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佳燕
論文名稱: 清末民初的女子教育思想:以《教育雜誌》(1909-1928)的相關內容為討論中心
指導教授: 廖隆盛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9
中文關鍵詞: 女子教育女學清末民初教育雜誌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96下載:5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雜誌往往是針對時事進行評述議論,通過研究雜誌,可以瞭解當時的知識份子、閱讀群眾所關注的問題及其表現的思想。
    中國傳統禮教社會,因「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女子教育為閨門內的家庭教育,內容要求女子「三從四德」、「女子無才便是德」。受列強交侵、國勢日蹙的影響,清末維新派、革命派紛紛提倡興女學以救亡圖存,清政府終也迫於時勢,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正式將女學納入學制,定「賢妻良母」為女子教育宗旨。進入民國後,由於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劇烈變動,女子教育思想呈現出新舊過渡、轉型的爭議,有人反對「賢妻良母」並提出「男女平等教育」,有人仍支持「賢妻良母」或賦予新義,也有「超賢妻良母」思想的出現。
    商務印書館所發行的《教育雜誌》,創刊於清末宣統元年(1909年)正月,於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十二月終刊,歷時相當久,是研究清末民初教育發展的重要文獻,許多女子教育的研究均引用了《教育雜誌》的內容。不過目前中國近代女子教育的研究中,則尚未有以《教育雜誌》為主要討論對象的成果出現,本文旨在探討《教育雜誌》所反映的女子教育思想,並以1909-1928為時間斷限。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對商務印書館《教育雜誌》的創辦進行討論。第三章對晚清中國女學與《教育雜誌》早期的女子教育思想進行討論,略述從鴉片戰爭後新式女子教育的萌芽,兼論傳統女子教育思想以及清末維新派、革命派的興女學主張,與清政府的女學態度,最後分析清末時期《教育雜誌》的女子教育思想,內容側重於賢妻良母的教育宗旨、男女共學、色慾教育等。第四章以1912-1928年的《教育雜誌》內容為討論中心,受到當時教育輿論的影響,對女子教育的討論以家事教育、教育宗旨、男女同學、性教育為主。第五章為結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方法.......................................3 第三節 相關研究的回顧.......................................6 第二章 商務印書館《教育雜誌》的創辦 第一節 清末新教育的發展與商務印書館的文教事業.................10 第二節 《教育雜誌》創刊宗旨、主編及其讀者群...................16 第三章 晚清中國女學的興起與《教育雜誌》早期的女子教育思想 第一節 中國傳統女教思想.....................................26 第二節 清末(1840-1911)新式女子教育的萌芽與發展..............30 第三節 《教育雜誌》早期的女子教育思想 (1909-1911).............58 第四章 民初《教育雜誌》及其女子教育思想(1912-1928) 第一節 袁世凱統治時期(1912-1916)《教育雜誌》的女子教育思想.....74 第二節 北洋政府時期《教育雜誌》的女子教育思想(1917-1928).......89 第五章 結論............................................110 參考書目.................................................112

    一、專書
    .程謫凡,《中國現代女子教育史》,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盧燕貞,《中國近代女子教育史》,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盧玲,《圖說中國女性》,北京:團結出版社,2004年。
    .鮑家麟,《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台北:稻香出版社,1999年。
    .史敬環,《婦女教育》,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喬素玲,《教育與女性—近代中國女子教育與知識女性覺醒(1840-1921)》,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李又寧、張玉法主編,《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1842-1911)》,台北:傳記文學社,民64
    .杜學元,《中國女子教育通史》,貴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
    .鮑家麟等著,《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台北市:近代中國,2000年
    .鮑家麟,《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台北:稻香出版社,1999年。
    .雷良波、陳陽鳳、熊賢軍著,《中國女子教育史》,武漢出版社,1993
    .閻廣芬,《中國女子與女子教育》,保定市:河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
    .李又寧主編,《華族女性史料叢編(1)—女界鐘》,紐約天外出版社
    .徐輝琪,劉巨才,徐玉珍編,《中國近代女子運動歷史資料(1840-1918)》,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1年6月。
    .鄭永福、呂美頤,《近代中國婦女生活》,鄭州市: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劉寧元主編,《中國女性史類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羅蘇文,《女性與近代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王學哲、方鵬程,《勇往向前:商務印書館百年經營史(1897-2007)》,台北:台灣商務,2007年。
    .久宣,《出版巨擘-商務印書館》,台北:利豐出版社,1999年5月。
    .劉曾兆,《清末民初的商務印書館—以編譯所為中心之研究》,台北縣: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年。
    .莊俞、賀聖鼐編,《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國教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年9月。
    .茅盾,《我走過的道路》,北京巿: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民70
    .王建軍,《中國近代教科書發展研究》,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
    .商務印書館編,《商務印書館九十年》,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年。
    .商務印書館編,《商務印書館一百年》,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5月。
    .張人鳳編,《張菊生先生年譜》,臺北市:臺灣商務,1995。
    .汪家熔,《近代出版人的文化追求:張元濟、陸費奎、王雲五》,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2.08。
    .王雲五,《商務印書館與教育新年譜》,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2年。
    .李家駒,《商務印書館與近代知識文化的傳播》,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
    .俞筱堯、劉彥捷編,《陸費奎與中華書局》,北京:中華書局,2002
    .《陸費伯鴻先生年譜》,台灣中華書局,民66年
    .葉再生,《中國近代現代出版通史》第二卷,華文出版社
    .周邦道,《近代教育先進傳略初集》,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1年1月。
    .陳景磬,《中國近代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王立新,《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顧明遠主編,《世界教育大事典》,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張念宏主編,《中國教育百科全書》,北京市:海洋出版社,1991年8月
    .郝秉鍵譯注,《近代教育文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
    .鄭世興,《近代中外教育家思想》,台北:臺灣書店,民61
    .金以林,《近代中國大學研究》,北京:中央文獻研究出版社,2000年
    .黃士嘉,《晚清教育政策演變史(1862-1911)》,台北市:心理,2006年
    .李華興主編,《民國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邱志華編,《李石岑學術論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高平叔編,《蔡元培教育論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4月。
    .國立編譯館,《教育大辭書》,台北市:文景書局,2000年12月
    .康有為,《大同書》,台北市:帕米爾書店,1981年10月。
    .張念宏主編,《中國教育百科全書》,北京市:海洋出版社,1991年8月。
    .陳學恂,《中國近代教育文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
    .喻本伐、熊賢君,《中國教育發展史》,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楮季能,《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一輯,下冊)》,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6年。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熊秉真主編,《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公義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年。
    .顧明遠主編,《教育大辭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
    .顧長聲,《傳教士與近代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顧衛民,《基督教與近代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二、碩士論文
    .廖秀真,《清末的女子教育(1897-1911)》,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所碩士論文,1980年。
    .王婷婷,《清末女子教育思想》,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趙淑萍,《民國初年的女學生(1912~1928)》,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張三郎,《五四時期的女權運動(1915-1923)》,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賈德琪,《清末(1842~1911)新女子教育之興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周敘琪,《1910-1920年代都會新婦女生活風貌-以婦女雜誌為分析實例》,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96年6月。
    .李美玲,《中國近代女子教育研究(1912-1949)》,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鄭誼慧,〈晚清至民初中文雜誌發展論述〉,私立東吳大學中文研所碩士論文,2005年。
    .黃梅,《申報與晚清女子教育》

    三、期刊論文
    .顧沛君,〈商務的領導人物〉,《出版與研究》,31期,台北:出版與研究雜誌社,民國67年9月,頁23。
    .楊建華,〈上海近代教育期刊的歷史沿革〉,《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第22卷第1期,2004年3月。
    .南治國,〈但開風氣敢為先-基督教與清末女子教育〉,《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4期,2002年7月
    .褚季能,〈女學先聲〉,《東方雜誌》第31卷第7號
    .郭衛東,〈基督教與中國近代女子教育〉,《歷史檔案》,2001年4期
    .李永春,〈論近代中國教會女子教育〉,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21卷,1997年第6期
    .王敬平,〈教會女校與中國近代女子教育的產生〉,《河南社會科學》第9卷第4期,2001年7月
    .程郁,〈二十世紀初中國提倡女子就業思潮與賢妻良母主義的形成〉,《史林》2005 年第6 期
    .陳珺,〈傳教士與經正女學〉,《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1期,2004年1月
    .淩興珍,〈清末民初“男女同學”的爭論與實現〉,《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4期,2003年7月
    .王佳君,〈激情與理性的融會-從《教育雜誌》看我國20世紀20年帶的教育理念〉,《中國教師》,第37期,2006年6月。
    .李蘭萍,〈近代女子教育的與辛亥革命時期的知識女性〉,《廣東社會科學》,1998年第3期。
    .周武,〈商務印書館五四新文化運動〉,《社會科學》,1999年第5期。
    .林琳,〈中國最早的教會女校〉,《文史雜談》,1997年,第6期。
    .房鑫亮,〈國難后商務印書館的復興〉,《探索與爭鳴》,2005年第8期。
    .徐道亨,〈商務印書館雙杰—夏瑞芳和張元濟〉,《中國高新區》,2004年第1期。
    .陳悅悅,〈五四女子教育平權運動價值意義述略〉,《哈爾濱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
    .陳珺,〈傳教士與經正女學〉,《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1期,2004年1月。
    .陳雁,〈教會女校與中國近代女子教育〉,《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卷第4期,2004年12月。
    .楊威,〈戊戌變法時期的女子教育〉,《西江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第33期)。
    .趙怡燕,〈中國近代女學的興起與發展〉,《江西團校學報》,2003年第3期。
    .鄧雲鄉,〈胡適之與商務印書館〉,《文匯報》,1997年4月19日。
    .劉陽,〈清末民初女子教育發展嬗變〉,《鄂州大學學報》,第9卷第2期,2002年4月。
    .謝誼、寧敏峰,〈商務印書館稱為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心的歷史評議〉,《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2期,2002年3月。
    .顧關元,〈王雲五與商務印書館〉,《文史博覽》,2006年第3期。

    四、史料
    .陳學恂,《中國近代教育大事記》,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
    .丁致聘,《中國近七十年來教育記事》,台北市:國立編譯館,民59年
    .舒新成,《近代中國教育史料》,上海書店
    .陳學恂主編,《中國近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中冊,人民教育出版社
    .多賀秋五郎編《近代中國教育史資料》
    .李又寧與張玉法編《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
    .《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
    .《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鑑》
    .《教育雜誌》
    .《東方雜誌》
    .《婦女雜誌》
    .《新青年》
    .《新潮》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