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惠青 |
---|---|
論文名稱: |
當代臺灣醫療散文中的生死意涵研究——以八○年代之後作品為主 |
指導教授: |
林安梧
Lin, An-W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6 |
中文關鍵詞: | 醫療散文 、醫生 、病患 、病患家屬 、生死意涵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00 下載:1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隨著近年來寫作主題的多元化,醫療寫作成為一種值得關注的新文類,常見的有醫生作品、病誌書寫、陪病心情的分享。本論文將分別以醫生、病患以及病患家屬書寫的散文作品為主,探討醫療散文中呈現的生死意涵。
臺灣醫生從日治時期至今,在懸壺濟世之外,對於臺灣文學的延續與發展貢獻良多;邁入新世紀後,醫生在醫療寫作中關心的層面更為廣泛,除了醫學與文學的結合,有針對醫療現象與醫學教育進行反省、批判的寫作,還有跨國醫療經驗書寫,反映出醫生作家對人性與生死的領悟,以及對社會的關懷及省思。病患及病患家屬則藉著書寫疾病,在作品中重新審視生命的價值,表達個人體悟。病患真實體驗的寫作,因為直接面對疾病帶來的威脅,與醫生的疾病體驗明顯不同,其中,醫者與病患關注焦點的差異,可以作為改善醫病倫理的珍貴參考。透過病患家屬的心情分享,讀者更可以清楚感受到病患家屬並非醫療情境中的旁觀者,他們與病患同時經歷病痛,甚至在失去親人之後必須獨自承擔悲傷,活在徹底失去希望的痛苦裡,難以平復。
在醫療情境裡的不同角色,面對生死的態度必然有所不同,本論文希望透過不同角度文本分析醫生、病患、病患家屬在醫療散文中呈現的生命哲學,比較三者對生死看法的差異,並試著將研究結果應用至醫學人文相關領域中,以期讓醫療散文中的生死意涵發揮安頓身心的影響,也就是人人重視「活著」的「當下」,並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命層次,追尋生命的真實意義,在面臨生死大限時能夠平靜無憾。
參考文獻
本論文參考文獻依「書目」及「篇目」兩大部分羅列,「書目」分為「創作」和「理論與批評」兩大類,「篇目」則分為「期刊、單篇論文」、「報紙」、「網路資源」三類。依序以作者姓氏筆畫排列,同一作者再依出版年代先後排序。
壹、書目部分
一、創作
(一)醫生作品
王浩威,《一場論述的狂歡宴》,台北:九歌出版,1994.08。
王浩威,《憂鬱的醫生,想飛》,台北:張老師文化,1998.09。
王溢嘉,《世說心語──100個生命的啟示》,台北:野鵝出版社 1996.01初版十四刷。
王溢嘉,《實習醫師手記》,台北:野鵝出版社,2003.07初版三十四刷。
王溢嘉,《傾聽內在的聲音》,台北:野鵝出版社,2004.09。
江自得,《漂泊──在醫學與人文之間》,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11。
李豐,《我賺了30年──李豐醫師的生命故事》,台北:玉山社出版,2005.05第一版十一刷。
林文斌,《性‧女體‧手術刀》,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2001.04。
拓拔斯.塔瑪匹瑪(田雅各),《蘭嶼行醫記》,台中:晨星出版,1998.06。
侯文詠,《大醫院小醫師》,台北:皇冠文化,1992.06。
侯文詠,《點滴城市》,台北:圓神出版,2003.06更新版8刷。
侯文詠,《我的天才夢》,台北:皇冠文化出版,2003.08初版十五刷。
侯文詠,《白色巨塔》,台北:皇冠出版社,2004.11初版二十五刷。
侯文詠,《侯文詠短篇小說集》,台北:皇冠出版社,2009.01全新版一刷。
莊裕安,《水仙的咳嗽》,台北:二魚文化出版,2003.06。
陳至興,《診療室的365天》,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2004.01。
陳克華,《愛人》,台北:漢光文庫,1987.12。
陳克華,《無醫村手記》,台北:方智出版,1993.04。
陳克華,《在城市中迷失的地圖》,台北:元尊文化,1998.08。
陳克華,《哈佛.雷特》,台北:九歌出版,2003.03。
陳榮基,《學醫與學佛──人性化的醫療》,台北:慧炬出版社 2002.06
陳豐偉,《南方醫院小醫生》,台北:商周出版,2000.11。
黃崑巖等著,《醫學這一行》,台北:天下遠見出版,2004.10。
黃崑巖,《生死關頭見豁達》,台北:健行文化,2004.12。
黃達夫,《用心在對的地方》,台北:天下文化,2001.10。
曾英智,《榕樹下的娃娃聲》,新竹:宥澤生活事業文化事業部,2006.1。
趙可式,《醫生與生死》,台北:寶瓶文化,2007.07。
歐陽林,《臺北醫生故事2》,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07。
歐陽林,《醫生也瘋狂》,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07。
鄧惠文,《寂寞收據──看見鄧惠文的溫柔心事》,台北:三采文化,2008.06。
賴其萬,《醫師的深情書》,台北:天下遠見出版,2001.12。
蕭敏慧(編),《切身之痛──五十位醫師的生病經驗談》,台北,千禧國際文化,2000.11。
鯨向海,《沿海岸線徵友》,台北:木馬文化,2005.05。
愛德華.羅森邦(Dr.Edward E.Rosenbaum)著,易之新譯,《當醫生變成病人》,台北:天下遠見出版,2000.06。
(二)病患作品
冉亮,《風聞有你,親眼見你》,台北:大塊文化,1998.02。
冉亮,《愛是永不止息》,台北:圓神出版,2001.02初版二刷。
宇文正,《袋鼠女人的真愛手札》,台北:藍瓶子出版社,2000.02。
杏林子,《杏林小記》,台北:九歌出版,1984.02二十八版。
杏林子,《重入紅塵》,台北:九歌出版,1987.11十二版。
杏林子,《感謝玫瑰有刺》,台北:九歌出版,1989.10。
杏林子,《生之頌》,台北:九歌出版,1995.03重排初版5印。
杏林子,《心靈品管》,台北:九歌出版,1997.01。
杏林子,《探索生命的深井》,台北:九歌出版,2003.02初版4印。
杏林子,《生之歌》,台北:九歌出版,2008.02重新排版。
林芳如,《我不能死,因為我還沒有找到遺囑》,台北:張老師文化,1995.06。
胡曉菁,《找到勇氣活下去》,台北:大田出版,2001.10。
夏學曼,《一個癌症媽咪給兒子的遺書》,台北:寶瓶文化,2008.07初版九刷。
唐君毅,《病裡乾坤》,台北:鵝湖出版社,1984.05。
唐君毅,《人生之體驗續編》,台北:學生書局,1984.07。
許佑生,《晚安,憂鬱》,台北:心靈工坊,2001.06。
許佑生,《聽天使唱歌》,台北:心靈工坊,2002.07。
陳宏,《眨眼之間——漸凍人陳宏的熱情人生》,台北:圓神出版,2002.12。
曹又方,《淡定.積極.重生》,台北:圓神出版,2004.02初版九刷。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北:正中書局,1993.07。
鄭鴻,《希望陪妳長大——一個愛滋爸爸的心願》,台北:心靈工坊,2001.06。
簡媜,《紅嬰仔》,台北:聯合文學出版,1999.05。
安納托‧卜若雅(Anatole Broyard)著,尹萍譯,《病人狂想曲》,台北:天下文化出版,1999.02。
(三)病患家屬作品
王理書,《帶著傷心前行——一個心理工作者的自我療癒故事》,台北:寶瓶文化,2008.01。
李黎,《悲懷書簡》,台北:爾雅出版,1990.11。
李黎,《晴天筆記》,台北:聯合文學,1996.09。
胡自強,《淚光奇蹟——陪伴曉鈴的病床手記》,台北:天下文化,2007.08。
郝明義,《那一百零八天》,台北:大塊文化出版,2006.12。
晁成婷,《我的女兒予力——一個唐氏症家庭的生活紀實》,台北:張老師文化,2000.02初版七刷。
陳義芝,《我年輕的戀人》,台北:聯合文學出版,2002.10。
陳義芝,《為了下一次的重逢》,台北:九歌出版,2006.11初版二印。
曾國榮,《強悍弱女子——曾晴教我的八堂課》,台北:天下雜誌,2008.09初版二印。
劉碧玲,《等她二三秒》,台北:二魚文化,2002.07。
龍應台,《目送》,台北:時報出版,2008.07初版四刷。
瓊.蒂蒂安(Joan Didion)原著,李靜宜譯,《奇想之年》,台北:遠流出版,2007.04。
二、理論與批評
(一) 專著
王一方,《敬畏生命——生命、醫學與人文關懷的對話》,中國: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10。
王浩威等,《今夜,我們來談文學》,台北:天下遠見文化,2001.04。
余英時,《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87.12三版三刷。
余德慧,《中國人生命的轉化》,台北:張老師出版社,1992.04。
余德慧,《生死學十四講》,台北:心靈工坊,2004.09初版七刷。
林師安梧,《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台北:明文書局,2001.07再版。
林師安梧,《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台北:讀冊文化事業,2003.07。
岡崎郁子,《台灣文學──異端的系譜》,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09。
柯慶明,《文學美綜論》,台北:長安出版社,1983.05。
陳榮華,《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06.10二版。
黃明誠,《王陽明安頓身心的智慧》,台北:圓神出版,2008.10。
焦桐(編),《臺灣醫療文選》,台北:二魚文化,2005.03。
曾昭旭,《有了自由才有愛——曾昭旭v.s.孟子的跨時空對談》,台北:圓神出版,2006.10。
蔡篤堅,《實踐醫學人文的可能》,台北:唐山出版社 2001.05。
蔡篤堅編著,《人文、醫學與疾病敘事》,台北:記憶工程、唐山出版社,2007.01。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7.10三版四刷。
賴其萬,《解開疾病的迷思》,台北:慈濟文化志業中心,2003.08。
謝博生,《醫學教育──理念與實務》,台北: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1997.11。
謝博生,《醫學人文教育》,台北: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1999.02。
謝博生,《現代醫學在台灣》,台北: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2001.08。
蘇絢慧,《生命河流》,台北:張老師文化,2005.06。
蘇絢慧,《喪慟夢》,台北:張老師文化,2007.06。
蘇絢慧,《於是,我可以說再見》,台北:寶瓶文化,2008.12初版四刷。
凱博文(Arthur Kleiman)著,陳新綠譯,《談病說痛:人類的受苦經驗與痊癒之道》,台北:桂冠圖書,1995.02。
珂妮.戴維絲(Cortney Davis)著,朱恩伶、石大青譯,《她——身體的故事》,台北:女書文化事業,2005.02。
伊莉莎白.庫布勒.羅斯(Elizabeth Kübler Ross)著,李永平譯,《天使走過人間——生與死的回憶錄》,台北:天下遠見出版,2006.04第一版48刷。
海倫.聶爾寧(Helen Nearing)著,張燕譯,《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別》,台北:正中書局,1993.01。
范丹伯(J.H. van den Berg,Ph.D.)著,石世明譯,《病床邊的溫柔》,台北:心靈工坊,2001.06。
瑪麗.德.翁澤(Marie de Henneze)著,吳美慧譯,《人道醫療》,台北:張老師文化,2005.04。
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大衛.艾普斯頓(David Epston)著,廖世德譯,《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台北:心靈工坊,2001.04。
米奇.艾爾邦(Micth Albom)原著,白裕承譯,《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台北:
大塊文化,1998.07。
李察.詹納(Richard M. Zaner)著,譚家瑜譯,《醫院裡的哲學家》,台北:心靈工坊,2004.10初版十刷。
羅伯托.瑪格塔(Roberto Margotta)著,李城譯,《醫學的歷史》,台北:究竟出版社,2005.09初版。
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著,鄭振煌譯,《西藏生死書》,台北:張老師文化,2007.01二版11刷。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刁筱華譯,《疾病的隱喻》,台北:大田出版社,2005.02再版三刷。
托瓦爾特.德特雷福仁(Thorwald Dethlefsen)、呂迪格.達爾可(Rüdiger Dahlke)著,易之新譯,《疾病的希望——身心整合的療癒力量》,台北:心靈工坊,2002.06。
(二) 學位論文
李欣倫,《戰後台灣疾病書寫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3.01。
林秀蓉,《日治時期台灣醫事作家及其作品研究──以蔣渭水、賴和、吳新榮、王昶雄、詹冰為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06。
唐毓麗,《罪與罰:臺灣戰後小說中的疾病書寫》,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08。
崔國瑜,《生死學初探:一個臨終照顧領域的現象學考察》,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06。
張永年,《杏林子的散文世界——兼論對生命教育的啟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5.01。
陳瓊薇,《拓拔斯.塔瑪匹瑪作品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01。
黃秀雅,《醫病溝通中第三者角色、影響與因應之分析》,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06。
貳、篇目部分
一、期刊、單篇論文
白先勇、南方朔,<南方朔對談白先勇——我想文學最後還是一個「人」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第貳卷第七期○31,2006.03。
李委煌,<面對死亡,活出生命>,台北:《慈濟月刊》386期,1999.01。
李潼,<生命的亮度與溫度——讀杏林子《生命之歌》,《文訊別冊》149期,1998.03。
何寄澎,<江山代有才人出──管窺散文新銳、蠡測散文新趨>,台北:《文訊》,100期,1994.02。
何寄澎,<當代臺灣散文的蛻變:以八○、九○年代為焦點的考察>,《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2000.06。
吳庶深,<醫療人員的生死教育——當死亡迫近時>,《醫望》31期,台北:財團法人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89.08-09。
林于弘、謝欣芩,<臺灣現代醫生詩人的疾病觀察與醫療書寫>,《第一屆台灣語文暨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中:中山醫學大學台灣語文學系,2007.03。
林秀蓉、簡光明,<當代臺灣醫生作家對死亡主題的探討>,《輔英通識教育年刊》第三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4.08。
林師安梧,<「儒家生死學」的一些省察——以《論語》為核心的展開>,《輔仁宗教研究》第三期,2001.06。
林師安梧,<再論「儒家型的意義治療學」——以唐君毅先生的《病裡乾坤》為例>,《鵝湖》第二十八卷第四期,2002.10。
林淑慧,<日治時期臺灣醫生作家的散文書寫策略>,台北:《臺灣學研究通訊》創刊號,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出版,2006.10。
侯文詠,<巨塔外的傳承與堅持>,《文訊》171期,2000.01。
侯文詠、黃達夫,<從一個理念開始:侯文詠.黃達夫對談醫病關係>,台北:《皇冠》601期,2004.03。
侯文詠、平鑫濤,<大眾文學新定位:侯文詠‧平鑫濤對談文化>,台北:《皇冠》601期,2004.03。
洪淑苓,<簡媜《紅嬰仔》>,收於《文訊》180期,2000.10。
陳克華,<白袍之罪>,《文訊》171期,2000.01。
陳宛蓉,<飛行在文壇領空的靈魂-台灣醫生作家作品觀察>,《文訊》171期,2000.01。
陳豐偉,<無邊界的呢喃——從《南方醫院小醫生》談我的寫作歷程>,《文訊》185期,2001.03。
張瑞芬,<悲懷書簡外一章——評陳義芝《為了下一次的重逢》>,《文訊》256期,2007.02。
張曉卉,<創造醫療價值,從「以病人為中心」做起>,《康健雜誌》,2007.08。
黃雅歆,<躲在<密語>裡的女兒身——簡媜的《女兒紅》到《紅嬰仔》>,《臺北師院語文集刊》第七期,2002.06。
黃筱威、尹蓓芳記錄整理,<文學途上,離家與歸鄉:駱以軍對談李黎>,《印刻文學生活誌》第參卷第伍期○41,2007.01。
曾絢煜,<試析王溢嘉《實習醫師手記》以人為本的醫學人文思考>,《臺灣醫學人文學刊》第8卷第1期,台中:中山醫學大學,2007.01。
葉振富,<臺灣的醫療散文>,東吳大學中文系:《時代與世代:台灣現代散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10。
詹宗熙,<從敘事治療來看人>,《臨床心理通訊》25期,2004.11。
楊明,<以詩駕馭群星>,《明道文藝》143期,1998.02。
廖運範譯,<醫學與文學>,《當代醫學》1卷2期,1973.12。
鯨向海,<擋死之夢>,《印刻文學生活誌》第參卷第伍期○41,2007.01。
二、報紙
孫一信,<抗議弱智一詞再被汙名化>,《中國時報》15版時論廣場,2002.04.05。
彭雙俊,<會診:創作的原動力>,《中國時報》開卷版,2004.09.12。
彭蕙仙,<陳義芝:為了下一次的重逢,今生我會好好學習>,《中國時報》E1版,2006.09.14。
聖嚴法師、單國璽主教,<聖嚴、單國璽:超越生死看生死>,《聯合報》A6版,2008.04.28。
三、網路資源
王浩威,<疾病與文學共生>,原文網址:http://city.udn.com(網路城邦),2006.06.14。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網址:medhuman.tmu.edu.tw。
吳易叡與成大台文所王靜禪對談草稿,,<這美麗的島是我們的醫院——兼談台灣文學中的醫師>,2005.06.26,http://cgi.blog.roodo.com/trackback/216706 。
臺大醫學院醫學系必修課程表,資料來源:臺大醫學院醫學系,網址:www.med.ntu.edu.tw。
臺灣醫療史料文物中心(高雄市),「醫學與文學特展」,2005.09.04—12.31,網址:http//203.65.117.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