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士翔 Lin, Shih-Siang |
---|---|
論文名稱: |
《史記》信陵君敘事及其後世形象 The Narrative and Posthumous Image of Lord Xinling in the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
指導教授: |
賴貴三
Lai, Kuei-San |
口試委員: |
蔣秋華
Jiang, Qiu-Hua 傅武光 Fu, Wu-Guang 賴貴三 Lai, Kuei-San |
口試日期: | 2023/12/18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0 |
中文關鍵詞: | 史記 、司馬遷 、信陵君 、戰國四君 、敘事學 、排名 |
英文關鍵詞: |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Sima Qian, Lord Xinling, Four Lords of the Warring States, Narrative Studies, Ranking |
研究方法: | 個案研究法 、 主題分析 、 歷史研究法 、 比較研究 、 敘事分析 、 內容分析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0207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10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碩士學位論文以「《史記》信陵君敘事及其後世形象」為題,嘗試將信陵君獨立於戰國四君(孟嘗君、平原君、春申君)之外,討論先秦史料與《史記》對於信陵君的載述,同時以「下士養客」作為觀察標的,找出信陵君在歷史軌跡中,文人評價的褒、貶之因。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提出獨立信陵君研究之因,也回顧學界相關的研究成果,並揭示章節安排緣由與旨趣。第二章為「《史記》以前的信陵君論述」,試圖以戰國晚年與秦末漢初為分界,歸納其意義。第三章為「太史公筆下的信陵君敘事」,有別於過往學者的視角,本章重新探尋太史公的觀點與敘事意圖。第四章為「下士養客的文人評價」,本章以信陵君「下士養客」,作為觀察標的,試圖從歷代詩作文論中,找著信陵君受文人褒與貶的載述,另外,亦嘗試追索文獻,以數據分析文人心目中戰國四君的排名,總得「信陵君第一,平原君居亞,孟嘗、春申各居第三、第四」的結論。第五章為「結論」,統合全文研究成果。附錄一為「詠信陵君詩詞資料彙編」,以時代編目,收唐以前1首、唐12首、宋5首、元3首、金3首、明34首、清122首,共有182首詠信陵君之詩詞,以供學界佐參。
This master's thesis, titled "The Narrative and Posthumous Image of Lord Xinling in the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attempts to isolate Lord Xinling from the Four Lords of the Warring States (Lords Mengchang, Pingyuan, and Chunshen). It discusses the portrayal of Lord Xinling in pre-Qin historical records and the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with a specific focus on the theme of "lower-ranked officials hosting guests." This theme serves as a lens to explore the varying commendations and criticisms of Lord Xinling throughout historical trajectories.
Chapter One serves as the introduction, explaining the motivation and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the rationale for focusing solely on Lord Xinling, and a review of related scholarly work, along with the structure and aims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Discourses on Lord Xinling Prior to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aims to contextualize his significance between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the early Han dynasty. Chapter Three, "Narratives of Lord Xinling in the Eyes of Sima Qian," diverges from previous scholarly perspectives, reexamining the viewpoints and narrative intentions of Sima Qian. Chapter Four, "Literati Evaluation of Hosting Guests by Lower-Ranked Officials," focuses on Lord Xinling’s practice of hosting guests. This chapter seeks to uncover the literary praise and criticism of Lord Xinling through poems and essays across dynasties and attempts to trace the ranking of the Four Lords of the Warring States in the eyes of literati, concluding with "Lord Xinling at the top, followed by Lord Pingyuan, with Lords Mengchang and Chunshen in the third and fourth positions." Chapter Five concludes by integrating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the entire thesis. Appendix I, "Compilation of Poems and Verses on Lord Xinling," categorizes poems from various dynasties: one from before the Tang, 12 from the Tang, five from the Song, three each from the Yuan and Jin, 34 from the Ming, and 122 from the Qing, totaling 182 pieces as a reference for scholars.
一、古籍原典
1. 漢‧司馬遷著,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1993年。
2. 漢‧司馬遷著,明‧凌稚隆輯校:《補標史記評林》,臺北:地球出版社,1992年3月。
3. 漢‧劉向:《說苑》,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4.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11月。
5. 漢‧班固:《七十二家集‧班蘭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6. 漢‧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3月。
7. 漢‧賈誼:《新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8. 漢‧東方朔:《七十二家集‧東方大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9. 漢‧王充:《論衡》,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10. 梁‧蕭統編,唐‧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1. 梁‧沈約撰,清‧萬承蒼等考證:《宋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2. 梁‧蕭子顯撰,清‧王祖庚等考證:《南齊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3. 唐‧劉知幾:《史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4. 唐‧韓愈撰,宋‧朱熹考異,宋‧王伯大音釋:《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15. 唐‧李白:《李太白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6. 唐‧王維撰,清‧趙殿成箋註:《王右丞集箋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7. 宋‧司馬光:《傳家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8. 宋‧鮑彪校注,元‧吳師道重校:《戰國策校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19. 宋‧黃震:《黃氏日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0. 宋:李昉:《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1. 宋‧劉敞:《公是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2. 宋‧邵雍:《伊川擊壤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23. 金‧王若虛:《滹南遺老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24. 元‧戴表元:《剡源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5. 明‧屠隆編:《歷朝翰墨選註》,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
26. 明‧沈長卿:《沈氏日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7. 明‧鄭賢:《古今人物論》,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
28. 明‧陳龍正:《幾亭外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9. 明‧張寧:《方洲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30. 明‧張居正:《張太岳先生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1. 明‧王志堅輯:《讀史商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2. 明‧梅守箕:《梅季豹居諸二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33. 明‧王世貞:《弇州續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34. 明‧黃淳耀:《陶菴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35. 明‧王象晉:《剪桐載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6. 清‧尤侗:《看鑑偶評》,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37. 清‧袁枚:《隨園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38. 清‧趙翼:《二十二史劄記》,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39. 清‧沈欽韓:《漢書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40. 清‧汪文麟修,清‧鄭紹淳纂:《(乾隆)上饒縣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
41.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9月。
42. 清‧王先謙:《漢書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43. 清‧王先謙:《後漢書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44. 清‧王先慎撰,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4月。
45. 清‧洪亮吉:《卷施閣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46. 清‧梁玉繩:《史記志疑》,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4月。
47.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3月
48. 清‧錢維喬:《竹初詩文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49. 清‧葉良儀:《餘年閒話》,北京 : 北京出版社,2000年。
50. 清‧錢維城:《錢文敏公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51. 清‧吳之騄:《孝經類解》,臺南縣 : 莊嚴文化,1997年。
52. 清‧徐鐸:《詩經提要錄》,臺南縣 : 莊嚴文化,1997年。
53. 清‧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
54. 清‧王隼:《大樗堂初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55. 清‧黃恩彤:《鑑評别錄》,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56. 清‧董誥輯:《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57. 清‧王士禎編:《唐人萬首絶句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58. 清‧清聖祖御定:《全唐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59. 清‧程哲:《蓉槎蠡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60. 清‧方中德輯:《古事比》,臺南縣 : 莊嚴文化,1995年。
61. 清‧姚振宗:《漢書藝文志條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62. 清‧翁心存:《知止齋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63. 清‧孫治:《孫宇台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64. 清‧林直:《壯懷堂詩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65. 清‧李驎:《虬峰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66. 清‧葉廷琯:《楙花盫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二、近人專著
1. 汪榮寶撰,陳仲夫點校:《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3月。
2.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書局,1991年9月。
3. 王基倫、洪淑苓:《四史導讀》,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8月。
4. 韓兆琦編著:《史記選注集說》,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3月。
5. 龔鵬程:《文學散步》,臺北,台灣學生,2003年9月。
6. 林偉毅:《法儒兼容:韓非子的歷史考察》,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11月。
7. 韓兆琦、張大可、宋嗣廉:《史記題評與詠史記人物詩》,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年1月。
8. 林聰舜:《《史記》的世界——人性與理念的競逐》,臺北:編譯館,2009年1月。
9. 蔣重躍:《韓非子的政治思想》,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
10. 周振甫編:《《史記》集評》,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年11月。
11. 傅亞庶:《孔叢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6月。
12. 繆文遠、繆偉、羅永蓮譯注:《戰國策》,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6月。
13. 許珍抄:《西漢傳播語境中的《史記》研究:以「一家之言」為中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12月。
14. 楊庭懿:《司馬遷的史學批判與《史記》的建構》,新北:花木蘭文化,2018年。
15. 林聰舜:《史記的人物世界》,臺北:三民書局,2020年7月。
三、外文譯著
1. 日‧柳田國男著,連湘譯:《傳說論》,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5年。
2. 德‧姚斯、霍拉勃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
3. 美‧宇文所安著,田曉菲譯:《他山的石頭記──宇文所安自選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
4. 德‧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著,洪漢鼎譯:《詮釋學:真理與方法;修訂譯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5. 以色列‧尤銳著,孫英剛譯,王宇校:《展望永恆的帝國:戰國時代的中國政治思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5月。
6. 美‧李惠儀著,文韜、許明德譯:《《左傳》的書寫與解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
7. 日‧宮崎市定著,張學鋒、馬雲超譯:《宮崎市定亞洲史論考(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8月。
8. 法‧馬塞爾‧莫斯:《禮物——古式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理由》,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8月。
9. 美‧杜潤德,丁波、丁慧添譯:《朦朧的鏡子:司馬遷筆下的衝突與矛盾》,北京:商務印書館,2023年5月,頁27。
四、學位論文
1. 蘇友竹:《魏公子評述的歷史變貌》,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2. 陳淑貞:《戰國四公子及其養士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3. 劉憶銘:《《史記》信陵君列傳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4年7月。
4. 趙晉:《戰國四公子研究──以先秦兩漢時期為中心》,黑龍江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3月。
5. 顏可:《戰國四公子養士問題研究》,湘潭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6年5月。
6. 劉承禮:《《史記》戰國四公子的形象特點與人物塑造藝術》,內蒙古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6 年6月。
7. 李向利:《《虎符》接受史研究》,西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7年3月。
8. 郭蕙娟:《《史記》戰國四公子傳中人物形象分析》,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中國文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8年。
五、期刊論文
1. 韓兆琦:〈讀《史記‧魏公子列傳》〉,《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1年第6期,1981年12月,頁24。
2. 晁福林:〈孟嘗君考〉,《學習與探索》第111期,1997年第4期,頁137。
3. 張鼎國:〈「較好地」還是「不同地」理解?──從詮釋學爭論看經典註疏中的詮釋定位與取向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9卷第3期,1999年9月,頁92-93。
4. 邵軒磊:〈作為研究方法的系譜學〉,《政治科學論叢》第34期,2007年12月,頁163-166。
5. 佐藤將之:〈《荀子》《呂氏春秋》「忠」論和「忠信」論之展開及其思想意義〉,《清華學報》第39卷第3期,2009年3月,頁479-480。
6. 肖振宇:〈對《史記》中魏公子的新思考〉,《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4期,2009年7月,頁10-11。
7. 王延:〈漢代政治變化對文人心態的影響〉,《河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4期,2009年12月,頁69。
8. 曾令愉:〈「太史公」之敘事自覺──解讀司馬遷「發憤著書」說〉,《中國文學研究》第34期,2012年7月,頁33-67。
9. 石曉博、楊美璽:〈戰國四公子風範及其性格探微〉,《唐都學刊》第30卷第5期,2014年9月,頁89。
10. 林聰舜:〈司馬遷修史志業中潛存的緊張性——正統與異端的兩面性及其消融〉,《成大中文學報》第45卷,2014年6月,頁63-96。
11. 王慧珍:〈作為「義務」的禮物交換——復讀馬塞爾·莫斯的《禮物》〉,《雲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4期,2015年11月,頁147。
12. 石睿涵:〈從「戰國四公子」管窺司馬遷的價值觀〉,《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2期,2017年4月,頁80-84。
13. 陳功文:〈賈誼《新書》結集及版本考述〉,《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8年第9期,2018年9月,頁85。
14. 林士翔:〈古人心中「戰國四君」排名訂定〉,《國文天地》第35卷第4期,2019年4月,頁77-82。
15. 邱詩雯:〈治要與成一家言:論《群書治要》對《史記》的剪裁與再造〉,《成大中文學報》第68期,2020年3月,頁68。
16. 李雲飛:〈略論歷代詠史詩中的信陵君形象〉,《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35卷第7期,2020年7月,頁14-17。
17. 朱露川:〈《漢紀》敘事特點與撰述旨趣的再認識〉,《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2020年12月,頁76。
18. 陳健文:〈「造神」還是「造勢」?──有關劉邦初起時期神化事蹟的考察〉,《淡江史學》第34期,2022年9月,頁1-23。
19. 沈潤遠:〈「起朝儀」與劉邦權威的再建:以《史記》為核心的觀察〉,《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第17卷第2期,2023年6月,頁10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