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青青
論文名稱: 幼兒經驗課程之個案研究
指導教授: 廖鳳瑞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幼兒經驗課程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9下載:18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索幼兒經驗課程的內涵與意義,並了解幼兒園內幼兒經驗課程的內涵。研究對象為中部幼兒園大班組兩位幼兒,研究者對其進行幼兒園的生活進行連續六週的現場觀察與錄影,期間並對兩位幼兒及其帶班教師進行訪談,以了解他們對課程的描述與觀感。研究發現如下:
    一、 經驗課程的內涵包含幼兒在幼兒園中的一切經驗,其中包含幼兒對課程的知覺與感受,以及幼兒所未察覺的經驗。經驗課程與正式課程、教師知覺課程及教師運作課程間有所差異,具有獨特性。
    二、 幼兒所知覺到的課程未必都能表達出來,幼兒對課程的喜好及經驗無法由參與程度加以判別。
    三、 幼兒對於課程的喜好受到家庭經驗所影響,但教師的支持與接納得以支持幼兒的喜好與興趣。
    四、 幼兒不喜歡的課程包含:難度過高的認知課程、溝通不良的美語課以及與負面情緒相關的事件。
    五、 在帶班教師以教師主導的團體教學為主的情境下,等待時間成了幼兒們建立友誼的時刻。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發現討論相關議題,並提出研究經驗課程的主題與研究方法上的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hildren’s experienced curriculum in the kindergarten. The subjects are two 5-year-old boys who attend a kindergarten in central Taiwan. After six weeks of intensive on-site observation, video recording, and interviews, the researcher has analyzed the gathered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se two preschoolers’ descriptions and feelings of the curriculum.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include:
    1. The experienced curriculum consists of the curriculum children have perceived and not perceived. The experienced curriculum is unique, and different from the formal curriculum, the teacher perceived curriculum, or the teacher operational curriculum.
    2. Children verbally express only part of the curriculum they have perceived. Their participations are irrelevant to their attitudes toward the curriculum.
    3. Families’ experiences can influence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 curriculum while teacher’s supports can encourage and enhance children’s interests.
    4. The curriculum children dislike includes the cognition-oriented courses beyond their comprehension, English lessons with communication problems, and events related to the negative emotion.
    5. In the situation of group teaching controlled by the teacher, children will use the waiting time to develop their friendship.

    This study also discusses the related issues, and lists several suggestions on future research topics and method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目的‧‧‧‧‧‧‧‧‧‧‧‧ 1 第二節 名詞釋義‧‧‧‧‧‧‧‧‧‧‧‧‧‧‧‧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經驗課程的相關概念‧‧‧‧‧‧‧‧‧‧‧ 7 第二節 經驗課程與幼兒教育評鑑‧‧‧‧‧‧‧‧ 19 第三節 經驗課程的相關研究‧‧‧‧‧‧‧‧‧‧‧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9 第一節 研究歷程‧‧‧‧‧‧‧‧‧‧‧‧‧‧‧‧ 29 第二節 研究場景與對象‧‧‧‧‧‧‧‧‧‧‧‧‧ 31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41 第四章 研究發現‧‧‧‧‧‧‧‧‧‧‧‧‧‧‧‧‧‧ 49 第一節 不同版本的企鵝班的故事‧‧‧‧‧‧‧‧ 49 第二節 注音符號課‧‧‧‧‧‧‧‧‧‧‧‧‧‧‧ 64 第三節 數學課‧‧‧‧‧‧‧‧‧‧‧‧‧‧‧‧‧ 76 第四節 校外教學‧‧‧‧‧‧‧‧‧‧‧‧‧‧‧‧ 92 第五節 美語課‧‧‧‧‧‧‧‧‧‧‧‧‧‧‧‧‧ 106 第六節 被遺忘的「等待」時間‧‧‧‧‧‧‧‧‧‧ 118 第七節 喜歡vs.不喜歡‧‧‧‧‧‧‧‧‧‧‧‧‧ 130 第五章 省思與建議‧‧‧‧‧‧‧‧‧‧‧‧‧‧‧‧‧‧ 155 第一節 省思與再討論‧‧‧‧‧‧‧‧‧‧‧‧‧‧ 155 第二節 我的省思‧‧‧‧‧‧‧‧‧‧‧‧‧‧‧‧ 171 第三節 建議‧‧‧‧‧‧‧‧‧‧‧‧‧‧‧‧‧‧ 176 參考文獻‧‧‧‧‧‧‧‧‧‧‧‧‧‧‧‧‧‧‧‧‧‧‧ 181 圖表目次 圖3-1-1 研究流程圖…………………………………………… 29 表3-2-1 企鵝班8月27日至8月31日之一週課程安排…… 35 表4-1-1 8月27日觀察紀錄……………………………………50 表4-1-2 9月7日觀察紀錄…………………………………… 53 表4-2-1 9月6日觀察紀錄…………………………………… 64表4-3-1 9月11日數學課觀察紀錄……………………………77 表4-4-1 8月30日校外教學觀察紀錄…………………………95 表4-4-2 9月7日校外教學觀察紀錄………………………… 101 表4-6-1 8月21日企鵝班的教室紀錄……………………… 119 表4-6-2 8月16日教室觀察紀錄…………………………… 121 表4-7-1 陽陽與亮亮喜歡的課程活動……………………… 130 表4-7-2 陽陽與亮亮不喜歡的課程活動…………………… 138

    一、中文部分:
    朱則剛(1996):建構主義知識論對教學與教學研究的意義。教育研究雙月刊,49期,39-45。
    李子建、黃顯華(1996):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台北:五南。
    吳永軍(1996):教學過程中潛在課程的若干分析。教育資料文摘,37卷,1期,86-96。
    吳芝儀、李奉儒譯,Patton,M. Q.著(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璧純(1997):建構主義取向的教學—師生交互猜測、相互成長的活動。教育資料與研究,18期,17-20。
    林生傳(1998):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卷,3期,1-14。
    林佩蓉、歐姿秀(1995):高密度環境下幼兒適應歷程之探討─以一所都會幼稚園為例。幼兒教育研討會論文集(pp.1-17)。屏東:屏東師範學院。
    林佩蓉(1998):近十年國內幼兒園課程與教學模式研究之回顧與未來研究趨勢。幼兒教育的昨日、今日與明日─開創幼教新世紀研討會論文集(pp.1-30)。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系。
    林玉體(1990):一方活水。台北:信誼。
    周淑惠、江麗莉(1995):我國幼稚園評鑑制度。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pp.327-358)。台北:師大書苑。
    金瑞芝(2001):幼兒之學校經驗認知-不同幼稚園課程取向之比較。國科會專案NSC89-2413-H-133-007。
    胡幼慧(1996):多元方法:三角交叉檢視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pp.271-285)。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高敬文(1987):發現學習課程的基本理念。載於「從發現學習邁向統合學習:教師手冊」(pp.10-15)。台北:信誼。
    張芬芬(1998):國小新生班級常規學習學習中的潛在課程及其省思-由Philip W.Jackson的觀點談起。初等教育學刊,第六期,111-126。
    莊采珂(1999):多元文化課程方案的實施-學生經驗課程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政傑(1983):「課程概念剖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第25期,149-174。
    黃政傑(1986):潛在課程概念評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第28期,163-182。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政傑(1993):質化研究的原理與方法。載於黃政傑等著: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pp.1-46)。台北:漢文。
    黃政傑(1996):以潛在課程落實開放教育。教師天地,第81期,31-35。
    黃政傑(1996):課程改革。台北:漢文書局。
    黃月嬋(1999):師院生體育經驗課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龍立(1997):建構主義教學的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18期,1-6。
    賈馥茗主編, Dewey,J.著(1992)。經驗與教育,台北:五南。
    蔡敏玲(1996):詮釋性研究的一個可能方式:我如何建構婷婷和穎的故事。載於黃政傑等著: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pp.71-114)。台北:漢文。
    廖鳳瑞譯,Katz, L. G.著 (1986):專業的幼教老師。台北:信誼。
    廖鳳瑞(1997):本土開放式幼兒教育之實踐與評估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歐用生(1981):課程研究方法論。高雄:復文。
    蔡清田(1998):建構主義取向的課程設計。課程與教學季刊,1卷,3期,15-30。
    鄭毓信(1998):建構主義與數學教育,數學傳播,22卷,3期,36-49。
    盧素碧(1995):幼兒教保活動設計範例:大、中、小班活動銜接。台北:文景。
    蕭昭君(1996):教室中的主人與客人--花蓮鄉下學童經驗課程:觀察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偏遠地區的教育診斷理論與實務的探究研討會論文集,1-37。

    二、英文部分:
    Armstrong, J. & Sugawara, A. (1989).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their day care experiences.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49, 1-15.
    Fivush, R. (1984). Learning about School:The development of kindergartners’ school scripts. Child Development, 55, 1697-1709.
    Hatch, J. A. (1990). Young Children as informants in classroom studie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5, 251-264.
    Katz, L. G. (1993). Multiple perspectives on the quality of early childhood progra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5 041).
    Katz, L. G.(1993). Five perspectives on q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 Perspectives from ERIC/EECE : A monograph series,No.1.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60 101).
    Klein, M. F. (1990).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 Creating your own agenda. New York :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Klein, M. F.(1991). The politics of curriculum decision – making : Issues in centralizing the curriculum. New York : Albany.
    Klein, M. F. & Goodlad, J. I. (1978). A study of curriculum decision making in eighteen selected countr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06 093).
    Morgan-Fleming , B. & Doyle , W. (1997). Children’s interpretations of curriculum event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 13(5),499-511.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1991). Accreditation criteria and procedures. Washington: NAEYC.
    Reifel, S.(1988). Children’s thinking about their early education experiences. Theory Into Practice,27(1),62-66.
    Rogers , V. (1989) . Assessing the curriculum experienced by children. Phi Delta Kappan , May 1989,714-717.
    Wiltz , N. W. (1997). Four-year-olds’ perceptions of their experiences in high and low quality child care . Doctoral dissertation .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Wiltz, N. W. & Klein , E. L. (2001).“What do you do in child care?”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high and low quality classroom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6, 209-236.
    Zais, R. S. (1976). Curriculum : Principles and foundations. New York : Thomas Crowell.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