規律和製作背景,並探討其引申的東西文化交流情境。
Deer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n auspicious animal in Chinese culture since bronze age. Chinese export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with deer motif was one of widespread commodities from Asia to Europe during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 motif, unlike those fairy type animals, dragon, phoenix and qilin, etc., it is always depicted with its normal silhouette as a motif, which people would effortlessly recognize it from works of art of dynasties. Needless to say, the deer motif is popular with other culture of regions as well.
At the Age of Discovery,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VOC) was originally established as a chartered company in 1602, followed Portuguese merchants’ Chinese porcelain trade route, the VOC expanded opportunities broader to regions of Southeast Asia, the Middle East and Europe for auctions which had got great benefits from it. Those export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was named as Kraakporselein by the Dutch, were originally made in Jingdezhen as same as the rest of porcelain made for domestic market. Some of them were made in Fujian regional kilns, has been called “Swatow” or Zhangzhou ware as well. However, due to the trade and formulated by Jingdezhen craftmen, there are some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export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and those for the domestic market, for instance, the motifs and some customized items.
According to collections around the world and archeological discovery,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with deer motif was the greatest deal in the China-VOC porcelain trade during the Late Ming period, this specific motif is consisted with traditional elements of deer related themes, however, it appear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deer motif on porcelain for the domestic market. How deer motif became the most popular motif on the Chinese export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for the European market during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 research would continue to recapitulate the usage of deer motif and its background of productions, to analyze the database of porcelain with deer motif made for this research, and finally to explore the context of cultural exchanges of late Ming China and the West.
參考書目
ㄧ、古籍文獻
1. (明)王宗沐纂修、陸萬垓增修,《江西省大志》,明萬曆二十五年刊本,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779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3月。
2. (明)王宗沐纂修、陸萬垓增纂,《(萬曆)江西省大志》卷七,〈陶書〉,收錄於《南京圖書館孤本善本叢刊》第一輯4(北京:線裝書局,2003年)。
3. (明)王徵,《新制諸器圖說》(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4. (明)文震亨,《長物志》(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5. (清)朱琰,《陶說》,收入楊家駱主編,《陶瓷譜錄(上)》(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6.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書林楊素卿刊本,收入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古籍數位典藏系統。
7. (明)葉向高等撰,《明光宗實錄》,收錄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黃彰健校勘,《明實錄》第十七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
8. (明)溫體仁等撰,《熹宗悊皇帝實錄》,收錄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黃彰健校勘,《明實錄》第十七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
9. (明)顧秉謙等撰,《明神宗實錄》,收錄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黃彰健校勘,《明實錄》第十七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
10. (清)藍浦,《景德鎮陶錄》(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二、專書
(ㄧ)中文
1. 甘雪莉(Shirley Ganse),《中國外銷瓷》香港:三聯書店,2008年。
2. 裴光輝,《克拉克瓷》福建:福建美術出版社,2002年。
3. 謝明良,《陶瓷手記2-亞洲視野下的中國陶瓷文化史》臺北:石頭出版社,2012年。
4. 謝明良,《陶瓷手記》臺北:石頭出版社,2008年。
(二)英文
1. Corrigan, Karina, ed., Jan van Campen, Femke Diercks and Janet C. Blyberg, Asia in Amsterdam : the culture of luxury in the golden age, Salem, MA, 2015
2. Curtis, Julia B., Trade Taste & Transformation: Jingdezhen Porcelain for Japan, 1620-1645, New York 2006
3. Desroches, Jean-Paul, Gabriel Casal, Franck Goddio, Le San Diego, un trésor sous la mer, Association Française d'Action Artistique, RMN, Paris 1996
4. Goddio, Franck, Stacey Pierson and Monique Crick, Sunken treasure : fifteenth century 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Lena cargo, London 2000
5. Golombek, Lisa, Robert B. Mason, Patricia Proctor and Eileen Reilly, Persian pottery in the first global age :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 Leiden 2014
6. Harrisson, Barbara, Swatow in het Princessehof, Leeuwarden 1979
7. Impey, Oliver, Christiaan J.A. Jörg and Charles Mason, Dragons, tigers and bamboo : Japanese porcelain and its impact in Europe, Toronto 2009
8. Jörg, Christiaan J. A., Oosterse keramiek uit Groninger kollekties, Groningen 1982
9. Jörg, Christiaan J. A., Porcelain and the Dutch China trade, Hague 1982
10. Jörg, Christiaan J. A., Jan van Campen, Chinese ceramics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Rijksmuseum, Amsterdam :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msterdam 1997
11. Jörg, Christiaan J. A. and Michael Flecker, Porcelain from the Vung Tau Wreck: The Hallstrom Excavation, Singapore 2001
12. Little, Stephen, Chinese ceramics of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1620-1683, New York 1983
13.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of Hong Kong, South-east Asian and Chinese trade pottery : an exhibition catalogue, Hong Kong 1979
14. Pierson, Stacey, From object to concept : global consump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Ming porcelain, Hong Kong 2013
15. Rinaldi, Maura, Kraak Porcelain: a moment in the history of trade, london 1989
16. Rousmaniere, Nicole Coolidge, Vessels of influence : China and the Birth of Porcelain in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Japan, Bristol 2012
17. Sheaf, Colin, Hatcher Porcelain Cargoes: The Complete Record, Oxford 1988
18. Sten Sjostrand, Sharipah Lok Lok bt. Syed Idrus, The Wanli Shipwreck and its Ceramic Cargo, Ministry of Culture, Arts and Heritage Malaysia, 2007
19. Ströber, Eva, Ming : porcelain for a globalised trade, Stuttgart 2013
20. Ströber, Eva, Symbols on Chinese porcelain : 10000 times happiness, Stuttgart : Arnoldsche Art Publisher, 2011.
21. Ströber, Eva, The Collection of Zhangzhou Ware at the Princessehof Museum, Leeuwarden 2016
22. Van Dam, Jan-Daniel, Delft faïence, RMN, Paris 2008
23. Van der Pijl-Ketel, Christine L., The Ceramic Load of the 'Witte Leeuw' 1613, Amsterdam 1982
三、學位論文
(ㄧ)中文
1. 于劍,《克拉克瓷與晚明內銷青花瓷主題紋飾的比較研究》(景德鎮陶瓷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
2. 方婷婷,《明代景德鎮克拉克瓷碗的研究》(景德鎮陶瓷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13年)。
3. 王冠宇,《市場變遷中的瓷器生產——澳門開埠前期(1553 年-1600 年)中葡貿易瓷器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藝術史博士論文,2015年)
4. 王玥,《明代景德鎮青花鳳紋研究》(景德鎮陶瓷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
5. 王晰博,《古代中國外銷瓷与東南亞陶瓷發展關系研究》(雲南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博士論文,2015年)。
6. 王麗麗,《景德鎮與福建外銷青花瓷的對比分析研究》(景德鎮陶瓷學院科學技術史碩士論文,2012年)。
7. 余志琴,《明清景德鎮民窯青花嬰戲紋研究》(景德鎮陶瓷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
8. 辛亞勤,《景德鎮克拉克瓷盤紋飾研究》(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美術學碩士論文,2014年)。
9. 來元茜,《克拉克瓷盤主體紋飾的模件體系研究》(景德鎮陶瓷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14年)。
10. 武從文,《論克拉克瓷器的暗八仙紋飾》(景德鎮陶瓷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12年)。
11. 邱新倩,《清代景德鎮“柳樹圖案”外銷青花瓷研究》景德鎮陶瓷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09年)。
12. 胡璇,《景德鎮克拉克瓷盤類造型研究》(景德鎮陶瓷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13年)。
13. 范夢園,《克拉克瓷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藝術史課程哲學博士論文,2010年)。
14. 孫也牧,《明代景德鎮民窯青花瓷及其紋飾的文化取向》(天津師範大學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碩士論文,2012年)。
15. 徐亮,《晚明清初景德鎮瓷器漁樵耕讀紋研究》(景德鎮陶瓷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
16. 尉冬冬,《明清時期景德鎮瓷器教子紋飾考析》(景德鎮陶瓷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12年)。
17. 堯遲月,《西沙群島出水景德鎮明代青花瓷器研究》(景德鎮陶瓷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13年)。
18. 解榮昌,《晚明青花山水興盛原因研究》(景德鎮陶瓷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
19. 劉洋,《明代青花瓷的外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論文,2005年)。
20. 劉暘,《“萬曆號”沉船出水瓷器相關問題研究》(景德鎮陶瓷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15年) 。
21. 盧泰康,《十七世紀臺灣外來陶瓷研究 -透過陶瓷探索明末清初的臺灣》(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22. 竇明月,《清初景德鎮民窯青花山水紋飾研究》(景德鎮陶瓷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08年)。
23. 蘇沛權,《青花瓷与中外文化交流》(暨南大學中國古代史博士論文,2005年)。
24. 劉春山,《祥瑞瓷紋飾研究》(景德鎮陶瓷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12年)。
(二)外文
1. Llorens Planella, Maria Teresa (Teresa Canepa), Silk, porcelain and lacquer : China and Japan and their trade with Western Europe and the New World, 1500-1644. A survey of documentary and material evidence, Leiden 2015
2. Roxanna Maude Brown, The Ming Gap and Shipwreck Ceramics in Southeast As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2004
3. T. Volker, Porcelain and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As Recorded in the Dagh-Registers of Batavia Castle, Those of Hirado and Deshima and Other Contemporary Papers ; 1602-1682, leiden 1954
4. Wu Rouming, The Origins of Kraak Porcelain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Heidelberg 2014
四、期刊
1. 小林仁,〈越南青花小考以大阪館藏越南青花雙鳥紋盤為例〉,《收藏》2010年05期(2010),頁34-37。
2. 譚旦冏,〈菲律賓出土的中國瓷器〉,《故宮季刊》第一卷第二期,頁61-72。
3. 譚旦冏〈明青花的青和花〉,《故宮學術季刊》第二卷第三期,頁35-48。
4. 譚旦冏,〈貿易瓷與宮廷瓷〉,《故宮季刊》第三卷第一期,頁13-22。
5. 余佩瑾,〈《陶冶圖冊》所見乾隆皇帝的理想官窯〉,《故宮學術季刊》第三十卷第三期,頁185-235。
6. 宋伯胤,〈「陶人」唐英的「知陶」與「業陶」-試論唐英在中國陶瓷史上的地位與貢獻〉,《故宮學術季刊》第十四卷第四期,頁65-84。
7. 廖寶秀,〈宣德官窯豐富性之研究上〉,《故宮學術季刊》第十六卷第一期,頁87-154。
8. 廖寶秀,〈宣德官窯豐富性之研究下〉,《故宮學術季刊》第十六卷第二期,頁109-172。
9. 余佩瑾,〈郎世寧與瓷器〉,《故宮學術季刊》第三十二卷第二期,頁1-37。
10. 余佩瑾,〈殷弘緒書簡所見陶瓷樣式及相關問題〉,《故宮學術季刊》第三十四卷第三期,頁123-168。
11. 翁宇雯,〈真主的追隨者:明武宗及其官窯回回文器皿〉,《故宮學術季刊》 第二十九卷第二期,頁147-222。
12. 謝明良,〈十五世紀中國陶瓷及其有關問題〉,《故宮學術季刊》第十七卷第二期,頁123-146。
13. 徐文琴,〈明末清初景德鎮瓷器的市民趣味興起〉,《故宮學術季刊》第七卷第四期,頁81-118。
14. 陳健文,〈從文面圖像看內亞高加索種游牧民族與華夏的早期接觸〉,《故宮學術季刊》第二十九卷第二期,頁77-114。
15. 張志慧,〈漢代漆器文飾初探(四)─鹿紋〉,《故宮文物月刊》第64期,頁67-75。
16. Eva Ströber,〈強者奧古斯都的陶瓷收藏兼及麥森陶瓷的創燒〉,《故宮文物月刊》2009年第320期,頁106-116。
17. 黃浩庭,〈晚明瓷器紋飾中的盆景與瓶花〉,《故宮文物月刊》2014年第374期,頁104-113。
18. 翁宇雯,〈淺談明代官窯瓷器中的伊斯蘭要素〉,《故宮文物月刊》2010年第326期,頁24-35。
19. 陳志鈞,〈晚明景德鎮民窯青花瓷在北京市場的地位〉,《景德镇陶瓷》1986年第3 期,頁70-72。
20. 李熊熊,〈嘉靖瓷畫“白鹿圖”的來歷〉,《東方收藏》2016年第3期,頁51-52。
21. 彭明瀚,〈江西纪年墓出土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2017年第一期,頁24-47。
22. 吳若明,〈明清民窑青花瓷片的产生及其吉祥寓意〉,《陶瓷科學與藝術》2007年五月,頁47-50。
23. 吳若明,〈迎合_微變与程式化_晚明外銷瓷裝飾圖像的西風東漸〉,《藝術探索》第31卷第四期(2017),頁23-31。
24. 甘淑美,〈荷蘭的漳州窯貿易〉,《福建文博》2012年01期(2012),頁12-22。
25. 成耆仁,〈大航海時代的中國、日本貿易瓷以及歐洲燒製瓷器〉,《歷史文物月刊》2015:3,頁82-90
26. 朱裕平,〈青花瓷上的龍紋〉,《上海工藝美術》1998年02期(1998),頁8-9。
27. 余佩瑾,〈內蒙古出土的元青花高足杯及相關問題〉,《故宮學術季刊》2015年33-2期(2015),頁。
28. 吳若明,〈萬歷外銷瓷器上的鹿紋裝飾研究——從巴黎吉美博物館藏相關青花瓷器說起〉,《南方文物》2012年03期(2012),頁112-118。
29. 坂井隆,〈肥前陶磁の輸出と鄭氏・バソテン王国〉,《東南アジア歴史と文化》1993年22期(1993),頁67-94。
30. 巫靜宜,〈探險.海盜.貿易瓷─淺繪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轉運的中國貿易瓷地圖〉,《故宮文物月刊》2003年248期(2003),頁。
31. 李可榮,〈漫談景德鎮民窯青花〉,《景德鎮陶瓷》2012年03期(2012),頁。
32. 李曉,〈淺析克拉克瓷紋飾——與晚明内銷青花瓷比較〉,《榮寶齋》 2010:5,頁194-203
33. 辛婷,〈論荷蘭東印度公司與明末清初克拉克瓷發展演變〉,《中國陶瓷》2011:9,頁35-36,47
34. 周雯祥,〈明宣德青花龍紋造型探微〉,《景德鎮陶瓷》2013年02期(2013),頁28-30。
35. 邱雪婷,〈從景德鎮龍紋瓷器看明代社會變遷〉,《文化藝術研究》2013年04期(2013),頁27-36。
36. 姚澄清,〈江西研究克拉克瓷的新進展——三談江西紀年墓出土的“芙蓉手”〉,《景德鎮陶瓷》1999年Z1期(1999),頁62-67。
37. 施茜,〈從克拉克瓷到芙蓉手樣式瓷_清初中國海禁与日本制瓷業在歐洲之崛起〉,《裝飾》2015年11期(2015),頁82-84。
38. 翁宇雯,〈藍白輝映—院藏明代青花瓷展〉,《故宮文物月刊》2016年394期(2016),頁。
39. 耿東升,〈十六至十八世纪景德镇外销瓷的欧洲艺术风格〉 《收藏家》 2005:10,頁29-36
40. 張小青,〈淺論西方文化對人物花鳥紋飾外銷瓷的影響〉,《景德鎮陶瓷》2015年04期(2015),頁30-31。
41. 張錯,〈風格定器物─元「至正型」青花瓷在西方的整理及實踐〉,《故宮文物月刊》2007年291期(2007),頁。
42. 莫拉•瑞納爾迪; 曹建文; 羅易扉,〈克拉克瓷器的歷史與分期〉,《南方文物》2005年03期(2005),頁83-85。
43. 陳立立,〈克拉克瓷盤與葬俗〉,《民俗研究》2004年04期(2004),頁88-99。
44. 黄曉红,〈論鈷料在青花瓷藝術中的作用〉,《中國陶瓷》2014:9,頁87-89
45. 傅宋良,〈福建平和發現的克拉克瓷大盤〉,《文物》2001年11期(2001),頁85-92。
46. 馮小琦,〈歷代陶瓷器龍紋演變系列專稿之七明代瓷器上的龍紋裝飾(二)〉,《藝術市場》2005年04期(2005),頁54-57。
47. 馮小琦,〈歷代陶瓷器龍紋演變系列專稿之九明代瓷器上的龍紋裝飾(四)〉,《藝術市場》2006年03期(2006),頁50-51。
48. 馮小琦,〈歷代陶瓷器龍紋演變系列專稿之八明代瓷器上的龍紋裝飾(三)〉,《藝術市場》2005年05期(2005),頁82-83。
49. 馮小琦,〈歷代陶瓷器龍紋演變系列專稿之十一明代瓷器上的龍紋裝飾(六)〉,《藝術市場》2006年05期(2006),頁64-65。
50. 馮小琦,〈歷代陶瓷器龍紋演變系列專稿之十明代瓷器上的龍紋裝飾(五)〉,《藝術市場》2006年04期(2006),頁52-53。
51. 馮小琦,〈歷代陶瓷器龍紋演變系列專稿之六明代瓷器上的龍紋裝飾(一)〉,《藝術市場》2005年03期(2005),頁52-55。
52. 楊得鴻,〈元青花瓷龍紋淺識〉,《收藏家》2014年03期(2014),頁49-54。
53. 萬明,〈明代青花瓷西傳的歷程:以澳門貿易為中心〉,《海交史研究》2010:2,頁42-55
54. 熊寰,〈克拉克瓷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2006年03期(2006),頁。
55. 趙旻,〈從元青花瓷龍鳳紋談起〉,《中原文物》2010年01期(2010),頁110-112。
56. 劉昌兵,〈海外瓷器貿易影響下的景德鎮瓷業〉,《南方文物》2005:3,頁66-75
57. 劉海英,劉玉立,〈明朝萬曆克拉克瓷裝飾風格研究〉,《美術大舞台》2012:7,頁121-122
58. 謝明良,〈十七世紀中國赤壁賦圖青花瓷碗-從台灣出土例談起〉,《故宮文物月刊》2011年335期(2011),頁。
59. 謝明良,〈澎湖發現的十七世紀日本肥前青花瓷〉,《故宮文物月刊》2008年303期(2008),頁。
60. 譚旦冏,〈貿易瓷和宮廷瓷〉,《故宮季刊》1968年3期(1968),頁13-22。
61. 楊俊艷,〈瓷器上的鹿紋裝飾〉,《收藏》2017年11期,頁136-137。
62. 姚澄清,孫敬民,姚連紅,〈試談廣昌紀年墓出土的青花瓷盤〉,《江西文物》1990年02期,頁86-90。
63. 高阿申,〈瓷器百鹿圖考〉,《收藏家》2014年02期,頁39-47。
64. 吳若明, an Intersection of Chinese porcelain manufacture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of Kraak porcelain,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Research, Vol: I. Issue XXVIII, June 2015, pp. 203-215.
65. Christine Ketel, Identification of export porcelains from early 17th Century VOC shipwrecks and the linkage to their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pp.1-14
66. Lion-Goldschmidt, Daisy. Les porcelaines chinoises du palais de Santos. In: Arts asiatiques, tome 39, 1984. pp. 5-72;
五、圖錄
1. 汪慶正、白安等主編,《上海博物館與英國巴特勒家族所藏十七世紀景德鎮瓷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
2. 林屋晴三主編《世界陶瓷全集:江戶》第八冊,東京:小學館,1978年。
3. 金沢陽,《古染付と祥瑞》,東京:出光美術館,2013年。
4.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爐火純青--嘉靖及萬曆官窯瓷器》,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09年。
5. 重隆金子,《トプカプ宮殿の中国陶磁》全二卷,東京:講談社,1987年。
6. 藤岡了一主編,《世界陶瓷全集:明》第十四冊,東京:小學館,1976年
7. De Matos, Maria Antónia Pinto, Jean-Paul Desroches, Chinese export porcelain: from the Museum of Anastácio Gonçalves in Lisbon, Philip Wilson 1996
8. Jörg, Christiaan J. A., Jan van Campen, Chinese ceramics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Rijksmuseum, Amsterdam :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msterdam 1997
9. Krahl, Regina, Chinese Ceramics in the Topkapi Saray Museum, Istanbul Topkapı Sarayı Müzesi, Directorate of the Topkapi Saray Museum by Sotheby's Publications, 1986
10. Pope, John Alexander, Chinese porcelains from the Ardebil shrin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Freer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1956
11. Vinhais, Luísa, Jorge Welsh, Kraak Porcelain: The Rise of Global Trade in the Late 16th and Early 17th Centuries, Lisboa 2008
六、圖版資料庫
1. The British Museum
http://www.britishmuseum.org/research/collection_online/search.aspx
2. Keramiekmuseum Princessehof
http://collectie.princessehof.nl
3. MatrizNet, the on-line collective catalogue of Portuguese Museums
http://www.matriznet.dgpc.pt/MatrizNet/BemVindo.aspx
5. Rijksmuseum
https://www.rijksmuseum.nl
6. Staatliche Kunstsammlungen Dresden – Porzellansammlung
http://skd-online-collection.skd.museum
7.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http://collections.vam.ac.uk/search/?q=Cera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