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佩心
Wang, Pei-Hsin
論文名稱: 理想與實踐的辯證:廣東安那其主義者海內外活動之考察(1911-1927)
The Dialogue between Ideals and Practices: Investigating Cantonese Anarchists' Activ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1911-1927)
指導教授: 黃克武
Huang, Ko-W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4
中文關鍵詞: 無政府共產主義社會革命人際網絡工團主義抵制日貨政府國家威權
英文關鍵詞: anarcho-communism, social revolution, networks, unionism, nation-state, Japanese boycott, government, authority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H.013.2018.A0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58下載:2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安那其主義是中國轉型時期的一個流行思潮,在中國新文化運動和激進化政治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過去研究多集中於清末民初,第一代安那其主義者的思想研究,較少關注新文化運動以降的安那其人物、思想與運動。本文以第二代中國安那其主義的主要人物——廣東安那其者和他們主張的安那其共產主義為主要研究對象。本文嘗試從人際網絡、生活思想、政治文化與社會運動的三種視角,來解析轉型時期廣東安那其主義者思想中蘊含的個人價值與社會建設意義。

    理想與實踐是本文的兩個重要元素,各別佔據了一半篇幅。實踐篇考察廣東安那其主義者的實踐網絡以及他們在漳州、廣州與南洋的實作經驗,理想篇經由梳理安那其主義者的社會革命觀點的發展歷程,再現安那其主義思想與時代對話和互動。文末以憲政權力與民族國家概念的淵源考察,檢視安那其主義者核心用語「國家」、「政府」與「威權」的真實內涵與意圖。藉由對比安那其主義者的理想與實踐,本文意在呈現出安那其主義思想在歷史情境下的實踐面向與運動能量,同時藉由安那其主義者的實作經驗及其特色——跨域流動與漸進溫和,來思考安那其主義的思想價值和歷史意義。

    During the intellectual transition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narchism was a prevailing political theory, and i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New Culture Move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adical politics. Past scholarships mostly focused on the period of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China, when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Chinese anarchists emerged as key figures in setting the ton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project, with little notice on the people, theories and movement of the later anarchists. This thesis, however, aim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major players in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Chinese anarchists, the Cantonese anarchists, who were the disciples of Chinese anarchism–anarcho-communism and were responsible for bringing Chinese anarchism to its peak at the turn of 1920. From the aspects of networks, living philosophy, political culture and social movement,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disclose the undercurrents of individual values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in anarcho-communism.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wo main parts–ideals and practices. The ideals part has two sections, the first one serves as the introductory chapter, which delineat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narchism and its time by discussing the changing concept of social revolution in anarchist theory. The following two chapters describe practices that reveal Cantonese anarchists’ trans-regional network and their activities in Zhangzhou, Guangzhou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final chapter returns to theoretical analysis by comparing the notion and the social foundation of constitutional power in its Western origin with that in Chinese context, with a special attention to Cantonese anarchists’ connotations of critical political terms “nation,” “government,” and “authority.” By juxtaposing the ideals and practices, this thesis not only aims to the present how did anarchists put their thoughts into practices, but also re-assesses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anarcho-communism from the aspect of its pragmatic gradualism.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6 壹、 思想特色 6 貳、 實踐運動 10 參、 安那其主義在南洋 15 肆、 安那其者的反政府主張 1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 20 壹、 研究定義 20 貳、 研究方法 21 參、 章節安排 25 第二章 廣東安那其主義的萌芽 27 第一節 反抗之先:對抗專制的武器 28 第二節 凡事更新:社會革命為究竟 30 壹、 超越政治:與同盟會的求同存異 32 貳、 持續進化:改良與革命的協奏曲 37 第三節 師復主義:新世代的革命典範 44 壹、 道德修養:人格改造與個體實踐 48 貳、 革命風起:世界視野下的平民之聲 54 參、 繼往開來:平民教育與工團組織 59 第四節 積極建設:自由的社會主義 68 壹、 社團組織:口舌筆墨與勞動工會 68 貳、 時代浪潮:新文化運動的激盪 75 一、 互助與勞動:新時代的倫理基礎 75 二、 建設與問題:新生活的具體操作 77 參、 國共情仇:重塑革命心理與方法 82 第三章 廣東安那其主義者在南洋的活動 85 第一節 革命南傳:廣東安那其主義者下南洋 90 第二節 網絡浮現:1919年抗日貨運動 94 第三節 教育改革:君子宋木林 111 第四節 言論開展:報人吳鈍民 120 第五節 伏流暗襲:二〇年代跨域活動和炸彈客黃素英 128 第四章 廣東安那其主義者在南中國的活動 144 第一節 閩南護法區:體制內改革的嘗試與挫敗 144 壹、 模範中國:文化教育的革新 147 貳、 夢醒時分:與護法軍政府的離異 149 第二節 廣州工會:職業自由組織的興盛與衰亡 152 壹、 新生組織:衝破傳統與桎梏 155 貳、 粵人治粵:地方民主的追求 161 參、 組織改組:工團自治的落實 165 肆、 現實政治:遭遇到的困難與阻力 168 第五章 「無政府」核心概念與其時代侷限 178 第一節 憲政理性:西歐主權國家的法治與社群精神 179 第二節 承認主權:道德菁英的國家關懷 182 壹、 胡適:才德傾向的憲政 182 貳、 陳獨秀:絕對價值的專政 187 第三節 否定政府:道德平民的社群生活 191 一、 威權與信權 194 二、 法律與信約 196 三、 集權與合作 197 第四節 風頭漸消:缺失社會基礎的觀念 199 第六章 結論 204 第一節 廣東安那其主義餘音 204 第二節 安那其革命的特點與意義 207 壹、 革命的時間與空間 209 貳、 革命的網絡與性格 213 參、 革命的理想與實踐 215 肆、 革命的平凡與日常 219 附錄一 廣東安那其主義者人際網絡簡圖 222 徵引文獻 223

    壹、工具書與原始資料
    一、工具書
    1.中共中央馬克斯、列寧、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研究室,《五四時期期刊介紹》,第三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59。
    2.周南京主編,《世界華僑華人辭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3.林博愛主編,《南洋名人集傳(一)》,檳城:南洋名人集傳編輯處,1924。
    4.黃競初,《華僑名人故事錄》,長沙:商務印書館,1940。

    二、檔案
    (一)新加坡國立大學圖書館藏 (Colonial Office files)
    CO 537 Confidential General and Confidential Original Correspondence, 1759-1955 (Great Britain Colonial Office)
    1.907 Activities of Kuo Ming Tang in Malaya (Gov. 295/1922)
    2.908 Political Intelligence Bureau, January Bulletin (Gov. 7610)
    3.909 Political Intelligence Bureau, February Bulletin (Gov. 14164)
    4.913 Political Intelligence Bureau, June Bulletin (Gov. 36778)
    5.924 Political Intelligence Bureau, April/June (Gov. 43847)
    6.930 Political Intelligence Bureau, March (Gov. 15928)
    7.931 Political Intelligence Bureau, April (Gov. 20157)

    CO 717 Federated Malay States Original Correspondence, 1920-1951 (Great Britain Colonial Office)
    1.41 Despatches (1925 Jan. - Apr.)

    (二)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 1919-1980. Marlborough, England: Adam Matthew Digital, 2009.
    1.FO 371/3695 Anti-Japanese boycott in Shantung and Straits (1919)
    2.FO 371/3696 Anti-Japanese boycott (1919)
    3.FO 371/5331 China: Bolshevik activities (1920)
    4.FO 371/6602 China: Anarchist leaflets (1921)

    (三)Annual Reports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1885-1941. Ed. Jarman Robert. Slough, UK: Archive Editions, 1998
    1.Volume 7, 1915-1921.

    三、報紙期刊
    (一)新家坡國立大學數位化報紙
    1.《叻報》(新加坡)1920.01.03
    2.《檳城新報》(檳城)1920.01.06

    (二)全國報刊索引資料庫
    1.《人民週刊》(廣州)3期(1926)
    2.《北京大學學生週刊》(北京)9號、12號(1920)
    3.《民鐘》(新會)6期(1923);21期(1927)
    4.《努力週報》(北京)4期(1922)
    5.《東方雜誌》(上海)19卷8期(1922)
    6.《晨報副刊》(北京)1921年11月17日
    7.《新世紀》(巴黎)1號、6號、20號(1907)
    8.《新青年》(上海)75期(1920)
    9.《廣東機器工會旬刊》(廣州)2-4期(1926)
    10.《學匯》(北京)108期、130期(1923);477期、489期、509-513期(1925)
    11.《嚮導》(廣州)69期(1924)、112期(1925)

    四、個人文集與史料集成
    1.坂井洋史、嵯峨隆編,《原典中國アナキズム史料集成》,第7卷,東京:綠蔭書房,1994。
    2.李石曾,《李石曾最新革命論著》,上海:革命週報,1928。
    3.沙東迅編,《勞働者》,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
    4.帕米爾書店編輯部編,《劉師復文集》,臺北:帕米爾書店,1980。
    5.梁紹文,《南洋旅行漫遊記》,上海:中華書局,1933。
    6.楊進發編著,《吳鈍民政論集》,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1995。
    7.葛懋、蔣俊、李興芝編,《無政府主義思想資料選(上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8.葛懋、蔣俊、李興芝編,《無政府主義思想資料選(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9.劉師復編,《民聲(雜誌第一期至第三十三期合訂本)》,香港:龍門,1967。

    五、回憶錄、口述訪談、校刊
    1.王聿均訪問、謝文孫紀錄,《莫紀彭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
    2.本地薑,〈永遠不能忘記的母校〉,收入於養正學校編,《養正學校金禧紀念刊》,新加坡:養正學校,1956,頁48。
    3.朱兆昌述,〈梁冰弦先生的生平和近況〉,收入於養正學校編,《養正學校金禧紀念刊》,新加坡:養正學校,1956,頁50-51。
    4.沙東汛,〈九訪中共廣東党的創建見証人──訪問黎昌仁先生記錄〉,《紅廣角》,2011年8期,頁29-30。
    5.沙東汛,〈九訪中共廣東党的創建見証人──訪劉石心(一)〉,《紅廣角》,2011年6期,頁31-32。
    6.沙東汛,〈九訪中共廣東党的創建見証人──訪譚祖蔭(一)〉,《紅廣角》,2011年4期,頁28-29。
    7.英以權,〈我的母校〉,收入於養正學校編,《養正學校金禧紀念刊》,新加坡:養正學校,1956,頁46-47。
    8.海隅孤客(梁冰弦),《解放別錄》,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
    9.黃藝博,〈無政府主義者在廣州搞工會活動的回憶〉,收入於政協廣東省廣州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廣州文史資料》,5輯,廣州:政協廣東省廣州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62,頁1-15。
    10.劉石心口述,〈關於無政府主義活動的點滴回憶〉,收入於葛懋、蔣俊、李興芝編,《無政府主義思想資料選(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11.鄭良樹、安煥然,《寬柔記事本末》,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05。
    12.鄭佩剛,〈無政府主義在中國的若干史實〉,收入於葛懋、蔣俊、李興芝編,《無政府主義思想資料選(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頁939-971。
    13.韓江中學,《韓江中學50週年校慶紀念特刊》,檳城:韓江華文學校董事會,2000。
    14.羅大明、孫律西、梁復燃、譚竹山、馬少芳,〈大革命時期廣東工運情況的回憶〉,《廣東文史資料:中國國民黨「一大」史料專輯》,42輯(1984),頁144-175。

    貳、專文專著
    一、中文學位論文與單篇論文
    1.王建生,〈五四前後廣州無政府主義者與工運〉,《廣州黨史》,(2011)。
    2.王遠義,〈無政府主義概念史的分析〉,《台大歷史學報》,33卷(2004),頁399-425。
    3.安煥然,〈南學模範——中華、養正、尊孔與寬柔的音源語系譜〉,《源》,2014卷2期(2014),頁17-19。
    4.吳國安、鍾健英,〈五四運動前後福建報刊的興起與發展〉,《黨史研究與教學》,1991年6期(1991),頁69-78。
    5.李丹陽,〈Ab合作在中國個案研究──真(理)社兼其他〉,《近代史研究》,2002年1期,頁43-77。
    6.李丹陽,〈Ab合作在中國個案研究──真(理)社兼其他〉,《近代史研究網》,(2012)。http://jds.cass.cn/Item/22466.aspx。查閱時間2017年,6月5日。
    7.李丹陽、劉健一,〈一個安那其布爾什維克的悲劇——斯托帕尼在上海〉,《百年潮》,2003年卷3期,頁45-50。
    8.周麗卿,〈政治、權力與批判:民初劉師復派無政府團體的抵抗與追求〉,《國史館館刊》,2014年12期(2014),頁1-30。
    9.昆廷‧斯金納(Quentin Skinner)著,任軍峰譯,〈觀念史中的意涵與理解〉,《思想史研究》,第一輯,上海:上海人民,2006。
    10.金觀濤、劉青峰,〈從「群」到「社會」、「社會主義」——中國近代公共領域變遷的思想史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5期(2001.6 ),頁1-66。
    11.金觀濤、劉青峰,〈試論中國式的自由主義——胡適實驗主義和戴震哲學的比較〉,收入於劉青峰、岑國良編,《自由主義與中國近代傳統——「中國近現代思想的演變」研討會論文集(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頁167-200。
    12.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著,譚翠鶯、曹義恆譯,〈東亞的現代性與革命:區域視野中的中國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5卷3期(2005),頁8-16。
    13.師澤偉,〈近代中國無政府主義思潮流變研究(1924-1941)〉(長春:東北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
    14.徐艱奮,〈從〈益群報〉看英屬馬來亞的新聞政策〉,《新馬華族文化史論叢》,新加坡:新社,1999。
    15.高力克,〈杜威與五四新自由主義〉,收入於劉青峰、岑國良編,《自由主義與中國近代傳統——「中國近現代思想的演變」研討會論文集(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頁289-306。
    16.張朋園,〈胡適與梁啟超──兩代知識分子的親和與排拒〉,《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5卷下期(1986),頁81-108。
    17.張慧卿,〈閩南護法區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05。
    18.曹世鉉,〈東亞三國(韓、中、日)無政府主義的比較〉,《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6卷2期(2005),頁53-58。
    19.梁裕康,〈語言、歷史、哲學──論 Quentin Skinner 之政治思想方法論〉,《政治科學論叢》,2006卷28期(2006.6 )。
    20.許紀霖,〈中國自由主義的烏托邦——胡適與「好政府主義」討論〉,《近代史研究》,5期(1994),頁115-133。
    21.陳衛民,〈南方工會再探——廣東機器工會剖析〉,《史林》,4期(1991),頁65-71。
    22.黃有東,〈黃文山與「五四」時期的無政府思潮〉,《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9卷3期(2008.9 ),頁28-32。
    23.楊芳燕,〈道德、正當性、近代國家:五四前後陳獨秀的思想轉變及其意涵〉,收入於邱毓芬編,《自由主義與人文傳統:林毓生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台北:允晨文化,2005,頁339-373。
    24.楊芳燕,〈激進主義、現代情境與中國無政府主義之崛起〉,《台大歷史學報》,33卷(2004),頁365-397。
    25.葉鐘鈴,〈吳鈍民與吉隆坡益群報〉,《新馬華族文化史論叢》,新加坡:新社,1999。
    26.墨子刻(Thomas A. Metzger),〈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方法上的一些問題──一個休謨後的看法〉,《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1986卷2期(1986.9 ),頁38-52。

    二、中文專書
    1.中國勞工運動史續編委員會編,《中國勞工運動史》,第一卷,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理事會,1984。
    2.中國鐵路工會廣州鐵路分局委員會,《廣州鐵路分局工人運動史稿(1898-1950)》,廣州:中國鐵路工會廣州鐵路分局委員會,1990。
    3.方修編,《馬華新文學大系(八):劇運特輯一集》,吉隆坡:星洲世界書局,1972。
    4.方修編,《馬華新文學大系(四):小說二集》,新加坡:星洲世界書局,1971。
    5.王汎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台北:聯經,2017。
    6.安井伸介,《中國無政府主義的思想基礎》(台北:五南,2013)。
    7.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台北:允晨文化,2004。
    8.克拉勃(Hugo Krabbe)著,王檢譯,《近代國家觀念》,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09。
    9.呂芳上,《革命之再起:中國國民黨改組前對新思潮的回應(1914-192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
    10.呂芳上,《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11.宋森傳編寫組,《宋森傳》,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
    12.李怡,《近代中國無政府主義思潮與中國傳統文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13.李澤厚、劉再復,《告別革命:回望二十世紀中國》,增訂第五版(香港:天地圖書,2005)。
    14.李繼鋒、郭彬、陳立平,《袁振英傳》,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9。
    15.杜贊奇著,王憲明譯,《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代史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16.尚世昌,《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勞工運動──以建黨至清黨為主要範圍》,台北:幼獅出版社,1992。
    17. 尚世昌,《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勞工運動──以建黨至清黨為主要範圍》,台北:幼獅出版社,1992。
    18.昆廷‧斯金納(Quentin Skinner)著,任軍峰譯,〈觀念史中的意涵與理解〉,《思想史研究》,第一輯,上海:上海人民,2006。
    19.林金枝,《華僑華人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20.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著,孫宜學譯,《中國革命中的無政府主義》,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21.徐艱奮,《馬來亞《益群報》風雲錄》,新加坡:新社,2003。
    22.莫里斯‧邁斯纳(Maurice Meisner)著,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編譯組譯,《李大釗與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起源》,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9。
    23.莫里斯‧邁斯纳著,張寧、陳銘康等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主義與烏托邦主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4.陳三井,《八十文存——大時代中的史家與史學》,臺北:秀威,2017。
    25.陳定炎、高宗魯,《一宗現代史實大翻案——陳炯明明與孫中山、蔣介石的恩怨真相》,香港:Berlind Investment Ltd.,1997。
    26.湯庭芬,《無政府主義思潮史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27.楊貞德,《轉向自我——近代中國政治思想上的個人》,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9。
    28.楊進發,《新馬華族領導層的探索》,新加坡:新加坡青年書局,2007。
    29.萬家安,《尊坤史事鈎沉》,吉隆坡:當代史料研究室,2008。
    30.路哲,《中國無政府主義史稿》,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31.趙振祥、閻立峰、蔣細定、侯培水、吳建省、陳華嶽,《菲律賓華文報史稿》,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
    32.劉明逵,《中國工人運動史》,第二卷,廣州:廣東人民,1998。
    33.蔡國裕,《1920年代初期中國社會主義論戰》,台北:台灣商務,1988。
    34.蔣俊、李興芝,《中國近代的無政府主義思潮》,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
    35.鄧中夏,《中國職工運動簡史(1919-1926)》,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三、外文論著
    1.Bantman, Constance、Bert Altena, eds. Reassessing the Transnational Turn : Scales of Analysis in Anarchist and Syndicalist Studies, Routledge Studies in Cultural History, vol. 33. New York: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15.
    2.Chan, Ming Kou. "Labor and Empire: The Chinese Labor Movement in the Canton Delta, 1895-1927." PhD diss, Standford University, 1975.
    3.Crump, John. "Anarchism and Nationalism in East Asia." Anarchist Studies 4, no. 1 (1996): 45-64.
    4.Dirlik, Arif. "Anarchism and Question of Place: Thoughts from the Chinese Experience." In Anarchism and Syndicalism in the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World, 1870-1940, edited by Steven Hirsch、Lucien van der Walt. Leiden: Brill, 2010.
    5.Graham, Robert, ed. Anarchism : 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Libertarian Ideas. 3 vols. Vol. 1. Montreal ; New York: Black Rose Books, 2005.
    6.Hwang, Dongyoun. "Korean Anarchism before 1945: A Regional and Transnational Approach." In Anarchism and Syndicalism in the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World, 1870-1940, edited by Steven Hirsch、Lucien van der Walt, 95-130. Leiden: Brill, 2010.
    7.Hwang, Dongyoun. Anarchism in Korea : Independence, Transnationalism, and the Question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1919-1984.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2016.
    8.Joll, James. The Anarchists. 2d ed. London: Methuen, 1979.
    9.Khoo, Kay Kim. "The Beginnings of Political Extremism in Malaya, 1915-1935." PhD diss, University of Malaya, 1973.
    10.Krebs, Edward S. Shifu : Soul of Chinese Anarchism.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1998.
    11.Maximoff, Grigori P. "Constructive Anarchism: The Debate on the Platform," accessed May 1st, 2018. https://libcom.org/library/constructive-anarchism-debate-platform-g-p-maksimov.
    12.McLaughlin, Paul. Anarchism and Authority : A Philosophical Introduction to Classical Anarchism. Aldershot, England ; Burlington, VT: Ashgate, 2007.
    13.Rapp, John A. Daoism and Anarchism : Critiques of State Autonomy in Ancient and Modern China. 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 2012.
    14.Yong, Ching Fatt. (楊進發) The Origins of Malayan Communism. Singapore: South Seas Society, 1997.
    15.Yong, Ching Fatt. The Origins of Malayan Communism. Singapore: South Seas Society, 1997.
    16.嵯峨隆,《近代中囯アナキズムの硏究》,東京都:硏文出版,1994。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