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盈盈 Chang, Ying-Ying |
---|---|
論文名稱: |
員林湖水坑地區的拓墾與產業發展(1755-1980) A study of exploitation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mountainside of Hushui area , Yuanlin(1755-1980) |
指導教授: |
張素玢
Chang, Su-Bing |
口試委員: |
溫振華
Wen, Chen-Hua 陳志豪 Chen, Chih-Hao 張素玢 Chang, Su-Bing |
口試日期: | 2022/07/27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2 |
中文關鍵詞: | 契約文書 、土地拓墾 、大武郡社 、員林湖水坑 、柑橘 、湧泉 |
英文關鍵詞: | contractual document, land development, Tavocul (Shetou), Hu-shui-keng in Yuan-lin, Tangerine, spring |
研究方法: | 歷史研究法 、 口述歷史研究 、 深度訪談法 、 田野調查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1751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87 下載: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依據官方統計資料、日日新報和田野調查,來探討湖水坑地區歷史變遷與產業的發展。首先從了解環境著手,呈現人地互動後形塑出湖水坑地區的人群活動,再者,透過清代土地契約文書與族譜的整理,解釋漢人如何利用租佃、承典及買賣等方式,從平埔族手中取得經營權。日治時期在交通建設、官方獎勵經濟產物等因素的影響,湖水坑地區的社會與經濟也發展到一定程度,隨著居民生活逐漸安定,經濟能力提升,文教也開始活絡,進而影響員林地區的教育文化。
研究發現,湖水坑地區的自然條件不利於農耕,卻適合果樹栽培,水源豐富的特殊性發展出「適性種植」的模式,加上相鄰市鎮員林在運輸與農產加工的有利條件,造就了這個沿山聚落在1980年代以前,都具有豐沛的經濟實力。隨著現代產業型態的改變與城鄉的差距拉大,湖水坑地區也不免逐漸沉寂了下來。
This report is to discuss the historical changes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Hu-shui-keng based on official statistics, Taiwan Daily News and field research. First, it will st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 this report figured out the resident activity of Hu-shui-keng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esident and environment. Next, it explained the ways how Chinese took over the management rights from Taiwanese Plains Indigenous Peoples through tenancy, pledge and sale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land contract documents and genealogy in Qing Dynasty.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government policies on transportation construction and economic products helpe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u-shui-keng. With the gradual stability of residents' live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economic capacity, culture and education had also become active, which in turn affects the education and culture of the Yuanlin.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natural conditions in Hu-shui-keng are not conducive to farming but are suitable for fruit cultivation. The adaptive planting was developed by the abundant water sources. Moreover, with th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ransportation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in neighboring towns of Yuan-lin, the areas along the mountains had abundant economic strength by the 1980s. With the change of modern industrial types and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Hu-shui-keng had gradually been at the wane.
一、史料、方志、報紙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 ,《認識臺灣古書契》,(臺北市:國家圖書館),2007。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陳文達,《臺灣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周璽,《彰化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2。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府輿圖纂要》,(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997。
劉良壁,《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993。
施添福,《臺灣堡圖》,(臺北市:遠流出版社),1996。
彰化縣文化局編,《彰化文獻》,(彰化縣:彰化縣文化局),2000。
彰化縣文化局編,《2006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八卦臺地研究論文集》,(彰化縣:彰化縣文化局),2006。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總編簒,《員林鎮志》,(彰化縣:員林鎮公所),2010。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上,(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99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私法物權編》,(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張偉仁、王世慶編,《臺灣公私藏古文書影本》,(臺北市: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77-198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土地制度考查報告書》,(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963。
施添福總纂,《臺灣地名辭書卷(卷十一 彰化縣)》,(南投縣: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4。
連橫,《雅堂文集》,(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3。
柯培元,《噶瑪蘭志略》,(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1。
吳文星、鄭瑞明等譯,《臺灣慣習記事》第四卷上第二號,(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安平縣雜記》,(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9。
臺中廳編,《臺中廳治一斑》,(臺中: 臺中廳),1916。
臺中廳編,《臺中廳統計摘要》,(臺中: 臺中廳),1917、1918。
臺中州編,《臺中州統計書》,(臺中: 臺中州),1925-1941。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第十一產業年報》,(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17。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柑橘產業調查書》,(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0。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に於ける芎蕉》,(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16。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番社采風圖考》,(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日日新報》
《臺灣日日新報》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新報》
《大英臺灣全圖》
二、專書
洪麗完,《臺灣古文書專輯》,(臺中市: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4。
張炎憲,曾品滄編,《楊雲萍藏臺灣古文書》,(臺北市:國史館),2003。
張素玢,《苗栗鯉魚潭巴宰族史暨古文書彙編》,(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2007。
陳秋坤、洪麗完編,《契約文書與社會生活(1600-1900)》,(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3。
陳哲三,《古文書與臺灣史研究》,(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9。
謝英從,《臺南吳郡山家族發展史:以彰化平原的開發為中心》,(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10。
陳宗仁,《彰化開發史》,(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
陳正祥,《臺灣地誌》中冊,(臺北:南天書局),1993。
施添福,《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987。
蔡青筠,《戴案紀略》,(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
陳肇興,《陶村詩稿》,(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邱美都,《探索泉州寮-百果山的春天》,(彰化縣:員林鎮公所),2007。
西川滿,《文藝臺灣》第1卷,(臺北市: 臺灣文藝家協會),1940。
張碧霞,《番仔崙的鹹酸甜:大家來寫村史》,(彰化縣:彰化縣文化局),2006。
山本三生等編,《日本地理大系第十一卷臺灣篇》,(東京:山本三生發行、凸版印刷株式會社本所分工場印刷),1930。
王御風、黃于津,《鳳梨罐頭的黃金年代》,(臺北:玉山社),2019。
陳正祥,《臺灣土地利用》,(臺北:臺大農業地理研究室),1950。
陳正祥,《臺灣地誌》(上冊、中冊),(臺北: 南天書局),1993。
賴昭呈總編輯,《林朝業集:朝業仙與員林人老照片(日本時代篇)》,(彰化縣:員林何醫院醫療事業集團),2003。
三、 期刊與研討會論文
王世慶,2004〈臺灣民間古文書之蒐集整理研究〉,收於氏著,《臺灣史料論文集 (上冊 )》,臺北市:稻香出版社,頁 367-379。
陳哲三,〈清代臺灣地方行政中「保」與「堡」考辨〉,《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7期,(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2008。
岸本美緒著,李季樺譯,〈妻可賣否?―明清時代的賣妻、典妻習俗〉,收於陳秋坤、洪麗完編,《契約文書與社會生活(1600-1900)》,(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1。
謝英從,〈大武郡社的社址、社域及地權的喪失〉,《彰化文獻》第1期,(彰化縣:彰化縣文化局),頁101-148,2000。
謝英從,〈清代漢人在八卦臺地的開發—以湖水坑為例〉,《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八卦臺地研究」論文集》,(彰化縣:彰化縣文化局),2006。
楊貴三,〈彰化縣自然地理特色之探討〉,《2007年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啟動彰化學》,(彰化:彰化縣政府),2007。
吳德功,〈觀榕根眼井記〉,收錄於《吳德功先生全集-瑞桃齋文稿》,(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992。
吳德功,〈遊湖水坑記〉,收錄於《吳德功先生全集-瑞桃齋文稿》,(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992。
吳德功,〈遊武東堡蜜柑宅記〉,《瑞桃齋文稿》,(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992。
張炳楠,〈鹿港開港史〉,收錄於《臺灣文獻》第19期,(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968。
施振民,〈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第36期,(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3。
余雅惠、薛雅惠,〈武東堡聚落發展與交通網路的形成〉,《2008年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市:彰化縣文化局),2008。
吳春景編著,〈湖水坑誌〉《明湖國小六十週年特刊》,(彰化縣:明湖國小),2017。
陳秋坤,〈俗例、番租與國家-清代臺灣岸裡社人和新港社人的田園租業(1740-1820)〉,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主辦,「明清司法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國際研討會」,2005。
林文凱,〈清代臺灣熟番地權的創設與流失:以竹塹社為個案的歷史分析〉,《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施添福教授榮退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1。
陳秋坤,〈從地主到豪族-土地資本、租佃制度與臺灣地主菁英階層的形成(1780-1862)〉,《臺灣商業傳統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6。
吳憶雯,〈淺談清代臺灣鬮書作為文獻史料的價值〉,《中正歷史學刊》第21期,(嘉義縣: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2018。
曾立維,〈日治時期新竹地區的農會與柑橘業之推廣〉,《臺灣文獻》第64卷第3期,(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3。
島田彌市,〈臺灣柑橘栽培摘要〉,《臺灣農事報》第48號,(臺北:臺灣農友會),1910。
古関喜之,〈臺灣香蕉產業發展與日本市場的關係〉,《臺灣文獻》第59卷第4期,(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6。
王振勳,〈臺灣日治時期霧峰地區的香蕉產銷研究〉,《朝陽人文社會學刊》第10卷第1期,(臺中市:朝陽科技大學人文暨社會學院),2012。
劉碧鵑、翁瑞亨,〈臺灣楊桃的產業現況及其永續經營〉,《農業世界雜誌》第229期,(臺中市: 農世股份有限公司農業世界雜誌社),2002。
四、學位論文
林家成,〈清代臺北地區產茶地的社會與經濟-以THDL所藏契約文書為中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林星雅,〈清代臺灣中部屯區沿山地帶開墾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所碩士論文,2015。
洪詩涵,〈濁水溪中游的移民拓墾與社會族群關係─以名間鄉新民村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余雅惠,〈武東堡生活網絡形成之探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9。
劉育嘉,〈清代彰化縣的開發〉,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5。
李羿德,〈日治時期紀念戳章之視覺圖像符號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曾立維,〈日治時期臺灣柑橘產業的開啓與發展〉,國立政治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賴建圖,〈日治時期臺灣鳳梨產業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陳怡文,〈亞太政治經濟結構下的臺日鳳罐貿易(1950-197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五、數位資料
中央研究院,GIS地理資訊系統,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二萬分之一臺灣堡圖》
國立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
2009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數位典藏服務網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文物查詢系統,https://collections.culture.tw/th_collectionsweb/ 。
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 ,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E=index.hpg。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數位典藏服務網,https://www.nlpi.edu.tw/DigitalResources/DigitalArchives。
國立臺中圖書館整理,《臺灣總督府檔案抄錄契約文書‧永久保存公文類纂》,國家文化資料庫,http://nrch.cca.gov.tw/ccahome/index.jsp。
『日治時期統計檔案』資料庫
國家文化資料庫典藏
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