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竣貿
Chun-Mao Yang
論文名稱: 臺北市國中學校體育訪視結果對學生運動休閒參與機會影響之研究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Physical Education Evaluation Results on Students’ Recreational Sport Participation Opportunitie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Taipei
指導教授: 李晶
Li, Ch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3
中文關鍵詞: 臺北市國中生體育訪視運動學習歷程運動休閒參與機會
英文關鍵詞: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physical education evaluation, sports learning experience, recreational sport opportunit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44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學校體育為推動國家體育政策重要之基石。中學體育的影響範疇含括:學生終身運動之養成、選手之培育與全民運動。然而,國內多數研究指出學生的休閒活動,仍以靜態為主、動態為輔。因此,學校體育執行的績效與學生運動休閒參與行為的相關性為何,為本研究之目的。本研究對象為臺北市國中學生。研究方法擬先採文獻分析法,找出國內近年來學校體育訪視相關資料、各年的實施計畫或報告書,描繪出學校相關之優缺與差異;最後使用問卷調查法,調查學生休閒現況與參與機會。研究結果為:一、臺北市國中體育訪視為分三年完成全市國中訪視,經整體統計國中體育績優學校總數佔全市國中四分之ㄧ;而37班以上規模學校入選績優學校的比率較高。二、臺北市國中學校在各項運動上皆提供學生多元學習方式,顯示學校體育經營之用心;學生運動學習族群分群調查,仍發現約有二分之一的學生為除體育課外,不參與其他體育活動的族群。三、臺北市國中學生自覺各項運動休閒參與機會為普通偏向少有機會參與;而臺北市國中學生運動休閒參與時間平日約為半小時以內,假日約一個小時左右。四、臺北市國中體育訪視結果顯示體育績優學校在「排球」、「羽球」、「足球」運動休閒參與機會上具有優勢,而一般學校在「體操」、「棒球」、「舞蹈」運動休閒參與機會上具有優勢;而運動學習族群在「田徑」與「其他運動項目」運動休閒參與機會上有顯著差異。後續建議:一、體育訪視應納入學生參與行為做為考評項目,提供實際數據做為學校改進之依據。二、學校體育應依不同學習族群特性提供適性之運動學習,促使學生主動積極參與休閒運動。

    Promoting sport participation i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sports policy. The influences includ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lifelong sport particip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athletic players, and sports for all. However, most researches indicate that most students’ sport participation are still static, not dynamic. The main propouse in the study was to discu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utcome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recreational sports.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The study began with the literature review, fund out the relevant data of P.E. evalu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plan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ifferent schools. Survey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the opportunities of students’ participation.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P.E. evaluation in Taipei was a three year issue. There were one fourth of schools in Taipei taken in P.E. advantage school, and larger than 37-scale schools took large proportion. 2. There were diversified phys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Taipei city, and students could learn various kinds of sports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and competitions and clubs.But non-participants still occupied almost fifty percent. 3. Taipei junior high students’ sport participative opportunities were fewer. The amount of the participation time was about half an hour on weekdays and about one hour on weekends. 4. In P.E. advantages schools, students took better opportunities on volleyball and badminton and soccer. In P.E. disadvantages schools, students took better opportunities on gymnastics and baseball and dance. Students’ sports learning experience were ha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fluence on leisure participating opportunity of track and field and other sports. The study suggested that: 1. Students’ participation behavior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being interviewed. 2. The physical education in school should focus more on the different features of various study groups.

    口試委員與所長簽字證書....................................... i 論文授權書...............................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謝誌………………………………………………… vi 目次...................................... vii 表次...................................... ix 圖次...................................... x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重要性…………………… 3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六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6 第貳章 相關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探討中學體育訪視內涵……… 7 第二節 探討國中生參與運動休閒之特質特性…… 19 第三節 探討體育訪視對學生運動休閒參與機會之影 27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8 第二節 研究流程步驟……………………………… 40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3 第四節 研究工具建構…………………………… 48 第五節 資料處理………………………………… 58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59 第一節 受試者基本資料分析…………………… 59 第二節 運動學習歷程…………………………… 64 第三節 運動休閒參與機會與時間……………… 70 第四節 體育訪視結果與運動學習族群對運動參與機會之影響.............................................. 74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83 第一節 結論...................................... 83 第二節 建議..................................... 87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89 參考文獻 ........................................ 90 附錄一 中小學體育訪視與評鑑實施計畫………………………. 99 附錄二 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 103 附錄三 臺北市國中體育訪視結果與學生運動休閒參與行為調查問卷............................................... 107 附錄四 臺北市98學年度各國中統計資料表……….......... 111

    一、中文部份
    方進隆(2000)。體適能推展策略與未來研究方向。中華體育,12(3),70-77。
    王琦瑜(2006)。臺北市國中生課業壓力與休閒需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田文政(1991)。運動場地規劃與管理。教育部委託國立臺灣工業技術學院專題研究報告,2-4。
    江文雄(1999)。校長做得好,不必怕評鑑-談校長評鑑的觀念。教育資料與研究,28,17-21。
    江書良(2001)。臺北縣國中生休閒運動參與傾向與場地設施及休閒參與機會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晶 (譯)(2000)。休閒遊憩事業概論。臺北:桂魯。(Cordes, K. A. & Ibrahim, H. M., 1999)
    李惠加(1997)。青少年發展。臺北:心理出版社。
    沈易利(2003)。學校社團認知與活動行銷。中華民國大專院校92年度學生體育運動社團幹部研習手冊(頁39-44)。臺北: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宋孟遠(2001)。勤益技術學院學生對體育教學重視度及滿意度之調查研究。大專體育,52 ,42-48 。
    呂金榮(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校園運動環境態度與課間運動行為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進田(1993)。抽樣調查:理論與應用。臺北:華泰。
    林木俊(1994)。SWOT分析在公立體育場之運用。中華體育,8(1),47-54。
    林洸百(2007)。臺北縣國小舉辦全校運動會之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政龍(2007)。臺北市青少年的休閒參與特性對生活適應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晉宇(2003)。偏遠地區青少年休閒無聊感及休閒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
    吳海助、徐欽賢(2007)。學校體育推展績優高中職的體育經營特色之探討。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5(2),33-45。
    吳海助、林章榜、周宏室(2007)。高中學生運動習慣養成的可行策略、預期阻礙與因應對策之研究。大專體育,9(3),23-34。
    吳清山(2002)。校務評鑑的實施挑戰與因應策略。教師天地,117,6-14。
    周中勛、唐恩江、蔡長啟、劉仲華(1979)。體育行政。臺北市:健行文化。
    周郁采(2005)。國中體育課程學習成效自評結果對運動休閒參與行為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邱金松(1976)。體育社會學理論與方法。臺北市:正中書局。
    洪雲青、黃柏儒(1997)。屏東市區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之探討。屏師體育,86(1),38-51。
    洪昭坤(2002)。南投縣高中職學生休閒運動設施需求暨休閒運動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洪升呈(2009)。淺談大專學生參與運動性社團之功能與價值。大專體育,104,46-52。
    洪嘉文(2000)。新世紀學校體育願景。國民體育季刊,29(1),26-35。
    馬榮助(2003)。校園危機處理之探討。2009年12月15日,取自教育部校園危機處理與SARS心理輔導諮詢網網址http://sars.ncue.edu.tw/school.htm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2007)。96學年度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書。臺北市:教育部。
    翁志成(1998)。學校體育。臺北:師大書苑。
    高士國(2003)。落實「健康與體育」課程的革新-重視學童運動的權利。國教新知,49(3),98-102 頁。
    高嘉卿(2008)。臺北市國民小學「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方案理論評鑑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高玉姿(2005)。桃園縣國民中小學體育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許義雄(1976)。體育評鑑的範圍及其方法。國民體育季刊,5,7-11。
    許義雄(1997)。體適能與生命品質。載於許義雄(主編),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頁22-31)。臺北市:教育部。
    許義雄(1999)。我國學校體育發展指標實證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許振明(2006)。學校體育行政組織效能研究之探討。大專體育,82,123-129。
    教育部體育司(1999)。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三三三)。臺北市:作者。
    陳秀珍(2003)。中小學體育績優學校校長經營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宏吉(2009)。臺灣中小學體育育樂營實施考量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陳芝筠(2009)。試論學校組織變革對學校評鑑之啟示。學校行政,60,63-77。
    陳亮妘(2002)。國民中小學體育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陳建佑(2001)。南投縣國民小學921地震前後運動場地設備器材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冠惠(2003)。青少年生活型態、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陳進祿(2001)。國小體育態度認同傾向及差異之情形: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陳鎰明(2002)。我國大專體育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艷麗(2003)。臺南縣市大專教師休閒參與型態休閒活動參與項目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子怡(2010)。臺北市國中學生規律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立長安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少熙、梁伊傑(2005)。臺北市青少年參與休閒運動傾向之調查研究。體育學報,38(2),109-120。
    張廖麗珠(2001)。「運動休閒」與「休閒運動」概念歧異詮釋。中華體育,15(1),28-36 。
    張茂源、王昇泰、陳仕祥(2009)教師評鑑的意涵與問題挑戰。學校行政,61,212-225。
    莊美玲(1992)。運動學習口訣(Sports Learning Cue.)。臺灣省學校體育,2(2),30-36。
    程瑞福(2004)。臺灣地區體育教師專業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大專體育,6(2),31-42。
    程紹同(1994)。現代體育發展的新趨勢—運動休閒管理。中華體育,7(4),25-30。
    程紹同(2000)。中學生運動休閒參與模式研究。臺北:漢文書局。
    詹俊成(2003)。臺灣地區高中體育班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詹俊成(2005)。體育訪視與評鑑制度之研析。中華體育季刊, 19(4),42-49。
    曾瑞怡(2004)。臺北市高中職學生運動參與行為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郁嫻、程瑞福(2010)。性別平等教育融入體育教學活動設計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4 (1),100-109。
    舒坤雲(2003)。臺灣地區老年人休閒活動之研究—以1996年臺灣老人休閒活動調查結果作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景美芳(2009)。東部地區(宜花東)國民小學學校體育行政執行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黃昆輝(1982)。教育行政與教育問題。臺北市:五南。
    黃文真(1986)。臺北市國中學生休閒生活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
    黃彬彬(1996)。臺灣地區青少年的健康與體能之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85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頁161-171)。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
    黃瓊慧、黃坤得(2003)。適應體育觀點探討身心障礙者參與休閒運動之權利。大專體育,68,100-105。
    黃任閔、鄭味玲(2007)。屏東縣國中學生休閒參與之研究。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3,83-96。
    楊宗文、邱金松(2007)。體育後設評鑑之建構。大專體育學刊,9(4),99-112。
    溫密欣(2008)。高雄縣某國中影響課後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葉憲清(1984)。校內外運動競賽之實施與改進。國民體育季刊,13(1),39-50 。
    葉憲清(1986)。大專興趣分組體育課教學行政與研究。高雄:復文。
    葉憲清(1992)。學校體育專題研究第一號城鄉高中體育經營現狀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3,3-22 。
    葉憲清(1993)。學校體育專題研究第2號—四所城鄉國小體育經營現狀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4(1),95-121 。
    葉憲清(2001)。學校體育專題研究第6號—四所城鄉高農體育經營現狀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2(1),1-32 。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5)。臺北市九十三學年度中小學體育與衛生保健訪視報告書。臺北市:作者。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6)。臺北市九十四學年度中小學體育與衛生保健評鑑報告書。臺北市:作者。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7)。臺北市九十五學年度中小學體育與衛生保健評鑑報告書。臺北市:作者。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8)。臺北市九十五學年度中小學體育與衛生保健評鑑報告書。臺北市:作者。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7)。臺北市學校體育及衛生法規彙編。臺北市:作者。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1)。其他業務。2011年7月25日取臺北市教育統計網址http://www.doe.taipei.gov.tw/public/Attachment/1751614794.pdf
    趙坤景(2004)。桃園縣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成就、學習滿意度與休閒運動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趙善如(1995)。我不要黯淡無光的青春期-談青少年休閒輔導。學生輔導雙月刊,39,92-97。
    廖恆霈(2010)。以認真休閒理論探討國小校隊運動參與行為。未出版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南市。
    鄭和鈞、鄧京華(1995)。高中生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鄭順璁(2001)。大學生生活型態、休閒動機與休閒餐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鄭國隆(2009)。臺北市中正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參與學校運動社團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兆達 ( 2002 )。高中校長對體育教師專業表現之評鑑。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怡顏(2004)。新莊市國小和家長對學校體育課程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劉洧駿(2004)。臺北縣蘆洲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紀瑄(2002)。國中生休閒覺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縣。
    劉焜輝(1982)。現代人的心理衛生。臺北市:天馬。
    潘俊程(2002)。臺中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歐陽教、張德銳(1993)。教師評鑑模式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2),90-100。
    鄧繼強(1992)。青少年的輔導。臺北:大鴻圖書。
    賴國熙(2003)。休閒運動與體適能之相關研究—臺北護理學院及長庚大學的護理系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臺北市。
    戴仁山(1999)。臺北縣國小教師體育課任教意願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謝文全(1990)。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文景。
    謝政諭(1990)。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務—民生主義的臺灣經驗。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謝靜敏(1995)。加強休閒教育的途徑。諮商與輔導,116,6-8。
    顏妙桂(1994)。休閒與教育。臺灣教育,523,15-17。
    顏國樑(2003)。校務評鑑的基本理念、問題及因應做法。學校行政,24,3-20。
    龍炳峰(2000)。國民小學學童規律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體育學報,29,81-91。
    羅清水(1999)。校長評鑑與專業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29,30-39。
    羅智仁(2008)。臺中市高中學生休閒運動參與及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亞洲大學,臺中縣。
    嚴祖弘(2001)。休閒活動對在學青少年行為之影響及輔導策略之研究。臺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蘇振祥(2001)。正心中學學生休閒活動阻礙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桃園縣。

    二、英文部份
    Bloland, P. A. (1987) . Leisure as a campus resource for fostering Student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56, 291-294.
    Kraus (1990) .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 (4th. Ed.). New York : Haiper Collins. Pubilishers.
    Stake, R. E. (1989). Th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In H.Simons & J. Elliott (Eds.), Rethinking appraisal and assessment (pp.13-19). Bristol: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allis, E and Hingley, P (1991) . College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s. Bristol: The Staff College.
    Weiss, C. H. (1994). Theory-based evalua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New Directions for Evaluation, 76 (winter) , 42-55.

    下載圖示
    QR CODE