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雅雯 |
---|---|
論文名稱: |
《集篆古文韻海》文字研究 |
指導教授: | 陳廖安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78 |
中文關鍵詞: | 杜從古 、集篆古文韻海 、傳抄古文 、戰國文字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24 下載:2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集篆古文韻海》宋人杜從古撰,是繼《汗簡》、《古文四聲韻》以後,作為傳抄古文字編的集大成之作。但其自成書以來卻罕為世人所知,直至清人阮元搜訪四庫未收書,《集篆古文韻海》才被編選入《宛委別藏》之一。本論文以文字學的角度切入研究《集篆古文韻海》,最重要的研究重點在於糾正學界對版本的錯誤認識,以及彰顯本書保存字形的價值。全文共分為六章,各章論述重點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問題意識與研究動機,指出杜從古《集篆古文韻海》有利於傳抄古文與出土文獻合證。並透過研究方法與步驟來梳理字形,以求彰顯本書價值。
第二章「《集篆古文韻海》述要」,首先介紹作者杜從古生平,以及糾正學界以為《集篆古文韻海》僅存《宛委別藏》一孤本的認識,並釐清與比較《集篆古文韻海》現存三個版本間的體例、源流與傳抄差異。
第三章「《集篆古文韻海》引青銅銘文研究」,本章主要利用今存宋人金文著錄,儘可能比對《集篆古文韻海》雜參青銅銘文的字例,並對字形予以分析,改正錯誤的釋文。本論文中各字例考釋的字形表,同時也指出該字形收錄於徐在國《傳抄古文字編》的頁碼,學界可據改正後的成果兩相參考。
第四章「《集篆古文韻海》引唐代碑銘研究」,本章主要將《集篆古文韻海》與唐代以「古文」書刻的〈碧落碑〉、〈陽華岩銘〉比對。整理《集篆古文韻海》引用的情形,並對其引用〈碧落碑〉、〈陽華岩銘〉有助於形體理解者,予以分條地考釋說明。
第五章「《集篆古文韻海》之研究價值」,本章細部地提出《集篆古文韻海》校補唐宋碑刻、《汗簡》、《古文四聲韻》的貢獻,並整理《集篆古文韻海》的變異現象,證實其構形與戰國文字有高度相關。
第六章「結論」,總結本論文的研究成果、敘述研究侷限與未來展望。
關鍵字:杜從古、集篆古文韻海、傳抄古文、戰國文字
一、古籍(依年代先後為序)
(梁)顧野王:《大廣益會玉篇》,北京:中華書局(《古代字書輯刊》),1987年7月。
(宋)司馬光:《類篇》,北京:中華書局(《古代字書輯刊》),1984年12月。
(宋)丁度等編:《集韻》(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述古堂影宋鈔本影印),1985年5月。
(宋)杜從古:《集篆古文韻海》,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影印《宛委別藏》本),1988年2月。
(宋)杜從古撰、丁治民校補:《集篆古文韻海校補》,北京:中華書局(《古代韻書輯刊》),2012年10月。
(宋)洪適:《隸釋.隸續》,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宋)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北京:中華書局(《宋人著錄金文叢刊》),1986年5月。
(宋)呂大臨、趙九成:《考古圖‧續考古圖‧考古圖釋文》,北京:中華書局(《宋人著錄金文叢刊》),1987年2月。
(宋)王俅:《嘯堂集古錄》(上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上海涵芬樓景印蕭山朱氏藏宋刊本),1979年。
(宋)楊仲良撰、李之亮校點:《皇宋通鑑長編記事本末》(第四冊),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遼)釋行均:《龍龕手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廣編》景印江安傅氏雙鑑樓藏宋刻本),1981年。
(元)陶宗儀:《書史會要》,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三)》,1992年10月一版一刷。
(元)楊桓:《六書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27冊),1983年。
(元)楊銁:《增廣鐘鼎篆韻》,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阮元輯:《宛委別藏》,1998年2月。
(明)毛扆:《汲古閣珍藏秘本書目》,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世善堂藏書目錄及其他一種》(清嘉慶五(庚申)年(1800)士禮居刊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6月初版。
(清)吳大澂:《說文古籀補》(三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3月初版。
(清)吳玉搢:《金石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1936年12月初版。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8月。
(清)孫星衍:《平津館鑑藏書籍記(附補遺、續編)》,上海:商務印書館,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1936年6月初版。
(清)張鑒等撰、黃愛平點校本:《阮元年譜(繁體版)》,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1月。
(清)畢沅:《關中金石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1936年12月初版。
(清)葉德輝:《書林清話‧古今藏書家紀版本》,臺北:世界書局,楊家駱主編:《中國目錄學名著第二集》,1983 年10月四版。
(清)趙紹祖輯:《求古精舍金石圖》,臺北:新文豐,《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第七),1979年。
(清)鄭珍:《汗簡箋正》,臺北:藝文印書館,1991年1月。
(清)繆荃孫:《藝風堂文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574冊),1994~2002年。
(清)繆荃孫著,黃明、楊同甫標點:《藝風藏書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歷代書目題跋叢書第二輯》,2007年6月。
(清)謝啟昆:《小學考》,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2月初版。
(明國)倫明:《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附校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
(日)釋空海:《篆隸萬象名義》,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0月。
二、專書(依編著者姓氏筆畫為序)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6月。
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編撰:《甲骨文字詁林》(全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5月。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侯馬盟書》,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10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3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7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釋文》(全六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1年10月。
王國維:《王國維先生全集初編》,臺北:大通書局有限公司,1976年7月。
王國維:《觀堂集林(外二種)》,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
王輝:《古文字通假釋例》,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4月。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
北京圖書館古籍出版編輯組編:《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五)經部小學類》,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年8月。
白於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全十四卷)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0年10月再版。
李零、劉新光整理:《汗簡、古文四聲韻》,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2月。
李學勤:《失落的文明》,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12月。
李守奎編著:《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吳良寶:《先秦貨幣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杜忠誥:《說文篆文訛形釋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9年2月初版修訂。
沈治宏、劉琳主編:《現存宋人著述總錄》,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8月一版一刷。
林申清編著:《明清著名藏書家‧藏書印》,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10月。
林夕主編、孫學雷、薑尋副主編:《中國著名藏書家書目匯刊,近代卷,26》,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10月一版一刷。
林志強:《古本《尚書》文字研究 》,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系統編:《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古籍善本書錄》,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增訂。
季旭昇:《說文新證》(上下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02年10月。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3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
施安昌:《唐代石刻篆文》,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4月。
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全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1月。
秋禾、少莉編:《舊時書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12月,2006年7月重印。
胡厚宣主編:《甲骨文合集釋文(二)》,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8月。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增訂本)》,濟南:齊魯書社,1981年1月。
高明編著:《古陶文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3月。
高明、葛英會編著:《古陶文字徵》,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2月。
高明:《古文字學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
高明、塗白奎:《古文字類編(增訂本)》(全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
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7月。
陳松長主編:《馬王堆帛書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6月。
陳昭容:《秦系文字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年7月。
袁仲一、劉鈺:《秦文字類編》,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11月。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11月。
馬飛海、汪慶正、馬承源:《中國歷代貨幣大系—先秦貨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
徐中舒主編、漢語大字典字形組編:《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5年8月。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年5月。
徐穀甫、王延林合著:《古陶字彙》,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年5月。
徐在國:《隸定古文疏證》,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徐在國:《傳抄古文字編》(全三冊),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11月。
徐在國:《戰國文字論著目錄索引》(全三冊),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4月。
徐在國:《古老子文字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徐剛:《古文源流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一版一刷。
徐寶貴:《石鼓文整理研究》(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月。
孫海波:《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9月。
孫慰祖主編、蔡進華、張健、駱錚編:《古封泥集成》,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11月。
孫慰祖、徐谷富:《秦漢金文彙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4月。
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郭沫若著、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石鼓文研究、詛楚文考釋》(《考古學專刊甲種第十一號》),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年10月。
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郭沫若全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年9月。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書目》(上)(甲編卷一‧經部小學類),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7年8月。
商承祚:《說文中之古文考》,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5月。
許學仁:《古文四聲韻古文研究—古文合證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3月。
許進雄:《簡明中國文字學(修訂版),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2月。
張守中:《中山王 器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2月。
張頷:《古幣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5月。
張傳保修、陳訓正、馬瀛纂:《民國鄞縣通志》,上海:上海書店,1993年。
張光裕、黃錫全、滕壬生:《曾侯乙墓竹簡文字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1月。
張光裕主編、袁國華合編:《包山楚簡文字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2年11月。
張昇編:《《永樂大典》研究集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6月。
張光裕主編、袁國華合編:《郭店楚簡研究(第一卷文字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6年4月再版。
張富海:《漢人所謂古文之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4月。
張新俊、張勝波:《新蔡葛陵楚簡文字編》,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8月。
董蓮池:《新金文編》(上中下冊) ,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年10月。
黃錫全:《汗簡注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8月。
黃德寬、陳秉新:《漢語文字學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二版一刷。
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曾憲通:《長沙楚帛書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2月。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九店楚簡》,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5月。
裘錫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2月再版。
趙學清:《戰國東方五國文字構形系統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
趙振鐸:《集韻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2006年1月。
趙立偉:《魏三體石經古文輯證》,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9月。
齊白石:《齊白石全集‧第八卷篆刻》,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6年10月一版一刷。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
劉釗:《出土簡帛文字叢考》(出土思想文物與文獻研究叢書第十九種),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3月初版。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劉釗:《新甲骨文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
劉昭瑞:《宋代著錄商周青銅器銘文箋證》,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
冀淑英纂:《自莊嚴堪善本書目》,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初版。
謝承仁編:《楊守敬集‧第七冊》,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1997 年。
羅福頤主編:《古璽彙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12月一版,1994年6月二刷。
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4月出版。
三、專書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為序)
于豪亮:〈說引字〉《于豪亮學術文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月),頁74~76。
王丹:〈《古文四聲韻》重文間的關係試析〉《漢字研究(第一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6月,頁238~243。
朱德熙:〈釋 〉《朱德熙文集》(第五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9月,頁1~2。
何琳儀、程燕:〈釋戹——兼釋齊家村H90西周甲骨〉《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頁69~73。
吳哲夫:〈《宛委別藏》簡介〉,收於王秋桂、王國良主編:《中國圖書‧文獻學論集》,臺北:明文書局,1983年9月初版,頁527~553。
李學勤:〈說郭店簡“道”字〉《簡帛研究(第三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頁40~43。
李家浩:〈楚墓竹簡中的“昆”字及從“昆”的字〉《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頁306~317。
李零:〈出土發現與古書年代的再認識〉《李零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2月,頁22~57。
沈寶春:〈段、桂注證《說文解字》古文引《汗簡》、《古文四聲韻》的考察〉《漢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頁217~235。
邢文:〈數字卦與《周易》形成的若干問題〉,收於鄭吉雄主編:《周易經傳文獻新銓》,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0年1月,頁55~78。
季旭昇:〈《召南‧甘棠》「勿翦勿拜」古義新證〉《詩經古義新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94年3月初版,1995年3月增訂版,頁37~43。
林澐:〈讀包山楚簡劄記七則〉《林澐學術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5月,頁19~21。
孫常敘:〈曶鼎銘文通釋〉《孫常敘古文字學論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頁163~261。
許文獻:〈楚系從 之字再釋〉,收於許錟輝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許錟輝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4年9月,頁219~270。
許學仁:〈《古文四聲韻》古文合證例釋稿(一)〉《第七屆中國文字學全國討會論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主辦,1997年10月15~17日,頁1~26。
許學仁:〈《古文四聲韻》古文合證稿(二)〉《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所主編,1996
年4月,頁197~236。
陳偉武:〈試論晚清學者對傳抄古文的研究〉《第二屆國際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1999年,頁857~881。
陳劍:〈據戰國竹簡文字校讀古書兩則〉,《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2003年10月,頁371~381。
陳劍:〈釋造〉,收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北京: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頁55~100。曾憲通:〈論《汗簡》古文之是非得失——讀《汗簡注釋》有感〉《曾憲通學術文集》,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頁429~434。
曾憲通:〈論齊國“ ”及其相關問題〉,收於廣東黃炎文化研究會等編:《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頁619~636。
馮時:〈商代麥作考〉,收於馮時、丁原植:《古文字與古史新論》,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頁187~202。
楊樹達:〈敔 三跋〉《積微居金文說》(考古學專刊甲種第一號),北京:中國科學院出版,1952年9月,頁76。
裘錫圭:〈說以〉《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頁106~110。
裘錫圭:〈釋喦、嚴〉《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頁99~104。
裘錫圭:〈甲骨文中的見與視〉,收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編:《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5月10日~12日,頁1~5。
裘錫圭:〈釋“尌”〉,收於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11月,頁189-194。
趙平安:〈戰國文字中的鹽字及其相關研究〉《考古》,2004第8期,頁56~61。
劉信芳:〈從 之字匯釋〉,收於廣東黃炎文化紀念會、紀念容庚先生百年誕辰暨中國古文字學術研討會合編:《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頁607~618。
四、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為序)
丁延峰:〈《汲古閣珍藏秘本書目》的著錄體例及其價值述論〉《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9年06期,頁46~50。
丁治民、汪亮娟:〈《集篆古文韻海》校補舉例〉《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1月第26卷第1期,頁64~70。
于省吾:《碧落碑跋》《考古社刊》第五期,上海:上海書店印行,1936年12月,頁58。
于省吾:〈釋人、屍、仁、 、夷〉《大公報‧文史週刊》(天津)14期,1947年1月15日。
史傑鵬:〈包山楚簡研究四則〉《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頁62~65。
白於藍:〈《郭店楚墓竹簡》釋文正誤一例〉《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年第2期,頁90~92。
何琳儀:〈戰國文字與傳抄古文〉《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頁101~134。
何琳儀:〈郭店簡古文二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年9月第5期,頁1~3+6。
吳振武:〈試釋西周 簋銘文中的“馨”字〉《文物》,2006年第11期,頁61~62。
吳振武:〈戰國 (廩)字考察〉《考古與文物》,1984年第4期,頁80~87。
呂朋林:〈《汗簡》音切考校(上)〉《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8年第一期,頁15~19。
呂朋林:〈《汗簡》音切考校(下)〉《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8年第二期,頁 45~49。
李天虹:〈楚簡文字形體混同、混訛舉例〉《江漢考古》,2005年3期,頁83~87。
李守奎:〈古文字字編類著作的回顧與展望〉《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1月第48卷第1期,頁123~129。
李守奎:〈關於古文字編體例的一些思考〉《華夏文化論壇》,2006年00期,頁116~121。
李綉玲:〈夏竦《古文四聲韻》之構形現象舉隅探析〉《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2009年6月第二十八卷第二期,頁111~134。
李運富:〈漢字形體的演變與整理規範〉《語文建設》,1997年03期,頁21~24。
李學勤:〈戰國題銘概述〉(上)《文物》,1959年07期,頁50~54
李學勤:〈戰國題銘概述〉(下)《文物》,1959年09期,頁58~61。
李學勤:〈戰國題銘概述〉(中)《文物》,1959年08期,頁60~63。
李零:〈關於碬、碫兩字的再認識〉,《書品》2011年第6期,頁32~35。
李春桃〈淺談傳抄古文資料對古漢語研究的重要性〉《古漢語研究》,2012年03期,頁61~66。
周祖謨:〈《新集古文四聲韻》與《集古文韻》辨異〉《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9年第1期,頁7~9。
季旭昇:〈說釐〉《中國文字(新36期)》,臺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1月,頁1~16。
徐中舒:〈怎樣考釋古文字〉《出土文獻研究(第一輯)》,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6月,頁213~218。
徐中舒:〈怎樣研究中國古代文字〉《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11月,頁1~7。
徐在國:〈談隸定古文中的義近誤置字〉《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8年第六期,頁25~26。
徐剛:〈衛宏《古文官書考述》〉《中國典籍與文化》,2004年第四期,頁78~84。
袁本良:〈鄭珍《汗簡箋正》論略〉《貴州文史叢刊》,2001年第3期,頁36~40。
馬國權:〈金文字典述評〉《中國文史論叢》,1980年第4輯,頁27~46。
曹建國、張玖青:〈李商隱《字略》真偽考辨〉《文學遺產》,2004年第三期,頁54~60。
郭子直:〈記元刻古文《老子》碑兼評《集篆古文韻海》〉《古文字研究(第廿一輯)》,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0月,頁349~360。
陳奇:〈鄭珍對古文的研究〉《貴州文史叢刊》,1987年第二期,頁115~121。
陳煒湛:〈碧落碑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2002年02期,頁27~33
陳榮軍:〈《汗簡》研究綜述〉《鹽城工學院學報》,2004年第四期,頁44~47。
陳邦懷:〈戰國《行氣玉銘》考釋〉《古文字研究(第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6月,頁187~193。
曾憲通:〈三體石經古文與說文古文合證〉,《古文字研究(第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6月,頁273~288。
曾憲通:〈說繇〉,《古文字研究(第十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7月,頁23~36。
湯餘惠:〈略論戰國文字形體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第一版),頁9~100。
舒大剛:〈論日本傳《古文孝經》決非“隋唐之際”由我國傳入〉《四川大學學報》,2002年第二期,頁110~117。
黃錫全:〈《汗簡》、《古文四聲韻》中之《義雲章》「古文」的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廿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3月,頁465~487。
黃錫全:〈《汗簡》、《古文四聲韻》中之石經、《說文》「古文」的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頁433~463。
黃錫全:〈利用《汗簡》來考釋古文字〉《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頁135~151。
裘錫圭:〈史牆盤銘解釋〉《文物》,1978年第3期,頁25~32。
裘錫圭:〈殷墟文字考釋七篇〉《湖北大學學報》,1990年第1期,頁52~53
劉雨、張亞初:〈商周族氏銘文考釋舉例-摘自《商周青銅器族氏銘文的資料和初步研究》〉,《古文字研究(第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6月,頁31~41。
劉樂賢:〈《說文》“法”字古文補釋〉,《古文字研究(第廿四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頁464~467。
劉釗:〈談史密簋銘文中的“ ”字〉《考古》,1995年第05期,頁434~435。
潘天禎:〈《秘本書目》收錄書的歸屬問題〉,《圖書館雜誌》,1986年第1、2期,頁數39~42+46;57~60。
蔣德平:〈從楚簡心出字看《集韻》增收的或體〉《商業文化‧教科縱橫》,2007年5月,頁141~142+110。
龍宇純:〈甲骨文金文 字及其相關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4 本下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3年12月,頁405~433。
魏啟鵬:〈楚簡〈老子〉柬釋〉,《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香港:三聯書店,1999年8月),頁208~259。
寶雞市考古研究所、扶風縣博物館:〈陝西扶風五郡西村西周青銅器窖藏發掘簡報〉《文物》,2007年08期,頁4~27。
顧新民:〈夏竦與《古文四聲韻》〉《南方文物》,1987年第一期,頁89~90。
五、網站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為序)
凡國棟:〈《用曰》篇中的“寧”字〉,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09
戶內俊介:〈上博楚簡《姑成家父》第9簡“ (回)”字考釋〉,復旦大學古文字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19
王丹:〈《汗簡》、《古文四聲韻》研究綜述〉,復旦大學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年4月25日首發。網址: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767
王丹:〈《汗簡》、《古文四聲韻》傳抄古文試析〉,復旦大學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年4月28日首發。網址: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773
白於藍:〈釋“ ”〉,復旦大學古文字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123
何有祖《讀〈上博六〉劄記》,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址: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6
孟蓬生:〈“法”字古文音釋——談魚通轉例說之五〉,復旦大學古文字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42
季旭昇:〈說覃鹽〉,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址: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732
林清源:〈釋「葛」及其相關諸字〉,復旦大學古文字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63
張崇禮:〈釋“瘟氣”〉,復旦大學古文字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64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研讀劄記(二)〉,復旦大學古文字研究中心,網址: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43。
陳劍:〈甲骨金文舊釋“ ”之字及相關諸字新釋(上中下)〉,復旦大學古文字研究中心,網址: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80(上)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81(中)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82(下)
陳偉:〈《讀上博六》條記〉,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址: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7
程少軒:〈試說“雟”字及相關問題〉,復旦大學古文字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380。
單育辰:〈釋 〉,復旦大學古文字研究中心,網址: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004
蘇建洲:〈楚文字訛混現象舉例〉,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jianbo.org/admin3/2010/xuedeng014/sujianzhou.htm
蘇建洲:〈讀《上讀(六)‧用曰》筆記五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44
六、學位論文(依發表先後為序)
林素清:《戰國文字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73學年度。
許學仁:《戰國文字分域與斷代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75學年度。
劉端翼:《汗簡與汗簡箋正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80學年度。
林清源:《楚國文字構形演變研究》,臺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85學年度。
林美娟:《說文解字古文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88學年度。
陳立:《戰國文字構形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92學年度。
李綉玲:《《古文四聲韻》古文探賾》,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97學年度。
楊慧真:《《汗簡》異部重文的再校訂》,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02年。
國一姝:《《古文四聲韻》異體字處理訛誤的考析》,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02年。
江梅:《碧落碑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04年。
李春桃:《傳抄古文字綜合研究》,長春:吉林大學歷史文獻學博士論文,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